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7618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水暖器材,尤其是一种恒温阀芯。



背景技术:

恒温阀芯是自动调节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使混合水的温度能够自动保持在设定温度的装置。恒温阀芯一般包括阀体、热敏元件、活塞,由热敏元件感温控制活塞的来回移动,调控冷、热水进入阀体内的流量比例,以达到恒温出水。常用的热敏元件是石蜡恒温组件及记忆合金弹簧,其中记忆合金弹簧为近几年新推出的一款热敏元件,它在40℃附近的反应极其灵敏,可满足使用者进行无级微调的需要,但因其发展时间短,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还不成熟,要将它大规模应用到精密零件中则需要有高度的技术和工艺,不同的批次、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际使用记忆合金弹簧时的效果并不如意,尚未得到有效推广。而石蜡恒温组件的生产发展已久,其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较为成熟稳定,产品之间差异很小,价格更便宜,普及率更大。

除了热敏元件的选用外,活塞的好坏也决定着恒温阀芯的使用效果。现有的普通恒温阀芯中调节冷、热水进水大小的结构是在阀芯壳体中设置一个可左右移动的活塞,活塞上套一个密封圈,用来隔绝冷热水,阀芯壳体与活塞的材质一般都是铜或塑料。上述结构或材料制成的恒温阀芯有以下问题:1、铜质材料,在水中容易氧化,造成活塞移动卡涩有阻力,也会使恒温阀芯过早老化,使用寿命不长;2、不管是使用铜质材料或塑料材料,现有技术恒温阀芯中,活塞与外壳之间都不是紧密结合,往往都留有一定的间隙,这种间隙的存在,会容易导致细小砂石等其他杂质的嵌入,导致活塞移动不畅,影响恒温阀芯的使用,甚至会导致恒温阀芯坏掉;3、密封圈一般为橡胶材质,在正常情况下会有一定的摩擦阻力,造成活塞移动卡涩,橡胶材料长期浸水后,容易发胀、老化,会导致摩擦阻力更大,使恒温阀芯容易失效,使用寿命不长。同时,密封圈随活塞与外壳发生相对移动,杂质冲到外壳和活塞中间摩擦易把活塞上的密封圈割破,大大缩短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密封圈达不到密封效果后,将导致冷热水串水,冷或热水没有时,达不到热或冷水止水效果;4、由于受结构、材质的影响,活塞的移动总是有较大的阻力,这个阻力的存在,会导致恒温阀芯调温的效果很差,如调温反应速度慢,出水温度偏高或偏低后,一般需要5秒到8秒才能重新达到预设的恒定温度,调温过程也会出现忽高忽低的波动过程,这会影响客户使用该类恒温阀芯龙头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确保恒温出水的恒温阀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阀芯,包括阀体、热敏元件、复位弹簧,阀体包括上阀体、中阀体、下阀体,其中上阀体安装有调温把手及把手套,中阀体的周壁上设有冷水进水口及热水进水口,下阀体底部设有混合水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在阀体内安装有滑套组件,该滑套组件包括外套及内滑套,其中外套中心设有外套内腔,外套实体部分为外套周壁,外套上或其端部设有外套冷水进水口和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固定在阀体内;内滑套安装于外套内,并可在外套内沿轴向滑动,内滑套的外壁与外套的内壁紧密结合;内滑套的中心设有内滑套内腔,内滑套内腔内设有连接座,连接座上设有供水流通过的过水通孔,内滑套上或其端部设有对应于外套冷水进水口和外套热水进水口的内滑套冷水进水口和内滑套热水进水口;其中热敏元件与内滑套的连接座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以滑套组件代替原有活塞,外套相当于滑轨,将之固定后,内滑套在外套内滑动,而不是与恒温阀芯的铜件阀体直接接触滑动,如此,外套进行固定并在其上套有密封圈,保证了冷、热水的隔断,且该密封圈处于固定位置,不会移动,杂质也就不会主动摩擦密封圈使其失效,大大提高了该位置上的密封圈的隔水效果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套组件可用合金、玻璃、陶瓷等材料所制,优选为陶瓷,具有耐腐蚀、硬度高等优良的特性,极大的提高了滑套组件的耐磨程度,其它材质的滑套组件能达到上述特性也可进行材料替换。陶瓷制的滑套组件,外套与内滑套经抛光后表面光洁度非常高,外套与内滑套之间的间隙不大于2丝,为紧密结合状态,水流基本不会从外套与内滑套之间窜水,又因其硬度很高,可将落入其间的细小沙石随内滑套的滑动而磨碎,保证了内滑套滑动过程的顺畅,从而可依热敏元件的感应推动灵敏地调节冷热水进入内滑套中的流量大小,因内滑套在外套中滑动阻力很小,其移动灵敏性很高,调节温度时,出水温度波动幅度较小,不会出现较低或较高温度的出水,进而保证了始终恒温出水效果。常用密封圈及对应活塞的有效使用寿命仅为半年,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滑套组件可使用3年以上,大大提高了内置该滑套组件的恒温阀芯的的使用寿命,减少用户换装次数,节约生活成本。

