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620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热水阀芯,具体涉及一种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普通混水阀存在混水困难,洗浴时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把现有的混水阀通过更换内部的阀芯升级为恒温混水龙头成为人们的希望。因此设计一款与现有阀芯安装尺寸、进水方式相一致的恒温阀芯成为关键。现有恒温阀芯不能对水流进行开关控制,只能对温度进行调节,当装配在恒温壳体后,需要另设开关来控制水流量;装有常规恒温阀芯的恒温龙头多数都是对混合后的出水进行开关控制,对进入的冷热水不控制,当出水口关闭后,进入恒温阀的冷热水在压力值不平衡的条件下,压力高的水串到压力低的容器中,因此在冷热水进水口处需装置止回阀,用来防止因冷热水压力值不一样而串水。单向止回阀都设置在恒温龙头进水口冷热水管路中,因此需要部件较小,对进水无阻碍,出水要密封严密。在实际应用中该部件存在易被杂质卡住,密封不严,对进水阻碍大,寿命短等缺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底面进出水同步开关恒温阀芯,所述阀芯通过改变对恒温阀芯部件优化设计,使恒温阀芯由单一只调节恒定温度变成既能调节恒定温度又能同步开、关进入阀芯的冷热水。这一结构的变化使装配该恒温阀芯的恒温龙头由原来的双手柄变成单手柄操作,使恒温龙头减少了单独开关部件,阀体结构简单,成本降低。由于该阀芯的开关方式是同步关断进入阀芯的冷热水,使装配该恒温阀芯的恒温龙头无需在冷热水进水口装置单向止回阀,把单向止回阀故障率高的缺点得到克服。通过优化该阀芯水路、部件尺寸的设计, 使阀芯由侧面进水变为底面进出水,使阀芯的进水方式、安装方式与现有普通阀芯相一致,从而实现了更换一个阀芯就能使现有普通水龙头升级换代为恒温水龙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包括阀芯下套、阀芯上套、调节旋钮和调节滑块,在所述阀芯下套的底面上设有热水进水流道、冷水进水流道和混合水出水流道,阀芯上套位于阀芯下套的上部,阀芯上套与阀芯下套通过一个螺纹机构连接,调节旋钮与调节滑块之间通过一个旋转螺纹相连接,在所述阀芯下套内设有一个动滑块,动滑块的下平面与阀芯下套的中部通过一个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在动滑块的内部设有感温元件。动滑块上部平面上设有密封圈,调节滑块的下部通过压紧所述密封圈进行密封。阀芯上套内部设有内六方结构,调节滑块外部中段设有外六方结构。阀芯下套内部设有大弹簧,大弹簧的上端与感温元件中端的下平面相接触。动滑块内部设有通水内孔。阀芯下套底部镶嵌有隔离进出水水路的橡胶密封圈。[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用一个调温手柄既实现恒温调节,又实现同步开启和关闭进入阀芯的冷热水,2)本实用新型使恒温龙头的控水方式由双手柄控制变成单手柄控制,使恒温龙头的温度调节,水流关断在一个手柄上完成,减少了恒温龙头的部件。由于恒温阀芯具有同步开、关进入阀芯的冷热两路水,使恒温龙头减掉故障率高的单向止回阀。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进出水方式和安装方式与普通阀芯相一致,通过更换阀芯即可实现普通混水龙头升级为恒温龙头。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推动了恒温龙头的普及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出水通路结构示意图。图中,1、阀芯下套;2、热水密封圈;3、动滑块;4、感温元件;5、冷水密封圈;6、阀芯上套;7、调节旋钮;8、弹簧挡圈;9、小弹簧;10、调节滑块;11、小弹簧座;12、热水进水流道;13、大弹簧;14、冷·水进水流道;15、混合水出水流道;16、阀芯底面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
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阀芯下套1、阀芯上套6、调节旋钮7和调节滑块10,在所述阀芯下套I上设有热水进水流道12、冷水进水流道14和混合水出水流道
15,热水进水流道12的进水端口、冷水进水流道14的进水端口和混合水出水流道15的出水端口都位于阀芯下套I的底部,由阀芯底面密封圈16分割开来。阀芯下套I的上部设有阀芯上套6,阀芯上套6与阀芯下套I通过螺纹机构连接,在阀芯上套6的内部装有调节旋钮7和调节滑块10,调节旋钮7通过弹簧挡圈8固定在阀芯上套6上,调节旋钮7和调节滑块10通过螺纹连接。阀芯下套I内设有一个动滑块3,动滑块3的下平面通过压紧阀芯下套I的中部端面的热水密封圈2实现热水进水的关闭密封。调节滑块10位于动滑块3上方阀芯上套6内,调节滑块10的下平面通过压紧动滑块3上部平面上嵌入的冷水密封圈5实现对冷水进水的关闭密封。在动滑块3的内部设有感温元件4,感温元件4内部装置的热敏蜡随温度的升降可膨胀和收缩,热敏蜡的膨胀和收缩推动感温元件内部的推杆上下位移。调节滑块10外部中段设有外六方结构,阀芯上套6的内部设有内六方结构,调节滑块10装配到阀芯上套6内,在内外六方的作用下,调节滑块10只能上下运动,不能相对转动。