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4447发布日期:2019-12-04 00:55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扭转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汽车中用于将动力单元连结于车辆车身的扭转杆,尤其是涉及具备对相互连结的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的扭转杆、构成该扭转杆的杆构件以及橡胶衬套。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已知有连结动力单元与车辆车身而支承动力单元的扭矩反作用力的扭转杆。例如日本特开2000-6511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该扭转杆被设为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具备橡胶衬套的构造,一方的橡胶衬套被安装于动力单元,并且另一方的橡胶衬套被安装于车辆车身。

再有,在以往构造的扭转杆中,如在专利文献1中也进行了记载的那样,在扭转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一体形成筒状的外周构件,相对于该外周构件,组装有具备向内周侧分离地配置的内轴构件的橡胶衬套。而且,相对于车辆车身固定装配内轴构件。

然而,在这样的以往构造的扭转杆中,将中央的内轴构件相对于车辆车身固定,在外周侧直径形成得较大的外周构件在负载输入时相对于车辆车身相对位移。因此,需要在车辆车身中的外周构件的周围确保比外周构件大一圈的空间,从而避免外周构件对车辆车身侧的干扰,存在难以应对节约空间化的要求等这样的问题。

此外,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申请人在日本发明专利第444237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扭转杆,其中,杆构件相对于具备内轴构件、外周构件的橡胶衬套形成为分体构造,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橡胶衬套的内轴构件结合,另一方面,橡胶衬套的外周构件固定于车辆车身。在形成上述这样的构造的扭转杆中,由于外周构件固定于车辆车身,因此避免了在负载输入时外周构件对车辆车身侧的干扰的问题,实现在装配扭转杆时的节约空间化等。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扭转杆中,由于杆构件与被设为分体构造的橡胶衬套的内轴构件连结,因此有时难以确保相对于由橡胶衬套的内轴构件与外周构件的相对抵接引起的限位负载等较大负载的强度、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651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第44423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作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颖构造的扭转杆,能够节约用于装配在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的橡胶衬套的空间,并且提高相对于限位负载等较大负载的耐负载性能、耐久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一种扭转杆,其在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具备橡胶衬套,并以横跨被连结构件之间的方式进行装配,上述扭转杆的特征在于,上述橡胶衬套构成为包括内轴构件、分离地配置在该内轴构件的外周侧并安装于上述被连结构件的一方的外周构件、以及连结上述内轴构件与外周构件的橡胶弹性体,上述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固定于由独立部件构成的该橡胶衬套的该内轴构件,并且该杆构件具有相对于上述被连结构件的抵接面,限制该橡胶衬套中的该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的限位机构构成为包括不经由该橡胶衬套的该外周构件地朝向该被连结构件抵接的该杆构件的该抵接面。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在负载输入时,橡胶衬套中的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受到限位机构限制,因此能够防止与橡胶弹性体过度变形相伴的橡胶弹性体的断裂等,实现耐负载性能、耐久性的提高。在此,上述限位机构构成为包括朝向被连结构件抵接的杆构件的抵接面,因此限位负载从被连结构件作用于杆构件而不经由内轴构件。因此,即使在作用有较大的限位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保相对于限位负载的强度、耐久性,而不受内轴构件与杆构件的固定部的强度等的拘束。

