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组件及电热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2127发布日期:2018-08-04 15:5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龙头的出水组件。



背景技术:

为方便在一定半径范围内接到从水龙头流出的水,现有技术中的水龙头通常可转动的连接到自来水管上,且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通过转动水龙头可调节水的下落位置,从而满足用户在一定半径范围内能够接到水的要求。

然而,申请人在装配、使用该连接方式的水龙头时至少发现如下缺陷:

1、使用者在使用水龙头时,不可避免的会触碰到水龙头的头部(使用者习惯施力于水龙的头部而使整个水龙头转动,而在施力于水龙头时,不可避免的产生径向力而使水龙头产生径向摆动)使水龙头产生径向方向上的摆动,由于水龙头的高度(或者称轴向长度)较高,这种摆动传递到水龙头与自来水管的连接处(该连接处位于水龙头的下端的根部)会对该连接处的密封圈产生严重挤压,从而降低了密封圈的密封效果,甚至将密封圈损坏。

2、频繁的转动水龙头也会使密封圈损坏,并同时增加水龙头自身的磨损,当磨损到一定程度时,水龙头该处因无法修复而需要进行整体更换。

3、现有技术中的水龙头仅仅具有一个出水流道,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水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出水组件,用于连接到水龙头的基座的上端,所述出水组件包括:

出水芯套,其固定在所述基座的上端,并与所述基座连通以使所述基座内的水能够进入所述出水芯套的内孔腔中;所述出水芯套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的槽底分别对应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内孔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第一出水主体,其包括第一转套、径向连接到所述第一转套上的第一出水件,所述第一出水件内形成有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进水口贯穿所述第一转套,所述第一转套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出水芯套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槽围成第一环形腔,且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轴向位置相对;

第二出水主体,其包括第二转套、径向连接到所述第二转套上的第二出水件,所述第二出水件内形成有第二出水流道,所述第二出水流道的进水口贯穿所述第二转套,所述第二转套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出水芯套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槽围成第二环形腔,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轴向位置相对。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件包括第一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二出水件包括第二外壳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内的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形成所述第二出水流道。

优选地,所述出水芯套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形成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隔板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内设置有过滤芯,所述过滤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过滤筒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以使经所述第二进口进入所述过滤芯的水,经所述过滤芯过滤后流入所述过滤筒内并再经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进入所述第二环形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套与所述出水芯套之间设置有至少两道第一密封圈,两道所述第一密封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的上方和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套与所述出水芯套之间设置有至少两道第二密封圈,两道所述第二密封圈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环形腔的上方和下方。

优选地,所述出水芯套通过套设于其下端的连接套与所述基座固定且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水芯套的上端扣设有筒盖,所述筒盖与所述出水芯套包覆于所述过滤筒外。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热水龙头,包括基座,所述电热水龙头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基座的上端的上述的出水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组件及电热水龙头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组件装设于水龙头的基座的上端,从而有效防止了不可避免的径向摆动对出水组件与基座的连接处的破坏,提高了该处的密封效果,并方便整体更换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除去第一出水主体和第二出水主体)。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水组件装配于基座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水组件主剖视图。

图中:

10-出水芯套10;11-第一环形槽;12-第二环形槽;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隔板;16-第一进口;17-第二进口;20-第一出水主体;21-第一外壳;22-第一转套;23-第一出水管;24-第一出水流道;241-第一进水口;242-第一出水口;30-第二出水主体;31-第二外壳;32-第二转套;33-第二出水管;34-第二出水流道;341-第二进水口;342-第二出水口;40-过滤筒;41-第三通孔;50-过滤芯;60-连接套;70-第一密封圈;80-第二密封圈;90-筒盖;100-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水组件,该出水组件用于连接到水龙头的基座100的上端,该出水组件包括:出水芯套10、第一出水主体20。其中,出水芯套10固定在基座100的上端,并与基座100连通以使基座100内的水能够进入出水芯套10的内孔腔中;出水芯套10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11和第二环形槽12;第一环形槽11和第二环形槽12的槽底分别对应开设有贯通至内孔腔的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第一出水主体20包括第一转套22、径向连接到第一转套22上的第一出水件,第一出水件内形成有第一出水流道24,第一出水流道24的进水口贯穿第一转套22,第一转套22可转动的套设于出水芯套10并与第一环形槽11围成第一环形腔,且第一出水流道24的进水口与第一环形槽11的轴向位置相对;第二出水主体30包括第二转套32、径向连接到第二转套32上的第二出水件,第二出水件内形成有第二出水流道34,第二出水流道34的进水口贯穿第二转套32,第二转套32可转动的套设于出水芯套10并与第二环形槽12围成第二环形腔,且第二出水流道34的进水口与第二环形槽12的轴向位置相对。

根据上述可知,一方面,两个出水主体通过出水芯套10装设在基座100(基座100为水龙头的主体部分,现有技术中的水龙头通过基座100的下端的根部与自来水管转动连接)的上端,当水龙头出现不可避免的径向摆动时,出水主体与出水芯套10的连接处也不会出现较大作用力(因出水主体径向伸出,在连接处几乎不会产生较大径向弯折的力),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密封件不会受到挤压损坏;另一方面,出水芯套10上开设两个环形槽,该两个环形槽与两个转套分别形成连通基座100与两个出水主体的腔室,又由于两个转套上分别开设有与两个环形腔对应的通孔,从而使得基座100中的水分别通过两个环形腔、两个通孔进入两个出水流道,并从出水流道的两个出水口流出,由于形成有环形腔,使得出水主体进行360°的任意角度转动时均能够出水。

两个出水主体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基座100的结构也可以有多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出水件包括第一外壳21以及设置于第一外壳21内的第一出水管23,第一出水管23形成第一出水流道24;第二出水件包括第二外壳31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31内的第二出水管33,第二出水管33形成第二出水流道34。出水芯套10内设置有隔板15,隔板15上形成有第一进口16和第二进口17,第一进口16与第一通孔13连通,第二进口17与第二通孔14连通。优选地,隔板15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筒40,过滤筒40内设置有过滤芯50,过滤芯50与第二进口17连通,过滤筒40与第二通孔14相对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41,以使经第二进口17进入过滤芯50的水,经过滤芯50过滤后流入过滤筒40内并再经第三通孔41、第二通孔14进入第二环形腔。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00内的水通过第一进口16和第二进口17分别进入第一出水主体20和第二出水主体30中。具体地,基座100中的水一部分可通过第一进口16进入隔板15上方的腔室中,然后通过出水芯套10的第一通孔13以及第一出水流道24的第一进水口241进入第一出水流道24,然后,从第一出水流道24的第一出水口242流出;基座100中的水的一部分可通过第二进口17进入过滤芯50中,水经过滤芯50过滤后从过滤芯50上端流出,并流入过滤筒40中,然后,水经过第三通孔41、第二通孔14,并通过第二出水流道34的第二进水口341进入第二出水流道34,并从第二出水流道34的第二出水口342流出。

为防止流经第一环形腔的水从第一转套22与出水芯套10之间的流出,如图4所示,第一转套22与出水芯套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道第一密封圈70,两道第一密封圈70分别位于第一环形腔的上方和下方。

为防止流经第二环形腔的水从第二转套32与出水芯套10之间的流出,如图4所示,第二转套32与出水芯套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道第二密封圈80,两道第二密封圈80分别位于第二环形腔的上方和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出水芯套10通过套设于其下端的连接套60与基座100固定且密封连接。出水芯套10的上端扣设有筒盖90,筒盖90与出水芯套10包覆于过滤筒40外。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热水龙头,该电热水龙头包括基座100以及装设于基座100的上端的上述的出水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龙头不但通过上述出水组件具有两个出水流道,并且,两个出水流道的两个出水口可在360°的转动半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出水。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