进一步的,热敏元件为石蜡恒温组件,包括温包、连接杆及顶杆,温包还包括底杆,底杆直抵下阀体的混合水出水口,连接杆与连接座固定连接,顶杆与把手套相顶,温包上还套有复位弹簧。

石蜡恒温组件的生产发展已久,其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较为成熟稳定,产品之间差异很小,价格更便宜,更易推广。石蜡恒温组件的连接杆与连接座固定连接,感温后能及时响应推动内滑套移动,内滑套在外套内的移动由石蜡恒温组件的顶杆及复位弹簧联合控制,以改变内滑套冷、热水进水口的大小。

进一步的,连接座中间设有安装通孔,过水通孔设置在安装通孔的周边,连接杆穿过安装通孔并与一螺帽螺接固定,内滑套的连接座固定锁紧在螺帽与温包之间。

进一步的,连接座的安装通孔的孔壁上设安装螺纹,连接杆与连接座直接螺接固定。

安装通孔用于与连接杆的固定安装,过水通孔用于水流流通进行混合。连接杆与连接座的固定方式也不仅限于上述的螺接,也可卡扣、焊接固定。但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固定方式,更利于安装及拆卸更换。

进一步的,外套呈直通圆柱环状。该种外套是为对称结构,安装放置时无前后,利于安装。

进一步的,外套周壁上设有环壁的外套台阶。该种外套因设有外套台阶,将利于限位安装。

进一步的,外套周壁上设有用于安置密封圈的外套密封凹槽。如此密封圈将不会过于凸出,便于该种外套的塞装。

进一步的,外套与中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如此将冷热水隔断,防止串水。外套表面形状不同,密封圈的安装位置将略有不同。

进一步的,使用时冷、热水分别从外套两端外部进水,外套的两端外部分别设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及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从两端进水,无需在其外壁上开设进水孔,简化生产制造工艺,减小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外套的两端端面上均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隔阀凸部周向间隔设置。上述外套因在两端进水,实际上冷/热水是从外套两端端面与阀体之间的间隙中通过,故在外套上间隔设置隔阀凸部,隔阀凸部之间的间隔空位相当于外套的冷、热水进水口,如此既达到了限位固定外套,又产生空位以使水流通过的效果,设计巧妙。

进一步的,外套安装在阀体的外套安装面一及外套安装面二之间,外套安装面一为上阀体朝向中阀体的端面,外套安装面二为下阀体朝向中阀体的端面,其中外套安装面一、二上均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套凸部,隔套凸部周向间隔设置,外套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外套安装面一、二上的隔套凸部相抵接触。本实用新型中还可选择在阀体上间隔设置与上述隔阀凸部相同作用的隔套凸部,隔套凸部之间的间隔空位相当于外套的冷、热水进水口,外套两端可为直通型,因铜件质软易加工,从而可相对减少外套的生产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外套周壁的一侧设有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周壁的另一侧的边端外部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冷水进水口。

进一步的,外套上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冷水进水口的边端的端面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隔阀凸部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外套安装在阀体的外套安装面一及外套安装面二之间,其中外套上设有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外套热水进水口的一侧直接与外套安装面一或外套安装面二相抵接触,对应的外套安装面二或外套安装面一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套凸部,隔套凸部之间间隔设置,外套另一侧的边端与隔套凸部相抵接触。

