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4719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双向超越离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双向超越离合器结构上较为复杂、斜撑容易断、可靠性低、寿命短、制造成本也高,当现有的双向超越离合器使用在必要传动的机构上时,如果双向超越离合器发生故障将会给国家、个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弹性片控制的斜撑式双向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驱动轴、外圈、第一驱动块、驱动套、第二驱动块、连接环、拨动块、连接套、内圈、第一弹性片、t形环槽、t形环、第一导槽、第一方槽、第二弹性片、固定轮、拨动槽、第一触发机构、第七弹簧、第二驱动斜面、第一连接块、第一固定环、第二触发机构、第二连接块、第二固定环、第三固定环、第二导槽、第二方槽、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第一驱动条、第二驱动条、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一驱动斜面,其中固定轮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固定轮开t行环槽的一端安装在驱动轴一端端面上,且驱动轴的轴线与固定轴的轴线重合;外圈安装在固定轮外圆面上;连接环安装在外圈端面上,且连接环的轴线与外圈轴线重合;四个第二驱动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连接环内圆面上;第三固定环安装在驱动轴上;第二固定环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4个第二方槽,第二方槽上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二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二导槽;第二固定环远离开第二方槽一端安装在第三固定环上;内圈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二引导槽;内圈另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一引导槽,且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夹角为8-10度;t形环安装在内圈一端端面上,内圈通过t形环与t形环槽的配合安装在固定轮上,且内圈与第三固定环之间存在有间隙;6个第二弹性片一端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三固定环外圆面上,且第二弹性片一端穿出第二引导槽与外圈内圆面配合;第二导槽上安装有第二触发机构;第二触发机构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二限位块;两个第二限位块均通过第二连接块安装在内圈上;第一固定环一端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4个第一方槽,第一方槽上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一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第一固定环远离开第一方槽一端安装在第二固定环外圆面上,且第二固定环与内圈存在有间隙;第一固定环上的第一方槽与第二固定环上的第二方槽安装后夹角为10-15度;6个第一弹性片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固定环外圆面上,第一弹性片一端穿出第一引导槽与外圈内圆面配合,且6个第一弹性片所形成的旋转方向与6个第二弹性片所形成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一导槽上安装有第一触发机构;第一触发机构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一限位块;两个第一限位块均通过第一连接块安装在内圈上;驱动套安装在驱动轴外圆面上;两个第一驱动块对称安装在驱动套外圆面上,且第一驱动块与第二驱动块配合;两个拨动块一端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驱动斜面;两个拨动块远离第二驱动斜面一端对称安装在驱动套远离第一驱动块的一端端面上;连接套一端外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拨动槽,且拨动槽底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驱动斜面;连接套安装在驱动轴上,且第一驱动斜面与第二驱动斜面配合,拨动块位于拨动槽内;连接套与驱动套之间通过8个第七弹簧相连;4个第一驱动条一端安装在连接套端面上,且4个第一驱动条与相应的第一触发机构配合;4个第二驱动条一端安装在连接套端面上,且4个第二驱动条与相应的第二触发机构配合。

上述第一触发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第三导块、第一导块、第一固定块、第五弹簧、第一移动块、第一尖角块、第一滑块、第一t形滑槽、第一运动块、第一斜面、第三方槽、第三弹簧、第三导槽,其中两个第一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运动块两侧面上;第一运动块通过第一导块与第一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环上;第一弹簧位于第一方槽内,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运动块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方槽端面上;第一固定块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滑槽;第一移动块端面上开有第三方槽;第三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导槽;两个第一滑块对称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两侧面上;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t形滑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块上;第五弹簧位于第一t形滑槽内,第五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滑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上;第一尖角块上具有两个第一斜面;两个第三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尖角块两侧面上;第一尖角块通过第三导块与第三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上;第三弹簧位于第三方槽内,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方槽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尖角块上;第一驱动条与第一斜面配合;两个第一限位块与第一固定块配合。

