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4880发布日期:2020-03-06 08:2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来自路面的冲击进行缓冲的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压缓冲器,其具有根据弹性体的伸缩而在活塞杆的轴向上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被弹性体将一个端面相对于阻尼阀能够接触离开地按压。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减震器,其将被安装在活塞杆的第一活塞插入缸体内的杯状部件。在所述减震器中,通过将第一活塞插入杯状部件的内部空间,从而产生与第一活塞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外侧时相比不同的阻尼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96474号公报(2013年5月20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170821号公报(2000年6月23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不能使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根据活塞的位置而变化。

在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当第一活塞进入杯状部件内时,通过使工作油流入形成在该第一活塞的流路,从而产生阻尼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能够利用与以往不同的机构,产生取决于活塞的位置的阻尼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具备:缸体;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相对于所述缸体滑动的第二活塞;以及锁油部,所述锁油部配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所述一端侧,通过将所述第一活塞插入,从而在所述锁油部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与该一端侧的相反侧即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当所述活塞杆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向所述另一端侧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通过利用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使所述阀门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具备:缸体,所述缸体在一端侧的壁部形成有将工作油排出的开口部;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所述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大径部,所述大径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一活塞的其他部分大,且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缸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而且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和该一端侧的相反侧即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当所述活塞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向所述另一端侧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通过利用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使所述阀门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具备:缸体;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相对于所述缸体滑动的第二活塞;以及锁油部,所述锁油部配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所述一端侧,通过将所述第一活塞插入,从而在所述锁油部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当所述活塞杆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相对于所述活塞杆向所述另一端侧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通过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使所述阀门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其能够产生取决于活塞的位置的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伸长状态时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压缩行程的过程中的状态时的整体构成。

图2是表示在活塞杆的车体侧的顶端部配置的部件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的第一活塞与阀门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b是表示伸侧行程中的第一活塞与阀门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第一活塞位于比缸体的开口部更靠车轴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第一活塞位于比所述开口部更靠车体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5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压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伸侧行程中第一活塞位于比所述开口部更靠车体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2液压缓冲器

10、10a缸体

10b开口部

11锁油部

11a、21c间隙流路

20活塞杆

21、21d第一活塞

21a流路(活塞内流路)

21b大径部

22、32阀门

23、33第二活塞

23b流路(第二活塞内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液压缓冲器1的构成)

图1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的伸长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的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的过程中的状态时的整体构成。液压缓冲器1是摩托车的后座垫等所使用的缓冲器。搭载有液压缓冲器1的车辆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自行车、汽车。如图1a和图1b所示,液压缓冲器1具备:缸体10、活塞杆20、阻尼力产生部30、副油箱40、外筒50以及悬架弹簧60。

缸体10是将车体侧(一端侧)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件12的筒状的部件,并将工作油填充在其内部。安装部件12是用于将液压缓冲器1安装在车体的部件。在缸体10的车体侧形成有多个用于将缸体10的内部与阻尼力产生部30连通的孔部13。另外,在缸体10的车轴侧形成有多个用于将缸体10的内部与阻尼力产生部30连通的孔部14。

在缸体10的内部的车体侧,配置有向车轴侧(另一端侧)打开的筒状的锁油部11。后述的第一活塞21被插入锁油部11的内部,存在于锁油部11与第一活塞21之间的工作油被压缩,从而能够得到防止液压缓冲器1的触底的效果。上述的效果在下文中称为“锁油效果”。

活塞杆20是从车轴侧插入缸体10内的棒状的部件。图2是表示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的顶端部配置的部件的剖视图。更详细地说,图2是将液压缓冲器1沿着包含活塞杆20的中心轴c在内的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的顶端部,从车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活塞21、阀门22以及第二活塞23。

第二活塞23是相对于缸体10滑动的活塞,并将缸体10内的空间划分为车体侧的第一油室s1和车轴侧的第二油室s2。第二活塞23经由在外周面设置的o形环23a与缸体10接触。

第一活塞21配置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端部,且具有向车体侧开口的圆筒形状。第一活塞21在液压缓冲器1的压缩状态时被插入锁油部11的内部,从而在第一活塞11与锁油部11之间形成小油室s0,产生锁油效果。

第一活塞21的外径比锁油部11的内径小,在第一活塞21的外周面与锁油部1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11a。在压侧行程中,当小油室s0中的工作油被压缩时,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通过间隙流路11a向小油室s0的外部流出。此时,在间隙流路11a产生阻尼力。

第一活塞21在车轴侧具有将第一活塞2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路(活塞内流路)21a。第一活塞21的车轴侧配置有由多个板阀层叠而成的阀门22。阀门22是受到工作油的流动的影响而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且具有能够将流路21a的车轴侧的开口部封闭的形状和大小。

第一活塞21能够相对于活塞杆20在活塞杆20的轴向移位。在压侧行程中,当活塞杆20向车体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相对于活塞杆20向车轴侧相对移动。相反地,在伸侧行程中,当活塞杆20向车轴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相对于活塞杆20向车体侧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第一活塞21在车轴侧具有小径部211,该小径部211的内径比第一活塞21的其他部分小。上述的流路21a是将小径部211沿轴向贯通而形成的。在活塞杆20的外周面配置有筒状的隔圈27。隔圈27具有小径部271和大径部272。大径部272具有比小径部271的外径大的外径,且位于比小径部271更靠车体侧的位置。第一活塞21的小径部211被配置在小径部271的径向外侧。

隔圈27的车轴侧端部与阀门22抵接,隔圈27的车体侧端部与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端部设置的限位块28抵接。因此,隔圈27不会在轴向移位。限位块28例如可以是与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端部设置的螺纹槽螺纹配合的螺母。

