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拉式支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5102阅读:1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拉式支吊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吊架,尤其是涉及一种斜拉式支吊架。



背景技术:

综合支吊架是在安装工程中将空调、消防、强电、弱电等各专业的支吊架综合在一起,统筹规划设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支吊系统。大型室内工程的设备、风道、电缆桥架及各类管道的综合排布与安装往往会影响到本身及相关专业的施工进度、观感和空间的合理利用,而支吊架的选择与安装又是决定设备管道综合排布是否合理、美观的前提条件。

大跨距钢结构厂房由于跨度过大,无处生根,支吊架系统一般采用先做贯通梁再加支吊架的方式,这种做法增加厂房自重,加大钢材消耗,同时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影响施工进度,并且会使观感和空间的综合利用率低。例如,二次综合支架用于大跨距钢结构厂房时,在钢梁、钢柱上增做贯通形钢梁作为支点,需要大量钢材,浪费材料的同时增加了荷载,需要重新计算厂房荷载,工程量大不利于厂房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大跨度建筑内支吊架安装难度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道拉索和多个由前至后吊装在两道所述拉索下方的吊架,多个所述吊架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吊架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吊装在两道所述拉索上的吊杆和多道由上至下固定在两个所述吊杆之间的支撑杆,多道所述支撑杆呈平行布设。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所述吊杆和拉索均为直径为Φ8mm~Φ12mm的圆钢。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杆为型钢,每道所述支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道所述吊杆上。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杆为角钢。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两道所述拉索呈平行布设。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吊杆呈平行布设,所述支撑杆与吊杆呈垂直布设。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吊杆的上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道所述拉索上。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所述吊架中支撑杆的数量为三道,上下相邻两道所述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为200mm~600mm。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三道所述支撑杆由上至下分别为上支撑杆、中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中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为350mm~450mm,所述中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为250mm~350mm。

上述一种斜拉式支吊架,其特征是:所述吊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架之间的间距为2.5m~3.5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结构设计合理且安装布设方便,包括左右两道拉索和多个由前至后吊装在两道拉索下方的吊架,吊架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吊装在两道拉索上的吊杆和多道由上至下固定在两个吊杆之间的支撑杆,只需将两道拉索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一个支撑柱上即可,固定安装非常简便且拆除方便。

3、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只需将两道拉索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一个支撑柱上即可,解决了大跨距建筑内支吊架无处生根的问题,克服了传统贯通梁方式带来的增加厂房自重、浪费钢材的弊端,可达到安全美观、满足使用要求的效果,具有节约投资、节省钢材、施工简便、为交叉作业及管线布置提供了方便、各类管道桥架共用一套支吊架、节省了工期和施工难度等优点。并且,适用面广,适用于9米以上大跨距钢结构厂房等大跨度建筑内多种管线及桥架集中布置区的安装施工过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大跨度建筑内支吊架安装难度大的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架与拉索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拉索; 2—吊架; 3—吊杆;

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左右两道拉索1和多个由前至后吊装在两道所述拉索1下方的吊架2,多个所述吊架2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吊架2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吊装在两道所述拉索1上的吊杆3和多道由上至下固定在两个所述吊杆3之间的支撑杆4,多道所述支撑杆4呈平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杆3和拉索1均为直径为Φ8mm~Φ12mm的圆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4为型钢,每道所述支撑杆4的左右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道所述吊杆3上。

并且,所述支撑杆4为角钢。

实际使用时,所述支撑杆4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刚性支撑件。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拉索1呈平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吊杆3呈平行布设,所述支撑杆4与吊杆3呈垂直布设。

实际加工时,两个所述吊杆3的上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道所述拉索1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架2中支撑杆4的数量为三道,上下相邻两道所述支撑杆4之间的间距为200mm~600mm。

三道所述支撑杆4由上至下分别为上支撑杆、中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中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为350mm~450mm,所述中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为250mm~350m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中支撑杆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中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之间的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架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架2之间的间距为2.5m~3.5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吊架2的数量以及两个所述吊架2之间的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4的长度为300mm~400mm。

实际使用时,只需将两道拉索1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一个支撑柱上即可,固定安装非常简便且拆除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