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308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运动来调节和控制水流在该水处理系统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两支滤芯同时使用时,为了实现两支滤芯的互相净水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持续供应净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手动冲洗的双滤芯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双向反冲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

另外,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同时使用两支双端口滤芯或使用单支三端口滤芯时,为了实现滤芯的顺冲洗、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断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这种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顺冲洗和反冲洗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还有,在特别要求冲洗效果的场合,冲洗时是不能供应净水的,因为这样能提高冲洗时的净水流速,提高冲洗效果。

还有,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工业生产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均较为常见。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一般包括一个控流单元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控流单元适用于控制流体向处理单元的流动,处理单元适用于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在流体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时,如水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时,用于控制流体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的控流单元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流体,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的处理单元较为常见的有过滤装置,如滤膜、活性炭等和/或离子交换装置,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柱等。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往往需要经常更换或再生处理,以使其能够起到良好过滤或去除流体中离子作用。在使用者对流体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进行更换或再生处理时,往往需要中断流体处理系统的流体处理,给使用者带来大量的时间成本。

申请号为cn20061002456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单元包括两个三通球阀、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和两个排污管,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净水桶,净水桶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端开口和一个中心管,其中当进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出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中心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均对待处理水进行净化处理;当一个进水管与相应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且调节相应的三通阀以使另一个进水管与外部水源断开和与相应排污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一个处于水处理状态,一个处于反冲洗状态,从而使得该水处理系统可在其中一个净水桶处于再生处理时持续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向使用者不间断提供处理后水。但是该水处理系统也通过使用两个以上阀门和调节进水管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和排污管的连通来控制水流的流动,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控流器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适于控制多种流体,如水流的流动,该处理单元适于对待处理流体,尤其是待处理水流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且相互连通的水处理元件,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的两个水处理元件可同时对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且相互连通的水处理元件,其中当使用者更换其中一个水处理元件或对其中一个水处理元件进行再生处理时,该水处理系统仍可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上述水处理系统并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多种水流在不同方向上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和该第二控流元件均设有多个流体通道且当该第二控制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该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分别相连通,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流动在该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的多向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发明,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水处理系统包括:

一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控制水流的流动;和

一水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和一个第三工作位;该水处理单元适于对来自控流器的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其中该水处理单元与该控流器相通连接以使水流可在该控流器和该水处理单元之间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该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与该第一控流元件相接触且可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转动;该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和一个第一出水口,该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二进水口和一个第二出水口,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出水口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出水口相互连通,其中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适于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进水口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并被其处理以产生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出水口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以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进行反冲洗;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适于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进水口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并被其处理以产生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出水口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以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所产生的废水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进水口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并经该控流器被排出;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适于分别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处理得到处理后水;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控流器的该待处理水适于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进水口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并被其处理以产生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出水口流出和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以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所产生的废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进水口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并经该控流器被排出。

为了能够实现本发明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个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

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具有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和

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其中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面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相接触,

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与该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和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和一个第十三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和该第二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本体;该第十一通道和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一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十一开口;该第十三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控制阀,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多个阀门分别控制导致操作复杂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和二号滤芯进水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和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九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所述第九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九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滤芯第一接口、滤芯第二接口和滤芯第三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滤芯第一接口通道、滤芯第二接口通道、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控制阀内,滤芯第一接口通道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滤芯第三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滤芯第一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七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七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和第九通孔,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第九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所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十一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十一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十一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排污接口和二号滤芯排污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一号滤芯排污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二号滤芯排污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七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七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排污接口、二号滤芯排污接口和净水进口;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和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一号滤芯排污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二号滤芯排污接口相连通,第七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第八通孔与净水进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九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九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九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使用单阀控制来代替多阀门的切换,使得阀位切换更可靠,有效保障了出水品质,使得安装更方便,使用操作更简单。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1b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1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1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1e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剖视图。

图1f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外壳开口的正视图。

图1g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外壳开口的后视图。

图2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2b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所示为第十二通道。

