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3315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声减振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21世纪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例如大型航天器、高铁动车等机械设备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噪声问题也因此特别突出。从工厂生产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隔声材料已经被普遍应用到噪声控制各方面。现有的隔声材料例如泡沫,复合板等仅对高频的噪声有较好的阻隔效果,对于低频噪声控制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低频噪声阻隔一般都是通过增加材料厚度来实现的,常因受到重量和体积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然而低频噪声对人的身体健康却会产生长远的有害影响。因此,对低频噪声的控制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尤其适用于控制低频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包括柔性板状材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包括由薄膜围成的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设有圆柱状夹芯,所述圆柱状夹芯包括圆柱橡胶筒和实心橡胶柱,所述实心橡胶柱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内部,且所述实心橡胶柱外壁与所述圆柱橡胶筒内壁间留有空气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薄膜为弹性薄膜,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其他侧表面均为密封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薄膜的厚度为2mm-4mm,所述密封薄膜的厚度为 3mm-5mm。

进一步地,所述实心橡胶柱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的中心处。

进一步地,所述实心橡胶柱的直径为2mm-3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橡胶筒的壁厚为2mm-3.5mm。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间隙的厚度为10mm-15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封闭空间内,所述圆柱状夹芯阵列排布,且圆柱状夹芯间的间距为40mm-50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到柔性板状材料任一侧表面的距离至少为 10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橡胶筒和所述实心橡胶柱由同一种材质的橡胶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圆柱橡胶筒和所述实心橡胶柱由硅胶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柔性板状材料的上、下表面紧密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状材料整体厚度为20mm-30mm,上下表面弹性薄膜及侧面密封薄膜材料采用硅胶或乳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材料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廉,所用材质均为常规材料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降噪减振效果显著,内芯中的圆柱橡胶筒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内芯里的空气腔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实用性强,通过圆柱橡胶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产生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能广泛应用于控制各种场合低频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的剖示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圆柱状夹芯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弹性薄膜;2、密封薄膜;3、圆柱状夹芯;31、圆柱橡胶筒;32、实心橡胶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利用材料内部局部共振吸能耗散原理,声波激振后,导致内芯中的圆柱橡胶筒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内芯里的空气腔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包括柔性板状材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包括由薄膜围成的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设有圆柱状夹芯,所述圆柱状夹芯包括圆柱橡胶筒和实心橡胶柱,所述实心橡胶柱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内部,且所述实心橡胶柱外壁与所述圆柱橡胶筒内壁间留有空气间隙。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材料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廉,所用材质均为常规材料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降噪减振效果显著,内芯中的圆柱橡胶筒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内芯里的空气腔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实用性强,通过圆柱橡胶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产生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能广泛应用于控制各种场合低频噪声。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薄膜为弹性薄膜,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其他侧表面均为密封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薄膜的厚度为2mm-4mm,所述密封薄膜的厚度为 3mm-5mm。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弹性薄膜作为柔性板状材料的上、下表面蒙皮薄膜与橡胶圆柱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共同产生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实心橡胶柱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的中心处。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实心橡胶柱设置在圆柱橡胶筒的中心位置,确保空气间隙厚度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实心橡胶柱的直径为2mm-3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橡胶筒的壁厚为2mm-3.5mm。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间隙的厚度为10mm-15mm。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合理设置实心橡胶柱的直径、圆柱橡胶筒的壁厚及空气间隙的厚度,使得橡胶圆柱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的共振效应达到最优,进而产生最佳的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最大程度地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封闭空间内,所述圆柱状夹芯阵列排布,且圆柱状夹芯间的间距为40mm-50mm。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周期性的设置圆柱状夹芯的位置分布,增强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减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到柔性板状材料任一侧表面的距离至少 10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橡胶筒和所述实心橡胶柱由同一种材质的橡胶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圆柱橡胶筒和所述实心橡胶柱由硅胶制备而成。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同一种材质制备圆柱橡胶筒和实心橡胶柱,使得共振效应更强。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状夹芯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柔性板状材料的上、下表面紧密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状材料整体厚度为20-30mm,上下表面弹性薄膜及侧面密封薄膜材料采用硅胶或乳胶制成。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柔性板状材料的整体厚度控制在20-30mm,既能有效保证材料的隔声减振效果,又使材料满足轻量化要求,同时节约制造成本。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为: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包括柔性板状材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包括由薄膜围成的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设有圆柱状夹芯3,所述圆柱状夹芯3包括圆柱橡胶筒31和实心橡胶柱32,所述实心橡胶柱32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31内部,且所述实心橡胶柱32外壁与所述圆柱橡胶筒31内壁间留有空气间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薄膜为弹性薄膜1,所述弹性薄膜1的厚度为 2mm,其他侧表面均为密封薄膜2,所述密封薄膜2的厚度为3mm。所述实心橡胶柱32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31的中心处。所述实心橡胶柱32的直径为2mm。所述圆柱橡胶筒31的壁厚为2mm。所述空气间隙的厚度为10mm。所述圆柱状夹芯3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封闭空间内,所述圆柱状夹芯3的横向间距为40mm,纵向间距为40mm。所述圆柱状夹芯3到柔性板状材料任一侧表面的距离至少为 10mm。所述圆柱橡胶筒31和所述实心橡胶柱32由硅胶制备而成。所述圆柱状夹芯3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柔性板状材料的上、下表面紧密结合。所述柔性板状材料整体厚度为20mm,上下表面的弹性薄膜1及侧面的密封薄膜2材料均由硅胶制成。