另外,在扭转杆相对于车辆车身等被连结构件的连结部位,橡胶衬套的外周构件被固定于被连结构件,固定于杆构件的内轴构件在外周构件与被连结构件的对置面之间进行位移。因此,在被连结构件中的扭转杆的连结部位,不需要在外周构件的周围确保较大的空间,就能够确保经由橡胶衬套与被连结构件连结的扭转杆的、相对于被连结构件的弹性相对位移量,并且实现连结部位的节约空间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在上述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外部尺寸互不相同的橡胶衬套,在外部尺寸较大的一方的该橡胶衬套中,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固定于该橡胶衬套的上述内轴构件,并且在该杆构件上设有相对于外部尺寸较大的一方的该橡胶衬套所安装的上述被连结构件抵接的上述抵接面。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通过将橡胶衬套的外部尺寸设置得较大,能够确保构成橡胶衬套的橡胶弹性体的橡胶量。尤其是,通过相对于外部尺寸较大的一方的橡胶衬套适用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构造的限位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同时实现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的确保与连结部位的节约空间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在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外周构件设有在周向上局部地扩展的开口窗,上述杆构件的上述抵接面穿过该开口窗而与上述被连结构件抵接。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通过在外周构件上设置开口窗而穿过该开口窗使杆构件与被连结构件抵接,由此不会使外周构件、被连结构件的形状变得复杂,还能够提高被连结构件的选择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上述开口窗以横跨上述外周构件的轴向的两侧之间的方式形成,通过该开口窗将该外周构件在周向上断开,并且在上述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面上设置的上述抵接面穿过该外周构件的该开口窗,并相对于上述被连结构件抵接,由此构成上述限位机构。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能够实现对装配于扭转杆的被连结构件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的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另外,限位机构中的来自被连结构件的限位负载沿杆构件的长度方向起作用,因此,例如通过使限位负载朝向杆构件的轴向起作用,由此抑制剪切、弯曲的应力而更有效地利用杆构件的压缩强度,还能够实现限位机构中的耐负载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在上述杆构件上设有抵接突部,该抵接突部位于比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中的与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内轴构件固定的固定部位靠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并朝向该橡胶衬套的内部突出,该抵接突部配置为在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上隔着缓冲橡胶与上述外周构件对置,由此构成对与上述限位机构相反朝向的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进行限制的辅助限位机构。

在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中,能够实现对装配于扭转杆的被连结构件彼此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的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进行限制的辅助限位机构。另外,辅助限位机构中的来自外周构件的限位负载沿杆构件的长度方向起作用,因此,例如通过使限位负载朝向杆构件的轴向起作用,由此抑制剪切、弯曲的应力而更有效地利用杆构件的拉伸强度,还能够实现耐负载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上述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在上述橡胶衬套的在上述杆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夹着上述内轴构件的一方设有减重空腔,在该减重空腔处构成上述辅助限位机构,由此在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夹着该内轴构件的一方限制与上述限位机构相反朝向的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能够巧妙地利用减重空腔而构成辅助限位机构。另外,通过上述减重空腔,还能够对橡胶衬套中的橡胶弹性体的弹性特性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外周构件具有在轴向端缘开放的切口窗,固定于该橡胶衬套的上述内轴构件的上述杆构件配设为在插入该切口窗的状态下沿该外周构件的内外延伸。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在外周构件中形成在轴向端缘开放的切口窗,并且将杆构件插入该切口窗而固定于内轴构件,因此,例如能够将至少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中心轴线朝向橡胶衬套的轴直角方向大致呈直线延伸的形状的杆构件相对于内轴构件从轴向外侧重叠并固定。由此,能够将扭转杆中的朝向橡胶衬套的轴向突出的突出尺寸抑制得较小。另外,作为杆构件,能够采用至少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中心轴线朝向橡胶衬套的轴直角方向大致呈直线延伸的形状,还能够节约用于装配杆构件的空间、实现耐负载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在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外周构件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安装部。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利用向外周侧突出设置的安装部,能够容易地将外周构件固定于车辆车身等被连结构件。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扭转杆的基础上,上述杆构件的端部与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内轴构件的轴向端面重叠并进行螺栓固定。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构造的扭转杆,由于杆构件与橡胶衬套的内轴构件通过螺栓相互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地以简单构造可装卸地进行固定。