图2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2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2e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2f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2g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3a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b为依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c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3d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4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图5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5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5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5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5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外壳开口的正视图。

图5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外壳开口的后视图。

图6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b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所示为第十二通道。

图6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6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6e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6f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6g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6h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7a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7b为依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7c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7d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8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图9a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9b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9c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9d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10a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0b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所示为第十二通道。

图10c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10d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10e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10f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10g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11a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11b为依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11c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11d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12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1a至图4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c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二控流元件20c,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c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一控流本体11c包括一个顶端部111c,其中该顶端部111c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c;该第二控流元件20c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c,该第二控流本体21c具有一个底端部211c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c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c,该底端部211c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c;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该第二控流面200c相接触。

如附图之图1b至图1e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2a至图2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c的顶端部111c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c、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c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c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c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c,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底端部211c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c、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c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c和第二边缘部2112c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c,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c、一个第二通道102c、一个第五通道105c、一个第六通道106c、一个第九通道109c、一个第十通道1010c、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c、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c和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c,其中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十一通道1011c、第十二通道101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其中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c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控流面200c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间部2113c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c;该第十二通道1012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控流面200c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高端部212c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该底端部211c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c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c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c;第十三通道1013c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控流面200c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可保持该第十一通道1011c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c的顶端部111c的第一中间部1113c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c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c;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一通道1011c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间部2113c向外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间部2113c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c的第二边缘部2112c。

如附图之图3a至图3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c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c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分别与第一通道101c和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九通道109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与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分别与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c分别与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与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一通道101c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c分别与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c与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c与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c被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c、第六通道106c和第九通道109c被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被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阻塞,第一通道101c和第二通道102c被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被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阻塞。

如附图之图1b和图1e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16c,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c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自该第二通道102c延伸至该第六通道106c并将该第二通道102c和该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c自该第一通道101c延伸至该第五通道105c并将该第一通道101c和该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c、第五通道105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c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第十通道1010c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c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一通道101c和第五通道105c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c和第六通道106c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九通道109c和该第十通道1010c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第十一通道1011c、该第十二通道1012c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c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其中该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c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内部,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c分别隐藏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内,以防止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16c的流体自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16c向上流向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1c的外部空间。

如附图之图2a至图2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和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面200c均为圆形,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c、第九通道109c、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第十二通道101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c、第九通道109c、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同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第十二通道101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且该第十一通道1011c、第十二通道101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面200c。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五通道105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六通道106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可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间部2113c向该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心部2111c延伸并自该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心部2111c向上延伸和贯通该第二控流本体21c。

如附图2c至图2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c,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c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顶端部111c的第一中心部1111c,且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中心部分1000c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c、一个第二部分1002c、一个第三部分1003c、一个第四部分1004c、一个第五部分1005c、一个第六部分1006c、一个第七部分1007c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c;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面200c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c,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c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心部2111c,且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中心区域2000c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c、一个第二区域2002c、一个第三区域2003c、一个第四区域2004c、一个第五区域2005c、一个第六区域2006c、一个第七区域2007c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c;其中该第一通道101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一部分1001c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二部分1002c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四部分1004c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五部分1005c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八部分1008c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第七部分1007c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c自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第一区域2001c和第二区域2002c向上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c自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第四区域2004c和第五区域2005c向上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c自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第八区域2008c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中心部分1000c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部分1001c、该第二部分1002c、该第三部分1003c、该第四部分1004c、该第五部分1005c、该第六部分1006c、该第七部分1007c和该第八部分1008c;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中心区域2000c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区域2001c、该第二区域2002c、该第三区域2003c、该第四区域2004c、该第五区域2005c、该第六区域2006c、该第七区域2007c和该第八区域2008c。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c,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c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c,其中该外壳30c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c,其中该外壳本体31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c,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c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c、一个外侧壁312c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c,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c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c适于第二控流面200c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c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c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c、一个第二开口302c、一个第九开口309c、一个第十开口3010c和一个第十一开口3011c,其中该第一开口301c与第一通道101c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c与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该第九开口309c与第九通道109c相连通,该第十开口3010c与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第十一开口3011c与该第一容纳室300c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一通道101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c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c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九开口309c相连通和该第十通道1010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十开口3010c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与该外壳30c的外壳本体31c的内侧壁311c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c、第二开口302c、第九开口309c、第十开口3010c和第十一开口3011c分别设于该外壳30c的外壳本体31c。

