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衣机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6499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衣机水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以开闭水管的装置,而现有的全自动洗衣机的进水软管很难与普通的水龙头直接相连接,因此出现了一种洗衣机专用的水龙头,有效地解决了洗衣机进水软管难于普通水龙头连接的问题。然而在使用中发现洗衣机用水龙头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产生漏水现象,且套接在洗衣水龙头上的进水软管容易脱落而导致水淹的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搞有效的解决水龙头漏水和进水软管容易脱落的洗衣机水龙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洗衣机水龙头,包括有阀体、阀盖、压帽、活塞、阀杆以及手柄,所述阀体内部设有空腔,所述阀体一端设置有进水管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排水部,所述阀盖装配在所述阀体上端部,所述阀盖上端连接压帽,所述阀杆穿设在所述阀盖和压帽内,所述阀杆的外端伸出所述阀体外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套接在所述阀杆下端;

所述排水部外侧设有供水管接口卡接的卡槽;

所述空腔包括进水流道、折流流道和出水流道;

所述出水流道包括缓冲流道和与缓冲流道连接的出水导向流道,所述缓冲流道和所述出水导向流道之间设置有台阶部;

所述阀体和排水部是一体成型。

所述阀盖和所述压帽之间设有料体。

所述缓冲流道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流道前端向下弯曲并逐步扩大,所述缓冲流道中部设有偏折点。

所述折流流道为流线型设计,折流流道设置在所述活塞下方。

所述进水流道中部设置有突扩区域,所述突扩区域靠近折流流道的一端逐步缩小。

所述进水管连接部设有用于与进水管连接的外螺纹。

所述阀盖与所述阀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排水部外侧设有用于防止水管脱落的防滑纹。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的解决洗衣机水龙头漏水和进水软管容易脱落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101-进水流道;1011-突扩区域;102-折流流道;103-出水流道;1031-缓冲流道;103-出水导向流道;104-台阶部;105-偏折点;2-阀盖;3-压帽;4-活塞;5-阀杆;6-手柄;7-进水管连接部;8-排水部;801-卡槽;802-防滑纹;9-密封圈,10-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洗衣机水龙头,包括有阀体1、阀盖2、压帽3、活塞4、阀杆5以及手柄6,所述阀体1内部设有流体空腔,所述阀体1一端设置有进水管连接部7,另一端设置有排水部8,所述阀盖2装配在所述阀体1上端部,所述阀盖2上端 连接压帽3,所述阀杆5穿设在所述阀盖2和压帽3内,所述阀杆5的外端伸出所述阀体1外与所述手柄6固定连接,所述活塞4套接在所述阀杆5的下端;通过设定压帽可以更好的解决洗衣机水龙头的漏水现象,增加了密封性;

所述排水部8外侧设有供水管接口卡接的卡槽801;通过设立卡槽与水管接口套接,使水管接口不易脱落;

所述流体空腔包括进水流道101、折流流道102和出水流道103;

所述出水流道103包括缓冲流道1031和与缓冲流道连接的出水导向流道1032,缓冲流道1031和出水导向流道1032之间设置有台阶部。

所述阀体1和排水部8是一体成型。阀体1和排水部的一体成型使该装置结构变的简单,加工工序变少,成本降低。

所述阀盖2和所述压帽3之间设有料体10。通过所述料体缠绕在所述阀杆上,防止水流通过阀杆与阀体的间隙从上端流出。

所述缓冲流道1031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流道1031前端向下弯曲并逐步扩大,所述缓冲流道1031中部设有偏折点105。缓冲流道的倾斜设置使出水时水流变缓,缓冲流道1031前端向下弯曲并逐步扩大和缓冲流道1031后端与中部偏折大大减缓了水流流速和冲击,通过减缓水流,使水流经过水管时对水管的力减小,解决了水管易脱落的问题。

所述折流流道102为流线型设计,折流流道102设置在所述活塞4下方。折流流道102的流线型设计使阀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易被水流的极速冲刷导致的破损。

所述进水流道101中部设置有突扩区域1011,所述突扩区域1011靠近折流流道的一端逐步缩小。进水流道101的突扩区域和进水流道101靠近折流流道一端并逐步缩小的设置使在关闭水龙头时进水流道101和折流流道102的水流 回流可以减缓,使阀体不会因回流的冲击力脱落。

所述进水管连接部7设有用于与进水管连接的外螺纹。进水管连接部7设立外螺纹,能使其更好的与进水管连接。

所述阀盖2与所述阀体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9。通过密封圈9可以更好的解决水龙头漏水现象。

排水部8外侧设有用于防止水管脱落的防滑纹802。设立防滑纹802可以增加排水部与水管接头连接处的摩擦力,防止水管脱落;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