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227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柜子多采用螺丝、铆钉以及三连件等方式作为组装配件进行面板之间的连接,虽然易于拆装,但是结构却不够稳定、坚固,而且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会使螺丝、铆钉生锈,并且还会因为气候温度的变化导致板材弯曲、变形。

双燕尾结构,加工复杂,因开槽深且多,强度降低。而且边缘需要留出过多板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单燕尾榫连接机构,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单燕尾榫连接机构,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设有一单燕尾榫槽,所述单燕尾榫槽的横截面为一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边靠近所述第一面板的边沿一侧,所述直角梯形的长底边位于所述单燕尾榫槽的底部;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单燕尾榫槽相配套的单燕尾榫头。

通过所述单燕尾榫槽,卡接住单燕尾榫头,实现固定。安装时可以从单燕尾榫槽的一端,插入单燕尾榫头,进而实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的固定。

采用单燕尾榫连接机构易于安装,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边沿预留距离减小,增加了应用这种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柜体内部空间大小,同时更加美观。

所述单燕尾榫头的横截面为一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长底边位于第二面板的末尾端面。

使用时,所述单燕尾榫头的直角梯形的长底边、直角边、斜边,与所述单燕尾榫槽的所述直角梯形的长底边、直角边、斜边分别贴合。

所述第一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单燕尾榫头。

所述第一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侧还设有所述单燕尾榫槽。

所述第一面板,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相对的另一端还设有所述单燕尾榫头。

所述第二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单燕尾榫头。

所述第二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侧还设有所述单燕尾榫槽。

所述第二面板,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相对的另一端还设有所述单燕尾榫头。

以所述第一面板作为柜体的面框。

以所述第二面板作为柜体的旁板。

至少两个第一面板,和两个第二面板,围成柜体的壁。

所述单燕尾榫槽的槽深为5-9mm,优选为7mm。

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边与长底边夹角为70-76度,优选为74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单燕尾榫连接机构,使得柜体易于安装,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边沿预留距离减小,增加了应用这种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柜体内部空间大小,同时更加美观。并且单燕尾榫槽的直角边与单燕尾榫头的直角边贴合时,间隙小,便于刷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图3,单燕尾榫连接机构,包括第一面板1、第二面板2,第一面板1设有一单燕尾榫槽3,单燕尾榫槽3的横截面为一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边靠近所述第一面板的边沿一侧,直角梯形的长底边位于所述单燕尾榫槽的底部;第二面板2的一端设有与单燕尾榫槽3相配套的单燕尾榫头4。通过单燕尾榫槽3,卡接住单燕尾榫头4,实现固定。安装时可以从单燕尾榫槽3的一端,插入单燕尾榫头4,进而实现第一面板1、第二面板2的固定。

采用单燕尾榫连接机构易于安装,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边沿预留距离减小,增加了应用这种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柜体内部空间大小,同时更加美观。

单燕尾榫头4的横截面为一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长底边位于第二面板2的末尾端面。使用时,单燕尾榫头4的直角梯形的长底边、直角边、斜边,与单燕尾榫槽3的直角梯形的长底边、直角边、斜边分别贴合。

第一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

第一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侧还设有单燕尾榫槽。

第一面板,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相对的另一端还设有单燕尾榫头。

第二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

第二面板,一侧设有单燕尾榫槽,相对的另一侧还设有单燕尾榫槽。

第二面板,一端设有单燕尾榫头,相对的另一端还设有单燕尾榫头。

以第一面板作为柜体的面框。以第二面板作为柜体的旁板。至少两个第一面板,和两个第二面板,围成柜体的壁。

单燕尾榫槽的槽深为5-9mm,优选为7mm。

直角梯形的斜边与长底边夹角为70-76度,优选为74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单燕尾榫连接机构,使得柜体易于安 装,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边沿预留距离减小,增加了应用这种单燕尾榫连接机构的柜体内部空间大小,同时更加美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