如附图之图1f和图1g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c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五开口305c和一个第六开口306c,其中该第五通道105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c相连通,和该第六通道106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低端部112c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c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c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c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c时,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c和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c,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c和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c。

如附图之图1b和图2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与第二控流元件20c之间的耐磨元件40c,其中该耐磨元件40c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c,其中该耐磨本体41c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第二控流面200c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c,其中该耐磨表面410c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c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c的耐磨本体41c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c、一个第二接口402c、一个第五接口405c、一个第六接口406c、一个第九接口409c和一个第十接口4010c,其中该第一接口401c、第二接口402c、第五接口405c、第六接口406c、第九接口409c和第十接口4010c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c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c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c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c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c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c。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c的该第一接口401c、第二接口402c、第五接口405c、第六接口406c、第九接口409c和第十接口4010c上下贯通该耐磨元件40c的耐磨本体41c,以使该耐磨元件40c的该第一接口401c、第二接口402c、第五接口405c、第六接口406c、第九接口409c和第十接口4010c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分别与第一通道101c和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九通道109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与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分别与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c分别与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c与第二通道102c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与第一通道101c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c,其中该导流元件50c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c,其中该导流本体51c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c,其中该导流元件50c的该导流本体51c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c的第一导流通道510c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c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c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c,其中该驱动元件60c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c适于设于该外壳30c的内侧壁311c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c,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c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c的上端开口3001c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c与该驱动元件60c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c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c与该导流元件50c的导流本体51c一体成型。

参考附图之图4,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1和一个水处理单元2,其中该控流器1与该水处理单元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可在该控流器1和该水处理单元2之间流动。

该控流器1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c、一个第二控流元件20c和一个外壳30c;该水处理单元2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801c和一个第一出水口802c,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具有一个第二进水口901c和一个第二出水口902c,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进水口801c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一开口301c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进水口901c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二开口302c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出水口802c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出水口902c均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九开口309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c和第二通道102c,并经该外壳30c的该第一开口301c和该第二开口302c流出和分别经该第一进水口801c和该第二进水口901c分别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并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进行顺向冲洗,其中该顺向冲洗所产生的废液分别从第一出水口802c和第二出水口902c流出和经该外壳30c的第九开口309c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c,随后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c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c,并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c流入第一通道101c,和经该外壳30c的该第一开口301c流出,进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待处理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出水口802c流出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出水口902c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和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进水口901c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c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c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该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然后分别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c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c分别流入第一通道101c和第二通道102c,再然后分别经该外壳30c的该第一开口301c和该第二开口302c流出和分别经该第一进水口801c和该第二进水口901c分别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经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处理得到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c的第九开口309c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c,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c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c并经外壳30c的第十开口3010c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然后流入该第二通道102c,并经该外壳30c的该第二开口302c流出,进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出水口902c流出后,然后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出水口802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进水口801c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c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c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形成一个并联结构,待处理水分别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一开口301c和第二开口302c流出和流入并顺冲洗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顺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外壳30c的第九开口309c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c,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c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形成一个并联结构,待处理水分别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一开口301c和第二开口302c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和处理后水分别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流出并经该外壳30c的第九开口309c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c,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c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c并经外壳30c的第十开口3010c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形成一个串联结构,待处理水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该第一开口301c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出水口802c流出后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出水口902c流入和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进水口901c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c和第十三通道1013c;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形成一个串联结构,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该第二开口302c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c,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出水口902c流出后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出水口802流入和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进水口801c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c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c。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的外壳30c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c和一个与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c的情况下,该控流器1不再设有将该第二通道102c和第六通道106c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c,该控流器1也不再设有将第一通道101c和第五通道105c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c,其中该第五开口305c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的第一进水口801c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c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c的第二进水口901c相连通,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在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c,经该第五开口305c流入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在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c的第十一开口3011c流入该外壳30c的第一容纳室300c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c的导通开口10111c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c,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c和第六通道106c,并分别经该第五开口305c和第六开口306c流入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c。

