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孔排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0204发布日期:2018-07-27 21:15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孔排水管,属于管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排水、排污设施中使用的管道,多为纯高密度聚乙烯的结构壁管,但是纯HDPE的结构壁管的环刚度低,单位米重也比较大,生产效率低,另外结构壁管的板带连接处薄,强度低,环柔性较差,存在分层,且非常容易出现板带连接处脱开的现象;还有一些管道的管壁是采用塑料和钢粘合在一起缠绕而成的,其技术缺陷在于塑料和钢的涨缩比不一样,这样,该类管道在使用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天气变冷或变热时,塑料和钢容易相互脱离,从而使得管道的环刚度受到严重破坏,安装好的管线也会因此而发生塌方。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220563951.6的一种双孔塑钢壁排水管,包括异形钢,所述管道的管壁中具有三个环孔,所述异形钢置于第一环孔中,且抵接于所述第一环孔的上部,所述管壁对应于所述第一环孔处的外表面为光平面形状,组成的管材外壁为光平的。这样,整个管道的外表面呈光平状,即管壁中放置有异形钢的地方的外表面呈光平状,且放置在第一管壁中的异形钢的上部抵接在第一环孔的上部,第二和第三环孔为塑料空心四方孔,但是该现有技术缺乏对管道内压的控制,导致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孔排水管,以解决现有的技术缺乏对管道内压的控制,导致管道堵塞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孔排水管,其结构包括入口空套、入口下顶环、限位套、中柱、入口套环、U型套口、卡限环、中位环、主通管、后衔环、主柱、后气口、平压气口装置,所述限位套与中柱的上方相嵌套,所述中柱与入口空套的下方相连接,所述入口套环与中柱的下方相嵌套,所述入口套环与U型套口相连接,所述卡限环与U型套口的右侧相嵌套,所述卡限环与主通管的外侧相连接,所述卡限环与平压气口装置的下方相连接,所述中位环与与主通管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中位环与平压气口装置的下方相连接,所述中位环与后气口的下方相贴合,所述主通管与后衔环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主通管与主柱的左侧相连接,所述后衔环与主柱的左侧相贴合,所述主通管与U型套口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后气口与主通管的上方相嵌套,所述平压气口装置与主通管的上方相连接,所述平压气口装置包括进空压口壳、下控压环、进压套、下气管柱、管环套、下衔套、上衔套,所述进空压口壳与下控压环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控压环与进压套的上方相嵌套,所述下控压环与下气管柱的上方相连接,所述进压套与下气管柱的上方相嵌套,所述进压套与上衔套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气管柱与上衔套的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下气管柱与管环套的上方相连接,所下气管柱与下衔套的上方相嵌套,所述管环套与下衔套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衔套与主通管的上方相嵌套。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空套与入口下顶环的内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空套与限位套的内侧相嵌套。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下顶环与限位套的上方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柱为圆柱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U型套口为塑料制成的。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为塑胶制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孔排水管,结构上设有平压气口装置,平压气口装置与主通管的上方相连接,当液体通过入口空套与中柱到达U型套口,会截留一段作为气味的封堵,其他的液体通过主通管与后衔环到达主柱,通过主柱将液体排出,一旦有堵塞就利用后气口与平压气口装置将主通管疏通,避免出现主通管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孔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压气口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入口空套-1、入口下顶环-2、限位套-3、中柱-4、入口套环-5、U型套口-6、卡限环-7、中位环-8、主通管-9、后衔环-10、主柱-11、后气口-12、平压气口装置-13、进空压口壳-1301、下控压环-1302、进压套-1303、下气管柱-1304、管环套-1305、下衔套-1306、上衔套-130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孔排水管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入口空套1、入口下顶环2、限位套3、中柱4、入口套环5、U型套口6、卡限环7、中位环8、主通管9、后衔环10、主柱11、后气口12、平压气口装置13,所述限位套3与中柱4的上方相嵌套,所述中柱4与入口空套1的下方相连接,所述入口套环5与中柱4的下方相嵌套,所述入口套环5与U型套口6相连接,所述卡限环7与U型套口6的右侧相嵌套,所述卡限环7与主通管9的外侧相连接,所述卡限环7与平压气口装置13的下方相连接,所述中位环8与与主通管9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中位环8与平压气口装置13的下方相连接,所述中位环8与后气口12的下方相贴合,所述主通管9与后衔环10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主通管9与主柱11的左侧相连接,所述后衔环10与主柱11的左侧相贴合,所述主通管9与U型套口6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后气口12与主通管9的上方相嵌套,所述平压气口装置13与主通管9的上方相连接,所述平压气口装置13包括进空压口壳1301、下控压环1302、进压套1303、下气管柱1304、管环套1305、下衔套1306、上衔套1307,所述进空压口壳1301与下控压环1302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控压环1302与进压套1303的上方相嵌套,所述下控压环1302与下气管柱1304的上方相连接,所述进压套1303与下气管柱1304的上方相嵌套,所述进压套1303与上衔套1307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气管柱1304与上衔套1307的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下气管柱1304与管环套1305的上方相连接,所下气管柱1304与下衔套1306的上方相嵌套,所述管环套1305与下衔套1306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衔套1306与主通管9的上方相嵌套,所述入口空套1与入口下顶环2的内侧相连接,所述入口空套1与限位套3的内侧相嵌套,所述入口下顶环2与限位套3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中柱4为圆柱形结构,所述U型套口6为塑料制成的,所述限位套3为塑胶制成。

本专利所说的U型套口6应将与单动滑阀连接的.法兰留成活口,点焊于管段上,以便U型管安装时调整法兰的水平度及找正管段,U型管和单动滑阀连接的法兰,安装后其水平度偏差应不大于1毫米/米,一般施焊前,在法兰找正后于焊口四周用4~6块立筋板对称加固,施焊时采用分段对称跳焊的方法,每段长以100~200毫米为宜,焊接的同时宜随时检查法兰面的水平度并及时校正,所述卡限环7卡环臂为卡环的游离部,富有弹性,卡环臂尖位于倒凹区,是卡环产生固位作用的主要部分。

在进行使用时气体通过进空压口壳1301与下控压环1302到进压套1303内储存,利用进压套1303对气体进行加压,加压后的气体通过下气管柱1304与下衔套1306导入到主通管9多余的气体通过后气口12排出,起到气压平衡,一旦有堵塞就利用后气口与平压气口装置将主通管疏通,避免出现主通管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缺乏对管道内压的控制,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孔排水管,结构上设有平压气口装置,平压气口装置与主通管的上方相连接,当液体通过入口空套与中柱到达U型套口,会截留一段作为气味的封堵,其他的液体通过主通管与后衔环到达主柱,通过主柱将液体排出,一旦有堵塞就利用后气口与平压气口装置将主通管疏通,避免出现主通管堵塞的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所述平压气口装置13包括进空压口壳1301、下控压环1302、进压套1303、下气管柱1304、管环套1305、下衔套1306、上衔套1307,所述进空压口壳1301与下控压环1302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控压环1302与进压套1303的上方相嵌套,所述下控压环1302与下气管柱1304的上方相连接,所述进压套1303与下气管柱1304的上方相嵌套,所述进压套1303与上衔套1307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气管柱1304与上衔套1307的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下气管柱1304与管环套1305的上方相连接,所下气管柱1304与下衔套1306的上方相嵌套,所述管环套1305与下衔套1306的上方相连接,所述下衔套1306与主通管9的上方相嵌套。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