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0667阅读:2856来源:国知局
防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防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定位的防震装置。



背景技术:

震动元件是电子装置中常用的一种零件,但是震动元件组装入系统后,常会造成系统共振异音。目前常用的抑振或防震方式为采用软夹持元件来夹持震动元件,例如采用软性元件(rubber)或弹性元件来夹持,但是软夹持会让震动元件在运作中随着软性元件或弹性元件的形变量发生位移,亦即导致震动元件的位置不固定,从而影响电子装置或系统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夹持会导致震动元件位置不固定从而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震装置,该防震装置包括结合部、夹持部以及弹性元件。结合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夹持部包括:竖直部,自该结合部的第一侧边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且该竖直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承载部,自该结合部的该第一侧边沿第二方向延伸形成,且该承载部的第一端与该竖直部的第一端相连;夹持臂,自该竖直部的第二端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形成,该承载部、该竖直部以及该夹持臂依次相接并形成第一u形开口结构。弹性元件具有第二u形开口结构,震动元件夹持于该第二u形开口结构处,且该弹性元件夹持于该夹持部的该第一u形开口结构内,且该第二u形开口结构的开口方向与该第一u形开口结构的开口方向一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定位部,该夹持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该夹持臂的第一端与该竖直部的第二端相连,该第一定位部形成于该夹持臂的第二端;该弹性元件上具有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与该第二定位部结合定位该弹性元件于该夹持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定位部为相对该夹持臂的弯折结构,该第二定位部为开孔结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定位部与该夹持臂所夹角为钝角,以限制该弹性元件相对该夹持臂沿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的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夹持臂与该竖直部所夹角为60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承载部包括第一承载边缘以及第一承载平面,且该承载部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该第二侧壁的第一端以及第三侧壁的第一端均与该竖直部相连,该第二侧壁以及该第三侧壁邻近该竖直部的区域形成该第一承载边缘,该第一承载平面形成于该第二侧壁的第二端以及该第三侧壁的第二端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承载边缘包括:第二承载边缘,为该第二侧壁邻近该竖直部的第一上边缘;以及第三承载边缘,为该第三侧壁邻近该竖直部的第二上边缘。第一承载平面包括:第二承载平面,自该第二侧壁的第二端的第三上边缘朝向该第三侧壁延伸形成;以及第三承载平面,自该第三侧壁的第二端的第四上边缘朝向该第二侧壁延伸形成。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承载边缘与该第三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缺口;该第三承载边缘与该第四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缺口。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承载平面与该第三承载平面之间具有间隙;或者,该第二承载平面与该第三承载平面相同。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与该夹持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利用夹持部与弹性元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夹持震动元件,且夹持部藉由设置第一定位部以及成型材料等来对弹性元件进行限位,从而可兼顾软夹持以及元件位置固定性的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防震装置的示意图;

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夹持震动元件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夹持震动元件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图4,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防震装置的示意图;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夹持震动元件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夹持震动元件的放大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震装置,用于夹持震动元件,防震装置包括:结合部2、夹持部3以及弹性元件4。结合部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21,上述固定件21例如为螺孔或固定孔,利用螺丝或螺栓将防震装置固定于系统或电子装置的主结构上。

请参见图1,夹持部3包括竖直部31、承载部32以及夹持臂33。竖直部31自结合部2的第一侧边2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形成,且竖直部3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1以及第二端312。承载部32自结合部2的第一侧边22沿第二方向d2延伸形成,且承载部32的第一端321与竖直部31的第一端311相连。夹持臂33自竖直部31的第二端312沿第二方向d2延伸形成,其中,承载部32、竖直部31以及夹持臂33依次相接并形成第一u形开口结构5。弹性元件4具有第二u形开口结构41,如图2至图4所示,且弹性元件4采用橡胶(rubber)制成,震动元件6夹持于第二u形开口结构41处,且弹性元件4夹持于夹持部3的第一u形开口结构5内,第二u形开口结构41的开口方向与第一u形开口结构5的开口方向一致。如图2和图3所示,防震装置可仅于震动元件6(以震动元件6为透明元件为例)的其中一个侧边的中间部分设置,而对侧边的两端采用弹性元件或橡胶结构7夹持。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防震装置的数量和位置。

