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及采用该阀门结构的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9281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及采用该阀门结构的水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日用消费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及采用该阀门结构的水杯。



背景技术:

水杯是人们日常用来盛装液体的容器,通常其采用高度大于宽度的圆柱体造型,以便于手拿取并保留液体的温度。目前,有些水杯采用隔层设置,即具有内外胆结构,并且设置阀门来隔绝内外胆。这样可以将内胆中的水灌入外胆中,利用外胆中的水来作保温或获得其它的效果。

目前,市场主流存在的杯子阀门为两段式结构,即水杯分为上半段与下半段,下半段材料采用不锈钢、塑料,陶瓷或其它材料制成;上半段采用塑料或其它透明材料制成;其中,上半段与下半段采用螺纹连接,而阀门位于上半段上。使用时,扭转上半段,并将整个水杯倾斜,此时水从下半段流向上半段,而等上半段充满水以后,可再扭转上半段,此时即可将阀门关闭。

然而,此种阀门的缺点是,阀门需要扭动两次才能完成水的转换,造成诸多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及采用该阀门结构的水杯,用于解决阀门切换效率较低的问题。

一种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所述阀门结构包括:一个瓶口塞,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第一套筒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的外径,第一套筒沿周向间隔开设第一导流孔,第二套筒邻近第一套筒处沿周向间隔开设第二导流孔;一个垫圈,其套设在第二套筒外;一个配重套件,其沿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以及一个滤水片,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所述滤水片上开设多个通孔。

一种水杯,所述水杯包括:一个外胆;一个用于装水的内胆,所述内胆与外胆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以及一个阀门结构。所述阀门结构包括:一个瓶口塞,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第一套筒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的外径,第一套筒沿周向间隔开设第一导流孔,第二套筒邻近第一套筒处沿周向间隔开设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与所述外胆的内周相连接;一个垫圈,其套设在第二套筒外;一个配重套件,其沿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以及一个滤水片,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所述滤水片上开设多个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阀门结构及水杯设置有配重套件,当水杯倾斜或颠倒时,配重套件将邻近第一套筒的一侧滑动,使得内胆中所装的水将由滤水片流入第二套筒,并由第二导流孔流出并可进入外胆中;当水杯正立时,所述配重套件沿邻近所述滤水片的方向滑动以防止水回流到内胆中。经由此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阀门的切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

构的剖面示意图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杯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水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水杯及阀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水杯及阀门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一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杯内外胆阀门结构50及采用该阀门结构的水杯100,所述水杯100包括一个外胆10、一个内胆30、所述阀门结构50、以及一个杯盖80(详见图2)。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外胆10与内胆30分别具有类似圆柱体形的外轮廓,其中,该外胆10与内胆30分别为中空结构(可容纳水)。外胆10的内径大于内胆30的外径。安装时,内胆30套设在所述外胆10内(详见图2)。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30与外胆10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如截顶圆锥形等,以宜于装水及外形美观为宜,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所述杯盖80为截顶圆锥形,其一端为中空。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内胆30与外胆10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其中,外胆10的内螺纹10a与内胆30的外螺纹30a均位于其两者的周缘处。安装时,所述内胆30的外螺纹30a旋入所述外胆10的内螺纹10a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胆30的外螺纹30a为不连续螺纹(螺纹存在间隔)。当外螺纹30a与内螺纹10a之间相啮合时,其两者之间存在间隙1a(详见图2,供后续内胆30中的水流s1从该间隙1a中流入外胆10中)。

如图2所示,所述阀门结构50包括一个瓶口塞51、一个垫圈53、一个配重套件55、以及一个滤水片57。

所述瓶口塞5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筒510及第二套筒512。其中,第一套筒510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512的外径,使得两者之间形成阶梯状。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套筒510沿周向间隔开设多个第一导流孔510a,第二套筒512邻近第一套筒510处沿周向间隔开设多个第二导流孔512a。安装时,所述第一套筒510的外周与所述外胆10的内周相连接,例如两者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套筒510远离所述第二套筒512的一侧进一步包括一个瓶口515,且所述瓶口515可套设一个密封圈515a。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套筒510与外胆10的内周在连接后仍然存在间隙,使得水流s1可以经该间隙及第一导流孔510a流入第一套筒510内。

如图4所示,所述瓶品塞51还进一步包括一个导向柱514,其由所述第一套筒510的底部向第二套筒512的轴向延伸并收容在所述第二套筒512内。

所述垫圈53套设在第二套筒512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圈53采用硅胶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垫圈53也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如橡胶等制成,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如图2所示,所述配重套件55套设在所述导向柱514上,这使得该配重套件55可沿所述第二套筒512的轴向滑动设置在该第二套筒512内。

具体地,所述配重套件55包括一个配重块550及一个包覆套552。其中,所述配重块550为圆柱体状,其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512的内径。所述包覆套552包覆在所述配重块550外,其形状以可与该配重块550相适配为宜,厚度宜于当配重套件55整体设置在第二套筒512内时,其侧壁与该第二套筒512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为宜。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覆套552的一侧的中心位置开设一个暴露该配重块550的通孔552a(见图2),其目的在于方便在组装时,将该配重块550塞入该包覆套552内。

所述包覆套552采用硅胶制成。所述配重块550采用不锈钢、钢、钛中任意一者制成。

所述滤水片57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512远离所述第一套筒510的一端。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滤水片57上开设多个通孔570。

安装时,首先,将所述配重套件55套设在所述第二套筒512内,再将滤水片57通过周缘嵌入所述第二套筒512的周缘,从而将该配重套件55收容在该第二套筒512内。

接着,所述外胆10与内胆30螺纹连接,使得内胆30的主体收容在外胆10内;然后,所述第一套筒510与所述外胆10螺纹连接,将瓶口塞51固持在该外胆10上;最后,将所述杯盖80盖住该瓶口塞51,并通过杯盖80内的外螺纹与外胆的啮合使得两者相连接。

所述垫圈53用于防止内胆30中的水由其内周侧壁流出。

工作时,所述内胆10用于装水,如图4所示,当水杯100倾斜或颠倒时,配重套件55将邻近第一套筒510的一侧滑动,使得内胆30中所装的水将由滤水片57上开设的多个通孔570流入第二套筒512,并沿着侧壁流出第二导流孔512a。

这些水将并由第一套筒510与外胆10之间的间隙,并经第一导流孔510a后流入第一套筒510,经瓶口515后再进入杯盖80中(请参考图4中的第一水流方向s1)。

当水杯100正立时,所述配重套件55向邻近所述滤水片57的方向滑动并防止水回流到内胆30中。此时,杯盖80中的水倒灌入第一套筒510中,经第一导流孔510a后,沿着外胆10与内胆30之间的间隙1a中流入外胆10中(请参考图4中的第二水流方向s23)。此时即完成将内胆30中的水流入外胆10中,可利用外胆10中的水对内胆的水起保温作用,利用外胆10中的水来作保温或获得其它的效果,如制氢气等。

经由此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杯100阀门的切换效率。并可防止外胆10的水回流,达到保温或其它功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例如:

可以在瓶口塞51上下侧内镶磁铁,利用磁铁的吸力,来控制配重套件55的上下活动;

也可以在瓶口塞51一侧装磁铁,另一侧做成插销形式,利用磁铁的吸力,来控制配重套件55的上下活动;

甚至可以在瓶口塞51内安装弹簧,或者其它可弹性物体,利用弹簧或者其它可弹性物体控制配重套件55的上下活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