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9952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包括具枢接部的底座、连接元件、第一枢纽器、连杆及第二枢纽器,其中连接元件分别设有上、下枢接部,第一、第二枢纽器分别包含第一、第二枢轴以及第一、第二转动干涉件,第一、第二转动干涉件、连接元件的上、下枢接部以及底座的枢接部分别通过第一、第二枢轴以形成枢接,连杆的上、下杆端分别枢接于第一转动干涉件和底座的枢接部,而第二枢纽器还包括彼此互动且套设于第二枢轴的固定干涉件和第二弹力件,使定位于下枢接部的第二转动干涉件接触固定干涉件,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底座而由平躺姿态掀起至立定姿态,并连动第二转动干涉件旋转且与固定干涉件由彼此摩擦推压至闭合状态,形成扭力变化。
【专利说明】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四连杆机构且可收折以减少占用空间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现今液晶显示装置的普遍使用,所采用的支撑结构在功能方面也愈趋完整与多样化,如液晶显示装置的仰角调整、左右旋转,或是高度调整与锁固。传统支撑结构通常具有一支撑臂来连接液晶显示装置和座体,支撑臂和液晶显示装置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上转轴以形成枢接,可转动调整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倾角度和后仰角度,另在支撑臂和座体之间也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下转轴,也同样形成枢接,可转动调整液晶显示装置的高度位置,并通过扭簧来提供支撑力,如此形成站立姿态以供使用;而在收纳与包装方面,由于支撑臂中装设有四连杆机构且分别枢接上、下转轴,因此通过收折传统支撑结构,使立起的支撑臂通过所述下转轴旋转成水平状态,且使液晶显示装置通过所述上转轴亦旋转成水平状态,如此形成收合姿态相较于站立姿态时,能使整体体积减少所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然而,由于传统支撑结构的下转轴所套设的扭簧具有弹性作用,致使立起的支撑臂抬升液晶显示装置至最高位置时支撑力不足以完全抵抗重力影响,以至于发生液晶显示装置略微下降的情况,使传统支撑结构所呈现的站立姿态会偏离预设高度位置,因此,如何使液晶显示装置抬升至最高位置形成定位为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定位功效的支撑结构,通过将彼此配合的转动干涉件和固定干涉件设置于支撑结构的四连杆机构的下枢轴处,使支撑结构抬升液晶显示装置至最高点时能够形成立定姿态,从而让四连杆机构具有足够支撑力以抵抗液晶显示装置在高处时的重力。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底座,具有枢接部;连接元件,其上、下端部分别设有上枢接部和下枢接部;第一枢纽器,包含有第一枢轴和套设于第一枢轴的第一转动干涉件,并将第一枢轴轴向穿设连接元件的上枢接部以形成枢接且产生扭力;连杆,其上杆端枢接于第一转动干涉件以同步作动,而连杆的下杆端枢接于底座的枢接部;以及第二枢纽器,包含有第二枢轴和套设于第二枢轴的第二转动干涉件、固定干涉件、第二弹力件,第二转动干涉件和固定干涉件相互接触,且将第二枢轴轴向穿设连接元件的下枢接部和底座的枢接部以形成枢接,使第二转动干涉件定位于连接元件的下枢接部,还让固定干涉件套设且卡接于第二枢轴以与第二弹力件互动,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底座而由平躺姿态掀起至立定姿态,并连动第二转动干涉件旋转且与固定干涉件由彼此摩擦推压至闭合状态,形成扭力变化。
[0006]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座、连接元件、连杆、第一枢纽器及第二枢纽器,使整体支撑结构具有足够支撑力以抵抗液晶显示装置在高处时的重力,并通过成对且相互推压或闭合的两个干涉件,使整体支撑结构站立定位,以防止在立定时发生下降的情况;又通过在连接元件的连接板体设有定位部,再搭配辅助支撑片实施,使具有弹性支撑作用,有助于防止连杆变形并确保连动效果;再者,还可进一步在四连杆机构的上枢轴处设置彼此配合的转动干涉件和摩擦干涉件,以提升定位效果并增加支撑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为图1的其一上枢接部与第一枢纽器的局部分解图。