进一步的,外套周壁上开设有两通孔分别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及外套热水进水口。

前述在外套上开孔设置外套冷水进水口和/或外套热水进水口,可避免设置隔套凸部或隔阀凸部,简化加工,外套上的进水口与阀体上的进水口对应更明确,加工上刚各有优劣。

进一步的,外套为两段式结构,其两段分别为左外套及右外套,左外套和右外套上分别开设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外套热水进水口。

进一步的,外套的结构还可以是:左外套或右外套上设置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外套热水进水口,对应的右外套或左外套的朝外的边端外部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冷水进水口。

进一步的,外套的结构还可以是:,使用时,冷、热水从外套组合体的两外端进水,左外套、右外套的朝外的边端外部分别设为外套冷水进水口及外套热水进水口。

进一步的,左外套或右外套的边端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外套冷水进水口时,该边端的端面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隔阀凸部周向间隔设置。

两段式的外套,可适用于上阀体、中阀体、下阀体三段式的阀体结构,左外套、右外套分别从左、右方向向内插装,组合成整个外套。

进一步的,内滑套呈圆柱环状,冷、热水分别从内滑套的两端进水进行混合,内滑套的两端口分别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连接座竖直设立在内滑套内腔的任意位置上。从两端进水的内滑套,无需在其外壁上开设进水孔,简化生产制造工艺,减小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无论连接座设置在内滑套内腔的何处位置,冷/热水均经过过水通孔后再与热/冷水混合,热敏元件感应控制,恒温出水。

进一步的,内滑套的外壁上设有一个通孔作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内滑套热水进水口,内滑套的两端口中的其中一个端口作为内滑套热水进水口/内滑套冷水进水口。

进一步的,内滑套的外壁上间隔设有两个通孔作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该内滑套冷水进水口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的位置与外套冷水进水口及外套热水进水口相对应。

以上两种内滑套的结构,连接座的设置位置不限,实际可产生3种混合出水效果,即先混合再从过水通孔出水,一方先过水再混合出水,不过水直接混合出水(此种情况连接座上可不设过水通孔),优选先混合再从过水通孔出水这种情况,即连接座设置在靠近混合水出水孔的进水口的下方,冷、热水先在内滑套腔体内混合,再出水由热敏元件感应,热敏元件的感应值更加准确,调温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内滑套的外壁上横向设有进水区域,该进水区域的横向长度在外套冷水进水口及外套热水进水口的最大间距与最小间距之间。如此,冷、热水均从该进水区域内进水,能够马上混合,且该种内滑套最节省原材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恒温阀芯,具有调节过程顺畅不卡涩,使用寿命长,确保恒温出水,滑套组件结构多样,生产加工方便简单,利于推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恒温阀芯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套及内滑套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滑套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外套及内滑套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阀体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滑套组件的应用简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外套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外套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外套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内滑套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内滑套的结构图。

图13是现有技术中恒温阀芯在使用调节时的温度波动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恒温阀芯在使用调节时的温度波动图。