上述第二触发机构包括第二导块、第二固定块、第四导槽、第四方槽、第四导块、第二尖角块、第四弹簧、第二运动块、第二弹簧、第二斜面、第二移动块、第二滑块、第六弹簧、第二t形滑槽,其中两个第二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两侧面上;第二运动块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环上;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方槽内,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方槽端面上;第二固定块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滑槽;第二移动块端面上开有第四方槽;第四方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四导槽;两个第二滑块对称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两侧面上;第二移动块通过第二滑块与第二t形滑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块上;第六弹簧位于第二t形滑槽内,第六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滑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上;第二尖角块上具有两个第二斜面;两个第四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尖角块两侧面上;第二尖角块通过第四导块与第四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上;第四弹簧位于第四方槽内,第四弹簧一端安装在第四方槽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尖角块上;第二驱动条与第二斜面配合;两个第二限位块与第二固定块配合。

上述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固定环上的第一方槽与第二固定环上的第二方槽安装后夹角为12度。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夹角为9度。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倍。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倍。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固定环通过键安装在驱动轴上。

相对于传统的双向超越离合器技术,本发明固定轮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内圈上的t形环配合安装;固定轮安装在驱动轴一端端面上,且驱动轴的轴线与固定轴的轴线重合的作用是支撑安装外圈;连接环安装在外圈端面上,且连接环的轴线与外圈轴线重合的作用是安装4个第二驱动块;四个第二驱动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连接环内圆面上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驱动套上的两个第一驱动块配合,将连接环上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套上;第三固定环安装在驱动轴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第二弹性片;内圈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二引导槽的作用是便于第二弹性片伸出来驱动外圈运动;内圈另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一引导槽是便于第一弹性片伸出来驱动外圈运动,且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夹角为8-10度的作用是使得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形成交叉;内圈与第三固定环之间存在有间隙的作用是便于第一弹性片在第一引导槽内运动与便于第二弹性片在第二引导槽内运动;6个第二弹性片一端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三固定环外圆面上,且第二弹性片一端穿出第二引导槽与外圈内圆面配合的作用是与6个第一弹性片反向驱动外圈;第二导槽上安装有第二触发机构的作用是当外圈旋转时,在第二触发机构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旋转;第二触发机构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二限位块的作用是便于第二触发机构带动内圈运动;第二连接块的作用是为了将第二限位块安装在内圈上;第一固定环远离开第一方槽一端安装在第二固定环外圆面上,且第二固定环与内圈存在有间隙的作用是安装6个第一弹性片,且便于第一弹性片在第一引导槽内滑动;第一固定环上的第一方槽与第二固定环上的第二方槽安装后夹角为10-15度的作用是防止第一触发机构与第二触发机构工作过程中发生干涉;第一导槽上安装有第一触发机构的作用是当外圈旋转时,在第一触发机构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旋转;第一触发机构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一限位块的作用是便于第一触发机构带动内圈运动;第一连接块的作用是将两个第一限位块安装在内圈上;驱动套安装在驱动轴外圆面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一驱动块;两个第一驱动块对称安装在驱动套外圆面上,且第一驱动块与第二驱动块配合的作用是将连接环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套上,并形成间接性传递运动;两个拨动块一端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驱动斜面的作用是与拨动槽上所开的第一驱动斜面配合,从而使得当拨动块在驱动套的带动下旋转时,旋转的拨动块将会通过第二驱动斜面与第一驱动斜面的配合,推动连接套轴向运动一端距离,当第二驱动斜面运动出第一驱动斜面后,拨动块侧面与拨动槽侧面将会接触,从而使得拨动块将会带动连接套旋转;连接套安装在驱动轴上,且第一驱动斜面与第二驱动斜面配合,拨动块位于拨动槽内的作用是便于第二驱动斜面带动第一斜面运动;连接套与驱动套之间通过8个第七弹簧相连的作用是便于连接套回位;4个第一驱动条一端安装在连接套端面上,且4个第一驱动条与相应的第一触发机构配合的作用是触发第一触发机构;4个第二驱动条一端安装在连接套端面上,且4个第二驱动条与相应的第二触发机构配合的作用是触发第二触发机构。

