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6573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夹持并固定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多个的各个预应力筋的紧固具。本发明的紧固具,是在母部件中插入公部件,来夹持并固定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母部件和公部件形成从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锥形,并且在母部件和公部件之间的倾斜的锥面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设有用于配置多个所述预应力筋的各个的多个配置部。与预应力筋所接触的锥面的长度方向相应的从母部件和公部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为130mm以上。
【专利说明】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作为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筋,有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CompositeCable)。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是将高强度、高弹性、耐热性良好的碳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等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与PC钢材(预应力钢材)相比,耐腐蚀性高、牵拉强度优秀。
[0003]另一方面,已知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在受到剪切力、局部弯曲、侧压力等作用时,会发生断裂。因此,难以在保持充分的牵拉负重的状态下,使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与紧固具固定。专利文献I的紧固结构中,在楔固于紧固具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部分周围设置有缓冲层。在专利文献I里,利用缓冲层降低作用于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剪切力。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公开第W02011/019075号


【发明内容】

[0007]在专利文献I中,在楔固于卡槽内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上,配置编织网(寸>一 K彳、〃卜,braid net)等的缓冲材料,在抗剪切力弱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与楔具之间设置缓冲层。因此,缓冲层分散(缓冲)楔具施加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上局部的剪切力,而使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不易在楔固位置处发生断裂。
[0008]但是,专利文献I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结构本身并不会分散楔具施加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上的局部剪切力。换言之,专利文献I中,仅仅是利用与紧固结构无关的缓冲材料,分散施加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上的局部剪切力。
[0009]利用专利文献I的紧固具,在紧固多个预应力筋时,分别需要与多个预应力筋相应的多个公部件(楔具)和母部件(卡槽)。即,对多个预应力筋分别作用,基于对各预应力筋单独作用的楔入效果的侧压力,而使其固定。
[0010]与此不同,PC钢材用紧固具的紧固结构是,利用I个紧固具来紧固多个预应力筋。该紧固结构包括锥形的公部件和使公部件插入的具有锥形的孔洞的母部件,多个预应力筋按规定间隔配置在公部件和母部件的锥面周围。并且,多个预应力筋被公部件紧固在母部件的锥形周面。即,上述紧固具,不是利用独立的各公母楔具来分别紧固预应力筋,紧固预应力筋的部分相对轴向倾斜成锥形。因此,上述紧固具中,沿倾斜的锥面作用基于预应力筋的楔入效果的侧压力,而使预应力筋紧固。利用该紧固结构,与专利文献I所述,向垂直于作用在紧固具轴向上的牵拉负荷,而对预应力筋作用侧压力的紧固具相比,可对预应力筋作用基于楔入效果的高压力。
[0011]因此,对于在I个公部件和母部件的锥面周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多个预应力筋的紧固具,不能很好地紧固抗剪切力比PC钢材低的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
[0012]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该紧固具用于将公部件插入母部件来夹持预应力筋,在形成于母部件和公部件之间的锥面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多个预应力筋。
[0013]本申请第I发明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将公部件插入母部件来夹持并固定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母部件和公部件形成从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锥形,并且在母部件和公部件之间的倾斜的锥面周向,以规定间隔设有用于配置多个预应力筋的各个的多个配置部,与预应力筋所接触的锥面的长度方向相应的从母部件和公部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为130mm以上。
