空气弹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118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弹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弹簧,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有效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的空气弹簧。
背景技术
在铁道车辆等中,为了减轻在车辆行驶时车体所承受的冲击或振动,在车体和转向架之间配置有空气弹簧。作为空气弹簧,参照图8及图9,众所周知一种无承梁空气弹簧100,其主要具有外筒110 ;配置在外筒下方的下面板120 ;以连接外筒110和下面板120的方式配置的橡胶制的隔膜130 ;位于下面板120下方的层叠橡胶140 ;以及位于层叠橡胶140下方的层叠橡胶下板150。另外,出于在爆裂状态等放气状态下确保良好的缓冲性等目的,还提出在外筒和下面板之间配置有由橡胶等形成的止动部件的空气弹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至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25437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 - 12726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 - 29407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9 - 222197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9 - 52604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10 — 169178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8 - 302902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8 - 302845号公报在专利文献I至8中提出的空气弹簧中,在放气状态下,在与止动部件的上部接触而配置的止动部件金属件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下降)时,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止动部件金属件相对的其他结构部件,有时会与该止动部件金属件接触。在此情况下,止动部件金属件受到因与其他结构部件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由于该摩擦阻力的影响,可能会妨碍止动部件金属件在主载荷方向上的顺滑的位移。由此,不能够充分发挥与止动部件金属件的下部接触而配置的止动部件所具有的弹簧常数(弹性),其结果,存在很难确保放气状态下的良好的缓冲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的空气弹簧。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具有第I支撑部件;第2支撑部件,其在从第I支撑部件观察时,在主载荷方向上与第I支撑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可弹性变形的隔膜,其通过将第I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连接而形成封闭空间;第3支撑部件,其在从第2支撑部件观察时,配置在与第I支撑部件相反的那一侧;可弹性变形的止动部件,其配置在止动部件支撑面上,该止动部件支撑面为第I相对面、第2相对面或第3相对面中的某一个面,其中,第I相对面是第I支撑部件的与第2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侧的面,第2相对面是第2支撑部件的与第I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侧的面,第3相对面是第3支撑部件的与第I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侧的面;以及第4支撑部件,其在从止动部件观察时,配置在与第2止动部件支撑面侧相反的那一侧。在第I相对面或第2相对面上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沿主载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第4支撑部件的与引导部相对的面以及引导部的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在本发明的空气弹簧中,第4支撑部件的与引导部相对的面以及引导部的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因此,在放气状态下,在第4支撑部件与引导部接触且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使得第4支撑部件由于与引导部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得到抑制。由此,与动摩擦系数没有减小的情况相比,第4支撑部件能够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其结果,能够充分发挥配置有第4支撑部件的止动部件所具有的弹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的空气弹簧。在上述空气弹簧中,第4支撑部件也可以配置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引导部隔开间隔。由此,在第4支撑部件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4支撑部件和引导部的接触。其结果,能够使第4支撑部件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在上述空气弹簧中,引导部也可以以与第4支撑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第I相对面或第2相对面上。这样,在上述空气弹簧中,能够采用更加简单的构造来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上述空气弹簧也可以还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部止动部件,在从第2支撑部件观察时,该外部止动部件配置在与第I支撑部件侧相反的那一侧。另外,外部止动部件可以具有将多个硬质层及弹性层在主载荷方向上交替层叠的构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放气时的空气弹簧的缓冲性。在上述空气弹簧中,止动部件例如也可以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圆筒形状。这样,作为止动部件的形状能够采用多种形状。在上述空气弹簧中,止动部件也可以成为在主载荷方向上受到压缩的状态。由此,放气时的止动部件的压缩量进一步减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车体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气弹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撑部件的包含外周部的区域形成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以向止动部件支撑面侧接近的方式凸出。由此,第4支撑部件和止动部件支撑面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在放气时,第4支撑部件和配置在止动部件支撑面侧的部件容易抵接。其结果,放气时的止动部件的压缩量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减小车体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气弹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撑部件的与引导部相对的面及引导部的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另外,也可以在第4支撑部件的与引导部相对的面及引导部的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表面涂层。由此,在第4支撑部件与引导部接触且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4支撑部件因与引导部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其结果,能够使第4支撑部件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
