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0792发布日期:2018-08-07 22:5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冷媒充注方式中主要以冷媒加注接头与连接管组成,该种冷媒充注方式具有如下问题:一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些可能会在与冷媒充注针阀或一些冷媒充注接口连接加注管接头时,或加注完成后拆除加注管接头时,因为不熟练或者误操作等原因,出现液态或大量气态制冷剂流出的现象,容易发生手部冻伤的情况;二是每次进行冷媒充注,均需要连接冷媒充注管管接头,且往往需要手动慢慢旋紧,工作效率低;三是在冷媒充注完成后,因不能将针阀与顶针迅速分离而使得制冷剂有一定的泄漏量,造成浪费。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能够方便、快速拆装冷媒充注针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主要包括机体、拉杆、压杆、扣环;

所述机体包括连接部、导通部,连接部纵向设置在导通部的中部,导通部的两端开口、中部为一导通孔,导通孔的前端安装有顶针,顶针与针阀配合连接;

所述拉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所述压杆包括第一压杆、第二压杆;

所述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的前端分别与连接部的两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的后端分别与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的前端与针阀配合连接;

所述扣环扣合在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的后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呈块状,在相对两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台,每个凸台上开有一销钉孔,用于与第一压杆、第二压杆活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均呈L型,包括长杆、短杆,长杆的端部开有一销钉孔,短杆的端部呈半圆弧状;

所述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短杆的端部相对放置,以此形成放置针阀的中部通孔,对针阀起限位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的前部均呈U型,包括两个支架,两个支架的端部及中部分别开有一销钉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杆的后端开有一豁槽,第二压杆的后端开有一通孔,所述豁槽的底端与通孔的位置相对;

所述扣环穿过第二压杆的通孔扣合在第一压杆的豁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杆的支架端部与连接部一侧面的两凸台通过销钉过盈连接;

所述第二压杆的支架端部与连接部另一侧面的两凸台通过销钉过盈连接;

所述第一拉杆长杆的端部分别与第一压杆的支架中部通过销钉过盈连接;

所述第二拉杆长杆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压杆的支架中部通过销钉过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呈筒状,一端设有与冷媒连接管管接头活动连接的外螺纹,另一端开口与针阀配合连接,在导通孔的前端端口处设置有与顶针活动连接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导通部安装顶针处设置有一沉孔,沉孔内安装有橡胶圈,不仅起到密封导通孔与针阀的作用,而且对针阀的安装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机体导通部的一端一次性安装冷媒连接管,配合压杆与拉杆完成导通部的另一端与冷媒充注针阀快速安装,即可实现冷媒充注,安装和拆卸针阀与其连接装置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2)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拆装,大大降低了因操作人员不熟练或误操作等一些原因而发生手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冻伤的几率;冷媒充注完成后,针阀与顶针能够快速分离,使得冷媒泄漏量大大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图;

图3是所述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打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剖面图;

图5是所述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安装针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剖面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机体,11、连接部,111、凸台,12、导通部,121、导通孔,122、外螺纹,123、内螺纹,124、沉孔,13、顶针,14、橡胶圈,21、第一拉杆,211、长杆,212、短杆,22、第二拉杆,31、第一压杆,311、支架,312、豁槽,32、第二压杆,321、通孔,4、扣环,5、针阀,6、销钉孔,7、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主要包括机体1、拉杆、压杆、扣环4,所述拉杆包括第一拉杆21、第二拉杆22;所述压杆包括第一压杆31、第二压杆32。

所述机体1包括连接部11、导通部12,连接部11纵向设置在导通部12的中部,连接部11与导通部12为一体结构。所述导通部12呈筒状,两端开口、中部为一导通孔121,作为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导通部12的一端设有与冷媒连接管管接头活动连接的外螺纹122,另一端开口与针阀5配合连接。导通孔121的前端安装有顶针13,在导通孔121的前端端口设置有内螺纹123,顶针13的后端与导通孔121前端螺纹连接、前端与针阀5配合连接。所述顶针13在压紧机体1与针阀5的同时也能够顶开针阀5中的阀芯,从而将冷媒充注管与针阀5所焊接的机组内部系统相通。

优选的,所述导通部12安装顶针13处设置有一沉孔124,沉孔124内安装有橡胶圈14,不仅起到密封导通孔121与针阀5的作用,而且对针阀5的安装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所述连接部11呈块状,图中所示为立方体状,在相对两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台111,每个凸台上开有一销钉孔6,用于与第一压杆31、第二压杆32活动连接。

结合图3,所述第一拉杆21与第二拉杆22均呈L型,包括长杆211、短杆212,长杆211的端部分别开有一销钉孔6,短杆212的端部呈半圆弧状,且相对放置,以此形成能够放置针阀5的中部通孔,对针阀5起限位作用。

所述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的前部均呈U型,包括两个支架311,两个支架311的端部及中部分别开有一销钉孔6,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为上下平行的状态。所述第一压杆31的后端开有一豁槽312,第二压杆32的后端开有一通孔321,所述豁槽312的底端与通孔321的位置相对,所述扣环4穿过第二压杆32的通孔321扣合在第一压杆31的豁槽312中,起到固定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的作用。当不使用扣环4时,由于穿过第二压杆32的通孔321,防止了扣环4的丢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杆31的支架311端部与连接部11一侧面的两凸台111通过销钉7过盈连接;所述第二压杆32的支架311端部与连接部11另一侧面的两凸台111通过销钉7过盈连接;所述第一拉杆21长杆211的端部分别与第一压杆31的支架311中部通过销钉7过盈连接;所述第二拉杆22长杆211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压杆32的支架311中部通过销钉7过盈连接。上述连接方式使所述压杆、拉杆与连接部11形成一联动结构,通过将扣环4扣合在所述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的后部,即可使第一拉杆21与第二拉杆22的前端扣住针阀5,打开扣环4,释放压杆,压杆带动拉杆的释放,进而完成针阀5的拆除。

请参阅图5至图7,使用所述冷媒充注针阀快速接头装置时,首先将冷媒连接管管接头与机体1导通部12左端的外螺纹122旋拧连接,同时将冷媒充注针阀5对准机体1内的顶针13放入,通过第一拉杆21与第二拉杆22短杆212的端部扣合针阀5阀体的铜管,然后向后并相向按压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最后将扣环4扣合在第一压杆31与第二压杆32的后部,即完成针阀5的快速安装,实现冷媒充注接口的装配,同时不会使第一压杆31和第二压杆32因自行松脱而导致制冷剂泄漏。

冷媒充注完成后,通过将扣环4与第一压杆31的豁槽312分开,反向推开第一压杆31和第二压杆32,即可释放第一拉杆21与第二拉杆22,此时针阀5即与机体1快速分开,实现冷媒充注接口与本装置的分离,而机体1内部的顶针13因迅速与针阀5分开而使得冷媒泄漏量相比以往会更少。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机体1导通部12的一端一次性安装冷媒连接管,配合压杆与拉杆完成导通部12的另一端与冷媒充注针阀快速安装,即可实现冷媒充注,安装和拆卸针阀5与其连接装置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拆装,大大降低了因操作人员不熟练或误操作等一些原因而发生手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冻伤的几率;冷媒充注完成后,针阀5与顶针13能够快速分离,使得冷媒泄漏量大大减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