[0009]图3为图1的下枢接部与第二枢纽器的局部分解图。
[0010]图4为图1的连接元件相对于底座呈平躺姿态的立体示意图。
[0011]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12]图6为图4中的A至A线段的断面示意图。
[0013]图7为图4中的B至B线段的断面示意图。
[0014]图8为图1的连接元件立定时第一旋转干涉件与摩擦干涉件相互推压的实施示意图,在此为便于识别而以虚线表示摩擦干涉片。
[0015]图9为图1的连接元件立定时第二旋转干涉件与固定干涉件相互闭合的实施示意图,在此为便于识别而以虚线表示固定干涉件。
[0016]图10为图4的连接元件平躺时,第一旋转干涉件的各凸部滑移于摩擦干涉件的各长凹部的实施示意图,在此为便于识别而以虚线表示摩擦干涉片。
[0017]图11为图4的连接元件平躺时,第二旋转干涉件与固定干涉件相互推压的实施示意图,在此为便于识别而以虚线表示固定干涉件。
[0018]图12为图11的第二旋转干涉件与固定干涉件分离的另一视角图。
[0019]图1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0]图1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结构的连接元件安装辅助支撑片以支撑连杆实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底座10、连接元件20、连杆30、第一枢纽器40及第二枢纽器50。底座10具有枢接部11。连接元件20的上、下端部分别设有上枢接部21和下枢接部22。如图2所示,第一枢纽器40包含有第一枢轴41和套设于第一枢轴41的第一转动干涉件42,并将第一枢轴41轴向穿设连接元件20的上枢接部21以形成枢接且产生扭力。连杆30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上杆端31枢接于第一转动干涉件42以同步作动,而连杆30的下杆端32枢接于底座10的枢接部11。第二枢纽器50如图3所示,包含有第二枢轴51和套设于第二枢轴51的第二转动干涉件52、固定干涉件53、第二弹力件54,第二转动干涉件52和固定干涉件53相互接触,且将第二枢轴51轴向穿设连接元件20的下枢接部22和底座10的枢接部11以形成枢接,且使第二转动干涉件52定位于连接元件20的下枢接部22,还让固定干涉件53套设且卡接于第二枢轴51以与第二弹力件54互动,使连接元件20相对于底座10而由平躺姿态(参见图4和图5)掀起至立定姿态(参见图1),并连动第二转动干涉件52旋转且与固定干涉件53由彼此摩擦推压(参见图11)至闭合状态(参见图9),形成扭力变化。
[0022]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第一枢纽器40为成对对称设置,而且相连的连杆30、连接组件20的上枢接部21也是成对设置的,且连接组件20的下枢接部22和底座的枢接部11均为成对数量(可参见图3),但为了方便说明,取其中的一个第一枢纽器40为例阐述,第一枢轴41还进一步套设有摩擦干涉片44并轴向穿过摩擦干涉片44的轴孔,从而使摩擦干涉片44定位于上枢接部21并接触第一转动干涉件42 (也可选择使第一转动干涉件42接触连接元件20的上枢接部21),第一转动干涉片42可依实际需求的摩擦扭力效果,选择采以垫片并使第一枢轴41穿过垫片的轴孔实施(例如图13所示的第一转动干涉件42没有设置凸部),或是如该图2所示,选择通过在第一转动干涉件42的(轴向)接触面周边分别设有凸部421,而在摩擦干涉片44的相对两周边分别设有长凹部441,各长凹部441分别位于该接触面的相对两边且在同一圆周路径上,使各凸部421滑移于各长凹部441中而让第一转动干涉件42闭合于摩擦干涉片44 (参见图10),或是使各凸部421抵压于摩擦干涉片44的(轴向)接触面而让第一转动干涉件42推压摩擦干涉片44(参见图8),以形成摩擦扭力。所述各凸部421抵压于摩擦干涉片44的(轴向)接触面部位,即为各长凹部441之间所形成的台阶442,各台阶442具有短斜坡面以助各凸部421滑出或滑入各长凹部441,且各凸部421还能抵压且滑移于各台阶442。