本发明中第一触发机构的作用是当外圈旋转时,在第一触发机构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旋转;两个第一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运动块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一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环上;第一弹簧位于第一方槽内,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运动块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方槽端面上的作用是给第一运动块一个回位时的作用力;第一固定块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滑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上的第一滑块形成滑动配合;第一移动块端面上开有第三方槽的作用是便于容纳第一尖角块;第五弹簧位于第一t形滑槽内,第五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滑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一移动块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第一尖角块上具有两个第一斜面的作用是当第一驱动条带动第一尖角块运动时,在第一斜面的作用下将会使得第一驱动条可以顺利将第一尖角块推动入第三方槽内,此时的第一驱动条将不会在驱动第一尖角块运动;两个第三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尖角块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三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移动块上;第三弹簧位于第三方槽内,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方槽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尖角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一尖角块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第二触发机构的作用是当外圈旋转时,在第二触发机构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旋转;两个第二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二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环上;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方槽内,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方槽端面上的作用是给第二运动块一个回位时的作用力;第二固定块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滑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上的第二滑块形成滑动配合;第二移动块端面上开有第四方槽的作用是便于容纳第二尖角块;第六弹簧位于第二t形滑槽内,第六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滑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二移动块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第二尖角块上具有两个第二斜面的作用是当第二驱动条带动第二尖角块运动时,在第二斜面的作用下将会使得第二驱动条可以顺利将第二尖角块推动入第四方槽内,此时的第二驱动条将不会在驱动第二尖角块运动;两个第四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尖角块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四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移动块上;第四弹簧位于第四方槽内,第四弹簧一端安装在第四方槽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尖角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二尖角块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的作用是,当连接套轴向运动时,可以推动第二运动块向第二方槽内运动,不会使得第二尖角块运动入第四方槽内;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的作用是,当连接套轴向运动时,可以推动第一运动块向第一方槽内运动,不会使得第一尖角块运动入第三方槽内;第一固定环上的第一方槽与第二固定环上的第二方槽安装后夹角为12度的作用是使得第一触发机构与第二触发机构的运动上不会干涉,并且可以使得内圈受力均匀,最大程度的增加内圈的使用寿命;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夹角为9度的作用是可以使得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运动上更加平稳,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倍的作用是当连接套轴向运动时,拨动块可以推动第二运动块向第二方槽内运动,正好不会使得第二尖角块运动入第四方槽内,从而达到保护拨动块的作用;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倍当连接套轴向运动时,拨动块可以推动第一运动块向第一方槽内运动,正好不会使得第一尖角块运动入第三方槽内,从而达到保护拨动块的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从第一驱动块沿轴线方向看,当驱动轴逆时针旋转时,驱动轴会带动第二固定环旋转,第二固定环会带动第一固定环旋转,第一固定环会带动内圈旋转,6个第一弹性片将会旋转,此时的外圈由于存在有负载,所以此时的6个第一弹性片将会发生变形,变形的6个第一弹性片将会驱动外圈旋转,同时在第一固定环旋转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移动块旋转,旋转的第一移动块受到离心力作用将会沿远离第一固定环轴线方向运动;旋转的外圈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运动,第二驱动块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运动,第一驱动块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驱动套将会带动拨动块运动,拨动块将会带动连接套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一段距离;由于第一移动块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运动一段距离,所以第一移动块也将带动第一尖角块移动一段距离,由于连接套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一段距离将不会使得第一驱动条与第一固定块接触和第二驱动条与第二固定块接触,所以此时的外圈运动将不会传到内圈上,从而不会影响驱动轴的运动;从第一驱动块沿轴线方向看,当驱动轴顺时针旋转时,驱动轴会带动第二固定环旋转,第二固定环会带动第三固定环旋转,第三固定环会带动内圈旋转,6个第二弹性片将会旋转,此时的外圈由于存在有负载,所以此时的6个第二弹性片将会发生变形,变形的6个第二弹性片将会驱动外圈旋转,同时在第二固定环旋转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移动块旋转,旋转的第二移动块受到离心力作用将会沿远离第二固定环轴线方向运动;旋转的外圈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运动,第二驱动块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运动,第一驱动块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驱动套将会带动拨动块运动,拨动块将会带动连接套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一段距离;由于第二移动块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运动一段距离,所以第二移动块也将带动第二尖角块移动一段距离,由于连接套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一段距离将不会使得第一驱动条与第一固定块接触和第二驱动条与第二固定块接触,所以此时的外圈运动将不会传到内圈上,从而不会影响驱动轴的运动;从第一驱动块沿轴线方向看,当外圈逆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时,旋转的外圈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运动,第二驱动块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运动,第一驱动块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驱动套将会带动拨动块运动,拨动块将会带动连接套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一段距离;第二驱动条将会带动第二尖角块沿第二方槽内所开的第二导槽方向内滑动,从使得第二限位块失去对第二固定块的限制,第一驱动条将会带动第一尖角块沿第一方槽内所开的第一导槽方向内滑动,从使得第一限位块失去对第一固定块的限制,此时的拨动块在连接套的作用下将会旋转,旋转的拨动块将会带动连接套运动,连接套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条与第二驱动条运动,第一驱动条将会带动第一尖角块运动,第二驱动条将会带动第二尖角块运动,第一尖角块将会带动第一移动块运动,第一移动块将会带动第一固定块运动,第一固定块将会带动第一运动块运动,第一运动块将会带动第一固定环运动,第一固定环将会带动第一弹性片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弹性片与外圈内圆面之间存在间隙,第二尖角块将会带动第二移动块运动,第二移动块将会带动第二固定块运动,第二固定块将会带动第二运动块运动,第二运动块将会带动第二固定环运动,第二固定环带动第三固定环运动;第三固定环将会带动第二弹性片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片与外圈内圆面之间存在间隙,此时的外圈将不会驱动内圈,从而达到外圈不会驱动内圈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外圈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固定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驱动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触发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固定环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尖角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导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限位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五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三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内圈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连接套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固定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弹性条驱动原理图。