另外,上述的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杆通过以下的第十方式所记载的杆构件、以下的第十一方式所记载的橡胶衬套得以有利地实现。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涉及一种扭转杆用的杆构件,其安装有通过橡胶弹性体将内轴构件以及分离地配置在该内轴构件的外周侧的外周构件连结而成的橡胶衬套,并构成以横跨被连结构件之间的方式装配的扭转杆,上述杆构件的特征在于,上述杆构件在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橡胶衬套的上述内轴构件固定的固定部与构成限位机构的抵接面,上述限位机构通过相对于供该橡胶衬套安装的上述被连结构件的一方的抵接来限制该橡胶衬套中的该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涉及一种橡胶衬套,其通过装配于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来构成以横跨被连结构件之间的方式装配的扭转杆,上述橡胶衬套的特征在于,上述橡胶衬套构成为包括内轴构件、分离地配置在该内轴构件的外周侧的外周构件、以及连结上述内轴构件与外周构件的橡胶弹性体,在该内轴构件中,具有供上述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固定的固定部,并且在限位机构中具备缓和抵接的冲击的缓冲橡胶,上述限位机构通过配置在该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中的与上述被连结构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通过该杆构件的前端部朝向该被连结构件的抵接来限制该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扭转杆中,能够节约用于装配在杆构件的长度方向端部处设置的橡胶衬套的空间,并且实现相对于限位负载等较大负载的耐负载性能、耐久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扭转杆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扭转杆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扭转杆的仰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扭转杆的a向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4中的vii-v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1~图7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扭转杆10。该扭转杆10以横跨的方式装配在作为被连结构件的动力单元12与车辆车身14之间,从而将动力单元12弹性地连结于车辆车身14。此外,通常,扭转杆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装配于车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说明为车辆前后方向,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杆10不限定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装配的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并且左右方向是指图1中的下上方向。

更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杆1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其长度方向一方(图1中的左方)的端部设有第一橡胶衬套16,并且在长度方向另一方(图1中的右方)的端部设有第二橡胶衬套18。该第二橡胶衬套1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橡胶衬套。

第一橡胶衬套16具备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筒状的内轴构件20及外筒构件22、以及配设在内轴构件20及外筒构件22的径向之间的橡胶弹性体24。即,内轴构件20与外筒构件22大致同心地内外穿插,并通过橡胶弹性体24弹性连结。此外,内轴构件20的轴向尺寸(图1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为大于外筒构件22的轴向尺寸,内轴构件20从外筒构件22的轴向两侧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构件22的外周形状被设为大致矩形。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内轴构件20外插有金属套筒26,橡胶弹性体24固接于内轴构件20的外周面,并且该橡胶弹性体24固接于金属套筒26的内周面。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橡胶弹性体24形成为具备内轴构件20与金属套筒26的一体硫化成形件。然后,将上述一体硫化成形件相对于外筒构件22以压入状态插通并固定,由此构成第一橡胶衬套16。

另一方面,第二橡胶衬套18具备大致筒状的内轴构件28、在内轴构件28的外周侧分离地配置的外周构件30、以及配设在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的对置面之间的橡胶弹性体32。即,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相互内外穿插,上述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被橡胶弹性体32弹性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轴构件28的中心轴线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内轴构件28随着朝向上方而向第一橡胶衬套16侧倾斜。另外,在作为内轴构件28的轴向端面的图7中的上方端面,朝轴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在宽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以规定的对置距离对置的一对定位突起29、29。

进一步,外周构件30被设为对大致筒状的构件设有在周向上局部地扩展的开口窗3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窗34形成为横跨外周构件30的轴向(将外周构件假设为大致筒状的情况下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即图7中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之间,即,开口窗34的高度尺寸(图7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为与外周构件30的轴向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开口窗34具有遍及大致半周的周向尺寸,外周构件30被设为大致半圆的筒形状或者大致横向的u状。即,在假设为大致筒状的外周构件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开口窗34而将外周构件设为其车辆后方侧被切掉的形状,通过开口窗34将大致筒状的外周构件断开,从而形成为并没有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连续的、呈局部周壁形状的外周构件30。