[0023]又如图2所示,第一枢轴41还套设有第一弹力件43,第一弹力件43包含有多个扭簧431和多个弹片432,第一弹力件43的各扭簧431 —端定位于连接元件20的顶部,第一弹力件43的各扭簧431另一端定位于第一枢轴41穿设的止挡片45 (可参见图6所示),使第一枢纽器40旋转后能产生回转功效。又为了使上枢接部21的相对两轴向侧分别产生摩擦扭力,如图6所示,除了在上枢接部21 —侧设置摩擦干涉片44和第一转动干涉件42之夕卜,还让第一弹力件43的各弹片432套设于上枢接部21另一侧与紧迫件46之间的第一枢轴41部位,以利于通过调整紧迫件46 (例如螺帽)形成摩擦力补助作用。
[0024]再如图3所示,在连接元件20的下枢接部22设有容置结构221,以容置第二转动干涉件52,还在容置结构221的壁面设有径向缺槽222,并在第二转动干涉件52周边还设有径向延伸块521,径向延伸块521导入径向缺槽222中以将第二转动干涉件52定位于容置结构221中,从而与连接元件20同步作动,且在第二转动干涉件52和固定干涉件53的轴向接触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凹凸面522、531 (参见图3和图12所示,第二转动干涉件52的凹凸面522分别设有凸块,各凸块之间形成凹槽,而对应的固定干涉件53的凹凸面531分别设有供各凹槽嵌合的对应凸块,各对应凸块之间形成对应凹槽以供第二转动干涉件52的各凸块嵌合),因此当连接元件20相对于底座10呈平躺姿态时,第二转动干涉件52的各凸块如图11所示,会搭接于固定干涉件53的各对应凸块,使第二转动干涉件52与固定干涉件53彼此推压,接续在掀起连接元件20的过程中,第二转动干涉件52随着旋转而使各凸块滑移于各对应凸块形成彼此摩擦,直至第二转动干涉件52的各凸块如图9所示,滑入固定干涉件53的各对应凸块中,使第二转动干涉件52和固定干涉件53彼此闭合,以让连接元件20相对于底座10呈立定姿态,所形成支撑作用,使连接元件20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以抵抗重力影响,从而使连接元件20立起在最高点的位置形成定位以预防发生下降的情况。
[0025]所述容置结构221可采用凹槽(如图7右方的下枢接部22所示)实施,也可采用通孔实施,如图3所示(可对照图7左方的下枢接部22),容置结构221和缺槽222分别轴向贯穿下枢接部22,使容置结构221还能进一步容置固定干涉件53,从而形成保护功效,避免影响第二转动干涉件52和固定干涉件53之间彼此推压和闭合的效果。
[0026]再如图3所示,第二弹力件54包含多个扭簧541和多个弹片542,而第二弹力件54的各扭簧541 —端定位于连接元件20的底部,使第二枢纽器50也在旋转后能产生回转功效,更具有支撑作用而使连接元件20以及枢转支架60连接的显示装置(附图未示出)形成站立姿态。第二弹力件54的各扭簧541另一端定位于底座10上,第二弹力件54的至少两个弹片542邻接固定干涉片53以助轴向互动,进而形成第二转动干涉件52和固定干涉件53之间的摩擦扭力,并在固定干涉片53和所述至少两个弹片542间设有环圈543,从而具有防异音的功效,环圈543套设于第二枢轴51且定位于固定干涉片53的环槽532,环槽532和凹凸面531分别位于固定干涉片53的相对两轴向面。而第二弹力件54的其它弹片542 (参见图7右方的下枢接部22处)则套设于下枢接部22另一侧与紧迫件56 (如螺帽)之间的第二枢轴51部位,使第二枢轴51的一端被C形扣片55扣固时(参见图1),第二枢轴51的另一端通过调整紧迫件56形成摩擦力补助作用。
[002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元件20的上、下枢接部21、22之间是为一体成型且呈弯曲状的连接板体23,其中连接板体23的弯曲状部位是位近下枢接部22,从而具有结构强度且在连接板体23的一侧形成容置空间,以供容置底座10的外观件(例如底座外壳)设置,以利于连接元件20能够在底座10上呈平躺姿态。而且,在连杆30的上、下杆端31、32之间具有对应连接板体23形状的弯曲状杆体33,且在连接板体23的一侧板面排列设置多个沟槽231,各沟槽231分别是由上枢接部21沿着连接板体23的该板面延伸至下枢接部22,以容置连杆30的弯曲状杆体33,从而形成保护功效,并供连杆30的弯曲状杆体33活动。除此之外,其它的沟槽231还可以容置电线线路,供汇整收纳使用。
[0028]另外,在连接板体23的一侧板面设有定位部232和设置于定位部232的辅助支撑片25,因此让定位部232连通沟槽231而使辅助支撑片25接触并支撑连杆30。如图14所示,定位部232为定位浅槽,设置于两沟槽231之间的连接板体23部位,使定位部232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连通沟槽231,且使辅助支撑片25的相对两侧边能够分别触及各沟槽231中的连杆的弯曲状杆体33,从而形成弹性支撑作用,有助于防止连杆30变形并确保连动效果。为了具有美观效果且因连接元件20本身是为外观件,则可如图14所示在连接元件20的前侧再连接盖板24,以隐蔽连接板体23的前侧结构及连接元件的上枢接部21、连杆30及连杆的弯曲状杆体33。