调节旋钮7位于阀芯上套6的内腔上部,调节旋钮7与调节滑块10之间通过旋转螺纹相连接,旋转调节旋钮7,调节滑块10可在阀芯上套6内上下移动。旋转调节旋钮7,调节滑块10在阀芯上套6内上下移动,从而推动感温元件4带动动滑块3上下移动,也就调定出动滑块3的高度位置,使动滑块3上下平面与阀芯上套6底平面和阀芯下套I上的热水密封圈面保持一定的间隙,从而调定了冷热水的进水比例,也就设定了阀芯的出水温度,当顺时针旋转调节旋钮7到一定位置时,调节滑块10下移推动动滑块3向下移动压紧冷水密封圈5和热水密封圈2关闭进入阀芯的冷热水。实现开启、关闭冷热水的功能。[0020]工作原理是:当逆时针转动调节旋钮7时,调节滑块10向上移动,此时被调节滑块10压紧的动滑快3在大弹簧13的推动下同时向上移动。当调节滑块10和动滑块3继续向上移动直到动滑块3的上平面与阀芯上套6的下平面压紧。此时调节滑块10继续向上移动而动滑块3在大弹簧13推动下与阀芯上套6的下平面压紧,这时调节滑块10的下平面与动滑块3的上部内平面的冷水密封圈5分离。大弹簧13推动动滑块3向上移动的同时,动滑块3的下平面与阀芯下套I中部的热水密封圈2分离,此时热水进水流道12处的热水,进入阀芯下套I的内腔,并冲淋到感温元件4上,随着进入内腔的热水温度的升高,感温元件4内部热敏蜡膨胀,推动自身的顶杆上移,与小弹簧座11接触后反推感温元件4压缩大弹簧13向下运动,并带动动滑块3向下运动,小弹簧座11上设有小弹簧9,此时开启了动滑块3上平面与阀芯上套6下平面的缝隙,冷水进水流道14处的冷水通过此缝隙进入动滑块3的内腔穿过动滑块3的内腔孔在感温元件4的表面与热水混合,混合水的温度决定感温元件4顶杆的伸缩位移的长短,从而决定了动滑块3的上下平面与阀芯上套6下平面及热水密封圈2平面的开启间隙,也就决定了冷、热水进水流量的比例。当水的温度或者压力发生变化时,混合水的温度也随着发生变化,感温元件4感应水温后其顶杆的位移也发生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冷热水进水流量的比例,使腔体内的混合水温保持一致,达到恒温的目的。当顺时针转动调节旋钮7旋转时,调节滑块10向下移动,移动到一定的位移后,调节滑块10的下平面与动滑块3内的冷水密封圈5接触、压紧并推动动滑块3向下移动,同时压缩大弹簧13使得动滑块3下平面与热水密封圈2压紧,此时冷热水同步被关断,达到同步开关冷热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恒温阀芯部件优化设计并改变阀芯的冷热水进水位置,使恒温阀芯的调温手柄由单一只调节恒定温度变成既能调节恒定温度又能同步开、关进水口的冷热水。这一结构的变化使恒温阀芯由原来的双手柄变成单手柄操作,使恒温阀芯减少了单独开关部件,阀体结构简单,成本降低。同时通过优化设计使阀芯的进出水方式、安装方式与普通阀芯相一致,做到了现有普通混水龙头通过更换阀芯即可升级为恒温龙头。由于该恒温阀芯的开关方式是同步关断进入阀内的冷热水,这样恒温阀芯就无需在冷热水进水口装置单向止回阀,把单向 止回阀故障率高的缺点得到克服。
权利要求1.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包括阀芯下套、阀芯上套、调节旋钮和调节滑块,在所述阀芯下套的底面上设有热水进水流道、冷水进水流道和混合水出水流道,阀芯上套位于阀芯下套的上部,阀芯上套与阀芯下套通过一个螺纹机构连接,调节旋钮与调节滑块之间通过一个旋转螺纹相连接,在所述阀芯下套内设有一个动滑块,动滑块的下平面与阀芯下套的中部通过一个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在动滑块的内部设有感温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动滑块上部平面上设有密封圈,调节滑块的下部通过压紧所述密封圈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阀芯上套内部设有内六方结构,调节滑块外部中段设有外六方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阀芯下套内部设有大弹簧,大弹簧的上端与感温元件中端的下平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动滑块内部设有通水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其特征是:阀芯下套底部镶嵌有隔离进出水水路的橡 胶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开关底部进出水恒温阀芯,包括阀芯下套、阀芯上套、调节旋钮和调节滑块,在所述阀芯下套的底面上设有热水进水流道、冷水进水流道和混合水出水流道,阀芯上套位于阀芯下套的上部,阀芯上套与阀芯下套通过一个螺纹机构连接,调节旋钮与调节滑决之间通过一个旋转螺纹相连接,在所述阀芯下套内设有一个动滑块,动滑块的下平面与阀芯下套的中部通过一个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在动滑块的内部设有感温元件。
文档编号F16K31/64GK203098943SQ20132006172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
发明者樊守栋 申请人:樊守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