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0090发布日期:2019-05-07 21:0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流体连接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模拟能源柜在工作时,由于其内部大功率电机带来的强电磁干扰环境影响,使能源柜液压阀块体内存在很强的传导干扰,而安置于液压阀块体上的数字式传感器(如压力数字传感器、温度数字传感器等)易受其干扰影响而使通讯失效。为加强系统抗干扰能力,需将传感器壳体与液压阀块体进行绝缘隔离,即将强电地与弱电地在近端隔离,从而消除了电磁传导干扰对该类元器件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兼具绝缘功能、液压密封功能以及耐高压性能的流体连接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包括接头a、接头b、支撑圈、密封圈、绝缘垫圈、绝缘支撑圈和外套螺母。绝缘垫圈、支撑圈、密封圈和绝缘支撑圈依次安装在接头a上;外套螺母套于接头a上;接头b对接到接头a上,其内端面与绝缘支撑圈和绝缘垫圈贴紧;施加拧紧力矩拧紧外套螺母,使接头a和接头b紧固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接头a外端面和接头b外端面设置紫铜垫等金属密封垫。

作为优选方案:接头a和接头b对外连接均为螺纹连接方式,接头a和接头b螺纹后端优选设计有表面光洁的平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所述接头a、接头b、支撑圈、外套螺母采用钢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可用于流体机构中需要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处,如液压试验设备与测试产品间、传感器与液压模块间等,在流体机构中防电磁传导干扰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船舶、医疗、工程机械、建筑、安全器械等多个领域;

(2)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两端接头均为钢制接头,保证高强度高硬度;

(3)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两端接头之间设置密封圈,保证液压密封性能;

(4)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两端接头之间设置绝缘支撑圈,保证绝缘性能;

(5)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两端接头通过外套螺母连接紧固,两端接头之间设置绝缘垫圈进一步保证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头a;2-接头b;3-支撑圈;4-密封圈;5-绝缘垫圈;6-绝缘支撑圈;7-外套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包括接头a1、接头b2、支撑圈3、密封圈4、绝缘垫圈5、绝缘支撑圈6和外套螺母7。

其中,绝缘垫圈5、支撑圈3、密封圈4和绝缘支撑圈6依次安装在接头a1上;外套螺母7套于接头a1上;接头b2对接到接头a1上,其内端面与绝缘支撑圈6和绝缘垫圈5贴紧;施加恰当的拧紧力矩拧紧外套螺母7,使接头a1和接头b2紧固连接。

将本实施例的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连接至系统需绝缘的流体连接处,连接时,接头a1外端面和接头b2外端面可以设置用于密封的紫铜垫等金属密封垫。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连接装置两端绝缘。为保证两端接头中间的绝缘性,设计绝缘支撑圈6,安装于两接头中间连接处。为保证两端接头外部连接紧固的外套螺母7与接头间的绝缘性,设计绝缘垫圈5,安装于外套螺母7与接头间,并用支撑圈3提高强度防止绝缘垫圈5变形。其中绝缘件均由硬度较高、绝缘性能较好的绝缘材料制成。

2、为流体连接装置,保证对外密封性能。此连接装置用于流体连接。两端接头对外连接均为螺纹连接方式,螺纹后端设计有表面光洁度较高的平面,在与外端连接时,可以采用金属密封垫进行密封。两个接头中间设计有橡胶密封圈4,用以保证接头中间的密封性能。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保证连接装置对外具备密封能力。

3、强度高,具备在高压下工作能力。连接装置的零件,如接头、支撑圈3、外套螺母7等件均为钢材料零件,强度较大,且零件尺寸设计合适,有较大设计余量,能够满足流体为高压时的使用要求。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流体连接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装置。本发明的装置包括接头A、接头B、支撑圈、密封圈、绝缘垫圈、绝缘支撑圈和外套螺母。绝缘垫圈、支撑圈、密封圈和绝缘支撑圈依次安装在接头A上;外套螺母套于接头A上;接头B对接到接头A上,其内端面与绝缘支撑圈和绝缘垫圈贴紧;施加拧紧力矩拧紧外套螺母,使接头A和接头B紧固连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绝缘功能、液压密封功能以及耐高压性能的流体连接装置,可用于流体机构中需要两端绝缘的流体连接处,在流体机构中防电磁传导干扰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苗克非;孙东宁;李娜;戴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10.27
技术公布日:2019.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