如附图之图2e至图2g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顶端部111c的第十四通道1014c,其中该第十四通道1014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本体21c的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间部2113c向该底端部211c的第二中心部2111c延伸,和自该底端部211c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c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c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高端部212c。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的该中心部分1000c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自该第二控流面200c的第八区域2008c和该中心区域2000c向上延伸。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五通道105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六通道106c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九通道109c和第十通道1010c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c自该第一控流面100c向下和向外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顶端部111c的第十四通道1014c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c自该底端部211c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c延伸进入该第二中心部2111c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c的第二控流面200c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c的高端部212c,从而使得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四通道1014c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c相连通,冲洗第二水处理元件90c和/或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c后产生的废液将经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c流入该第十四通道1014c并经该第十四通道1014c排出。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c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c、第二通道102c、第五通道105c、第六通道106c、第一导通通道1015c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c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第一控流本体11c的顶端部111c的第十四通道1014c时,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40c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c,其中该第十四接口4014c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c相对应。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1的第二控流元件20c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c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1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待处理水、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5a至图8所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d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二控流元件20d,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d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一控流本体11d包括一个顶端部111d,其中该顶端部111d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d,该第二控流本体21d具有一个底端部211d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d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d,该底端部211d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d;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面200d相接触。

如附图之图5b至图5d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6a至图6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顶端部111d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d、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d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d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d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底端部211d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d、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d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d和第二边缘部2112d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d,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d、一个第二通道102d、一个第五通道105d、一个第六通道106d、一个第九通道109d、一个第十通道1010d、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d、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d和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一通道1011d、第十二通道1012d和第十三通道1013d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可保持该第十一通道1011d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间部1113d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d;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d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d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

如附图之图7a至图7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d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d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分别与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与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分别与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d与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六通道106d和第九通道109d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被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阻塞,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被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

如附图之图5b至图5d和图6c至图6d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16d,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自该第二通道102d延伸至该第六通道106d并将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自该第一通道101d延伸至该第五通道105d并将该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2d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11121d和一个延伸在该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间部1113d和该第一边缘部1112d的该第一外缘部11121d之间的第一导通部11122d,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该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间部1113d和第一中心部1111d之间的第二导通部1114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21121d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的第二外缘部21121d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之间的第一密封部21122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d之间的第二密封部2114d,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2d的第一导通部11122d;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二导通部1114d,且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分别自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d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的该第一密封部21122d适于在该控流器处于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和该第四工作位时,盖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密封部2114d适于在该控流器处于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和该第四工作位时,盖住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从而阻止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16d的流体向上流向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上方外部空间;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五通道105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第十通道1010d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d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一通道101d和第五通道105d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d和第六通道106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十通道1010d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d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2d的该第一密封部21122并向上和向外延伸,以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d。

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延伸并自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向上延伸和贯通该第二控流本体21d。

优选地,如附图之图6f至图6g所示,该第十三通道1013d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通道10131d和一个与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d相连通的第一中间通道10132d,其中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d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d设于该底端部211d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d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其中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并向该第十三通道1013d的第一中间通道10132d方向延伸;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并向该第十三通道1013d的第一中心通道10131d方向延伸从而使得该第十三通道1013d的第一中心通道10131d和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d相互连通,该第二密封部2114d形成一个位于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d和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d之间的密封桥21141d,其中该密封桥21141d适于将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d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隔开。