工作时,声波激振,导致圆柱橡胶筒31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32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圆柱状夹芯3的空气间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为: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包括柔性板状材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包括由薄膜围成的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内设有圆柱状夹芯3,所述圆柱状夹芯3包括圆柱橡胶筒31和实心橡胶柱32,所述实心橡胶柱32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31内部,且所述实心橡胶柱32外壁与所述圆柱橡胶筒31内壁间留有空气间隙。所述柔性板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薄膜为弹性薄膜1,所述弹性薄膜1的厚度为4mm,其他侧表面均为密封薄膜2,所述密封薄膜2的厚度为5mm。所述实心橡胶柱32位于所述圆柱橡胶筒31的中心处。所述实心橡胶柱32的直径为3mm。所述圆柱橡胶筒31的壁厚为3.5mm。所述空气间隙的厚度为15mm。所述圆柱状夹芯3等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封闭空间内,所述圆柱状夹芯3的横向间距为50mm,纵向间距为50mm。所述圆柱状夹芯3到柔性板状材料任一侧表面的距离至少为20mm。所述圆柱橡胶筒31和所述实心橡胶柱32由硅胶制备而成。所述圆柱状夹芯3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柔性板状材料的上、下表面紧密结合。所述柔性板状材料整体厚度为 30mm,上下表面弹性薄膜1及侧面密封薄膜2材料均由乳胶制成。

工作时,声波激振,导致圆柱橡胶筒31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32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圆柱状夹芯3里的空气间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橡胶夹芯双层薄膜型隔声减振结构,利用材料内部局部共振吸能耗散原理,声波激振后,导致内芯中的圆柱橡胶筒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内芯里的空气腔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材料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廉,所用材质均为常规材料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降噪减振效果显著,内芯中的圆柱橡胶筒和中间位置的实心橡胶柱发生振动变形而吸能,同时内芯里的空气腔隙里的空气也对吸声和减振产生阻尼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实用性强,通过圆柱橡胶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产生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能广泛应用于控制各种场合低频噪声。本实用新型产品各参数设计合理,使得橡胶圆柱筒、实心橡胶柱及空气间隙的共振效应达到最优,进而产生最佳的共振吸能降噪减振效应,最大程度地提升材料的整体吸能降噪减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