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193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用水安全,希望直接从水龙头就可以使用达到水质健康的饮用水。目前一般通过在水龙头外部加装滤水装置进行净水,但是这种设计占用空间多,结构固化仅适用于特定的滤芯进行安装使用,原水和净水之间的水路切换复杂,而且由于滤芯本身也有使用有效期,用户在长期使用中难以确定需要更换的准确时间,影响用水的卫生及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包括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控制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之间水路走向的阀座和与阀座连接的滤芯,所述滤芯可拆卸安装在壳体内,所述阀座内设有冷水通道和热水通道,所述出水端口设有用于冷热混合水出水的第一出水口和用于过滤水出水的第二出水口,所述壳体还设有用于监测滤芯使用寿命的监测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为陶瓷滤芯或者复合滤芯。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滤芯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PP棉、KDF、活性炭、能量球、纳米芯。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连接有开关手柄,所述开关手柄控制冷水和热水经阀座混合后从第一出水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手柄安装在与阀座位置相对应的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连接有净水手柄,所述净水手柄控制冷水由阀座经滤芯过滤后从第二出水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净水手柄安装在与阀座位置相对应的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装置设有用于计时的控制电路和用于显示计时时间的显示屏。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端口外部环绕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滤芯可拆卸安装在壳体内使得用户可以更换不同的滤芯,滤芯与阀座连接,通过阀座控制水路走向的切换,使得冷热混合水和过滤水能分别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流出。而且,壳体还设有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滤芯的使用寿命,使得用户可以准确知道更换滤芯的时间,确保用户用水的卫生及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滤芯为复合滤芯);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水路流向示意图(滤芯为复合滤芯);

图中标号:1-壳体;2-阀座;3-滤芯;4-冷水通道;5-热水通道;6-第一出水口;7-第二出水口;8-监测装置;9-PP棉;10-KDF;11-活性炭;12-能量球;13-纳米芯;14-开关手柄;15-净水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置滤芯的水龙头,包括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用于控制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之间水路走向的阀座2和与阀座2连接的滤芯3,滤芯3可拆卸安装在壳体1内,阀座2内设有冷水通道4和热水通道5,出水端口设有用于冷热混合水出水的第一出水口6和用于过滤水出水的第二出水口7,壳体1还设有用于监测滤芯3使用寿命的监测装置8。滤芯3可拆卸安装在壳体1内使得用户可以更换不同的滤芯3,滤芯3与阀座2连接,通过阀座2控制水路走向的切换,使得冷热混合水和过滤水能分别从第一出水口6和第二出水口7流出。而且,壳体1还设有监测装置8,用于监测滤芯3的使用寿命,使得用户可以准确知道更换滤芯3的时间,确保用户用水的卫生及安全。

本实施例中,可根据用户自身需要选择将陶瓷滤芯3或者复合滤芯3安装在壳体1内。

复合滤芯3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PP棉9、KDF10、活性炭11、能量球12、纳米芯13。

阀座2连接有开关手柄14,通过扳动开关手柄14来控制阀座2,以改变冷水的进水量和热水的进水量,冷热水混合后从第一出水口6流出。开关手柄14安装在与阀座2位置相对应的壳体1外。

阀座2连接有净水手柄15,通过扳动净水手柄15控制冷水由阀座2经滤芯3过滤后从第二出水口7流出。净水手柄15安装在与阀座2位置相对应的壳体1外,而且净水手柄15与开关手柄14对应设置在壳体1的两侧。

监测装置8设有用于计时的控制电路和用于显示计时时间的显示屏。每次更换新的滤芯3,控制电路开始计时,累计的时间显示在显示屏上,这样用户可以清晰且准确地知道滤芯3的使用时间,以便于滤芯3达到使用寿命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换。

进水端口外部环绕螺纹,这样便于通过旋接即可安装水龙头。

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利用开关手柄14和净水手柄15控制水流分流成冷热混合水和过滤水两个通路,经过内部结构分流后分别从第一出水口6和第二出水口7流出。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