图中, 1、外套;11、外套内腔;12、外套周壁;13、外套台阶;14、外套密封凹槽;15、隔阀凸部;16、外套冷水进水口;17、外套热水进水口;1-1、外外套;1-2、里外套;1-3、左外套;1-4、右外套;2、内滑套;21、内滑套内腔;22、连接座;23、过水通孔;24、安装通孔;241、安装螺纹;25、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6、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7、进水区域;3、阀体;31、上阀体;311、调温把手;312、把手套;313、外套安装面一;32、中阀体;321、冷水进水口;322、热水进水口;33、下阀体;331、混合水出水口;332、外套安装面二;34、隔套凸部;4、热敏元件; 41、顶杆;42、连接杆;43、温包;44、底杆;45、螺帽;5、复位弹簧;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图1-3所示,一种恒温阀芯,包括阀体3、热敏元件4、复位弹簧5,阀体3包括上阀体31、中阀体32、下阀体33,其中上阀体31安装有调温把手311及把手套312,中阀体32的周壁上设有冷水进水口321及热水进水口322,下阀体33底部设有混合水出水口331,其中上阀体31、下阀体32与中阀体33之间不全是一体式结构,上阀体31和/或下阀体33与中阀体32之间组合安装,本实施例中上阀体31与中阀体32为一体式结构,下阀体32与中阀体33螺接安装。在把手套312及热敏元件4之间设有陶瓷制的滑套组件,滑套组件包括外套1及内滑套2,其中外套1呈圆柱环状,内部空芯设有外套内腔11,外套实芯部分为外套周壁12,外套1上设有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1固定在阀体内;内滑套2的形状大小与外套内腔11相对应,内滑套2安装于外套内,并可在外套1内沿轴向滑动,内滑套2的外壁与外套1的内壁紧密结合;内滑套2的内部空芯设有内滑套内腔21,内滑套内腔21内设有连接座22,连接座22上设有供水流通过的过水通孔23,内滑套2上设有对应于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的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其中热敏元件4与内滑套2的连接座22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呈圆柱环状,外套周壁12上开设有两通孔分别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的位置与中阀体32上的冷水进水口321及热水进水口322相对应。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之间设有用于安置密封圈6的外套密封凹槽14。安装时,外套密封凹槽14中内置密封圈6。内滑套2呈圆柱环状,其外壁上设有一个通孔作为与外套热水进水口17对应的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内滑套2的另一侧端口外部作为与外套热水进水口17对应的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与外套热水进水口17相对应,内滑套2的另一侧端口外部作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与外套热水进水口17对应。内滑套2中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至另一另一侧端口之间的距离与外套冷、热进水孔16、17之间的距离相对应。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2设置在内滑套冷、热进水口25、26之间。

本实施例中的热敏元件4为石蜡恒温组件,包括温包43、穿过连接座22的安装通孔24的连接杆42、与把手套312相顶的顶杆41,温包43还包括直抵下阀体混合水出水口的底杆44,温包43上套有复位弹簧5。其中,连接座22中间开设安装通孔24,安装通孔24外部再开设通孔作为过水通孔23,连接杆42穿过安装通孔24,穿出安装通孔24的连接杆42的部分设有螺纹,其外套一螺帽45,内滑套2的连接座22固定锁紧在螺帽45与感温头43之间。

滑套组件中的外套1安装在阀体的外套安装面一313及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外套安装面一313为上阀体31朝向中阀体的端面,外套安装面二332为下阀体33朝向中阀体的端面,外套1的两端与外套安装面一313及外套安装面二332相抵接触限位固定。外套1的两端与外套安装面一313及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防串水的密封圈6。

本实施例中的提供的恒温阀在组装时, 热敏元件4先与内滑套的连接座22固定,外套1塞装入中阀体32内,直至与外套安装面一313相抵,外套冷、热水进水孔16、17分别与阀体上的冷、热水进水口321、322对应,然后内滑套2连带热敏元件4套装于外套的外套腔体11内,热敏元件4的顶杆41与把手套312相抵(把手套312上可对应设置容置顶杆41的凹槽),热敏元件4的底杆44上套装有复位弹簧5,然后将下阀体33与中阀体32旋紧,直至外套的另一端面与外套安装面二332相抵,组装完成。热敏元件4的底杆44将突出于混合水出水口331(也可以底杆44较短,不需突出),复位弹簧5置于下阀体33的空腔内。

本实施例中的恒温阀芯的具体使用过程:冷水从中阀体32的冷水进水口321进入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并流入内滑套2中连接座22左边(以图中的方向为例,下同)的腔体内,热水从中阀体32的热水进水口322进入外套热水进水口17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并流入内滑套2中连接座22右边的腔体内,冷水经连接座22中的过水通孔23流至连接座22右边的腔体内与热水进行混合,内滑套2在外套1内的移动由石蜡恒温组件的顶杆41及复位弹簧5联合控制,以改变内滑套冷、热水进水口25、26显现在外套冷、热水进水孔16、17下方的大小。混合温度较高时,温包43内的石蜡扩张,顶杆41顶推内滑套2右移,减小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的进水量大小,反之混合温度较低时,石蜡扩张收缩,复位弹簧5反推动内滑套2左移,减小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的进水量大小,由此调节冷热水比例,最后使出水温度达到恒温阀芯所需的水温。

另经实验证明,当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套组件作为活塞时,热敏元件的选用对恒温阀芯的实际使用效果差异并不大,而石蜡恒温组件因其良好的生产稳定性,利于该类恒温阀芯的使用与推广。

