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绝热滑动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9347发布日期:2018-08-24 17:31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连接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管道绝热滑动支座。



背景技术:

热力管道支座是热力输送管道设计中使用数量最多的结构部件,行业标准已经将其工厂化专业生产,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而一些设计单位又会根据自己的输送介质参数、使用环境等编制自己的企业标准,来保证特定使用条件下的热力介质输送。制定这些标准(管道支吊架)以满足管道在冷热状态下载荷及位移变化时能正常工作。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和行业使用的热力管道支吊架标准多以满足管道在冷热状态时载荷和位移的变化为前提,一般是刚性强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但保温效果比较差,热量通过大面积的连接金属件而散发出去;且管道支座的形状不规则、不平整,管道外保温时只能是裁剪拼接包扎。包不严实、易脱落、易开裂也是常见现象,这些都容易造成热能损失且不易安装,外观效果也不美观等。

另外,我国建筑行业也制定有工业管道的绝热材料支吊架标准,尽管绝热材料的保温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强度和抗击交变载荷和热位移的能力却比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和磨碎,造成支吊架失效、保温失效;而且安装也不方便,对安装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热力管道在支座部位绝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绝热滑动支座,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中设置了绝热材料层和支撑板,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不但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还能够对热力管道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等多种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道绝热滑动支座,包括上下连接的底座托架和滑动支座,底座托架含有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垫板、绝热材料层和下垫板,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还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上侧边与上垫板连接固定,支撑板的下侧边与下垫板连接固定。

上垫板为弧形板,上垫板能够与输送管道层叠连接,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等于输送管道的外径。

支撑板为条形的板状结构,支撑板的上侧边设有缺口,或支撑板的下侧边设有缺口,或支撑板的上侧边和支撑板的下侧边均设有缺口,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与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方向相同。

该缺口为设置于支撑板的上侧边的上缺口和支撑板的下侧边的下缺口,上缺口和下缺口均为弧形。

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缺口位于支撑板的上侧边的两端和中部之间,下缺口位于支撑板的下侧边的两端和中部之间,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位于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内。

下垫板为弧形板,下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大于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下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与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重合,下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外径等于输送管道外套设的保温层的外径。

下垫板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或等于上垫板所对应的圆心角,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设有两块支撑板,沿上垫板所在的圆筒形的周向,两块支撑板固定于下垫板的两端内,底座托架的左右两侧互为镜像。

滑动支座含有从上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板、支架、滑动板和滑动底板,下垫板与上连接板上下层叠连接。

下垫板为弧形板,上连接板与下垫板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上连接板的边缘与下垫板的边缘通过螺栓连接,上连接板的边缘与下垫板的边缘平齐。

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设有两块支撑板,支架含有左侧板、右侧板和底座板,左侧板的下端和右侧板的下端均与底座板连接固定,左侧板和右侧板左右对称且互为镜像,左侧板的上端位于一个支撑板的下侧边的正下方,右侧板的上端位于另一个支撑板的下侧边的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中设置了绝热材料层和支撑板,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不但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还能够对热力管道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等多种优点。另外,底座托架和滑动支座采用螺栓连接,安装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绝热滑动支座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绝热滑动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撑板的主视图。

图5是支撑板的右视图。

10、底座托架;20、滑动支座;30、输送管道;

11、上垫板;12、绝热材料层;13、下垫板;14、支撑板;15、螺栓;

21、上连接板;22、支架;23、滑动板;24、滑动底板;

31、保温层;

141、上缺口;142、下缺口;

221、左侧板;222、右侧板;223、底座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管道绝热滑动支座,包括上下连接的底座托架10和滑动支座20,底座托架10含有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垫板11、绝热材料层12和下垫板13,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之间还设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的上侧边与上垫板11连接固定,支撑板14的下侧边与下垫板13连接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