上述开口窗34设于外周构件30的车辆后方侧,外周构件30在内轴构件28的外周侧以覆盖车辆前方侧的方式与其对置配置,并且向车辆后方侧开放。此外,外周构件30的中心轴线方向被设为与内轴构件28的中心轴线方向大致平行,并且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另外,外周构件30的中心轴线与内轴构件28的中心轴线位于大致同轴上,或者相对于内轴构件28的中心轴线位于偏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定位突起29、29以外的内轴构件28的轴向尺寸(图7中的上下方向尺寸)略微短于外周构件30的轴向尺寸,该内轴构件28的图7中的下方的端部位于比外周构件30的图7中的下方的端部靠轴向内侧(图7中的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内轴构件28中除了定位突起29、29以外的部分的图7中的上方的端部位于比外周构件30的图7中的上方的端部靠轴向内侧(图7中的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外周构件30的前方部分,在成为轴向端缘部的图5中的上方端缘部形成有向图5中的上方开放的切口窗36。该切口窗36被设为大致矩形,在壁厚方向上将外周构件30贯穿来形成该切口窗36。该切口窗36的深度尺寸(图5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为未到达外周构件30的相反侧的轴向端缘部(图5中的下方端缘部)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为外周构件30的轴向尺寸的1/3左右,由此使上述切口窗36的内周面中的、图5中下端的内周面位于比内轴构件28中的除了定位突起29、29以外的部分中的成为轴向端面的图5中的上方端面靠图5中的下方的位置。

进一步,在外周构件30的下部附近设有从外周构件30的下部附近起向外周侧突出的安装部38。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周构件30的下端附近起,以厚壁的大致板形状在周向的大致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该安装部38,尤其是在左右方向两侧,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突出尺寸被设置得较大。而且,在上述安装部38中的突出尺寸被设置得较大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通孔40、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安装部38相对于外周构件30的轴直角方向倾斜地设置,并且形成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通过在被设为上述形状的内轴构件28的外周面固接橡胶弹性体32、并且在外周构件30的内周面固接橡胶弹性体32,由此通过橡胶弹性体32将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弹性连结。即,橡胶弹性体32具备从内轴构件28的左右两侧朝向车辆前方侧以规定的周向尺寸扩展并延伸的部分,并且在上述橡胶弹性体32中的内轴构件28的车辆前方侧形成有以规定的周向尺寸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减重空腔42。由此,在橡胶弹性体32中形成有从内轴构件28的左右两侧朝向车辆的斜前方延伸的橡胶臂部44、44,该橡胶臂部44、44被设为上述橡胶臂部44、44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扩展得较大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内轴构件28中的车辆后方侧的外周面固接有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缓冲橡胶46。该缓冲橡胶46被设为大致矩形筒形状,沿内轴构件28以及外周构件30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而且,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沿内轴构件28以及外周构件30的中心轴线方向贯通的大致矩形的插通孔48。

进一步,在内轴构件28的外周面以及外周构件30的内周面遍及大致整面地固接有覆盖橡胶层50、52,上述橡胶臂部44、44、缓冲橡胶46与覆盖橡胶层50、52在橡胶弹性体32中形成为一体。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橡胶弹性体32形成为具备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的一体硫化成形件。

更进一步,在将外周构件30的内周面覆盖的覆盖橡胶层52中,设有从位于在车辆前方侧设置的切口窗36的下方的部分起朝向车辆后方侧、即朝向内轴构件28突出的缓冲橡胶54。该缓冲橡胶54沿内轴构件28以及外周构件30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左右方向尺寸以及长度尺寸变小,被设为朝向车辆后方侧前端变细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橡胶衬套16的外部尺寸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部尺寸互不相同,与第一橡胶衬套16的外部尺寸相比而将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部尺寸设置得较大。即,与外筒构件22中的最大宽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构件22的外周形状被设为大致正方形,因此为图2中的上下方向尺寸或者左右方向尺寸)相比而将外周构件30的最大宽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设置得较大。由此,与第一橡胶衬套16中的橡胶弹性体24相比,将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橡胶弹性体32的整体尺寸和橡胶量设置得较大。

通过将被设为以上那样的构造的第一橡胶衬套16和第二橡胶衬套18装配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杆10。该杆构件5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杆构件。即,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一方(图1中的左方,即车辆前方)的端部装配第一橡胶衬套16,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另一方(图1中的右方,即车辆后方)的端部装配第二橡胶衬套1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以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方式一体形成有第一橡胶衬套16中的外筒构件22。