如图13、14所示,为恒温阀芯在使用调节时的温度波动图,图13为市面上的恒温阀芯,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恒温阀芯。其中横轴t表示时间,单位为秒;竖轴T表示温度,单位为℃;水龙头使用时的恒温出水温度一般摄置为38-40℃,本图中以38℃为最初设置温度。

由图13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恒温阀芯,当设置调温38℃时,其初期温度波动值为+3到-5℃,波动范围较大,表现为出水温度忽高忽低,且调温反应速度慢,需要至少5秒才能重新达到预设的恒定温度,影响客户使用该类恒温阀芯龙头的舒适度。

而由图14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恒温阀芯,调温反应速度快,仅需1-2s即可达到预设的恒定温度,且调温初期温度波动值很小,这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使用舒适度。

实施例二

相对于实施例一,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滑套2连接座22的安装通孔24的孔壁上设安装螺纹241,连接杆42与连接座22直接螺接固定。如此无需另用螺母加以固定。

实施例三

相对于实施例一,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呈圆柱环状,外套周壁12呈台阶状,外套周壁12上设有环壁的外套台阶13,外套台阶13将外套的外形分成一大一小两个部分,其中较大的部分外套为外外套1-1,较小的部分外套为里外套1-2,安装时外套台阶13上套置有密封圈6。冷、热水分别从外套1两端外部进水,外套1的两端外部分别设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内滑套2同样呈圆柱环状,冷、热水分别从内滑套2的两端进水进行混合,内滑套2的两端口外部分别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

本实施例中,由图7所示,内滑套2的长度大于外套1的长度,内滑套2的端部将部分突出于外套1的端部。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外套1及内滑套2均从两端进水,无需在其外壁上开设进水孔,简化生产制造工艺,减小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冷水或热水从一端进入外套1至内滑套2的内滑套内腔21,从过水通孔23流过,与从另一端进入外套1至内滑套2的内滑套内腔21的热水或冷水混合,再配合热敏元件4的调控,推动或反推内滑套2径向移动,改变内滑套2两端部突出于外套1两端部的面积,从而起到拦截或放入水量的效果。

滑套组件中的外套1安装在阀体的外套安装面一313及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中阀体32的内壁上对应外套台阶13设有阀体台肩(图中未示出),外套台阶13与阀体台肩相抵接触。本实施例中,外套的外外套1-1上的进水端端面与外套安装面二332相对,外套1从右向左插装入中阀体32内,外套安装面二332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套凸部34,隔套凸部34之间间隔设置,外外套1-1上的进水端端面与外套安装面二332上的隔套凸部34相抵接触。外套1由外套安装面二332上的隔套凸部34及阀体台肩323对其限位固定。当然外套安装面一313上也可以设置隔套凸部34。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的滑套组件装在阀体内的应用简图,外外套1-1的进水端端面与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的空位(隔套凸部34之间间隔的空位)等同于外套热水进水口17 ,里外套1-2的进水端端面与外套安装面一313之间的空位等同于外套冷水进水口16,外套冷、热水进水孔16、17的大小因外套1的固定将不变。内滑套2的长度大于外套1的长度,内滑套2的端部将部分突出于外套1的端部,内滑套2将在外套热水进水口17及外套冷水进水口16的范围内移动。内滑套2与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的空位等同于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内滑套2与外套安装面一313之间的空位等同于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内滑套2在外套1内滑动的过程中,内滑套冷、热水进水口25、26的大小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流从外套冷、热水进水孔16、17进入后实际能进入内滑套的流量的大小,继而达到调整温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选择在阀体上间隔设置隔套凸部34,外套1仅为圆柱环状,两端直通,因铜件质软易加工,从而可相对减少外套的生产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隔套凸部34既达到了与外套相抵对外套进行限位固定的作用,又产生空位以使水流通过的效果,设计巧妙。

值得注意的是,外套安装面一313及外套安装面二332上还可设置对内滑套2进行密封的密封圈,如此是为了防止冷、热水失效水流窜水流出导致冻伤或烫伤用户。例如,冷水突然停水,热水量过多,热敏元件4内的温包将外张,反推动内滑套2右移,内滑套2与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的间隙将减小至0,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将被封闭,由于内滑套2与外套安装面二332之间的密封连接,热水将无法进入内滑套内,也就不会流出;热水停水时的动作原理相相似,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将被封闭,由此保障了冷、热水失效时的恒温阀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施例四