[0014]根据本申请的第I发明,由于使作用于沿锥面倾斜而配置的预应力筋的侧压力所施加的长度为130mm以上的、较长的长度,因此对于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侧压力作用的区间(区域长度)大,能够分散用于抵抗牵拉负荷的侧压力(基于楔入效果的紧固力)。因此,与侧压力作用区间短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作用过度的侧压力,在对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进行紧固时,不易产生断裂等。
[0015]优选使作用于沿锥面倾斜而配置的预应力筋的侧压力的施加长度为150mm以上。由此,可使对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更稳定。
[0016]另外,可使作用于沿锥面倾斜而配置的预应力筋的侧压力的施加长度为300_以下。既能使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更稳定,又能实现紧固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017]另外,上述紧固具中,优选具有辅助部件,其配置在配置部和预应力筋之间,从一端向另一端沿锥面延伸。
[0018]优选公部件具有,从外周面向内侧形成凹状,与预应力筋的周面接触的圆弧形的第I配置部,母部件具有,设置于在使公部件插入的状态下与第I配置部相应的位置,从内周面向外侧形成凹状,并与预应力筋的周面接触的圆弧形的第2配置部,预应力筋与第I配置部和第2配置部接触,从周向上被夹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实施例1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的结构图,其中,图1(a)是表示母部件的主视图和剖面图,图1(b)是表示公部件的主视图和侧面图的一例的图。
[0020]图2是在实施例1的母部件中插入有公部件的状态的主视图的一例。
[0021]图3是表示夹持有实施例1的预应力筋的状态的紧固具的一例的图,其中,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表不用于建筑物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2]图4是夹持有实施例1的预应力筋的状态的紧固具的剖面图。
[0023]图5是表示,表I中沿被试验体的锥面倾斜配置的预应力筋的侧压力所施加的长度与紧固效率的关系的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紧固具
[0026]10 母部件
[0027]11通孔
[0028]IlA锥面
[0029]12第I配置部
[0030]20公部件
[0031]21锥面
[0032]22第2配置部
[0033]30配置部
[0034]C预应力筋
[0035]Q辅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7](实施例1)
[0038]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进行说明。图1(a)是构成本实施例的紧固具I的母部件10的主视图及剖面图的一例。图1(b)是公部件20的主视图及侧面图的一例。在图1至图4中,X轴、Y轴和Z轴为互相垂直相交的轴。在本实施例中,以相当于竖直方向的轴为Y轴。
[0039]本实施例的紧固具1,在母部件10中插入公部件20,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夹持预应力筋C,对该预应力筋C进行固定。紧固具1,例如是作为预应力混凝土的牵拉部件使用的预应力筋C的固定装置,能够作为建筑结构物或架设结构物等的牵拉部件的固定装置来使用。
[0040]本实施例的预应力筋C,不使用金属类的钢材,而使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是一种复合材料,与PC钢材相比,其耐腐蚀性高、牵拉强度大,其是将碳纤维、芳纶纤维和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等组合而成。预应力筋C例如是,捻合多个截面为圆形的纤维增强塑料制的多个单线,而形成复合线缆。预应力筋C作为一个整体,其截面呈大致圆形。
[0041]紧固具I对多个预应力筋C进行紧固。母部件10如图1(a)所示,具有使公部件20插入的通孔11,形成在X方向上长度L的圆筒形。通孔11的内周面IlA形成为,在轴向上从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锥形,构成锥面。
[0042]在母部件10的锥面IlA上形成有,在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分别配置多个预应力筋C的第I配置部12。第I配置部12设置在公部件20插入后的状态下与第2配置部22相应的位置,从锥面IlA向外侧形成凹状。第I配置部12,例如,可以形成与预应力筋C的大致圆形的圆周面接触的圆弧形,在X方向上从母部件1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0043]公部件20如图1 (b)所示,具有和母部件10的通孔11相同或小于通孔11的外形形状,形成圆柱形。另外,公部件20与母部件10—样,在X方向上长度L。公部件20的外形形状,为在轴向上从X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锥形,并具有与母部件10的锥面IlA对置的锥面21。
[0044]在公部件20的锥面21上,对应于母部件10的第I配置部12,设有以规定间隔形成在其周向上的多个第2配置部22。第2配置部22从锥面(外周面)21向内侧形成凹形。第2配置部22可形成为圆弧形,以与预应力筋C的圆周面接触。第2配置部22在X方向上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0045]第I配置部12和第2配置部22,起到接触并在周向上夹持预应力筋C的配置部30的作用。在本实施例的紧固具I中,在处于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的倾斜的锥面11A、21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配置部30。紧固具I具有集合多个预应力筋C并一同将其固定的紧固结构。