上述杆构件56被设为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长条状的构件,且被设为由金属、合成树脂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该杆构件56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尺寸)被设为小于在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周构件30上设置的切口窗36的左右方向宽度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6从第一橡胶衬套16的车辆后方侧端部朝向斜上方而向后方倾斜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如图6中单点划线所示那样,杆构件56的至少车辆后方侧部分的中心轴线58大致呈直线状延伸,相对于第二橡胶衬套18的中心轴线大致正交。

进一步,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向与车辆后方侧部分的中心轴线58正交的方向(图4中的纸面里侧方向)突出的限位突部60。另外,在比该限位突部60靠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即长度方向一方侧(第一橡胶衬套16侧)的位置,与限位突部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向与限位突部60相同方向突出的抵接突部62。上述限位突部60与抵接突部62具有与杆构件56大致相等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尺寸),并且各自的突出尺寸被设为与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内轴构件28的除了定位突起29、29以外的部分的轴向尺寸大致相等。另外,上述限位突部60与抵接突部62分别被设为大致矩形的块状,限位突部60形成为比设于第二橡胶衬套18的橡胶弹性体32的插通孔48小的大小,并且抵接突部62形成为比设于橡胶弹性体32的减重空腔42小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限位突部60的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被设为在与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中心轴线58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平坦面。

另外,在杆构件56中,在限位突部60与抵接突部62的车辆前后方向之间形成有向限位突部60以及抵接突部62的突出方向(图7中的下方)开口的螺栓插通孔6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中心轴线58正交的方向上将杆构件56贯穿而形成该螺栓插通孔66。而且,在上述螺栓插通孔66的内表面形成有阴螺纹。此外,上述螺栓插通孔66也可以被设为不贯穿杆构件56的有底孔形状。

而且,通过将橡胶弹性体24的一体硫化成形件以压入状态插通并固定于在被设为上述构造的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设置的外筒构件22,由此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橡胶衬套16。

另一方面,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从图7中的下方,重叠被设为独立部件的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内轴构件28的除了定位突起29、29以外的部分的轴向端面、即图7中的上方端面。然后,将杆构件56插入在内轴构件28的轴向端面上设置的定位突起29、29之间,并且在杆构件56的螺栓插通孔66与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内轴构件28的内孔68中插通固定用螺栓70并进行紧固连接,由此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固定地设置有第二橡胶衬套18。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6中的相对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内轴构件28的固定部由设于杆构件56的螺栓插通孔66构成。另外,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相对于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的固定部由设于内轴构件28的内孔68构成。

在上述杆构件56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固定状态下,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相对于在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方侧设置的切口窗36插入有横截面的一部分。即,从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杆构件56穿过切口窗36向外周构件30的内侧延伸。而且,上述杆构件56穿过开口窗34延伸至比外周构件30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杆构件56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后方侧固定于内轴构件28。另外,设于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的限位突部60插入在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橡胶弹性体32上设置的插通孔48,限位突部60的车辆后方侧面(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插通孔48的内周面中的车辆后方侧面相互重叠,缓冲橡胶46相对于车辆后方侧端面64被设为抵接状态,或者被车辆后方侧端面64按压而设为预备压缩状态。由此,成为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前端面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位于比内轴构件28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此外,限位突部60的车辆后方侧面(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插通孔48的内周面中的车辆后方侧面也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构成为包括限位突部60、且被设为在与中心轴线58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较大的平坦面。由此,如后述那样,在外力作用于扭转杆10而使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作为被连结构件的车辆车身14抵接时,能够以足够大的面积进行抵接。

另外,在杆构件56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固定状态下,从杆构件56向图7中的下方延伸的抵接突部62被插入于在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的对置面之间设置的减重空腔42。换言之,在杆构件56中的比固定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内轴构件28的固定部位(螺栓插通孔66)靠长度方向中央侧(第一橡胶衬套16侧)的位置设有抵接突部62,该抵接突部62朝向第二橡胶衬套18的内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力尚未作用于扭转杆10的状态下,抵接突部62在不与位于减重空腔42的外周侧的橡胶臂部44、44、缓冲橡胶54、以及固接于内轴构件28的外周面的覆盖橡胶层50中的任一者抵接的状态下,插入到减重空腔42的大致中央部分。即,抵接突部62配置为隔着缓冲橡胶54与外周构件30对置,如后述那样,在外力作用于扭转杆10时,抵接突部62的车辆前方侧面71隔着缓冲橡胶54与外周构件30抵接。