请继续参见图1,夹持部3还包括第一定位部34,夹持臂33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31以及第二端332,夹持臂33的第一端331与竖直部31的第二端312相连,第一定位部34形成于夹持臂33的第二端332。如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中,可利用第一定位部34抵靠于弹性元件4的上表面,从而与夹持部3的其他部位一起对弹性元件4形成夹持。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4上还具有第二定位部42,第一定位部34与第二定位部42结合定位弹性元件4于夹持部3。其中,上述第一定位部34为相对夹持臂33的弯折结构,第二定位部为开孔结构,该开孔结构设置于弹性元件4的上表面,于一实施中,该弯折结构的自由端可于该上表面自该开孔结构的一端进入弹性元件4并从该开孔结构的另一端露出于该上表面,参见图4。且较佳地,第一定位部34与夹持臂33所夹角为钝角,如此,当第一定位部34与第二定位部结合时,第一定位部34能相对弹性元件4的该上表面弯折,从而使得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定位部34可以限制弹性元件4相对夹持臂33沿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同时垂直的第三方向的移动,亦即第一定位部34不易从第二定位部42脱离,从而保证第一定位部34对弹性元件4的限位作用。

另外,较佳地,为使弹性元件4夹持于夹持部3的第一u形开口结构5中时,不会碰到夹持臂33与竖直部31形成的角落,夹持臂33与该竖直部31所夹角为锐角,例如为60度。借此,当将震动元件6夹设于第二u形开口结构41中时弹性元件4可抵压固定于第二定位部的夹持臂33的第二端332,以使第一定位部34与第二定位部进一步受力紧固,从而避免震动元件6的震动而导致弹性元件4相对夹持部3产生移动或者脱落。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承载部32包括第一承载边缘以及第一承载平面,且承载部3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323以及第三侧壁324,第二侧壁323的第一端以及第三侧壁324的第一端均与竖直部31相连,第二侧壁323以及第三侧壁324邻近竖直部31的区域形成第一承载边缘,第一承载平面则形成于第二侧壁323的第二端3232以及第三侧壁324的第二端3242之间。该第一承载边缘以及该第一承载平面用以于弹性元件4的下表面接触以承载弹性元件4,从而保证高度更精准。

其中,第一承载边缘包括第二承载边缘3235以及第三承载边缘3245,第二承载边缘3235为第二侧壁323邻近竖直部31的第一上边缘;第三承载边缘3245为第三侧壁324邻近竖直部31的第二上边缘。

第一承载平面包括第二承载平面3236以及第三承载平面3246,第二承载平面3236自第二侧壁323的第二端3232的第三上边缘朝向第三侧壁324延伸形成;第三承载平面3246自第三侧壁324的第二端3242的第四上边缘朝向第二侧323边延伸形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边缘3235与第三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缺口3237;第三承载边缘3245与第四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缺口3247。上述缺口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得第二承载边缘3235与第三上边缘的交界处以及第三承载边缘3245与第四上边缘的交界处不与弹性元件4接触,如此能够降低震动的传递量。

其中,上述第二承载平面3236以及第三承载平面3246分别可自第二侧壁323以及第三侧壁324弯折形成,如此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承载平面的高度。而且第一承载边缘与弹性元件4的接触区域为边缘,如此能够减小接触面积,亦能有效降低震动的传递量。

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平面3236与第三承载平面3246之间具有间隙9,而由于第二承载平面3236与第三承载平面3246不相接,也能打断震动的传递,从而降低震动的传递量。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平面3236与第三承载平面3246可以相同,也就是两者为同一平面。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较佳地,结合部2与夹持部3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采用钣金折完形成)。从图1中可看出,夹持部3为自结合部2折弯两次且折弯方向(包括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不同,如此形成的钣金强度(夹持部例如采用钣金材料形成)比较强,而弹性元件4承靠在上述折弯两次且折弯方向不同的位置上,接触震动元件的面积最小,可以有效地降低震动传递过来的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防震装置利用夹持部与弹性元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夹持震动元件,且夹持部藉由设置第一定位部以及成型材料等来对弹性元件进行限位,从而可兼顾软夹持以及元件位置固定性的问题。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所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