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钻井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旋转导向液压模块注油和多种脉冲器的注油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钻测量(MWD)、随钻测井(LWD)系统、旋转导向系统(RSS)已成为石油钻井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脉冲器和旋转导向系统的液压模块是整个系统中最核心的动力部分,注油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井下工具内外压力补偿是否正常,从而影响仪器的正常工作与使用。
智能旋转导向注油系统是脉冲器和旋转导向系统液压模块保养和维护的重要设备,目前国内外脉冲器种类众多,充油系统单一,造成脉冲器维、旋转导向保设备多,而且不通用,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和维护。脉冲器和旋转导向极板注油需要长时间的抽真空,注油。而传统的注油系统装备基本上是在常温下对整个系统抽真空后,就开始注油。因为油本身有很多气体,仅仅是系统抽真空,油里面的空气是无法排出来的。这是传统注油的一个致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合理,利用率高的多功能充油系统装置。首先解决了不管是单孔先抽真空后利用油的重力注油,还是双孔循环抽真空注油的合二为一的问题,还能实现旋转导向的浸泡式注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旋转导向注油系统,包括非接触智能旋转台、真空注油桶、真空计、真空泵、电源总插座:
非接触智能旋转台设有搅拌装置,真空注油桶安装在非接触智能旋转台上部,真空注油桶上部设有真空排气管,真空注油桶底部设有注油管,真空泵上设有三通进气口,分别与真空注油桶、真空计和活塞关闭开关连通,真空计连接真空注油桶。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计为热偶真空计。
进一步的,所述非接触智能旋转台设有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非接触智能旋转台内设有磁力棒,磁力棒形成模拟磁场,通过强磁控制非接触智能旋转台旋转。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旋转导向注油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结构上实现了单孔重力注油和双孔循环注油,旋转导向液压模块浸泡式注油。
第二、实现了非接触搅拌,可以让整个注油系统的真空设计难度降低很多,同时对油品的空气抽出来。
第三、实现了加温加热,真实的模拟仪器工具井下工况的实际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部视图,
其中:
1.非接触智能旋转台,2.真空注油桶,3.真空排气管,4.真空计,5.真空泵,6.电源总插座,7.注油管,8.磁力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3。
一种智能旋转导向注油系统,包括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真空注油桶2、真空计4、真空泵5、电源总插座6:
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设有搅拌装置,真空注油桶2安装在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上部,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主要解决非接触油品搅拌和加温;真空注油桶2上部设有真空排气管3,真空注油桶2底部设有注油管7,注油管7和真空排气管3实现单孔重力注油和双孔真空循环注油。真空泵5上设有三通进气口,分别与真空注油桶2、真空计4和活塞关闭开关连通,真空计4连接真空注油桶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真空计4为热偶真空计。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设有加热装置。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一致。可对油品进行加热,真正的解决了模拟井下仪器的工作环境进行注油,避免油因加热膨胀导致仪器工具失效。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内设有磁力棒8,磁力棒8形成模拟磁场,通过强磁控制非接触智能旋转台旋转。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如下:
打开电源总插座,真空泵5、热偶真空计4,观察整个系统是否能够抽真空,并确保真空度保持在10pa一下。
打开非接触智能旋转台1,旋转和加热真空注油桶2内的油品,并保持真空泵5、热偶真空计4的工作状态,确保真空度能慢慢下降到10pa以内。
打开真空泵5的三通进气口,可以用注油管7进行单孔注油,打开真空注油桶2上部顶盖,可以对旋转导向液压模块进行浸泡式注油,把真空注油桶2的管线和注油管7与脉冲器连接起来就可以实现双孔循环注油。
本实用新型利用非接触搅拌原理对油品进行边抽真空边搅拌,充分把油里面的气体排挤出来。
本实用新型第一解决了注油通用性的问题,可以在单孔抽真空重力注油,可以双孔循环抽真空注油,可以浸泡式注油三种模式,克服了市场上原产品单一性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油品根据仪器工具工况进行加温加热注油;解决了市场上常温注油的问题。第三解决了非接触搅拌的问题,实行了搅拌油品,有利于油品的真空度和整个系统的真空度实现难度降低。具有结构简单、能充分搅拌和加热、设计合理、适用于单孔充油和双孔循环充油、旋转导向液压模块浸泡式注油、小巧方便、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