在被设为上述构造的扭转杆10中,通过在第一橡胶衬套16中的内轴构件20中插通安装用螺栓72并将其螺接于动力单元12,由此将第一橡胶衬套16安装于动力单元12,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外周构件30的各螺栓插通孔40中插通安装用螺栓74并将其螺接于车辆车身14,由此将第二橡胶衬套18安装于车辆车身14。由此,动力单元12相对于车辆车身14通过扭转杆10弹性地连结。换言之,通过扭转杆10而相互连结的被连结构件是动力单元12和车辆车身14,动力单元12中的连结部位和车辆车身14中的连结部位由扭转杆10的第一橡胶衬套16和第二橡胶衬套18的各安装部位(内轴构件20的内孔、螺栓插通孔40)构成。

在此,车辆车身14不仅具备供安装用螺栓74螺接的被安装部76,还具备在扭转杆10朝向车辆车身14安装时配置为与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隔着缓冲橡胶46对置的对置壁部78。由此,如后述那样,在外力作用于扭转杆10时,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隔着缓冲橡胶46、且不隔着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周构件30地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抵接,上述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对置壁部78的前方面79被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橡胶46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之间设有规定距离的间隙。

而且,在车辆进行加速、减速等时,由动力单元12与车辆车身14之间引起的扭矩反作用力造成的相对位移被横跨动力单元12与车辆车身14之间进行装配的扭转杆10缓冲地限制,有效地抑制动力单元12相对于车辆车身14的例如绕惯性主轴的转动。此时,例如,当在使扭转杆10中的连结于动力单元12的连结部位与连结于车辆车身14的连结部位相互接近的方向上产生扭矩反作用力时,对扭转杆10作用有长度方向的压缩力。其结果是,在第二橡胶衬套18中,内轴构件28与杆构件56一并地伴随着橡胶臂部44、44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外周构件30朝向后方侧位移。在此,将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车辆车身14的分离距离设为小于内轴构件28与车辆车身14的分离距离,因此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车辆车身14中的对置壁部78抵接,限制了橡胶臂部44、44的弹性变形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6中的与车辆车身14中的对置壁部78抵接的抵接面由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前端面、即车辆后方侧端面64构成。而且,上述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不隔着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周构件30地相互抵接,由此构成限位机构80,该限位机构80对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橡胶弹性体32、尤其是橡胶臂部44、44的朝向车辆后方侧被拉动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中的前方面79的对置面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46,因此使杆构件56与车辆车身14隔着缓冲橡胶46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或者缓和伴随着杆构件56与车辆车身14的相互碰撞(抵接)而产生冲击、异响。

另一方面,当在使扭转杆10中的连结于动力单元12的连结部位与连结于车辆车身14的连结部位相互分离的方向上产生扭矩反作用力时,在扭转杆10上作用有长度方向的拉伸力。其结果是,在第二橡胶衬套18中,固定于杆构件56的内轴构件28伴随着橡胶臂部44、44的弹性变形相对于外周构件30朝向前方侧位移。在此,将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外周构件30的分离距离设为小于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的分离距离,因此抵接突部62中的车辆前方侧面71与外周构件30抵接,由此限制橡胶臂部44、44的弹性变形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中的车辆前方侧面71与外周构件30被设为相互抵接,通过将它们配置为在车辆前方侧的减重空腔42内对置,由此构成辅助限位机构82,该辅助限位机构82对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橡胶弹性体32、尤其是橡胶臂部44、44的朝向车辆前方侧被压缩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因而,通过上述辅助限位机构82,在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上的夹着内轴构件28的前方,限制与限位机构80相反方向上的橡胶弹性体32的弹性变形量。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抵接突部62与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对置面之间设有缓冲橡胶54,因此抵接突部62相对于外周构件30隔着缓冲橡胶54进行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伴随着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外周构件30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异响。