图中标号名称:1、驱动轴;2、外圈;3、第一驱动块;4、驱动套;5、第二驱动块;6、连接环;7、拨动块;8、连接套;10、内圈;11、第一弹性片;12、第二弹性片;13、固定轮;14、拨动槽;15、第一触发机构;16、第一连接块;17、第一固定环;18、第二触发机构;19、第二连接块;20、第二固定环;21、第三固定环;22、第二导槽;23、第二方槽;24、第二导块;25、第二固定块;26、第四导槽;27、第四方槽;28、第四导块;29、第二尖角块;30、第四弹簧;31、第二运动块;32、第二弹簧;33、第一弹簧;34、第一导块;35、第一固定块;36、第五弹簧;37、第一移动块;38、第一尖角块;39、第一滑块;40、第一t形滑槽;41、第一运动块;42、第一驱动条;43、第二驱动条;44、第三方槽;45、第三弹簧;46、第三导槽;47、第一引导槽;48、第二引导槽;49、第一导槽;50、第一方槽;51、第一驱动斜面;52、第一斜面;53、第二斜面;54、第二驱动斜面;55、第七弹簧;56、第二限位块;57、第二移动块;58、第二t形滑槽;59、第二滑块;60、第一限位块;61、第六弹簧;62、t形环;63、t形环槽;64、第三导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它包括驱动轴1、外圈2、第一驱动块3、驱动套4、第二驱动块5、连接环6、拨动块7、连接套8、内圈10、第一弹性片11、t形环槽63、t形环62、第一导槽49、第一方槽50、第二弹性片12、固定轮13、拨动槽14、第一触发机构15、第七弹簧55、第二驱动斜面54、第一连接块16、第一固定环17、第二触发机构18、第二连接块19、第二固定环20、第三固定环21、第二导槽22、第二方槽23、第二限位块56、第一限位块60、第一驱动条42、第二驱动条43、第一引导槽47、第二引导槽48、第一驱动斜面51,如图3所示,其中固定轮13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63,固定轮13开t行环槽的一端安装在驱动轴1一端端面上,且驱动轴1的轴线与固定轴的轴线重合;如图3所示,外圈2安装在固定轮13外圆面上;连接环6安装在外圈2端面上,且连接环6的轴线与外圈2轴线重合;如图2所示,四个第二驱动块5周向均匀的安装在连接环6内圆面上;如图4所示,第三固定环21安装在驱动轴1上;如图6所示,第二固定环20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4个第二方槽23,第二方槽23上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如图6所示,第二方槽23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二导槽22;如图6所示,第二固定环20远离开第二方槽23一端安装在第三固定环21上;如图12所示,内圈10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二引导槽48;如图12所示,内圈10另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一引导槽47,且第一引导槽47与第二引导槽48夹角为8-10度;如图3所示,t形环62安装在内圈10一端端面上,内圈10通过t形环62与t形环槽63的配合安装在固定轮13上,且内圈10与第三固定环21之间存在有间隙;如图5所示,6个第二弹性片12一端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三固定环21外圆面上,且第二弹性片12一端穿出第二引导槽48与外圈2内圆面配合;第二导槽22上安装有第二触发机构18;如图9所示,第二触发机构18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二限位块56;如图9所示,两个第二限位块56均通过第二连接块19安装在内圈10上;如图14所示,第一固定环17一端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4个第一方槽50,第一方槽50上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如图14所示,第一方槽50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一导槽49;第一固定环17远离开第一方槽50一端安装在第二固定环20外圆面上,且第二固定环20与内圈10存在有间隙;第一固定环17上的第一方槽50与第二固定环20上的第二方槽23安装后夹角为10-15度;如图5所示,6个第一弹性片11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固定环17外圆面上,第一弹性片11一端穿出第一引导槽47与外圈2内圆面配合,且6个第一弹性片11所形成的旋转方向与6个第二弹性片12所形成的旋转方向相反;如图3所示,第一导槽49上安装有第一触发机构15;第一触发机构15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一限位块60;两个第一限位块60均通过第一连接块16安装在内圈10上;如图3所示,驱动套4安装在驱动轴1外圆面上;两个第一驱动块3对称安装在驱动套4外圆面上,且第一驱动块3与第二驱动块5配合;如图4所示,两个拨动块7一端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驱动斜面54;两个拨动块7远离第二驱动斜面54一端对称安装在驱动套4远离第一驱动块3的一端端面上;如图13所示,连接套8一端外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拨动槽14,且拨动槽14底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驱动斜面51;如图3所示,连接套8安装在驱动轴1上,且第一驱动斜面51与第二驱动斜面54配合,拨动块7位于拨动槽14内;连接套8与驱动套4之间通过8个第七弹簧55相连;如图7所示,4个第一驱动条42一端安装在连接套8端面上,且4个第一驱动条42与相应的第一触发机构15配合;4个第二驱动条43一端安装在连接套8端面上,且4个第二驱动条43与相应的第二触发机构18配合。