[0046]虽然在本实施例里,例示了固定8个预应力筋C的紧固具1,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紧固具I上设置用于2个以上任意个数的多个配置部30。可以根据预应力筋C、母部件10以及公部件的大小设定配置部30的上限数(预应力筋C的上限数)。并可以根据配置部30的数量适当设定配置部30的周向上的间隔。
[0047]图2是表示在母部件10中插入有公部件20的状态的图。如图2所示,在母部件10中插入有公部件20的状态下,倾斜的锥面11A、21留出一定空隙并彼此对置而定位。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的锥面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多个配置部30。通过将圆弧形(半圆形)的第I配置部12和第2配置部22对置配置,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的锥面上,形成预应力筋C的配置空间P。配置空间P的截面形状比预应力筋C的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小,使预应力筋C与第I配置部12和第2配置部22接触并被夹持在周向上。
[0048]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处于夹持预应力筋C的使用状态的紧固具I的图。图4是夹持有预应力筋C状态的紧固具I的X方向剖面图。
[0049]如图3(b)所示,紧固具1,例如可以设置于建筑物等。可使紧固具I隔着承压板(支圧板)40设置于混凝土 50。作用于预应力筋C的X方向的牵拉负荷(牵拉力),从紧固具I起经承压板40而作用于混凝土 50。
[0050]承压板40具有使预应力筋C穿过的孔41。承压板40以预应力筋C穿过的孔41为中心,比紧固具I的外形形状大,以具有用于对混凝土50施加压力的规定的接触面积。母部件10的X方向的端面13,与孔41的周围的接触面42接触,由此能够隔着承压板40将紧固具I设置于混凝土 50,对混凝土 50作用牵拉力。
[0051]更具体地说,例如,在施工现场,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承压板40与牵拉预应力筋C的混凝土 50固定。然后将预应力筋C穿过与混凝土 50固定的承压板40的孔41。
[0052]然后,使从混凝土 50侧穿过承压板40的孔41的预应力筋C,穿过母部件10的通孔11内。在该状态下,使母部件10的端面13与承压板40的接触面41抵接。之后,在对预应力筋C施加X方向上的牵拉负荷的状态下,将公部件20插入母部件10。将公部件20作为楔具,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的楔固效果,使配置于母部件10的锥形周面的预应力筋C夹持并固定于紧固具I。
[0053]在本实施例中,在预应力筋C与第2配置部22之间,S卩,公部件20与预应力筋C之间,设置有辅助部件Q。辅助部件Q从紧固具I的X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沿锥面21延伸。辅助部件Q例如为摩擦片材。摩擦片材结构为,在片状的合成纤维或细目金属丝网的正面和背面,涂覆(粘合)有研磨颗粒。摩擦片材用于增强对预应力筋C的摩擦力,可设置在预应力筋C的末端部分,即,配置在配置部30的预应力筋C的周围。
[0054]如图3 (a)所示,辅助部件Q可形成为,与形成圆弧形的第2配置部22对应并与预应力筋C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形状(例如圆弧形)。如图3(b)所示,辅助部件Q从紧固具I的与承压板40抵接的端面13相反侧的配置部30的端部(预应力筋C的基端一侧端部)开始以规定长度连续设置。利用上述结构,可降低在接触锥面的区域与不接触锥面的区域的邻接处作用于预应力筋C的剪切力等。
[0055]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仅在配置部30的一部分(第2配置部22)上设置有辅助部件Q,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整个配置部30 (第I配置部12和第2配置部22)设置辅助部件Q或仅在配置部30的一部分(第I配置部12)设置辅助部件Q。另外,辅助部件Q可以与配置部30成一体或单独设置。还可以预先对预应力筋C设置辅助部件Q。
[0056]在本实施例的紧固具I中,在X方向上被牵拉的预应力筋C,相对X方向(母部件10以及公部件20的轴向)倾斜地被锥面11A、21夹持。即,紧固具I的Y方向的截面积,如图3(b)所示,从位于建筑物一侧的右侧端部向预应力筋C基端一侧的左侧端部逐渐变大,预应力筋C在相对轴向倾斜角度α的状态下被紧固具I夹持。角度α相当于锥面11Α、21的锥形角度。
[0057]如图3 (b)的例子所示,在从紧固具I的右侧端部(端面13)向混凝土 50 —侧延伸的区域,预应力筋C在X方向(轴向)上平行延伸;在X方向上平行延伸到右侧端部为止的预应力筋C,从该右侧端部开始,在夹持左侧预应力筋C的紧固区域内,沿锥面11A、21在X方向上倾斜延伸。
[0058]上述在锥面11A、21的周向上呈放射状配置的多个预应力筋C的各个,在混凝土 50一侧的区域内在X方向上平行延伸,并且从紧固具I的右侧端部开始沿锥面11A、21的锥形角度α向左侧端部倾斜延伸,利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的楔固效果与紧固具I固定。
[0059]下面参照图4,对用于使预应力筋C与紧固具I固定的、作用于在X方向上施加有牵拉负荷的预应力筋C的侧压力F进行说明。在图4的例子中,省略辅助部件Q。
[0060]如图4所示,对于预应力筋C来说,由于锥面11Α、21朝X方向嵌合,即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的楔固效果,而从垂直于该预应力筋C表面的方向对该预应力筋C施加侧压力F。该侧压力F作为用于使预应力筋C与紧固具I固定的紧固力。