如附图之图6a至图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和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均为圆形,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第九通道109d、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第十二通道1012d和第十三通道1013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第九通道109d、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同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第十二通道1012d和第十三通道1013d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且该第十一通道1011d、第十二通道1012d和第十三通道1013d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五通道105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6c至图6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d,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d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心部1111d,且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d、一个第二部分1002d、一个第三部分1003d、一个第四部分1004d、一个第五部分1005d、一个第六部分1006d、一个第七部分1007d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d;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d,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d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且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d、一个第二区域2002d、一个第三区域2003d、一个第四区域2004d、一个第五区域2005d、一个第六区域2006d、一个第七区域2007d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一部分1001d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二部分1002d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四部分1004d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五部分1005d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八部分1008d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七部分1007d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一区域2001d和第二区域2002d向上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四区域2004d和第五区域2005d向上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八区域2008d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部分1001d、该第二部分1002d、该第三部分1003d、该第四部分1004d、该第五部分1005d、该第六部分1006d、该第七部分1007d和该第八部分1008d;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区域2001d、该第二区域2002d、该第三区域2003d、该第四区域2004d、该第五区域2005d、该第六区域2006d、该第七区域2007d和该第八区域2008d。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d,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d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d,其中该外壳30d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d,其中该外壳本体3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d,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d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d、一个外侧壁312d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d,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适于第二控流面200d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d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d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d、一个第二开口302d、一个第九开口309d、一个第十开口3010d和一个第十一开口3011d,其中该第一开口301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该第九开口309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十开口3010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第十一开口3011d与该第一容纳室300d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d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九开口309d相连通和该第十通道1010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十开口3010d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的内侧壁311d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d、第二开口302d、第九开口309d、第十开口3010d和第十一开口3011d分别设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d、第二开口302d、第九开口309d、第十开口3010d和第十一开口3011d分别设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

如附图之图5e和图5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五开口305d和一个第六开口306d,其中该第五通道105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d相连通和该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d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d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d时,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和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d,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d。

如附图之图5b和图6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的耐磨元件40d,其中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d,其中该耐磨本体41d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d,其中该耐磨表面410d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d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d的耐磨本体41d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d、一个第二接口402d、一个第五接口405d、一个第六接口406d、一个第九接口409d和一个第十接口4010d,其中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五接口405d、第六接口406d、第九接口409d和第十接口4010d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d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d。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的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五接口405d、第六接口406d、第九接口409d和第十接口4010d上下贯通该耐磨元件40d的耐磨本体41d,以使该耐磨元件40d的该第一接口401d、第二接口402d、第五接口405d、第六接口406d、第九接口409d和第十接口4010d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分别与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与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分别与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与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d,其中该导流元件50d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d,其中该导流本体51d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d,其中该导流元件50d的该导流本体51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d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d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d,其中该驱动元件60d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d适于设于该外壳30d的内侧壁311d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d,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d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d的上端开口3001d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d与该驱动元件60d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d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d与该导流元件50d的导流本体51d一体成型。

参考附图之图8,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1和一个水处理单元2,其中该控流器1与该水处理单元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可在该控流器1和该水处理单元2之间流动。

该控流器1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d、一个第二控流元件20d和一个外壳30d;该水处理单元2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801d和一个第一出水口802d,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具有一个第二进水口901d和一个第二出水口902d,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进水口801d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进水口901d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出水口802d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九开口309相连通并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出水口902d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并经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和该第二开口302d流出和分别经该第一进水口801d和该第二进水口901d分别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并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进行顺向冲洗,其中该顺向冲洗所产生的废液分别从第一出水口802d和第二出水口902d流出和经该外壳30d的第九开口309d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d,随后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d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d,并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d流入第一通道101d,和经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流出,进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待处理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出水口802d流出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出水口902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和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进水口901d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d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d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该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然后分别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d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d分别流入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再然后分别经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和该第二开口302d流出和分别经该第一进水口801d和该第二进水口901d分别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经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处理得到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d的第九开口309d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d,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d引导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d,并经外壳30d的第十开口3010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然后流入该第二通道102d,并经该外壳30d的该第二开口302d流出,进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出水口902d流出后,然后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出水口802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进水口801d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d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d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形成一个并联结构,待处理水分别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和第二开口302d流出和流入并顺冲洗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顺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外壳30d的第九开口309d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d,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d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形成一个并联结构,待处理水分别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和第二开口302d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和处理后水分别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流出并经该外壳30d的第九开口309d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d,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d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d并经外壳30d的第十开口3010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形成一个串联结构,待处理水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出水口802d流出后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出水口902d流入和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进水口901d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d和第十三通道1013d;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形成一个串联结构,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该第二开口302d流出和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d,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出水口902d流出后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出水口802流入和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冲洗后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进水口801d流出和流向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d。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d和一个与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d的情况下,该控流器1不再设有将该第二通道102d和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d,该控流器1也不再设有将第一通道101d和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d,其中该第五开口305d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的第一进水口801d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d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d的第二进水口901d相连通,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在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d,经该第五开口305d流入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在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d的第十一开口301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d的导通开口10111d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d,然后流入该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并分别经该第五开口305d和第六开口306d流入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d。