如图8所示,上述第一触发机构15包括第一弹簧33、第三导块64、第一导块34、第一固定块35、第五弹簧36、第一移动块37、第一尖角块38、第一滑块39、第一t形滑槽40、第一运动块41、第一斜面52、第三方槽44、第三弹簧45、第三导槽46,如图8所示,其中两个第一导块34对称安装在第一运动块41两侧面上;如图8所示,第一运动块41通过第一导块34与第一导槽49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环17上;如图8所示,第一弹簧33位于第一方槽50内,第一弹簧33一端安装在第一运动块41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方槽50端面上;第一固定块35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滑槽40;如图11所示,第一移动块37端面上开有第三方槽44;第三方槽44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导槽46;如图11所示,两个第一滑块39对称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两侧面上;第一移动块37通过第一滑块39与第一t形滑槽40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块35上;如图10所示,第五弹簧36位于第一t形滑槽40内,第五弹簧36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滑槽40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上;第一尖角块38上具有两个第一斜面52;如图11所示,两个第三导块64对称安装在第一尖角块38两侧面上;如图11所示,第一尖角块38通过第三导块64与第三导槽46的配合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上;如图11所示,第三弹簧45位于第三方槽44内,第三弹簧45一端安装在第三方槽44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尖角块38上;第一驱动条42与第一斜面52配合;两个第一限位块60与第一固定块35配合。