[0029]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包含有枢转支架60,枢转支架60包含一体成型的枢接部61和连接部62,并将第一枢轴41轴向穿设且卡合于枢转支架60的枢接部61以形成同步转动,而连接部62能再连接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其中,枢接于连接元件20上枢接部21的第一枢轴41还套设有限位片47,并使第一枢轴41轴向穿过限位片47的轴孔,还使限位片47带动枢转支架60。又如图3所示,枢接于连接元件20下枢接部22的第二枢轴41,则轴向穿设底座枢接部11的轴孔,因而在图2和图3中可视,在各轴孔的周围分别设有枢接结构471、111,以让连杆30的上、下杆端31、32分别枢接于限位片47的枢接结构471以及底座10枢接部11的枢接结构111,连杆30上杆端31是枢接于限位片47与第一转动干涉件42之间相连的枢接结构471 (参见图2),底座10枢接部11是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径向片搭配枢接结构111所组成(参见图3),使连杆30的下杆端32是枢接于两个径向片之间相连的枢接结构111,因而在连接元件20立定时,使底座10枢接部11的枢接结构111 (即连杆30的下杆端32)位置高于底座10轴孔(也是高于下枢接部32的轴孔),且限位片47的枢接结构471 (即连杆30的上杆端31)也高于上枢接部31的轴孔,使并排的连杆30与连接元件20形成错位设置,并通过限位片和底座枢接部分别套设于第一、第二枢轴,使连杆、限位片、底座枢接部与连接元件枢接形成交错排列的四连杆机构。
[0030]上述各枢接结构111、471可采用轴向栓柱,或为一体成型于径向片或限位片的轴向凸柱,且各枢接结构471、111至各轴孔的距离相异,形成交错排列且不等边的四连杆机构。图2中的第一枢轴41杆体为非圆形状,枢转支架60的枢接部61和止挡片45的轴孔均为对应第一枢轴41杆体形状的非圆轴孔,以形成卡接作用,使枢转支架60被限位片47带动后,止挡片45和第一枢轴41能同步旋转。图3中的第二枢轴51杆体也为非圆形状,底座枢接部11和固定干涉件53均为对应第二枢轴51杆体形状的非圆轴孔,也形成卡接作用,使第二枢轴51不随连动元件20旋转,从而在连接元件20由平躺姿态掀起至立定姿态的过程中,连杆30牵引限位片47旋转,进而(使限位片47通过抵接榫472)带动枢转支架60同步旋转,使枢转支架60由连接元件20的后侧(参见图4)翻转至连接元件20的前侧(参见图1),并使显示装置(未示出)也由平躺姿态转变为竖立姿态。
[0031]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的构造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施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修改均是可能的且均落入本实施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0 底座11 枢接部
[0034]111 枢接结构
[0035]20 连接元件21 上枢接部
[0036]22 下枢接部221 容置结构
[0037]222 缺槽23 连接板体
[0038]231 沟槽232 定位部
[0039]24 盖板25 辅助支撑片
[0040]30 连杆31 上杆端
[0041]32 下杆端33 弯曲状杆体
[0042]40 第一枢纽气 41 第一枢轴
[0043]42 第一转动干涉件421 凸部
[0044]43 第一弹力件 431 扭簧
[0045]432 弹片44 摩擦干涉片
[0046]441 长凹部442 台阶
[0047]45 止挡片46 紧迫件
[0048]47 限位件471枢接结构
[0049]472抵接榫
[0050]50 第二枢纽器51 第二枢轴[0051]52 第二转动干涉件 521延伸块[0052]522凹凸面53固定干涉件
[0053]531凹凸面532环槽
[0054]54第二弹力件541扭簧
[0055]542弹片543环圈[0056]55扣件56紧迫件
[0057]60枢转支架61枢接部