相对于实施例三,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为实施例三中外套的结构变形。

如图A所示,外套1呈直通圆柱环状,安装本外套时,将密封圈6直接套在外套1的外壁上,能起到密封隔水效果即可。

如图B所示,外套1呈圆柱环状,外套周壁12上设有用于安置密封圈6的外套密封凹槽14。

如图C所示,外套1呈圆柱环状,在外套1的两端端面上均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15,隔阀凸部15之间间隔设置。冷水/热水从外套直通端的端部进水,热水/冷水从外套隔阀凸部15之间的间隔空位进水,相对的内滑套2将在外套直通端外部及隔阀凸部15之间的范围内移动,无需在阀体内设置隔套凸部34。

如图D所示,外套1呈圆柱环状, 外套1上用于进水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15,隔阀凸部15之间间隔设置。冷水/热水从外套直通端的端部进水,热水/冷水从外套隔阀凸部15之间的间隔空位进水,相对的内滑套2将在外套直通端外部及隔阀凸部15之间的范围内移动。对应的阀体上外套安装面一313/外套安装面二332上需设置隔套凸部34以与外套的直通端,产生进水空位。

如图E所示,外套1为两段式结构,每一段的结构是图A、B、D所示的外套的结构,其两段分别为左外套1-3及右外套1-4,冷、热水分别从左外套1-3、右外套1-4最朝外的一端进水,左外套1-3、右外套1-4的最朝外的边端外部分别设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在左外套1-3及右外套1-4之间可安置垫圈,也可在左外套1-3及右外套1-4的外周壁上分别安置密封圈,还可在恒温阀芯的阀体内设有隔水凸部,左外套1-3及右外套1-4分别安装在隔水凸部两边,隔水凸部两侧均可设密封圈,以上均能起到密封隔水效果。

实施例五

相对于实施例三,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为实施例一中外套的结构变形。

如图A所示,外套1呈直通圆柱环状,外套周壁12的一侧设有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周壁12的另一侧的边端外部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冷水进水口16。外套1上设有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外套热水进水口17的一侧直接与外套安装面一313或外套安装面二332相抵接触,对应的外套安装面二332或外套安装面一313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套凸部34,隔套凸部34之间间隔设置,外套1另一侧的边端与隔套凸部34相抵接触。

如图B所示,相对于图A,外套周壁12上设有外套台阶13。

如图C所示,相对于图A,外套1上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冷水进水口16的边端的端面上设有若干横向外凸的隔阀凸部15,隔阀凸部15之间间隔设置。如此,无需在阀体上设置隔套凸部34。

如图D所示,相对于图A,外套周壁12上设有用于安置密封圈6的外套密封凹槽14。

如图E所示,外套1为两段式结构,其中一段上设置通孔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外套热水进水口17,另外一段的最朝外的一端边端外部设为外套热水进水口17/外套冷水进水口16。每一段可以是直通圆筒状、也可以在其上设置外套台阶13或外套密封凹槽14。

实施例六

相对于实施例三,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为实施例一中外套的结构变形。

如图A所示,外套1呈圆柱环状,外套周壁12上开设有两通孔分别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安装本外套时,将密封圈6直接套在外套1的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之间,能起到密封隔水效果即可。

如图B所示,相对于图A,外套周壁12上设有外套台阶13。

如图C所示,外套1为两段式结构,两段上均设通孔分别作为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每一段可以是直通圆筒状、也可以在其上设置外套台阶13或外套密封凹槽14。

实施例七

相对于实施例一,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滑套为实施例一中内滑套的结构变形。内滑套2的外壁上横向设有一个较宽的进水区域27,该进水区域27的横向长度在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的最大间距与最小间距之间。

实施例八

相对于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滑套为实施例一中内滑套的结构变形。内滑套2的外壁上间隔设有两个通孔作为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该内滑套冷水进水口25及内滑套热水进水口26的位置与外套冷水进水口16及外套热水进水口17相对应。

上述实施例,显示出外套、内滑套结构的多样性,技术特征可以交叉重叠,根据不同情况,加工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外套与内滑套也可进行搭配组合,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搭配组合形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如果爱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