如图7所示,上述第二触发机构18包括第二导块24、第二固定块25、第四导槽26、第四方槽27、第四导块28、第二尖角块29、第四弹簧30、第二运动块31、第二弹簧32、第二斜面53、第二移动块57、第二滑块59、第六弹簧61、第二t形滑槽58,如图7所示,其中两个第二导块24对称安装在第二运动块31两侧面上;第二运动块31通过第二导块24与第二导槽22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环20上;如图7所示,第二弹簧32位于第二方槽23内,第二弹簧32一端安装在第二运动块31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方槽23端面上;如图7所示,第二固定块25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滑槽58;如图7所示,第二移动块57端面上开有第四方槽27;第四方槽27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四导槽26;两个第二滑块59对称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两侧面上;如图7所示,第二移动块57通过第二滑块59与第二t形滑槽58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块25上;如图9所示,第六弹簧61位于第二t形滑槽58内,第六弹簧61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滑槽58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上;如图7所示,第二尖角块29上具有两个第二斜面53;如图7所示,两个第四导块28对称安装在第二尖角块29两侧面上;如图7所示,第二尖角块29通过第四导块28与第四导槽26的配合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上;如图7所示,第四弹簧30位于第四方槽27内,第四弹簧30一端安装在第四方槽27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尖角块29上;第二驱动条43与第二斜面53配合;两个第二限位块56与第二固定块25配合。

上述第三弹簧45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簧33的弹性系数;第四弹簧30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32的弹性系数。

上述第一固定环17上的第一方槽50与第二固定环20上的第二方槽23安装后夹角为12度。

上述第一引导槽47与第二引导槽48夹角为9度。

上述第三弹簧45的弹性系数是第一弹簧33的弹性系数的2倍。

上述第四弹簧30的弹性系数是第二弹簧32的弹性系数的2倍。

上述第二固定环20通过键安装在驱动轴1上。

综上所述:

本发明固定轮13端面上开有t形环槽63的作用是与安装在内圈10上的t形环62配合安装;固定轮13安装在驱动轴1一端端面上,且驱动轴1的轴线与固定轴的轴线重合的作用是支撑安装外圈2;连接环6安装在外圈2端面上,且连接环6的轴线与外圈2轴线重合的作用是安装4个第二驱动块5;四个第二驱动块5周向均匀的安装在连接环6内圆面上的作用是与安装在驱动套4上的两个第一驱动块3配合,将连接环6上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套4上;第三固定环21安装在驱动轴1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第二弹性片12;内圈10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二引导槽48的作用是便于第二弹性片12伸出来驱动外圈2运动;内圈10另一端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6个第一引导槽47是便于第一弹性片11伸出来驱动外圈2运动,且第一引导槽47与第二引导槽48夹角为8-10度的作用是使得第一弹性片11与第二弹性片12形成交叉;内圈10与第三固定环21之间存在有间隙的作用是便于第一弹性片11在第一引导槽47内运动与便于第二弹性片12在第二引导槽48内运动;6个第二弹性片12一端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三固定环21外圆面上,且第二弹性片12一端穿出第二引导槽48与外圈2内圆面配合的作用是与6个第一弹性片11反向驱动外圈2;第二导槽22上安装有第二触发机构18的作用是当外圈2旋转时,在第二触发机构18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1旋转;第二触发机构18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二限位块56的作用是便于第二触发机构18带动内圈10运动;第二连接块19的作用是为了将第二限位块56安装在内圈10上;如图15a所示,第一固定环17远离开第一方槽50一端安装在第二固定环20外圆面上,且第二固定环20与内圈10存在有间隙的作用是安装6个第一弹性片11,且便于第一弹性片11在第一引导槽47内滑动;第一固定环17上的第一方槽50与第二固定环20上的第二方槽23安装后夹角为10-15度的作用是防止第一触发机构15与第二触发机构18工作过程中发生干涉;第一导槽49上安装有第一触发机构15的作用是当外圈2旋转时,在第一触发机构15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1旋转;第一触发机构15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第一限位块60的作用是便于第一触发机构15带动内圈10运动;第一连接块16的作用是将两个第一限位块60安装在内圈10上;驱动套4安装在驱动轴1外圆面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一驱动块3;两个第一驱动块3对称安装在驱动套4外圆面上,且第一驱动块3与第二驱动块5配合的作用是将连接环6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套4上,并形成间接性传递运动;两个拨动块7一端均对称开有两个第二驱动斜面54的作用是与拨动槽14上所开的第一驱动斜面51配合,从而使得当拨动块7在驱动套4的带动下旋转时,旋转的拨动块7将会通过第二驱动斜面54与第一驱动斜面51的配合,推动连接套8轴向运动一端距离,当第二驱动斜面54运动出第一驱动斜面51后,拨动块7侧面与拨动槽14侧面将会接触,从而使得拨动块7将会带动连接套8旋转;连接套8安装在驱动轴1上,且第一驱动斜面51与第二驱动斜面54配合,拨动块7位于拨动槽14内的作用是便于第二驱动斜面54带动第一斜面52运动;连接套8与驱动套4之间通过8个第七弹簧55相连的作用是便于连接套8回位;4个第一驱动条42一端安装在连接套8端面上,且4个第一驱动条42与相应的第一触发机构15配合的作用是触发第一触发机构15;4个第二驱动条43一端安装在连接套8端面上,且4个第二驱动条43与相应的第二触发机构18配合的作用是触发第二触发机构18。