[0061]这里,侧压力F因紧固具I在X方向上与预应力筋C的接触面的长度而变化。例如,在紧固区域的长度短的情形下,预应力筋C与紧固区域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在对预应力筋C施加侧压力时,必须使得在接触面积小的区域获得能够抵抗作用于X方向的牵拉负荷的大的摩擦阻力。与此相对,若紧固区域长,则预应力筋C和紧固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因此,不增加作用于预应力筋C的侧压力,也能够获得可抵抗作用于X方向的牵拉负荷的适当的摩擦阻力。
[0062]因此,本实施例的紧固具1,通过延长X方向(轴向)上的长度L,形成长的可对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C作用侧压力F的区间(紧固区域)。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使应对牵拉负荷的侧压力(基于楔固效果的紧固力)F,分散在设置于紧固区域的预应力筋C的整个长度方向。因此,与侧压力F作用区域短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对预应力筋C施加过度的侧压力,不易使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C断裂。
[0063]表I表示,对各紧固具I (被试验体A?H)进行的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对于各紧固具1,与预应力筋C接触的锥面11Α、21的长度方向相对应的、从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的X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L不同。
[0064][表 I]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A丨丨丨 B丨丨丨丨丨丨丨丨'''~C丨丨丨丨丨丨丨' P "'I"""丨丨丨丨F""'""'丨G'"""""'uT~H~
L (mm》1? ?25~~3§ ~ ISO —--~ --~—250~......1--.......最 703.0 985.3 1031.7 1162.8 1237.8 1267.4 12IS.1 1284.1
_ 御} _______ _____ ____ _____ ____ _ ___ _
[0065]固率 54> s 亂 s ββι I3 9β.1 ?1.4 19.0 99.1
断裂状况前端前端前端前端前端前端.前端前端
'(断裂数量)1 根 fTli+…++—+—"一Γ根 ?ΙΙ+++…^T根]~T? -一Γ根■
评价—"'o""叫 ~~QQ......QQ~
[0066]在本评价试验中,在各紧固具I的一端,安装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法中作为预应力筋所使用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而进行牵拉试验。牵拉试验遵循土木学会标准“使用连续纤维增强材料的PC施工方法的紧固具以及连接具的性能试验方法”(JSCE-E537-1999)。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遵循土木学会标准“连续纤维增强材料的品质规格”(JSCE-E131-1999)
[0067]具体地,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采用,以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为材料,单线捻合形成的线缆。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直径为12.5mm。最小断裂负荷PO为1288kN。
[0068]在牵拉试验中,将规定个数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插入具有规定长度的试验台。设定配置于紧固具I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数量为7个,而进行试验。在长度方向上试验台的两端,使紧固具I经承压板40与试验台固定侧的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一端侧的余长固定。使升降机(jack,牵拉试验装置)与试验台牵拉侧的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另一端侧的余长固定。
[0069]然后,利用升降机,以规定牵拉速度(载荷速度),对一端与紧固具I固定的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施加载荷。由升降机作用的载荷达到最大牵拉负荷为止,即,至少I个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断裂或紧固具I变形等。
[0070]未对本牵拉试验所使用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设置与预应力筋C的形状相适应而利用铁制线材等形成筒状的编织网缓冲材料(缓冲层)。在对7个配置部30的各个配置与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分别形成的上述辅助部件Q的状态下,进行本牵拉试验。辅助部件Q采用上述的摩擦片材。本牵拉试验的紧固具I的紧固结构的状态为,在配置部30中,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周向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置部30直接接触。各被试验体A?H的锥形角度(在侧压力F作用的紧固区域,锥面11A、21、或沿锥面11A、21配置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相同,长度L不同。
[0071]本评价试验的紧固效率,为牵拉试验所测出的断裂负荷P(或者将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从紧固具I中拔出的拉拔负荷)与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最小断裂负荷PO的比值。通过紧固效率(%) = (p/po)x10来求得紧固效率。