如附图之图6e至图6h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心部1111d的第十四通道1014d,其中该第十四通道1014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向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延伸,和自该底端部211d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d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该中心部分1000d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八区域2008d和该中心区域2000d向上延伸。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五通道105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和向外延伸,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3d延伸至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密封部2114d并向上和向内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十四通道1014d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底端部211d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d延伸进入该第二中心部2111d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高端部212d,从而使得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四通道1014d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冲洗第二水处理元件90d和/或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d后产生的废液将经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d流入该第十四通道1014d并经该第十四通道1014d排出。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d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六通道106d、第九通道109d和第十通道1010d、第一导通通道1015d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十四通道1014d时,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40d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d,其中该第十四接口4014d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d相对应。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1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1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待处理水、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9a至图12所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e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二控流元件20e,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e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一控流本体11e包括一个顶端部111e,其中该顶端部111e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e;该第二控流元件20e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e,该第二控流本体21e具有一个底端部211e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e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e,该底端部211e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e;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面200e相接触。

如附图之图9b至图9d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10a至图10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顶端部111e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e、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e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e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e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e,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底端部211e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e、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e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e和第二边缘部2112e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e,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e、一个第三通道103e、一个第九通道109e、一个第十通道1010e、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e、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e和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二通道1012e和第十三通道1013e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e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3e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e;第十二通道1012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高端部212e;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可保持该第十一通道1011e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中间部1113e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e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e;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一通道1011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3e向外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和第十三通道1013e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3e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2e。

如附图之图11a至图11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e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e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分别与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分别与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分别与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e被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第十三通道1013e被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e被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e被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二通道1012e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

如附图之图10a至图10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和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二通道1012e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同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二通道1012e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

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3e向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延伸并自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向上延伸和贯通该第二控流本体21e。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且该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二通道1012e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10c至图10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e,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e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中心部1111e,且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中心部分1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e、一个第二部分1002e、一个第三部分1003e、一个第四部分1004e、一个第五部分1005e、一个第六部分1006e、一个第七部分1007e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e;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e,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e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且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中心区域2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e、一个第二区域2002e、一个第三区域2003e、一个第四区域2004e、一个第五区域2005e、一个第六区域2006e、一个第七区域2007e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一部分1001e和第二部分1002e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三部分1003e和第四部分1004e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六部分1006e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七部分1007e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一区域2001e和第二区域2002e向上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六区域2006e和第七区域2007e向上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五区域2005e和该中心区域2000e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中心部分1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部分1001e、该第二部分1002e、该第三部分1003e、该第四部分1004e、该第五部分1005e、该第六部分1006e、该第七部分1007e和该第八部分1008e;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中心区域2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区域2001e、该第二区域2002e、该第三区域2003e、该第四区域2004e、该第五区域2005e、该第六区域2006e、该第七区域2007e和该第八区域2008e。