在上述空气弹簧中,引导部也可以以与第4支撑部件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第I相对面或第2相对面上。更具体地说,也可以在第4支撑部件上形成由内周面包围的中空部,引导部通过形成在该中空部内而与内周面相对。另外,也可以使止动部件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圆筒形状,引导部形成为位于止动部件的中空部内。通过采用上述构造,相比于以与第4支撑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引导部的情况,能够使空气弹簧的构造更加紧凑。在上述空气弹簧中,也可以使止动部件成为在主载荷方向上受到压缩的状态。由此,放气时的止动部件的压缩量进一步减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车体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气弹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撑部件的与引导部相对的面及引导部的与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由此,在第4支撑部件与引导部接触且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4支撑部件因与引导部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其结果,能够使第4支撑部件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发明的效果由上述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从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的空气弹簧。


图1是表示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空气弹簧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表示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表示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表示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表示现有的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图9是表示现有的空气弹簧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标号的说明1、2、3、4 空气弹簧11、31、41 外筒Ila车体侧联结器I lb、15b O 型环12、22、32、42 下面板12a、22a 第 2 相对面12b、22b、31e 引导部12c引导部内表面13 隔膜14外部止动部件14a硬质层14b弹性层
15、45橡胶下板15a转向架侧联结器15b O 型环15c支撑面16、26、36、46内置止动部件17,27止动部件17a止动部件外表面17b、27b 弯曲部17c、12d 光滑部件22c引导部外表面26a,27c 中空部27a止动部件内表面31c第I相对面45c第3相对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下面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I)首先,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I的构造进行说明。参照图1,空气弹簧I主要具有作为第I支撑部件的外筒
11、作为第2支撑部件的下面板12、隔膜13、外部止动部件14、作为第3支撑部件的橡胶下板15、内置止动部件16、以及作为第4支撑部件的止动部件17。在外筒11的包含轴线(中心轴)P的区域,形成有沿轴线P而向与下面板12侧相反的那一侧凸出的车体侧联结器11a。在车体侧联结器Ila的外周部上安装有O型环lib。外筒11经由车体侧联结器Ila与车体侧(未图示)连接。下面板12以与外筒11共有轴线P的方式配置,在从外筒11观察时,该下面板12在主载荷方向上与外筒11隔开间隔。在下面板12的与外筒11相对的第2相对面12a上形成有引导部12b,该引导部12b在沿主载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止动部件17相对。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2b以与止动部件17的外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第2相对面12a上。隔膜13通过将外筒11和下面板12连接而形成封闭空间。具体来说,隔膜13的两端分别由外筒11及下面板12支撑。由此,隔膜13、外筒11及下面板12形成封闭空间
S。另外,隔膜13例如由橡胶等形成,从而可弹性变形。外部止动部件14在从下面板12观察时,配置在与外筒11侧相反的那一侧。外部止动部件14具有多个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层14a及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层14b,例如具有硬质层14a和弹性层14b在主载荷方向上交替层叠的构造。外部止动部件14通过具有多个弹性层14b而能够弹性变形。另外,在外部止动部件14的包含轴线P的区域形成有中空部。
橡胶下板15以与外筒11及下面板12共有轴线P的方式配置,在从下面板12观察时,其配置在与外筒11相反的那一侧,具体来说,配置在外部止动部件14的下方。在橡胶下板15的轴线P的附近,形成有转向架侧联结器15a,其沿轴线P向与外部止动部件14侧相反的那一侧凸出。即,在橡胶下板15上安装有作为小径部的转向架侧联结器15a,该转向架侧联结器15a以轴线P为中心轴而凸出。在转向架侧联结器15a的外周部安装有O型环15b。橡胶下板15经由转向架侧联结器15a与转向架(未图示)侧连接。并且,空气弹簧I在橡胶下板15的支撑面15c上,相对于转向架(未图示)对车体(未图示)支撑。内置止动部件16配置在下面板12的与外筒11相对的第2相对面12a(止动部件支撑面)上。内置止动部件16例如具有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另外,在内置止动部件16的包含轴线P的区域形成有中空部。内置止动部件16例如由块状的橡胶等形成,从而能够弹性变形。内置止动部件16的弹簧常数没有特别地限定,与外部止动部件14的弹簧常数相比,可以较大,也可以较小或相同。止动部件17具有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在从内置止动部件16观察时,其配置在与第2相对面12a侧相反的那一侧。在止动部件17的包含轴线P的区域,形成有在止动部件17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中空部。止动部件17例如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另外,止动部件17配置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形成在第2相对面12a上的引导部12b相对,S卩,在该方向上重叠。更具体地说,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和引导部内表面12c形成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且这两个面在主载荷方向上彼此平行,其中,止动部件外表面17a是止动部件17的与引导部12b相对的外周面,引导部内表面12c是引导部12b的与止动部件17相对的内周面。另外,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至少一个面,即,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两个面或一个面,例如形成有表面涂层等而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在这里,所谓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是指例如与其他的区域相比表面粗糙度进一步减小的区域等。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I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1,在形成于隔膜13的内侧的封闭空间S内,在保持规定压力的充气状态下,在车辆行驶时从转向架(未图示)侧施加的冲击或振动,通过隔膜13的弹性变形而得到缓和。另一方面,参照图2,在封闭空间S内的压力降低的状态下,例如在爆裂状态即放气状态下,外筒11向下面板12侧下降,外筒11和止动部件17成为抵接的状态。并且,外筒11进一步下降,与外筒11抵接的止动部件17,由于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载荷(冲击或振动),从而一边与引导部12b接触一边下降。由此,配置在止动部件17下方的内置止动部件16,被压缩与其弹簧常数相对应的量。