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3309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减震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底座。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设备撬块底座设计中,尤其是在恒压供水设备成套设备中,采用的技术是通过槽钢焊接拼成焊接框架,后在框架需要位置进行焊接平板,然后进行整体加工。这种制造方式对焊接技术要求高,焊后容易变形,不容易得到需要的加工精度,且各槽钢之间的拼焊端部需要用气割方法加工成各种复杂形状,然后进行焊渣及去除毛刺处理等工序。槽钢之间是中空的,整体不美观。当安装泵,泵的电源线及系统的型号线完全外露,极易在本地车间装配或现场安装调试时损坏电缆线,影响使用甚至发生漏电现象。同时,底板底部没有安装减震块,到现场安装困难且不方便,给客户带来施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底座,通过本技术方案,不但可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电源电缆线、信号电缆线在安装、测试、运输等搬运过程中以及现场安装调试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问题,同时可以使电缆线走线更规范、整齐,使产品一致性更好。减震底座底部安装有弹性垫块,可以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消除90%以上的震动和噪音,同时可以减少因客户对减震器的选型不准而带来震动、噪音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弯折底板,所述弯折底板包括:

第一弯折部,具有容置凹槽、第一固定部和第一通孔,所述容置槽容置有外部设备的电缆,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固定部;

支撑部,具有第二通孔,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第一固定部相连接固定和承载外部设备,所述第二通孔在支撑部上等距排列;

第二弯折部,具有第二固定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三通孔位于第二固定部;

第一减震块,通过第一调节螺母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第一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螺母调节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减震块之间的距离;

第二减震块,通过第二调节螺母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第二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母调节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减震块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支撑部和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还具有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固定在第一通孔上,所述第一调节螺母通过第一螺杆与第一固定螺母连接;

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还具有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二固定螺母固定在第三通孔上,所述第二调节螺母通过第二螺杆与第二固定螺母连接;

所述支撑部上还具有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固定在第二通孔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支撑部和第二弯折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块和第二减震块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底座底部安装有弹性垫块,可以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消除90%以上的震动和噪音,同时可以解决设备走线杂乱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装配设备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底座包括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第二弯折部2和减震块4,第一弯折部1主要用于容置电缆线和安装减震块4,第二弯折部2主要用于安装减震块4,支撑部3主要用于承载设备,比如水泵。其中在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上都设置有通孔用于安装螺母以达到固定减震块4或者设备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减震底座包括:

弯折底板,所述弯折底板包括:

第一弯折部1,具有容置凹槽、第一固定部和第一通孔,所述容置槽容置有外部设备的电缆,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固定部。

本实施例的减震底座包括有第一弯折部1,该弯折部主要用途有两个:

1、用于容纳外部设备的电缆线,令外部设备走线整齐,同时对外部设备的电缆线形成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用于固定减震设备的减震块4,将外部设备引起的震动减弱,而固定减震块4需要第一弯折部1上第一通孔的配合,即将第一固定螺母11固定在第一通孔上,再将第一固定螺母11其他配件连接固定。

因此第一弯折部1主要包括容置凹槽和第一固定部,容置凹槽用于容置外部设备的电缆线,而第一固定部用于固定减震块4。

支撑部3,具有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弯折部1的第一固定部相连接,用于固定和承载外部设备。

支撑部3主要用于承载上述的外部设备,同时通过第二通孔将外部设备定位,避免外部设备发生位移。支撑部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连接,其中,支撑部3的一端和第一弯折部1的第一固定部连接。

第二弯折部2,具有第二固定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3相连接,所述第三通孔位于第二固定部。

第二弯折部2主要用于通过第三通孔固定减震块4,因此第二弯折部2具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减震块4,第一连接部用于和支撑部3进行连接。在第三通孔上固定第二固定螺母,然后将第二固定螺母和减震块4进行连接固定。

当支撑部3与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连接后,则支撑部3在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的支撑下,距离地面形成一段距离,使得支撑部3上承载的外部设备造成的震动在支撑部3上能够经历一定的缓冲再传递到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一体成型。

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可以是三个单独的部件,需要时再进行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

当三者是分开的部件时,方便按需组装,比如在支撑部3的两端各安装一个第一弯折部1,这样两端都可以容置电缆线。当三者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时,可以直接使用,省去了安装的过程,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上述的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比如碳钢等。但是其他高强度的非金属材料也可用于制作上述的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

