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控制系统及液压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7118发布日期:2018-06-19 11:4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传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润滑控制系统及液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变速器中,是固定或分档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的齿轮传动装置,由传动机构和变速机构组成,传动机构和变速机构以很高的速度作相对运动,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不仅增大变速器内部的功率消耗,使零部件工作表面迅速磨损;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还可能使某些工作零件表面熔化,导致变速器无法正常运转。因此为保证变速器的正常工作,设有润滑控制系统,通过润滑控制系统对变速器的摩擦表面提供油液,减少摩擦表面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磨损。同时,变速器工作,各零件温度增高,通过油液可以冷却润滑部位,因此,润滑控制系统具有润滑、冷却的作用。

在润滑控制系统中通常设置有流量控制阀对油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使润滑控制系统能够更好的润滑和冷却。其中,如图1所示,流量控制阀的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流量一定,润滑流量控制油路,指A处,其油压为PA,多个冷却支路的油压为△P1,、△P2、…、△PN,PA=△P1,+△P2、…、+△PN,当需要改变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油压时,需要调整各个冷却支路的油压,这样的需要计算各冷却支路的改变量,非常繁琐,并需要做大量的仿真、试验验证,使调节难度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控制系统,以缓解当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流量不变时,调节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油压非常繁琐、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包括:供油泵、液压控制单元、流量控制阀、冷却系统和油底壳;

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支路;

所述供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底壳连通;所述供油泵的输出端通过动力供油管路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液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冷却管路依次与流量控制件、冷却系统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却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在所述供油泵和液压控制单元之间开设油泵流量控制油路,在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和流量控制件之间开设润滑流量控制油路,所述油泵流量控制油路和所述润滑流量控制油路连通至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件为第一节流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润滑流量控制油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孔。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冷却支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节流孔和冷却单元;

所述冷却单元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和流量控制件之间连通有油冷器,所述润滑流量控制油路开设在所述油冷器和流量控制件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供油泵的输入端连通有滤清器;所述滤清器与油底壳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阀的泄油管路连通至所述滤清器和供油泵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阀腔,所述阀芯设置在阀体内;

在所述阀体上依次设有泄油口、连通口和油路进口组;所述泄油口通过所述泄油管路与所述供油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连通口与油泵流量控制油路连通;所述油路进口组包括用于与所述油泵流量控制油路连通的第一油路进口和用于与润滑流量控制油路连通的第二油路进口,且所述第一油路进口和第二油路进口相对设置;

沿所述阀芯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引流槽和第二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和第二引流槽均为环形槽;通过移动所述阀芯,使所述连通口、第一引流槽和泄油口相通,且所述第一油路进口、第二引流槽和第二油路进口相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有阀杆;在所述阀杆的外侧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阀腔的内壁上,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相抵接,通过所述复位弹簧推动所述阀芯恢复初始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控制系统,通过供油泵提供动力,促使油底壳内的油液依次从油底壳、动力供油管路、液压控制单元、流量控制件、压控制单元再回到油底壳、形成一个循环,实现了油液润滑、冷却的功能;通过在供油泵和液压控制单元之间开设油泵流量控制油路,在液压控制单元和流量控制件之间开设润滑流量控制油路,油泵流量控制油路和润滑流量控制油路连通至流量控制阀,使流量控制阀与液压控制单元形成并联,汇集到连接流量控制件的输入端,通过流量控制阀对系统油路内流量的大小进行控制;当冷却系统的流量不变,需要提高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油压时,通过调节流量控制件的油压,使调节流量控制件的输出端的油压增高,从而能够使润滑流量控制油路油压增大,无需对每一个冷却支路的油压进行调节,重新分配每个冷却支路的流量大小,并做大量的仿真、试验验证;这样能够使油压调节更加快速、方便,操作简单,也使系统保持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系统,以缓解当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流量不变时,调节润滑流量控制油路的油压非常繁琐、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所述润滑控制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润滑控制系统对变速器中的结构进行冷却和润滑,使变速器能够正常工作。其中,润滑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液压控制单元连接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控制单元连接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控制单元连接中流量控制阀初始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控制单元连接中流量控制阀泄油状态图。