[0058]62连接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底座,具有枢接部; 连接元件,其上、下端部分别设有上枢接部和下枢接部; 第一枢纽器,包含有第一枢轴和套设于第一枢轴的第一转动干涉件,并且第一枢轴轴向穿设连接元件的上枢接部以形成枢接且产生扭力; 连杆,该连杆的上杆端枢接于第一转动干涉件以同步作动,而该连杆的下杆端枢接于该底座的枢接部;以及 第二枢纽器,包括第二枢轴和套设于第二枢轴的第二转动干涉件、固定干涉件和第二弹力件,第二转动干涉件和该固定干涉件相互接触,并且第二枢轴轴向穿设该连接元件的下枢接部和该底座的枢接部以形成枢接,使第二转动干涉件定位在该连接元件的下枢接部,还使该固定干涉件套设且卡接于第二枢轴以与第二弹力件互动,使该连接元件相对于该底座由平躺姿态掀起至立定姿态,并连动第二转动干涉件旋转且与该固定干涉件由彼此摩擦推压至闭合状态,形成扭力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第一枢轴还进一步套设有摩擦干涉片,该摩擦干涉片定位于该上枢接部并接触第一转动干涉件,在第一转动干涉件的接触面周边分别设有凸部,而在该摩擦干涉片的相对两周边分别设有长凹部,各长凹部之间形成具有短斜坡面的台阶,使各凸部滑移于各长凹部中而使第一转动干涉件闭合于该摩擦干涉片,或是使各凸部抵压于该摩擦干涉片的各台阶而使第一转动干涉件推压该摩擦干涉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第一枢轴还套设有第一弹力件,第一弹力件包括多个扭簧和多个弹片,第一弹力件的各扭簧一端定位于该连接元件的顶部,第一弹力件的各扭簧的另一端定位于第一枢轴穿设的止挡片,第一弹力件的各弹片套设于该上枢接部与紧迫件之间的第一枢轴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在该连接元件的下枢接部设有容置结构以容置第二转动干涉件,还在该容置结构的壁面设有径向缺槽,并在第二转动干涉件周边还设有径向延伸块,该径向延伸块导入该径向缺槽中以将第二转动干涉件定位于该容置结构中,从而与该连接元件同步作动,并且在第二转动干涉件和该固定干涉件的轴向接触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凹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该容置结构和该缺槽分别轴向贯穿该下枢接部,使该容置结构还能进一步容置该固定干涉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第二弹力件包括多个扭簧和多个弹片,第二弹力件的各扭簧一端定位于该连接元件的底部,第二弹力件的各扭簧的另一端定位于该底座上,第二弹力件的至少两个弹片邻接该固定干涉片以助轴向互动,并且在该固定干涉片和所述至少两个弹片间设有环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在该连接元件的上、下枢接部之间是为一体成型且呈弯曲状的连接板体,在该连杆的上、下杆端之间具有对应该连接板体形状的弯曲状杆体,在该连接板体的一侧板面排列设置多个沟槽,各沟槽分别从该上枢接部沿该连接板体的板面延伸至该下枢接部,以容置该连杆的弯曲状杆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在连接板体的一侧板面设有定位部和设置于该定位部的辅助支撑片,该定位部连通沟槽而使辅助支撑片接触并支撑连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进一步包括枢转支架,该枢转支架包含一体成型的枢接部和连接部,并且第一枢轴轴向穿设且卡合于该枢转支架的枢接部以形成同步转动,第一枢轴还套设有限位片,并且第一枢轴轴向穿过该限位片的轴孔,还使该限位片带动该枢转支架,第二枢轴是轴向穿设底座枢接部的轴孔,在各轴孔的周围分别设有枢接结构,以使该连杆的上、下杆端分别枢接于该限位片的枢接结构以及底座枢接部的枢接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该底座枢接部的枢接结构位置高于该底座的轴 孔,该限位片的枢接结构高于该上枢接部的轴孔,再通过该限位片和该底座枢接部分别套设于第一和第二枢轴,使连杆、限位片、底座枢接部与该连接元件枢接形成交错排列的四连杆机构。
【文档编号】F16C11/10GK203718318SQ201420002663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日
【发明者】赖南海, 郑港瀚 申请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