第一减震块4,通过第一调节螺母12与所述第一弯折部1的第一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螺母12调节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减震块4之间的距离。

第一减震块4即与第一弯折部1的第一固定部连接的减震块4,第一减震块4与第一固定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调节螺母12,该第一调节螺母12的作用是调节第一固定部和第一减震块4之间的距离。由于整个减震底座需要保持平衡,因此需要调整每个减震块4与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而由于减震底座所在的地面未必会很平整,因此每个减震块4与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需要单独调节设置。

第二减震块4,通过第二调节螺母22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第二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母22调节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减震块4之间的距离。

第二减震块4即与第二弯折部2的第二固定部连接的减震块4,第二减震块4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调节螺母22,该第二调节螺母22的作用是调节第二固定部和第二减震块4之间的距离。由于整个减震底座需要保持平衡,因此需要调整每个减震块4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距离,而由于减震底座所在的地面未必会很平整,因此每个减震块4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距离需要单独调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块4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1、减震块4的作用有两个:

2、将底座和地面隔离开;

吸纳部分震动,使最终传到地面上的震感相比减弱。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减震块4可以采用很多材料制成,比如金属、石质材料和弹性材料,而为了达到第二个目的,则是采用弹性材料的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1上还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部3还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弯折部2还具有第三通孔。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弯折部1、支撑部3和第二弯折部2上均具有多个通孔,其中第一弯折部1的是第一通孔,主要用于安装用于固定减震块4的螺母。支撑部3上的通孔是第二通孔,主要用于安装固定外部设备的定位螺母31。第二弯折部2上的通孔是第三通孔,主要用于安装用于固定减震块4的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1上还具有第一固定螺母11,所述第一固定螺母11固定在第一通孔上,所述第一调节螺母12通过第一螺杆13与第一固定螺母11连接;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底座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螺母11固定在第一弯折部1的第一通孔上,之后再通过第一螺杆13将第一调节螺母12与第一固定螺母11进行连接,而第一螺杆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螺母11上,而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减震块4上。

当需要调节第一减震块4与第一弯折部1之间的距离时,则松开第一调节螺母12,调节第一螺杆13位于第一减震块4和第一弯折部1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调整到适合的高度时,将第一调节螺母12旋紧至抵靠于第一固定螺母11位置,至此,第一减震块4和第一弯折部1之间的距离调节完毕。

所述第二弯折部2上还具有第二固定螺母21,所述第二固定螺母21固定在第三通孔上,所述第二调节螺母22通过第二螺杆23与第二固定螺母21连接。

同理,第二固定螺母21固定在第二弯折部2的第三通孔上,之后再通过第二螺杆23将第二调节螺母22与第二固定螺母21进行连接,而第二螺杆2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减震块4上。

当需要调节第二减震块4与第二弯折部2之间的距离时,则松开第二调节螺母22,调节第二螺杆23位于第二减震块4和第二弯折部2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调整到适合的高度时,将第二调节螺母22旋紧至抵靠于第二固定螺母21位置,至此,第二减震块4和第二弯折部2之间的距离调节完毕。

所述支撑部3上还具有定位螺母31,所述定位螺母31固定在第二通孔上。

结合图1和图4,在支撑部3的第二通孔上,固定有定位螺母31,该定位螺母31的作用是将外部设备固定在支撑部3上。

而且由图2可以看出,底座上设置的设备,比如水泵,可以有多个,二第二通孔的位置应当由设备的安放位置来决定。同时在设备的安放位置附近设有扎带固定孔14,所述扎带固定孔14设置在容置凹槽上,当设备安放在减震底座上时,将电缆线整理放置在容置凹槽中,随后使用扎带穿过扎带固定孔14将该设备的电缆线固定在扎带固定孔14的周围,这样设置方便走线,同时方便后续的设备维护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底座,不但可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电源电缆线、信号电缆线在安装、测试、运输等搬运过程中以及现场安装调试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问题,同时可以使电缆线走线更规范、整齐,使产品一致性更好。减震底座底部安装有弹性垫块,可以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消除90%以上的震动和噪音,同时可以减少因客户对减震器的选型不准而带来震动、噪音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