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闸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3632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闸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用阀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闸阀。



背景技术:

在工业领域中,尤其管道介质输送领域中,工业用阀门的应用十分广泛,闸阀是工业用阀门中的一种,其中的双闸板闸阀应用广泛。应用于气固两相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中的双闸板闸阀,输送介质中的固体成分会充满阀体部的内腔中,尤其会吸附在阀体内腔的内壁上及阀板表面上。在阀板不断的往复运动过程中,阀板表面会与阀体内腔内壁不断摩擦,接触表面上吸附的固体杂质会进入摩擦界面上,久而久之磨损密封表面,造成闸阀密封性能的下降。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型闸阀,能够防止细小的固体粉末进入到摩擦界面中,提高了阀板的密封性能和使用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改进型闸阀,包括气缸部、阀体部、设于气缸部和阀体部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部,所述气缸部中的推杆用于推动阀体部中的阀板,阀板与阀口贴合的表面上嵌有钨钢密封圈;所述推杆的端部设有阀板安装座,该阀板安装座的两侧设有安装凸台,该安装凸台至于阀板上的安装工位中;所述安装凸台中设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与阀板之间设有顶件。

本申请中,阀板与阀口贴合的表面上嵌有钨钢密封圈,提高了表面的耐磨性能,同时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顶件能够始终与阀板相抵,使阀板紧贴阀口,保证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阀板的密封面上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纳米增韧陶瓷层或硬质合金层,实现阀板耐磨、抗高温氧化、抗变形的目的,提高产品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阀板上设有第一刮件,该第一刮件的外周与阀体部的内腔壁贴合,在推杆拉动阀板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刮件的外周能够先刮掉阀体部内腔壁上吸附的固体,防止细小的固体粉末进入到阀板与阀体部的摩擦界面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刮件与阀板之间通过相吸的磁块吸附固定,装配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阀口内壁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刮件,该第二刮件的刮部与阀板表面贴合,在推杆拉动阀板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刮件的刮部能够先刮掉阀板表面上的固体,防止细小的固体粉末进入到阀板与阀体部的摩擦界面中,避免阀板表面划伤,提高产品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推杆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密封套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提供了一种双阀板闸阀,设有钨钢密封圈,同时阀板表面设有耐磨层,实现阀板耐磨、抗高温氧化、抗变形的目的;还设置有刮片结构,能够在阀板移动过程中先刮去表面吸附的固体,防止细小的固体粉末进入到摩擦界面中,提高了阀板的密封性能和使用性能,整体提高了闸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 至图4,一种改进型闸阀,包括气缸部1、阀体部6、设于气缸部1和阀体部6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部5,所述气缸部1包括气嘴2、活塞3、推杆4,所述阀体部6包括上下两个阀口61、与阀口61对应的两个阀板7,所述连接部5中设有供推杆4穿过的通孔。

所述气缸部1中的推杆4用于推动阀体部6中的阀板7,阀板7与阀口61贴合的表面上嵌有钨钢密封圈77,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所述推杆4的端部设有阀板安装座71,该阀板安装座71的两侧设有安装凸台,该安装凸台至于阀板7上的安装工位中;所述安装凸台中设有压缩弹簧72,该压缩弹簧72与阀板7之间设有顶件73,用于将阀板7定向阀口61,保证密闭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7的密封面上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纳米增韧陶瓷层或硬质合金层,实现阀板耐磨、抗高温氧化、抗变形的目的。所述推杆4与连接部5之间设有密封套环44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板7上包覆设有第一刮件74,该第一刮件74的外周与阀体部6的内腔壁贴合,且贴合部位上设有钨钢刮圈741,耐磨性好;所述第一刮件74与阀板7之间通过相吸的磁块75吸附固定,磁块75分别设于阀板7和第一刮件74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口内壁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刮件62,该第二刮件62的主体与阀口内侧壁贴合,该第二刮件62的刮部与阀板7表面贴合,且刮部与主体之间设有凹陷的存灰区621,用于暂时容纳刮起的颗粒。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阀板闸阀,设有钨钢密封圈77,同时阀板7表面设有耐磨层,实现阀板耐磨、抗高温氧化、抗变形的目的;还设置有刮片结构,能够在阀板移动过程中先刮去表面吸附的固体,防止细小的固体粉末进入到摩擦界面中,提高了阀板的密封性能和使用性能,整体提高了闸阀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