如附图之图9b和图12所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e,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e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e,其中该外壳30e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e,其中该外壳本体31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e,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e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e、一个外侧壁312e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e,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e适于第二控流面200e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e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e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e、一个第三开口303e、一个第九开口309e、一个第十开口3010e和一个第十一开口3011e,其中该第一开口301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e与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该第九开口309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十开口3010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第十一开口3011e与该第一容纳室300e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一通道101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e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九开口309e相连通和该第十通道1010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十开口3010e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与该外壳30e的外壳本体31e的内侧壁311e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e、第三开口303e、第九开口309e、第十开口3010e和第十一开口3011e分别设于该外壳30e的外壳本体31e。

如附图之图9b和图1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与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的耐磨元件40e,其中该耐磨元件40e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e,其中该耐磨本体41e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第二控流面200e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e,其中该耐磨表面410e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e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e的耐磨本体41e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e、一个第三接口403e、一个第九接口409e和一个第十接口4010e,其中该第一接口401e、第三接口403e、第九接口409e和第十接口4010e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e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e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e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e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e。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e的该第一接口401e、第三接口403e、第九接口409e和第十接口4010e上下贯通该耐磨元件40e的耐磨本体41e,以使该耐磨元件40e的该第一接口401e、第三接口403e、第九接口409e和第十接口4010e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从而使得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分别与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e分别与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分别与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9b和图12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e,其中该导流元件50e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e,其中该导流本体51e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e,其中该导流元件50e的该导流本体51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9b和图12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e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e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e,其中该驱动元件60e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e适于设于该外壳30e的内侧壁311e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e,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e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e的上端开口3001e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e与该驱动元件60e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e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e与该导流元件50e的导流本体51e一体成型。

参考附图之图12,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1和一个水处理单元2,其中该控流器1与该水处理单元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可在该控流器1和该水处理单元2之间流动。

该控流器1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e、一个第二控流元件20e和一个外壳30e;该水处理单元2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801e、一个第一出水口802e和一个第一导流口803e,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出水口802e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九开口309e相连通,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十一开口301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e,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该第一通道101e,并经该外壳30e的该第一开口301e流出和经该第一进水口801e流入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经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流出,经该外壳30e的第九开口309e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e,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e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e并经外壳30e的第十开口3010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十一开口301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e,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e,并经该外壳30e的该第一开口301e流出和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顺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顺冲洗产生的废液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出水口802e流出并经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e,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e流出;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十一开口301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e,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e,并经该外壳30e的该第九开口309e流出和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反冲洗产生的废液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和第一出水口802e流出,并分别经该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和第三开口303e分别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其中流入该第三通道103e的废液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e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e,该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e流出;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e的第十一开口301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e的导通开口10111e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e,随后待处理水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e和第三通道103e,并分别经该外壳30e的该第一开口301e和第三开口303e流出和分别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和第一出水口802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正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正冲洗产生的废液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流出,经该外壳30e的第九开口309e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九通道109e,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e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反冲洗水流双方向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换句话说,反冲洗水流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双方向反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后,反冲洗废液分别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和第一出水口802e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正冲洗水流双方向正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换句话说,正冲洗水流分别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进水口801e和第一出水口802e流入,双方向正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后,正冲洗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e的第一导流口803e流出。

如附图之图10e至图10g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十四通道1014e,其中该第十四通道1014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3e向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延伸,和自该底端部211e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e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e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高端部212e。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中心部分1000e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五区域2005e和该中心区域2000e向上延伸。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和向外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十四通道1014e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底端部211e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e延伸进入该第二中心部2111e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高端部212e,从而使得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四通道1014e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e后产生的废液将经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e流入该第十四通道1014e并经该第十四通道1014e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十四通道1014e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e、第三通道103e、第九通道109e、第十通道1010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b的第一控流本体11b。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十四通道1014e时,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40e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e,其中该第十四接口4014e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e相对应。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1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1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待处理水、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四仅用于描述本发明时对本发明的命名和使本发明的不同部件和结构之间产生区分,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水流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本文中的水也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的各种液态物质和各种气态物质,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水和/或水流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时,本发明控流器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流动控制,和本发明水处理系统可以用于各种流体,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发明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发明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发明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