本发明中第一触发机构15的作用是当外圈2旋转时,在第一触发机构15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1旋转;两个第一导块34对称安装在第一运动块41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一导槽49的配合安装在第一固定环17上;第一弹簧33位于第一方槽50内,第一弹簧33一端安装在第一运动块41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方槽50端面上的作用是给第一运动块41一个回位时的作用力;第一固定块35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滑槽40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上的第一滑块39形成滑动配合;第一移动块37端面上开有第三方槽44的作用是便于容纳第一尖角块38;第五弹簧36位于第一t形滑槽40内,第五弹簧36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滑槽40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上的作用是给第一移动块37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第一尖角块38上具有两个第一斜面52的作用是当第一驱动条42带动第一尖角块38运动时,在第一斜面52的作用下将会使得第一驱动条42可以顺利将第一尖角块38推动入第三方槽44内,此时的第一驱动条42将不会在驱动第一尖角块38运动;两个第三导块64对称安装在第一尖角块38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三导槽46的配合安装在第一移动块37上;第三弹簧45位于第三方槽44内,第三弹簧45一端安装在第三方槽44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尖角块38上的作用是给第一尖角块38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第二触发机构18的作用是当外圈2旋转时,在第二触发机构18的作用下不会带动驱动轴1旋转;两个第二导块24对称安装在第二运动块31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二导槽22的配合安装在第二固定环20上;第二弹簧32位于第二方槽23内,第二弹簧32一端安装在第二运动块31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方槽23端面上的作用是给第二运动块31一个回位时的作用力;第二固定块25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滑槽58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上的第二滑块59形成滑动配合;第二移动块57端面上开有第四方槽27的作用是便于容纳第二尖角块29;第六弹簧61位于第二t形滑槽58内,第六弹簧61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滑槽58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上的作用是给第二移动块57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第二尖角块29上具有两个第二斜面53的作用是当第二驱动条43带动第二尖角块29运动时,在第二斜面53的作用下将会使得第二驱动条43可以顺利将第二尖角块29推动入第四方槽27内,此时的第二驱动条43将不会在驱动第二尖角块29运动;两个第四导块28对称安装在第二尖角块29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第四导槽26的配合安装在第二移动块57上;第四弹簧30位于第四方槽27内,第四弹簧30一端安装在第四方槽27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尖角块29上的作用是给第二尖角块29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第三弹簧45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簧33的弹性系数的作用是,当连接套8轴向运动时,可以推动第二运动块31向第二方槽23内运动,不会使得第二尖角块29运动入第四方槽27内;第四弹簧30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32的弹性系数的作用是,当连接套8轴向运动时,可以推动第一运动块41向第一方槽50内运动,不会使得第一尖角块38运动入第三方槽44内;第一固定环17上的第一方槽50与第二固定环20上的第二方槽23安装后夹角为12度的作用是使得第一触发机构15与第二触发机构18的运动上不会干涉,并且可以使得内圈10受力均匀,最大程度的增加内圈10的使用寿命;第一引导槽47与第二引导槽48夹角为9度的作用是可以使得第一弹性片11与第二弹性片12运动上更加平稳,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第三弹簧45的弹性系数是第一弹簧33的弹性系数的2倍的作用是当连接套8轴向运动时,拨动块7可以推动第二运动块31向第二方槽23内运动,正好不会使得第二尖角块29运动入第四方槽27内,从而达到保护拨动块7的作用;第四弹簧30的弹性系数是第二弹簧32的弹性系数的2倍当连接套8轴向运动时,拨动块7可以推动第一运动块41