图标:100-供油泵;200-流量控制阀;300-动力供油管路;110-滤清器;120-液压控制单元;130-油冷器;140-第一节流孔;150-第二节流孔;160-冷却系统;170-油底壳;161-第三节流孔;162-冷却单元;210-阀体;211-泄油口;212-连通口;213-第一油路进口;214-第二油路进口;220--阀芯;221-第一引流槽;222-第二引流槽;230-阀杆;231-复位弹簧;310-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20-冷却管路;321-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30-泄油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润滑控制系统,包括:供油泵100、液压控制单元120、流量控制阀200、冷却系统160和油底壳170;冷却系统160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支路;供油泵100的输入端与油底壳170连通;供油泵100的输出端通过动力供油管路300与液压控制单元120的输入端连通;液压控制单元120的输出端通过冷却管路320依次与流量控制件、冷却系统160的输入端连通;冷却系统160的输出端与油底壳170连通;在供油泵100和液压控制单元120之间开设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在液压控制单元120和流量控制件之间开设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和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连通至流量控制阀2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润滑控制系统,通过供油泵100提供动力,促使油底壳170内的油液依次从油底壳170、动力供油管路300、液压控制单元120、流量控制件、压控制单元再回到油底壳170、形成一个循环,实现了油液润滑、冷却的功能;通过在供油泵100和液压控制单元120之间开设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在液压控制单元120和流量控制件之间开设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和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连通至流量控制阀200,使流量控制阀200与液压控制单元120形成并联,汇集到连接流量控制件的输入端,通过流量控制阀200对系统油路内流量的大小进行控制;当冷却系统160的流量不变,需要提高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的油压时,通过调节流量控制件的油压,使调节流量控制件的输出端的油压增高,从而能够使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油压增大,无需对每一个冷却支路的油压进行调节,重新分配每个冷却支路的流量大小,并做大量的仿真、试验验证;这样能够使油压调节更加快速、方便,操作简单,也使系统保持稳定。

其中,如图2所示,流量控制件为第一节流孔140,通过调节第一节流孔140的孔径大小能够实现调节流量控制件输出端的油压大小。

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却系统160设置有N个支路,其中,多个冷却支路的油压为△P1,、△P2、…、△PN,第一节流孔140的油压差为△PN+1,因此,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的油压为PA=△P1,+△P2、…、+△PN+△PN+1,为了提高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的油压,可以直接调节第一节流孔140的油压差为△PN+1,这样可以保持多个冷却支路的油压不改变,这样的调节更加方便,且能保持系统稳定。

另外,为了能够实现单独调节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的油压,如图2所示,在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上设有第二节流孔150,其中,第二节流孔150的油压差为△PN+2,此时,PA=△P1,+△P2、…、+△PN+△PN+1+PN+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每个冷却支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节流孔161和冷却单元162;冷却单元162与油底壳170连通。每条冷却支路连接不同的冷却单元162,以实现对变速箱内不同的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每个冷却支路上设置节流孔,通过节流孔对不同冷却单元162所需的油压进行控制,从而满足不同的冷却单元162的供油需要。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液压控制单元120和流量控制件之间连通有油冷器130,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开设在油冷器130和流量控制件之间。通过油冷器130能够吸收系统的油液的热量,使油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使变速箱能够正常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供油泵100的输入端连通有滤清器110;滤清器110与油底壳170连通。在供油泵100的输入端连通有滤清器110,通过滤清器110能够对油底壳170的油液中有害杂质进行滤除,以洁净的油液供给润滑控制系统的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流量控制阀200的泄油管路330连通至滤清器110和供油泵100之间。泄油管路330连通至滤清器110和供油泵100之间,当系统流量过大时,通过流量控制阀200的泄口使多的油液流到油底壳170,保持系统的流量趋于平衡。当然,流量控制阀200的泄油管路330也可以直接与油底壳170连通,只要能使系统多的油液流到油底壳170,保持系统的油压平衡即可。

其中,流量控制阀200的结构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流量控制阀200包括阀体210和阀芯220,阀体210内设有阀腔,阀芯220设置在阀体210内;在阀体210上依次设有泄油口211、连通口212和油路进口组;泄油口211通过泄油管路330与供油泵100的输入端连通,连通口212与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连通;油路进口组包括用于与油泵流量控制油路310连通的第一油路进口213和用于与润滑流量控制油路321连通的第二油路进口214,且第一油路进口213和第二油路进口214相对设置;沿阀芯22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引流槽221和第二引流槽222,第一引流槽221和第二引流槽222均为环形槽;通过移动阀芯220,使连通口212、第一引流槽221和泄油口211相通,且第一油路进口213、第二引流槽222和第二油路进口214相通。也就是,当冷却系统160的流量过大时,使连通口212与第一引流槽221之间的压力增大,第一油路进口213,第二引流槽222和第二油路进口214形成的空间的压力增大,从而使阀芯220移动,连通口212、第一引流槽221和泄油口211相通,使油液泄油,使得系统中的油的流量趋于平衡,平衡后,阀芯220保持不变,参见图4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阀芯220的一端连接有阀杆230;在阀杆230的外侧套接有复位弹簧231;复位弹簧231的一端固定在阀腔的内壁上,复位弹簧231的另一端与阀芯220相抵接,通过复位弹簧231推动阀芯220恢复初始位置。也就是,当系统流量过小时,此时复位弹簧231的弹性力大于油液从连通口212流向泄油口211的压力与第一油路进口213流向第二油路压力之和,复位弹簧231推动阀芯220移动,使泄油口211的流量逐渐减少甚至关闭,使系统中的油泄出量减少或完全泄不出,从而使得系统中的油的流量趋于平衡,参见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当系统流量正常时,油液从第一油路进口213流向第二油路的压力与复位弹簧231的弹性力保持平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润滑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润滑控制系统对变速器中的结构进行冷却和润滑,使变速器能够正常工作。其中,润滑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