在此,在空气弹簧I中,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两个面或一个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因此,如上所述,在止动部件17—边与引导部12b接触一边下降时,能够抑制止动部件17通过与引导部12b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I中,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至少一个面,形成有表面涂层等而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因此,例如车体横摇(rolling)的情况这样,在对空气弹簧施加不均勻的载荷(来自与主载荷方向不同的方向的载荷),使止动部件17—边与引导部12b接触一边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止动部件17因与引导部12b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由此,与止动部件外表面17a或引导部内表面12c的动摩擦系数没有降低的情况相比,止动部件17能够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其结果,能够充分地发挥与止动部件17接触地配置的内置止动部件16所具有的弹性(弹簧常数)。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1,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另外,如空气弹簧I所示,止动部件17也可以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引导部12b隔开间隔地配置,但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并不限定于此。即,止动部件17也可以配置为止动部件外表面17a与引导部12b的引导部内表面12c接触。此外,如空气弹簧I所示,通过将止动部件17相对于引导部12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止动部件17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止动部件17和引导部12b的接触。其结果,能够使止动部件17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另外,参照图3,在空气弹簧I中,也可以在止动部件17的包含外周部的区域形成弯曲部17b,该弯曲部17b以向配置有内置止动部件16的第2相对面12a侧接近的方式凸出。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止动部件17的弯曲部17b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引导部12b相对。另外,弯曲部17b也可以以沿着引导部12b而凸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参照图4,在空气弹簧I中,也可以在止动部件17的与引导部12b相对的面即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12b的与止动部件17相对的面即引导部内表面12c的至少一个面上,即,在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和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两个面或一个面上,配置有由低摩擦材料形成的光滑部件17c、12d。更具体地说,也可以在止动部件17及引导部12b的至少一方上配置有光滑部件17c、12d,使该光滑部件17c、12d的表面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由此,在止动部件17—边与引导部12b接触一边在主载荷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止动部件17通过与引导部12b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其结果,能够使止动部件17在主载荷方向上更加顺滑地位移。另外,外部止动部件14并不是本发明的空气弹簧的必要结构,但通过设置该外部止动部件14,能够进一步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另外,外部止动部件14也可以具有将多个硬质层14a及弹性层14b在主载荷方向上交替地层叠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S卩,只要外部止动部件14可弹性变形即可,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构造,S卩,在止动部件支撑部件(未图示)的外周部配置有由块状的橡胶形成的弹性层(未图示),其中,该止动部件支撑部件在包含轴线P的区域具有中空部,该弹性层具有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锥面。另外,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构造,即,在该止动部件支撑部件的外周部,将多个硬质层及弹性层按照形成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锥面的方式交替层叠。另外,例如也可以由块状的橡胶等形成。另外,在空气弹簧I中,内置止动部件16也可以由块状的橡胶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内置止动部件16可弹性变形即可,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构造,S卩,具有多个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层及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层,并使硬质层和弹性层在主载荷方向上交替层叠。另外,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构造,即,在支撑部件(未图示)的外周部配置有由块状的橡胶形成的弹性层(未图示),其中,该支撑部件在包含轴线P的区域具有中空部,该弹性层具有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锥面。另外,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构造,即,在该支撑部件的外周部,将多个硬质层及弹性层按照形成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锥面的方式交替层叠。另外,在空气弹簧I中,止动部件17也可以以维持使内置止动部件16预先在主载荷方向上受到压缩的状态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2)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2具有基本上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空气弹簧I相同的结构,且实现同样的效果。然而,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2,关于止动部件及引导部的构造,与所述实施方式I的空气弹簧I不同。参照图5,在空气弹簧2中,与空气弹簧I同样地,在下面板22的与外筒21相对的第2相对面22a上形成有引导部22b,该引导部22b在沿主载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止动部件27相对。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b以与止动部件27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第2相对面22a上。止动部件27以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引导部22b相对的方式配置。更具体地说,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和引导部外表面22c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其中,止动部件内表面27a是止动部件27的内周面,且与引导部22b相对,引导部外表面22c是引导部22b的外周面,且与止动部件27相对。另外,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及引导部外表面22c中的至少一个面,即,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及引导部外表面22c中的两个面或一个面,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是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对空气弹簧2的构造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止动部件27的包含轴线P的区域,形成有由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包围的中空部27c。