[0072]如表I所不,对犾得80%以上的闻紧固效率的被试验体标记对不足80%的低紧固效率的被试验体标记“ X ”。这里,在本评价试验中,设定稳定的紧固效率的标准为80%以上。
[0073]上述标准遵循土木学会“使用连续纤维的混凝土结构物的设计/施工指南(草案),平成8年9月”的标准,在实际施工中,对预应力筋施加的负荷,最大不超过预应力筋的最小断裂负荷PO的80%。因此,若获得80%以上的紧固效率,则能够在实际使用中充分发挥紧固效果,所以,在本评价试验中,以预应力筋的最小断裂负荷(PO)的80%为最大牵拉负荷,根据这一实际使用情况,可将充分充分发挥紧固效果的稳定的紧固效率标准,定为80%以上。
[0074]被试验体A为现有的PC钢材的紧固具,其长度L为100mm。从表I可知,与被试验体A相比,紧固具I的长度L越长,紧固效率越高。即,可以确定,侧压力F作用的区间(紧固区域)越长,抵抗牵拉负荷的侧压力(楔固效果产生的紧固力)F,越是被分散于配置于紧固区域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整个长度方向。被试验体A?H中任一者的紧固效率均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断裂时的牵拉负荷(表I的最大负荷)来计算。
[0075]本评价试验中,若令长度L比被试验体A大,则与被试验体A相比可获得大的紧固效率,对于紧固具I的长度L为125mm的被试验体B,能够获得75.2%的紧固效率。延长紧固具I的长度L,对于长度L为130mm的被试验体C,在牵拉试验中低负荷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未断裂,能够获得80.1%的高紧固效率。并且,长度L大于被试验体A的被试验体D、E、F、G、H,在牵拉试验中低负荷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也未断裂,分别能够获得90.3%、96.1%、98.4%,99.0%和99.7%的高紧固效率。在被试验体D、E、F、G、H的试验结果中,当长度L为150mm以上时,能确认紧固效率再未低于90% ;进而,当长度L为200mm以上时,能确认获得了 98%以上的、极高的紧固效率。在对上述各被试验体B、C、D、E、F、G、H的牵拉试验中,在紧固具I的前端有2个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断裂的,仅有被试验体E,各被试验体B、C、D、F、G、H中,仅有I个断裂。即,对上述各被试验体B、C、D、E、F、G、H的牵拉试验中,未出现3个以上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断裂的情况。
[0076]另一方面,紧固具I的长度L为10mm的现有PC钢材用被试验体A,在牵拉试验中低负荷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发生断裂,仅能获得54.5%较低的紧固效率。对于被试验体A,尽管在低负荷时,也在紧固具I的前端(公部件20的前端)处局部施加有剪切力,7个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有3个发生断裂。对于被试验体A,由于长度L短,因此不能将抵抗牵拉负荷的侧压力F充分分散到配置于紧固区域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长度方向整体,可确认其难以获得高紧固效率。
[0077]图5是表示表I的评价实验结果中各被试验体的长度和紧固效率的关系的图。如图5所示,相对于作为现有产品的被试验体A,从被试验体B开始,紧固效率急剧升高,对于长度L为130mm以上的被试验体C得到80%以上的高紧固效率。换言之,能够确知,随着长度L小于130_,紧固效率急剧下降,仅能获得较低紧固效率。相对于被试验体C,被试验体D的紧固效率大幅升高,可见在长度L为150mm以上时,能够获得90%以上的高紧固效率。
[0078]对于长度L为200_以上的各被试验体F、G、H,得到98.4%,99.0%、99.7%的极高紧固效率,被试验体H的紧固效率上升到近100%。此时,如图5所示,能够确认,在长度L超过300_的范围,紧固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由于虽然长度L增加但锥形角度一定(等同),从被试验体A到H,其外形形状随之变大,重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以300mm为长度L的上限,通过使长度L在130mm以上300mm以下、或150mm以上300mm以下的范围,能够发挥稳定的紧固效果,并实现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079]从提高紧固效率和紧固具的小型化、轻量化的观点来看,以被试验体F为界,紧固效率的上升率(图5的斜线)变小。因此,以获得98.4%以上的高紧固效率的被试验体F的200mm长度L为上限,例如,通过将长度L设为130mm以上200mm以下、或150mm以上200mm以下的范围,能够发挥稳定的紧固效果,并实现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同样地,以获得99.0%以上的高紧固效率的被试验体G的250mm长度L为上限,例如,可以将长度L设为130mm以上250mm以下、或150mm以上250mm以下的范围。此时,能够发挥稳定的紧固效果,并且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相比长度L为300mm的被试验体H更为小型化和轻量化。
[0080]在上述本评价试验中,在形成于紧固具I的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的锥面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多个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在该紧固结构中,当紧固具I的紧固区域的长度L为130mm以上时,紧固效率达到80%,在低负荷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不发生断裂。