在被设为以上那样的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杆10中,外周构件30被固定于车辆车身14,内轴构件28在外周构件30内位移,因此不需要像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外周侧设置较大的用于供外周构件30位移的空间,能够将向车辆车身14装配扭转杆10中的第二橡胶衬套18时所需的周围的配设空间抑制得较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杆10中,由于独立地设置杆构件56与第二橡胶衬套18,因此能够对杆构件56与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一方进行设计变更、或者使相互的组合不同,也容易实现特性调谐的效率化、不同车种之间的部分部件的共用化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橡胶衬套18中,外周构件30通过在外周面上突出设置的安装部38固定于车辆车身14,因此与压入固定构造相比还增大了车辆车身14中的固定部的构造、形状等的自由度。

而且,在被设为上述那样的构造的扭转杆10中,在杆构件56与作为被连结构件的车辆车身14的抵接部分构成限位机构80,能够避免由限位机构80产生的抵接力直接作用于杆构件56与内轴构件28的固定部位。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作用于限位机构80的较大的抵接力对内轴构件28与杆构件56的固定部位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限位机构80中,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从第二橡胶衬套18起呈直线状延伸,并且车辆后方侧端面64向与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的中心轴线58大致正交的方向扩展,因此与车辆后方侧端面64和外周构件30之间的抵接相伴的外力作为轴向的压缩力而有效地作用于杆构件56。由此,能够抑制在杆构件56上引起的弯曲、剪切的应力,更加有效地利用杆构件56的构件强度,能够实现耐限位负载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扭转杆1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设置有第一橡胶衬套16与第二橡胶衬套18,将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部尺寸设为大于第一橡胶衬套16的外部尺寸,从而对第二橡胶衬套18赋予较大的防振性能。在上述第二橡胶衬套18中,通过采用杆构件56与内轴构件28的固定构造以及杆构件56与车辆车身14的基于直接抵接的限位构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大型的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配设空间的缩小效果与限位负载性能的提高效果。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周构件30上设有开口窗34,杆构件56被设为穿过开口窗34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而与车辆车身14抵接,因此避免外周构件30、车辆车身14的形状变得复杂。

更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外周构件30的切口窗36插入杆构件56,因此能够将杆构件56从第二橡胶衬套18突出的突出尺寸、进而扭转杆10的配设空间抑制得较小。此外,在将杆构件56从第二橡胶衬套18卸下时,也能够穿过切口窗36将杆构件56朝向第二橡胶衬套18的上方拉拔。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终归只是例示,本发明不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关的具体记载的任何限定性解释。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后方侧设有开口窗34,该外周构件30从车辆前方侧覆盖内轴构件28,并且杆构件56穿过开口窗34与位于外周构件30的车辆后方侧的车辆车身14抵接,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即,也可以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方侧设置开口窗34,将外周构件30设为在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半圆筒形状或者横向的大致u状,从车辆后方侧覆盖内轴构件28。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方侧设置车辆车身14,使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该车辆车身14抵接,由此构成限位机构,在该情况下,与车辆车身14(被连结构件)抵接的抵接面由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中的车辆前方侧面71构成。

或者,也可以是,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两侧设有开口窗34,外周构件30由完全断开的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构件构成。在上述情况下,在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两侧设有车辆车身14,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后方侧的车辆车身14抵接,由此构成作为限位机构的第一限位机构,并且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前方侧的车辆车身14抵接,由此构成作为限位机构的第二限位机构。

尤其是,开口窗34并非限定为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横跨轴向的两侧之间来形成的方式。即,开口窗34可以在外周构件30的轴向端缘部处形成为未到达至轴向的相反侧的端缘部的深度,也可以在轴向中间部分以贯穿壁厚方向的方式形成。因而,外周构件30不限于在周向的整周上不连续的局部周壁形状,也可以设为在周向的整周上连续的筒形状。

