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688发布日期:2018-07-13 18:4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推力球轴承消除间隙和预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倾斜截面弹簧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



背景技术:

推力球轴承既可以承受径向力也可以承受单向轴向力,有较高的极限转速。用于支撑传动轴时,经常成对使用,这就需要采取消除间隙和施加预紧力的结构,否则会降低传动精度、支撑刚度和轴承使用寿命。目前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的结构复杂,调整麻烦,磨损后自动补偿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倾斜截面弹簧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包括螺母1、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两个夹持板,两个推力球轴承3背对背套装在传动轴10上,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外圈均支承在轴承座4上;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通过螺母1、第一轴套2固定,第一轴套2夹持在螺母1与靠近传动轴10端部的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之间,螺母1安装在传动轴10地端部并压紧第一轴套2;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外圈通过轴承端盖6、第二轴套5固定,第二轴套5夹持在两个推力球轴承3之间,轴承端盖6安装在轴承座4上。所述传动轴10的轴肩处设有第一夹持板7,靠近传动轴10轴肩处的推力球轴承3内圈设有第二夹持板8,第一夹持板7、第二夹持板8之间夹设有弹性件,旋紧螺母1时弹性件受力压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所述弹性件底部的两边分别抵接一止推环片11,两个止推环片11均套装在传动轴10上。

前述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所述弹性件为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采用环形倾斜截面弹簧,其接触面积较大,弹力均匀。在安装时通过不同程度地旋紧螺母使弹簧受力产生一定的预压缩,借助弹簧的自动恢复变形特性自动补偿滚动体和滚道磨损产生的间隙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螺母

2:内圈轴套

3:推力球轴承

4:轴承座

5:外圈轴套

6:轴承端盖

7:第一夹持板

8:第二夹持板

9:环形倾斜截面弹簧

10:传动轴

11:止推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包括螺母1、环形的倾斜截面弹簧9、两个夹持板,两个推力球轴承3背对背套装在传动轴10上,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外圈均支承在轴承座4上;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通过螺母1、第一轴套2固定,第一轴套2夹持在螺母1与靠近传动轴10端部的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之间,螺母1安装在传动轴10地端部并压紧第一轴套2,通过旋转能够轴向移动;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外圈通过轴承端盖6、第二轴套5固定,第二轴套5夹持在两个推力球轴承3之间,轴承端盖6安装在轴承座4上。

所述传动轴10的轴肩处(即外径改变的位置)设有圆环形的第一夹持板7,靠近传动轴10轴肩处的推力球轴承3内圈设有圆环形的第二夹持板8,第一夹持板7、第二夹持板8之间夹设有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旋紧螺母1时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受力产生一定的预压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所述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底部的两边分别抵接一止推环片11,两个止推环片11位于两个夹持板之间并分别套装在传动轴10上。止推环片11的作用在于:当弹簧受力压缩时确保弹簧力分别作用在轴肩和轴承内圈上,实现最佳的预紧效果。

本实施例中以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作为弹性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弹性件的种类。

本实用新型一种成对推力球轴承预紧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按照前述组装关系安装完成后,通过旋紧螺母1,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受力产生一定的预压缩,弹簧力向左推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使两个推力球轴承3内圈产生互相靠近的预紧力,使两个轴承预紧,同时消除两个推力球轴承3的内圈外滚道、滚动体和外圈内滚道之间的间隙。当轴承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磨损在滚道和滚动体之间会产生间隙,此时环形倾斜截面弹簧9会恢复部分变形自动补偿由于磨损产生的间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