[0081 ] 特别地,在紧固具I的紧固区域的长度L为150mm以上时,紧固效率不再低于90%,可得到用于抵抗牵拉负荷的大的摩擦阻力。对于长度为150_以上的紧固具1,用于获得抵抗牵拉负荷的大摩擦阻力的侧压力F分散于紧固区域内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长度方向整体的程度大,能够抑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断裂等,并且能够作用大紧固力。
[0082]本实施例的紧固具I是,在母部件10中插入公部件20来夹持并固定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具有多个配置部30,该配置部30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之间的倾斜锥面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分别配置多个预应力筋C。与预应力筋C所接触的锥面的长度方向相应的、从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为130mm以上。
[0083]由于对沿锥面倾斜配置的预应力筋C施加侧压力的长度大,为130mm以上,因此如上述表I的评价试验结果所示,对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C作用侧压力的区间大,能够使抵抗牵拉负荷的侧压力分散于整个预应力筋C,并且能够以高紧固效率来固定预应力筋C。因此,不是利用缓冲材料来分散作用于预应力筋C局部的剪切力等,作为紧固结构,能够抑制对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C作用过度的侧压力,并且在进行紧固时不易使预应力筋C发生断裂等。
[0084]特别是在本实施例的紧固结构中,若与紧固区域相应的长度L为130mm以上,则能够在进行紧固时不易使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C发生断裂等,但更优选地,如表I所示,通过使与紧固具I的紧固区域相应的长度L为150mm以上,能够得到紧固效率90%这样更加稳定的紧固。进一步优选,通过使紧固具I的紧固区域的长度L为200mm以上,能够得到紧固效率98%以上这样更加稳定的紧
[0085]本实施例的紧固具I与现有技术不同,能够进行在作为实际施工现场的建筑物等的作业场所,用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来紧固预应力筋C的紧固作业。
[0086]以往,例如专利文献I所示,对I个预应力筋必须有I个楔具,当固定多个预应力筋时,就必须有多个楔具。因此,在作业场所内,对多个预应力筋的各个要单独地作用基于楔固效果的侧压力来进行紧固作业,既繁杂又难以现实。另外,以往,用I个紧固具紧固多个预应力筋时,必须用水泥等对紧固具和预应力筋进行紧固。此时,若水泥紧固不充分,会使紧固具和预应力筋的紧固不稳定,因此,无法在实际的建筑物等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对紧固具和预应力筋的紧固作业,必须事先在施工场所以外的工地进行对紧固具和预应力筋用水泥等进行紧固的作业。
[0087]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要将设置好紧固具的预应力筋搬送至作为施工场所的建筑物等处,将预设好紧固具状态的预应力筋设置于施工对象的建筑物等。因此,无法在施工现场进行紧固具和预应力筋的紧固作业,难以提高作业性。
[0088]与此不同,本实施例的紧固具1,如上所述在建筑物等的施工现场,通过对母部件10和公部件20进行组装,就可将牵拉混凝土 50的多个预应力筋C简单地与紧固具I固定。因此,作业性极高。例如,可以在作业现场一边调整预应力筋C的长度,一边简便且高精度地装配紧固具I。由于不需要利用水泥等进行紧固作业,因此可容易地对施加于预应力筋C的牵拉负荷进行调整,能够根据现场的施工状况来进行紧固具I设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将公部件插入母部件来夹持并固定由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构成的预应力筋,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部件和所述公部件形成从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锥形,并且在所述母部件和所述公部件之间的倾斜的锥面周向,以规定间隔设有用于配置多个所述预应力筋的各个的多个配置部, 与所述预应力筋所接触的锥面的长度方向相应的从所述母部件和所述公部件的所述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为130m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为150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为30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辅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配置部和所述预应力筋之间,从所述一端向另一端沿所述锥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线缆的紧固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部件具有,从外周面向内侧形成凹状,与所述预应力筋的周面接触的圆弧形的第I配置部, 所述母部件具有,设置于在使所述公部件插入的状态下与所述第I配置部相应的位置,从内周面向外侧形成凹状,并与所述预应力筋的周面接触的圆弧形的第2配置部, 所述预应力筋与所述第I配置部和所述第2配置部接触,从周向上被夹持。
【文档编号】F16G11/04GK104179886SQ20131072719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0日
【发明者】渡边孝司, 冈田稔, 赵岩科, 桶野隆行 申请人:极东钢弦混凝土振兴株式会社, 东京制纲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