而且,即使在外周构件30被设为在周向的整周上连续的筒形状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配置为越过外周构件30的轴向外侧与车辆车身14对置,也能够在外周构件30的轴向外侧不经由该外周构件30地构成限位机构80。因而,本发明中的外周构件30的开口窗34不是必须的,在设有开口窗34的情况下,外周构件30除了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为大致半圆筒或者大致横向的u状之外,还可以设为大致c状、大致“コ”型,除此之外,还可以设为在杆构件56的宽度方向两侧分离地对置配置的一对板状等,外周构件30的形状不受任何限定。此外,只要构成使杆构件56不经由外周构件30与被连结构件(车辆车身14)抵接的限位机构80即可,在不影响成为本发明的课题的内轴构件与杆构件的固定部的强度的范围内,例如也可以使内轴构件28与外周构件30或者车辆车身14隔着缓冲橡胶等相对于限位机构80辅助地或者附加地抵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设于缓冲橡胶46的插通孔48中插入杆构件56的限位突部60,在限位突部60的车辆后方侧设有缓冲橡胶46而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对置,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即,例如也可以替代限位突部60侧或者在限位突部60的基础上,在车辆车身14侧设置缓冲橡胶46,使杆构件56的限位突部60与车辆车身14的对置壁部78对置。同样,也可以替代杆构件56侧或者在杆构件56侧的基础上,在抵接突部62侧设置在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外周构件30之间设置的缓冲橡胶54。尤其是,在本发明中,在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侧端面64与车辆车身14之间设置的缓冲橡胶46、在杆构件56的抵接突部62与外周构件30之间设置的缓冲橡胶54不是必须的。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周构件30中的切口窗36形成为在轴向端缘上开放,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即,切口窗36可以形成为在外周构件30的轴向中间部分沿壁厚方向贯穿,杆构件56可以从外周构件30的轴直角方向插入外周构件30而固定于内轴构件28。因而,在本发明中,限位突部60、抵接突部62不是必须的。另外,在本发明中,切口窗36也不是必须的。即,例如也可以将杆构件56的车辆后方部分设为弯曲形状,将杆构件5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越过外周构件30的车辆前方侧的壁部而配置在外周构件30内。

更进一步,在本发明中,没有对第一橡胶衬套16进行任何限定,可以适当地采用公知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球窝接头、滑动套筒等。另外,第二橡胶衬套18中的杆构件56与第二内轴构件28的连结构造在示例的基于螺栓固定的连结构造之外,也可以采用焊接或铆钉、铆接固定等公知的各种连结构造。

另外,在设置第一橡胶衬套16的情况下,也不限定于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向外筒构件22(杆构件56)压入橡胶弹性体24的一体硫化成形件的方式,第一橡胶衬套16也可以通过将具备内轴构件20与外筒构件22的橡胶弹性体24的一体硫化成形件向杆构件56的圆筒形状的臂孔压入固定等来形成第一橡胶衬套16。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一橡胶衬套16与第二橡胶衬套18并且将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部尺寸设为大于第一橡胶衬套16的外部尺寸,但可以将上述第一橡胶衬套16与第二橡胶衬套18设为大致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将第一橡胶衬套16的外部尺寸设为大于第二橡胶衬套18的外部尺寸。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橡胶衬套16中采用与第二橡胶衬套18同样的构造。即,也可以将第一橡胶衬套16设为与杆构件56独立的部件,相对于杆构件56固定内轴构件,并且通过使杆构件56与作为被连结构件的动力单元12抵接来构成对第一橡胶衬套16中的橡胶弹性体24的弹性变形量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扭转杆;12:动力单元(被连结构件);14:车辆车身(被连结构件);16:第一橡胶衬套;18:第二橡胶衬套;28:内轴构件;30:外周构件;32:橡胶弹性体;34:开口窗;36:切口窗;38:安装部;42:减重空腔;46、54:缓冲橡胶;56:杆构件;62:抵接突部;64:车辆后方侧端面(抵接面、对置面);66:螺栓插通孔(固定部);68:内孔(固定部);79:前方面(对置面);80:限位机构;82:辅助限位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