使用时,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固定于输送管道30的下方,输送管道30可以为热量管道,上垫板11与输送管道30的外表面连接固定,该管道绝热滑动支座完全可以承受输送管道30和保温层31的重量。本实用新型在实现热力输送管道的滑动支承的同时,通过在中间连接件内设置较少的金属连接和绝热材料,起到了既传递滑动载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是个节能环保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上垫板11为弧形板,即上垫板11在图1中的断面为弧形,上垫板11可以假想为一个圆筒的一部分侧壁。上垫板11能够与输送管道30层叠连接,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等于输送管道30的外径。支撑板14为条形的板状结构,支撑板14的上侧边设有缺口,或支撑板14的下侧边设有缺口,或支撑板14的上侧边和支撑板14的下侧边均设有缺口,支撑板14的长度方向与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方向相同,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4的上侧边和支撑板14的下侧边均设有缺口,该缺口为设置于支撑板14的上侧边的上缺口141和支撑板14的下侧边的下缺口142,上缺口141和下缺口142均为弧形,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14没有缺口的部位能够与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接触,支撑板14上的缺口部位不能够与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接触,使得连接的接触面积较少,热量散失的面积也就很小(相当于传统散热面积的1/5);而其它空隙处使用绝热材料填充,形成绝热材料层12,起到保温和支承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沿支撑板14的长度方向,上缺口141位于支撑板14的上侧边的两端和中部之间,下缺口142位于支撑板14的下侧边的两端和中部之间,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位于支撑板14所在的平面内。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之间设有两块支撑板14,如图1、图4和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下垫板13为弧形板,即下垫板13在图1中的断面为弧形,下垫板13可以假想为一个圆筒的一部分侧壁。下垫板13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大于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内径,下垫板13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与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轴线重合,下垫板13所在的圆筒形的外径等于输送管道30外套设的保温层31的外径,如图1所示。

上述下垫板13所在的圆筒形的外径等于输送管道30外套设的保温层31的外径,输送管道30安装完成后,将底座托架10的上垫板11的边缘与输送管道30的外弧面在适当位置匹配焊接,由于管道外的保温层31的厚度与底座托架10的厚度相同,能保持保温层31的外观一致性,可保证外观的协调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均为弧形板,上垫板11、绝热材料层12和下垫板13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连接,下垫板13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或等于上垫板11所对应的圆心角。优选下垫板13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上垫板11所对应的圆心角,绝热材料层12的边缘与下垫板13的边缘平齐,绝热材料层12的边缘与输送管道30和保温层31匹配对应连接,如图1所示。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之间设有两块支撑板14,沿上垫板11所在的圆筒形的周向,两块支撑板14固定于下垫板13的左右两端内,底座托架10的左右两侧互为镜像,即底座托架10的左右两侧关于图1中沿竖直方向设置点划线互为镜像。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支座20含有从上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板21、支架22、滑动板23和滑动底板24,下垫板13与上连接板21上下层叠连接。优选,上连接板21与下垫板13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即上连接板21和下垫板13均为弧形板,即上连接板21和下垫板13在图1中的断面均为弧形,上连接板21的边缘与下垫板13的边缘通过螺栓15连接,该螺栓15位于下垫板13的边缘与支撑板14之间,上连接板21的边缘与下垫板13的边缘平齐,上连接板21的四个侧边与下垫板13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平齐。

本实用新型中底座托架10和滑动支座20采用螺栓15连接。只需将底座托架10的下垫板13的螺栓孔漏出即可,可保证外观的协调美观,还可以方便的完成底座托架10和滑动支座20的安装,简单高效。

在本实施例中,上垫板11和下垫板13之间设有两块支撑板14,支架22含有左侧板221、右侧板222和底座板223,左侧板221的下端和右侧板222的下端均与底座板223连接固定,左侧板221和右侧板22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左侧板221和右侧板222相互平行,左侧板221和右侧板222左右对称且互为镜像,左侧板221的上端位于左侧的支撑板14的下侧边的正下方,右侧板222的上端位于右侧的支撑板14的下侧边的正下方,如图1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