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架连接用的水平垂直下三通,属于电缆桥架的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电缆敷设广泛采用电缆桥架方式。电缆桥架敷设具有承载量大、检修方便、散热性好等优点。电缆桥架在石油化工装置内的布置,主要依托管廊。由于管廊上敷设有大量工艺、热力、水道等管线,而且电缆尚需与各类管线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所以使得电缆桥架的放置空间较为紧张。另外,电缆变向时需要通过各种桥架连接技术实现,当水平桥架中的一部分电缆需要下引、转向至垂直方向敷设时,现有技术中的各类连接弯通和三通均无法满足电缆的承载要求。在现有技术中,方案一是保留位于高处和低处的水平直通桥架,它们之间不使用任何连接件,电缆悬空转向后引接;但是在该方案中,由于转向段电缆裸露,欠缺火灾防护和缺少桥架承载,所以容易造成重力垂落拉伸电缆。方案二是采用水平三通、垂直弯通或上边垂直三通等多个连接件组合搭接而成,但是在该方案中,由于使用器件多、占用空间大、施工复杂,而且各个连接件规格必须统一,所以在管廊等较高的结构上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实现桥架在不占用管廊位置的前提下完成桥架汇集和变向且使用方便的水平垂直下三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平垂直下三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水平直通和一位于所述第一水平直通下方且与所述第一水平直通垂直布置的第二水平直通,在所述第一水平直通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电缆入口,在位于两所述电缆入口之间的所述第一水平直通的底部设置有一第一电缆出口,在所述电缆出口处通过一垂直体与所述第二水平直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直通上设置有一第二电缆出口。
所述垂直体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第二垂直平面和间隔布置的第一、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第二垂直平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紧固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垂直平面和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直通的底部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垂直平面的底端通过一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水平直通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垂直平面的底端一体设置,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水平直通的顶端一体设置。
在所述第二垂直平面和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的底端分别通过一外护板与所述第二水平直通连接;其中两所述外护板的两侧与所述第三倾斜面的两侧紧固连接,另一所述外护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直通的终端。
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水平直通底面的夹角为30~60度。
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水平直通底面的夹角为30~45度。
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垂直平面的夹角为30~60度。
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垂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
在所述第一水平直通上位于每一所述电缆入口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在所述第一水平直通上位于所述第一电缆出口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
在每一所述外护板和所述第一、第二垂直平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散热的长条孔。
在所述第一水平直通和所述第二水平直通的顶端分别通过卡扣连接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第一水平直通和一位于第一水平直通下方且与第一水平直通垂直布置的第二水平直通,在第一水平直通的电缆出口处通过一垂直体与第二水平直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桥架在不占用管廊位置的前提下完成桥架汇集和变向,结构简单,使用方便。2、本实用新型垂直体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第二垂直平面和间隔布置的第一、第二倾斜面,第一、第二垂直平面与第一、第二倾斜面紧固连接,第一、第二垂直平面和第一、第二倾斜面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水平直通的底部一体设置,第一垂直平面的底端通过一第三倾斜面与第二水平直通连接,第三倾斜面的顶端与第一垂直平面的底端一体设置,第三倾斜面的底端与第二水平直通的顶端一体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承载较大荷载且占用空间小,质量轻,强度高。3、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倾斜面利于电缆下引时满足弯曲半径的要求,能够避免破坏电缆外护层。4、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三倾斜面,用于扩大位于第一水平直通上电缆出口下引而来的电缆水平转向半径,同时也能够避免破坏电缆外护层。5、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垂直平面和第一、第二倾斜面的底端分别通过一外护板与第二水平直通连接,其中两外护板与第三倾斜面的两侧紧固连接,另一外护板设置在第二水平直通的终端,能够起到防雨和防尘的作用。6、本实用新型在每一外护板和第一、第二垂直平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长条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平垂直下三通,它包括一水平直通1和一位于水平直通1下方且与水平直通1垂直布置的水平直通2。在水平直通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电缆入口11、12,在位于两电缆入口11、12之间水平直通1的底部设置有一电缆出口13。在电缆出口13处通过一垂直体3与水平直通2连接。在水平直通2上设置有一电缆出口21。
进一步地,垂直体3包括两间隔布置的垂直平面31和两间隔布置的倾斜面32,两垂直平面31与两倾斜面32紧固连接,倾斜面32利于电缆下引时满足弯曲半径的要求,从而避免破坏电缆外护层。两垂直平面31和两倾斜面32的顶端分别与水平直通1的底部一体设置。其中一垂直平面31的底端紧固连接一第三倾斜面33的顶端,第三倾斜面33的底端与水平直通2的顶端一体设置,第三倾斜面33能够扩大电缆出口13下引而来的电缆水平转向半径,也能够避免破坏电缆外护层。
进一步地,在另一垂直平面31和两倾斜面32的底端分别连接一外护板4的顶端,各外护板4的底端与水平直通2的顶端一体设置。其中两外护板4与第三倾斜面33的两侧紧固连接,另一外护板4设置在水平直通2的终端,各外护板4能够起到防雨和防尘的作用。
进一步地,两倾斜面32与水平直通1底面14的夹角为30~60度,优选为30~45度。
进一步地,第三倾斜面33与每一垂直平面31的夹角为30~60度,优选为30~45度。
进一步地,在水平直通1上位于电缆入口11和电缆入口12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连接孔5,在水平直通1上位于电缆出口21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5,分别用于与其它水平直通连接。
进一步地,在每一外护板4和两垂直平面31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散热的长条孔6。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整体呈“T”字形(从水平直通2的电缆出口21看去)或“L”字形(从水平直通1的电缆入口11或12看去)。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可以为槽式或托盘式。
进一步地,可以在水平直通1和水平直通2的顶端分别通过卡扣连接防护罩(图中未示出),用于防雨和防尘。
进一步地,在水平直通1和水平直通2的内外表面均涂设有防腐层。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电缆首先由水平直通1的电缆入口11或12引入,其中一部分电缆在水平直通1上继续敷设,另外一部分电缆通过电缆出口13向下引出,这部分下引的电缆在倾斜面32和第三倾斜面33的作用下,转向进入水平直通2,然后从电缆出口21引出。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水平直通1和水平直通2上的各连接孔5与其它桥架连接,以形成整体桥架通道。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