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3213阅读:8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流量控制器是指针对液体、气体等进行流动计量的精密设备,因此,流量控制器对于现代工业设备来说显得相当的重要,现有的流量控制器在控制流量时,液体或气体均是通过计量通道来进行计量,但是,在很多的设备中,流量控制器在接收流量时,往往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在流量控制器的输出口往往需要对流量进行控制,输出口一般都小于输入口,输入口较大的压力直接集中于通道中,导致现有的流量控制器往往无法更精确的控制流量。有鉴于此,发明人对此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本降压通道结构可以减缓流量控制器的压力,从而缓减流量控制器输出口的压力,得以精确控制流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包括阀本体,所述阀本体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设置有流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设置有与流体通道相通的输入管,所述流体通道中设置有降压机构,所述降压机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降压件。

进一步的,所述降压件包括片体和设置于片体一侧用于减缓流体压力的螺旋通道,所述片体的中心设置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螺旋通道的一端与通孔相通,所述螺旋通道的另一端为开口。

优选的,所述片体为圆形、六边形或四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设置有螺纹,阀芯通过螺纹与流体入口螺接。

优选的,所述阀芯的一端部伸入流体通道中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有若干个侧向分流孔,所述输入管的流体从侧向分流孔输出。

更为优选的,所述延伸部为等腰梯形,所述阀本体设置有与分流孔对应的缓冲凹槽。

优选的,所述阀芯的外部还设置有外螺母和O形密封圈,所述外螺母与阀芯螺接,所述O形密封圈套设于阀芯并且位于外螺母与阀本体之间。

更为优选的,所述阀本体设置有用于容置O形密封圈的容置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包括阀本体,所述阀本体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设置有流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设置有与流体通道相通的输入管,所述流体通道中设置有降压机构,所述降压机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降压件;本降压通道结构通过设置降压机构,当流体从阀芯进入时,在多个降压件之间进行串联流动,从而降低流体在流量控制器中的输入压力,以使得流体出口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降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阀本体--11,容置位--111,流体通道--12,缓冲凹槽--121,阀芯--13,延伸部--131,分流孔--132,输入管--14,降压机构--15,降压件--16,片体--161,螺旋通道--162,通孔--163,外螺母--17,O形密封圈--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2,一种流量控制器的螺旋式降压通道结构,包括阀本体11,所述阀本体11设置有流体通道12,所述流体通道12的一端设置有流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12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设置有阀芯13,所述阀芯13设置有与流体通道12相通的输入管14,所述流体通道12中设置有降压机构15,所述降压机构15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降压件16;本降压通道结构的工作原理是: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具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从输入管14进入阀芯13,流体从阀芯13输出后进入流体通道12中,由于本结构设置了降压机构15,通过设置降压机构15,当流体从阀芯13输出后,在多个降压件16之间进行串联流动,从而降低流体在流量控制器中的输入压力,以使得流体出口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

对于降压件16的结构,具体地说,所述降压件16包括片体161和设置于片体161一侧用于减缓流体压力的螺旋通道162,所述片体161的中心设置有通孔163。该通孔163不但有利于对多个降压件16进行组装对位,而且还可以与螺旋通道162形成出口,由于多个降压件16为依次层叠,所以,当流体进入第一个降压件16时,此时,第一个降压件16的螺旋通道162并不能明显起到降压作用,而是流体从第一降压件16的通孔163进入下一个降压件16,在该降压件16的螺旋通道162中进行流动,并从螺旋通道162的一端输出到相对的下一个降压件16中,依次循环,从而使流体实现降压,当流体从最后一个降压件16输出时,相对于输入的压力已大幅降低,经实验证明,当输入压力为1Mpa时,采用10个降压件16组成的降压机构15,在输出端可以检测到0.1Mpa的压力,这样,流量控制即可进行正常的控制,不会因为流体压力过大而无法准确控制。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旋通道162的一端与通孔163相通,所述螺旋通道162的另一端为开口。通孔163和开口即可以供流体输入,也可以供流体件输出,其根据降压件16的实际间隔顺序而定。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片体161为圆形、六边形或四方形。当然,一般来说,采用圆形片具有更好的装配效果,而六边形和四方形也可以实现降压的目的。

为了使阀芯13的连接更加简单,所述阀芯13设置有螺纹,阀芯13通过螺纹与流体入口螺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阀芯13的一端部伸入流体通道12中形成延伸部131,所述延伸部131设置有若干个侧向分流孔132,所述输入管14的流体从侧向分流孔132输出。通过侧向分流孔132,可以使流体在进入流体通道12时,不直接与降压件16形成冲击,流体从侧向分流孔132输出时具有较大的压力,由于为侧向分流体,所以流体与阀本体11的内壁直接接触再折射至降压件16,从而避免较大压力的流体损坏第一个降压件16。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延伸部131为等腰梯形,所述阀本体11设置有与分流孔132对应的缓冲凹槽121。该等腰梯形形成让位空间,使流体从侧向分流孔132输出时,具有较大的空间,而缓冲凹槽121的作用是缓冲和衰减流体压力。

为了提高阀芯13与阀本体11的密封性能,所述阀芯13的外部还设置有外螺母17和O形密封圈18,所述外螺母17与阀芯13螺接,所述O形密封圈18套设于阀芯13并且位于外螺母17与阀本体11之间。通过外螺母17压抵O形密封圈18,使O形密封圈18将阀芯13与阀本体11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密封。

当然,为了使O形密封圈18在外螺母17抵压的情况不发生外沿形变,,所述阀本体11设置有用于容置O形密封圈18的容置位111。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