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3072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特别涉及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防止管路中的介质倒流的自动阀,它的启闭件靠介质流动和力量自行开启或关闭,以防止介质倒流,止回阀属于自动阀类,作为管道系统顺流时开启,逆流时关闭的阀门,主要用于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驱动电机反转以及容器内介质泄放,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阀瓣围绕阀体销轴旋转的旋启式止回阀和阀瓣沿着阀体垂直中心线移动的升降式止回阀,但以上2种结构的阀门均存在关闭时介质倒流速度从最大迅速降为零,致使管道进水管一侧内压迅速升高,从而产生对管路系统有破坏作用的水锤现象,因此我们提出这种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阀盖和阀瓣,所述阀体顶部设有阀盖且阀盖与阀体通过螺母相连,所述阀体内设有相通的进液腔、出液腔和竖直通道,所述竖直通道与阀盖内部相通,所述进液腔内设有上阀座和下阀座,所述上阀座顶部设有阀轴,所述阀轴固定连接摇杆,所述摇杆底部固定连接增重块,所述增重块通过安装架与阀瓣固定相连,所述竖直通道底部设有卡块所述竖直通道内设有第一密封活塞,所述第一密封活塞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活塞,所述阀盖顶部设有真空抽气泵,所述阀体内中部设有电加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一侧设有蓄电盒,所述电加热器与真空抽气泵与蓄电盒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活塞与第二密封活塞内部均设有缓冲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阀瓣顶部紧贴上阀座,所述阀瓣底部紧贴下阀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阀体采用优质铸钢材料制成,能大幅提升截止阀的使用寿命,所述阀瓣与阀座相连,使得阀座不易损坏,增加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阀瓣运动时只有一个支点,安装方便,能够较好的调整活动节点的位置,且运动时不会产生干涉现象,保证了止回阀的正常使用,止回阀关闭时,阀瓣压在阀座上的压力较大,密封性能好,通过第一密封活塞和第二密封活塞可以有效的达到缓冲流体止回阀关闭时产生的压力,通过电加热器可以对止回阀进行烘干,避免因潮气损坏零件,延长使用寿命,通过真空抽气泵可以将止回阀内的气体抽走,避免因缓冲而造成内部气体过高,产生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1、阀体;2、阀盖;3、上阀座;4、下阀座;5、阀瓣;6、增重块;7、阀轴;8、摇杆;9、电加热器;10、第一密封活塞;11、第二密封活塞;12、螺母;13、真空抽气泵;14、进液腔;15、出液腔;16、竖直通道;17、卡块;18、蓄电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盖2和阀瓣5,所述阀体1顶部设有阀盖2且阀盖2与阀体1通过螺母12相连,所述阀体1内设有相通的进液腔14、出液腔15和竖直通道16,所述竖直通道16与阀盖2内部相通,所述进液腔14内设有上阀座3和下阀座4,所述上阀座3顶部设有阀轴7,所述阀轴7固定连接摇杆8,所述摇杆8底部固定连接增重块6,所述增重块6通过安装架与阀瓣5固定相连,所述竖直通道16底部设有卡块17所述竖直通道16内设有第一密封活塞10,所述第一密封活塞10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活塞11,所述阀盖2顶部设有真空抽气泵13,所述阀体1内中部设有电加热器9。

其中,所述阀体1一侧设有蓄电盒18,所述电加热器9与真空抽气泵13与蓄电盒18电性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活塞10与第二密封活塞11内部均设有缓冲弹簧。

其中,所述阀瓣5顶部紧贴上阀座3,所述阀瓣5底部紧贴下阀座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铸钢压力自密封旋启式止回阀,工作时,阀瓣5与上阀座3和下阀座4相连,使得阀座不易损坏,增加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阀瓣5围绕阀轴7转动,安装方便,且运动时不会产生干涉现象,保证了止回阀的正常使用,第一密封活塞10和第二密封活塞11可以有效的达到缓冲流体止回阀关闭时产生的压力,电加热器9可以对止回阀进行烘干,避免因潮气损坏零件,延长使用寿命,真空抽气泵13可以将止回阀内的气体抽走,避免因缓冲而造成内部气体过高,产生泄露。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