向第一方槽50内运动,正好不会使得第一尖角块38运动入第三方槽44内,从而达到保护拨动块7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为,从第一驱动块3沿轴线方向看,当驱动轴1逆时针旋转时,驱动轴1会带动第二固定环20旋转,第二固定环20会带动第一固定环17旋转,第一固定环17会带动内圈10旋转,6个第一弹性片11将会旋转,此时的外圈2由于存在有负载,所以此时的6个第一弹性片11将会发生变形,变形的6个第一弹性片11将会驱动外圈2旋转,同时在第一固定环17旋转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移动块37旋转,旋转的第一移动块37受到离心力作用将会沿远离第一固定环17轴线方向运动;旋转的外圈2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5运动,第二驱动块5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3运动,第一驱动块3将会带动驱动套4运动,驱动套4将会带动拨动块7运动,拨动块7将会带动连接套8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8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一段距离;由于第一移动块37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运动一段距离,所以第一移动块37也将带动第一尖角块38移动一段距离,由于连接套8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一段距离将不会使得第一驱动条42与第一固定块35接触和第二驱动条43与第二固定块25接触,所以此时的外圈2运动将不会传到内圈10上,从而不会影响驱动轴1的运动;从第一驱动块3沿轴线方向看,当驱动轴1顺时针旋转时,驱动轴1会带动第二固定环20旋转,第二固定环20会带动第三固定环21旋转,第三固定环21会带动内圈10旋转,6个第二弹性片12将会旋转,此时的外圈2由于存在有负载,如图15c所示,所以此时的6个第二弹性片12将会发生变形,变形的6个第二弹性片12将会驱动外圈2旋转,同时在第二固定环20旋转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移动块57旋转,旋转的第二移动块57受到离心力作用将会沿远离第二固定环20轴线方向运动;旋转的外圈2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5运动,第二驱动块5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3运动,第一驱动块3将会带动驱动套4运动,驱动套4将会带动拨动块7运动,拨动块7将会带动连接套8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8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一段距离;由于第二移动块57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运动一段距离,所以第二移动块57也将带动第二尖角块29移动一段距离,由于连接套8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一段距离将不会使得第一驱动条42与第一固定块35接触和第二驱动条43与第二固定块25接触,所以此时的外圈2运动将不会传到内圈10上,从而不会影响驱动轴1的运动;从第一驱动块3沿轴线方向看,当外圈2逆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时,旋转的外圈2将会带动第二驱动块5运动,第二驱动块5将会带动第一驱动块3运动,第一驱动块3将会带动驱动套4运动,驱动套4将会带动拨动块7运动,拨动块7将会带动连接套8沿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连接套8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一段距离;第二驱动条43将会带动第二尖角块29沿第二方槽23内所开的第二导槽22方向内滑动,从使得第二限位块56失去对第二固定块25的限制,第一驱动条42将会带动第一尖角块38沿第一方槽50内所开的第一导槽49方向内滑动,从使得第一限位块60失去对第一固定块35的限制,此时的拨动块7在连接套8的作用下将会旋转,旋转的拨动块7将会带动连接套8运动,连接套8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条42与第二驱动条43运动,第一驱动条42将会带动第一尖角块38运动,第二驱动条43将会带动第二尖角块29运动,第一尖角块38将会带动第一移动块37运动,第一移动块37将会带动第一固定块35运动,第一固定块35将会带动第一运动块41运动,第一运动块41将会带动第一固定环17运动,第一固定环17将会带动第一弹性片11运动,如图15b所示,从而使得第一弹性片11与外圈2内圆面之间存在间隙,第二尖角块29将会带动第二移动块57运动,第二移动块57将会带动第二固定块25运动,第二固定块25将会带动第二运动块31运动,第二运动块31将会带动第二固定环20运动,第二固定环20带动第三固定环21运动;第三固定环21将会带动第二弹性片12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片12与外圈2内圆面之间存在间隙,此时的外圈2将不会驱动内圈10,从而达到外圈2不会驱动内圈10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