并且,引导部22b通过形成为位于该中空部27c内而与止动部件内表面27a相对。另外,内置止动部件26具有形成有中空部26a的圆筒形状,引导部22b形成为位于该中空部26a内。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I同样地,也可以在止动部件27的与引导部22b相对的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及引导部22b的与止动部件27相对的引导部外表面22c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表面涂层,另外,也可以配置光滑部件27d、22d。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2中,在引导部22b以与止动部件27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第2相对面22a上这一点上,其构造与实施方式I的空气弹簧I不同,除此以外,与空气弹簧I同样地,引导部22b和止动部件27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另外,止动部件内表面27a及引导部外表面22c的至少一个面是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弹簧2,与实施方式I的空气弹簧I同样地,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及2中,对内置止动部件16、26配置在第2相对面12a、22a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空气弹簧也可以是将内置止动部件36配置在外筒31的与下面板32相对的面即第I相对面31c上的空气弹簧3。在空气弹簧3中,引导部31e形成在外筒31的与下面板32相对的面即第I相对面31c上。另外,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空气弹簧也可以是将内置止动部件46配置在橡胶下板45的与外筒41相对的面即第3相对面45c上的空气弹簧4。在空气弹簧4中,配置使得内置止动部件46在主载荷方向上位于下面板42的上侧。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是例示,并不是限制性记载。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的,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及其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对于要求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从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的空气弹簧特别有效。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弹簧,其具有: 第I支撑部件; 第2支撑部件,其在从所述第I支撑部件观察时,在主载荷方向上与所述第I支撑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 可弹性变形的隔膜,其通过将所述第I支撑部件和所述第2支撑部件连接而形成封闭空间; 第3支撑部件,其在从所述第2支撑部件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第I支撑部件相反的那一侧; 可弹性变形的止动部件,其配置在止动部件支撑面上,该止动部件支撑面为第I相对面、第2相对面或第3相对面中的某一个面,其中,第I相对面是所述第I支撑部件的与所述第2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侧的面,第2相对面是所述第2支撑部件的与所述第I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侧的面,第3相对面是所述第3支撑部件的与所述第I支撑部件相对的那一侦_面;以及 第4支撑部件,其在从所述止动部件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止动部件支撑面侧相反的那一侧, 在所述第I相对面或所述第2相对面上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沿所述主载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与所述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 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与所述引导部相对的面以及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第4支撑部件在与所述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引导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I相对面或所述第2相对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该空气弹簧还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部止动部件,其在从所述第2支撑部件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第I支撑部件侧相反的那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外部止动部件具有将多个硬质层及弹性层在所述主载荷方向上交替层叠的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圆筒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成为在所述主载荷方向上受到压缩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包含外周部的区域上,形成有以向所述止动部件支撑面侧接近的方式凸出的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与所述引导部相对的所述面及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所述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与所述引导部相对的所述面及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所述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表面涂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I相对面或所述第2相对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上形成有由所述内周面包围的中空部, 所述引导部通过形成在所述中空部内而与所述内周面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圆筒形状, 所述引导部形成为,位于所述止动部件的所述中空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成为在所述主载荷方向上受到压缩的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与所述引导部相对的所述面及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所述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 在所述第4支撑部件的与所述引导部相对的所述面及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第4支撑部件相对的所述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弹簧,其能够通过有效地发挥止动部件的弹性而提高放气时的缓冲性。空气弹簧(1)具有外筒(11)、下面板(12)、隔膜(13)、橡胶下板(15)、内置止动部件(16)、止动部件金属件(17)。在下面板(12)的与外筒(11)相对的第2相对面(12a)上形成有引导部(12b),该引导部(12b)在沿主载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与主载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止动部件金属件(17)相对。止动部件金属件(17)的与引导部(12b)相对的止动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导部(12b)的与止动部件金属件(17)相对的引导部内表面(12c)中的至少一个面,成为动摩擦系数减小的面。
文档编号F16F9/05GK103075456SQ20131002992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
发明者泽隆之 申请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