在轴向上,隔圈27的小径部271的长度比第一活塞21的小径部211的长度长。因此,第一活塞21能够在隔圈27的大径部272和阀门22之间沿轴向移位。

另外,在轴向上的小径部211和大径部272之间,配置有对第一活塞21向车轴侧,即向阀门22所处的一侧施力的阀门弹簧29。阀门弹簧29是具有弹性的环状的部件,例如是螺旋弹簧等。

在第一活塞21未被作用液压的情况下,第一活塞21由于阀门弹簧29的弹力而向车轴侧移位,并与阀门22抵接。另外,在压侧行程中,由于阀门弹簧29的弹力,以及由于第一活塞21向车体侧移动而受到的工作油的阻力,第一活塞21更牢固地与阀门22抵接。另一方面,在伸侧行程中,由于第一活塞21向车轴侧移动,从而小油室s0内的液压暂时降低,由于此时产生的小油室s0与第一油室s1的液压差,第一活塞21克服阀门弹簧29的弹力而向车体侧移位。

图3a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的第一活塞21与阀门22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伸侧行程中的第一活塞21与阀门22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如图3a所示,在压侧行程中,第一活塞21的车轴侧端面与阀门22抵接。该状态下若第一活塞21侵入锁油部11的内部,则小油室s0内的液压升高,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通过流路21a并使阀门22挠曲,并向第一油室s1流出。此时阀门22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同时,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的另外一部分流过间隙流路11a,此时,在间隙流路11a也产生阻尼力。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伸侧行程中,第一活塞21的车轴侧端面与阀门22间隔开。因此,在伸侧行程中,流路21a的车轴侧的开口部开放,工作油通过流路21a流入小油室s0内。因此,能够防止随着第一活塞21向车轴侧相对移动而使小油室s0成为负压的情况。

另外,隔圈27的小径部271的外直径比第一活塞21的小径部211的内直径稍小(例如0.2mm)。因此,第一活塞21也能够在活塞杆20的径向移位。另外,第一活塞21的车体侧端部顶端变细。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即使不提高第一活塞21和锁油部11的定位的精度,第一活塞21的车体侧端部也会被锁油部11的车轴侧端部引导,从而第一活塞21被插入锁油部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活塞21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缸体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四棱柱等具有圆以外的剖面的筒状。该情况下,关于锁油部11的剖面的形状,也成为与第一活塞21的剖面的形状匹配的形状。但是,若第一活塞21的剖面是圆形,则不需要进行第一活塞21与锁油部11的角度匹配。因此,第一活塞21和锁油部11优选为剖面是圆形的形状。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活塞杆20的车轴侧设置有:安装部件24,其用于将液压缓冲器1安装在车轴;以及弹簧座25,其与悬架弹簧60抵接。

在安装部件24的车体侧配置有缓冲橡胶26。缓冲橡胶26吸收在液压缓冲器1的压侧行程中杆导向部52与安装部件24接触时的冲击。

阻尼力产生部30与第一油室s1和第二油室s2连通,伴随着由于活塞杆20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阻尼力产生部30的具体的结构,由于与本发明无关,所以并未图示。

副油箱40补偿工作油,且补偿的该工作油与随着活塞杆20相对于缸体10的位移的、缸体10内的容积变化量相当。该副油箱40经由阻尼力产生部30而与第一油室s1和第二油室s2连通。

外筒50是在缸体10的外侧设置的筒状的部件,并与缸体10同轴地配置。在外筒50的内周面与缸体1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将阻尼力产生部30和第二油室s2连通的环状流路50a。在外筒50的外周设置有与悬架弹簧60抵接的车体侧弹簧座51。

另外,在外筒50的车轴侧的端部附近配置有被活塞杆20贯通的杆导向部52。杆导向部52是大致形状为厚壁圆筒状的部件,经由o形环52a与外筒50的内周面接触。另外,杆导向部52用内侧的孔经由油封件52b、衬套52c以及防尘密封件52d将活塞杆20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

另外,在杆导向部52的车体侧配置有回弹橡胶52e。回弹橡胶52e在液压缓冲器1最大伸长时,吸收第二活塞23向杆导向部52的车体侧表面接触而产生的冲击。

悬架弹簧60通过伸缩来吸收路面的凹凸所伴随的振动。悬架弹簧60的车体侧的端部与车体侧弹簧座51抵接,车轴侧的端部与车轴侧弹簧座25抵接,从而规定悬架弹簧60的两端的位置。

(液压缓冲器1中的工作油的流动)

参照图1a和图1b,说明液压缓冲器1中的工作油的流动。在图1a和图1b中,用实线表示压侧行程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用虚线表示伸侧行程中的工作油的流动。

如图1a所示,在压侧行程中,随着活塞杆20向车体侧的移动,工作油从第一油室s1经由孔部13流向阻尼力产生部30。流入阻尼力产生部30的工作油中,与活塞杆20的进入体积相当的工作油流入副油箱40,之外的工作油经由环状流路50a以及孔部14流入第二油室s2。

而且在压侧行程中,在第一活塞21被插入锁油部11的状态下(行程的末端),如图3a所示,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经由间隙流路11a流入第一油室s1。由于该工作油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另外,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使阀门22挠曲而从流路21a流向第一油室s1,从而也产生阻尼力。因此,能够根据第一活塞21的位置,换言之,能够根据液压缓冲器1的行程的深度来产生阻尼力。

在伸侧行程中,当第一活塞21向锁油部11的外部移动时,如图3b所示,第一油室s1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间隙流路11a和流路21a流入小油室s0。

另外,随着第二活塞23向车轴侧移动,第二油室s2的工作油经由缸体10的车轴侧的孔部14以及环状流路50a而流向阻尼力产生部30。在阻尼力产生部30已产生阻尼力之后的工作油向第一油室s1流入。而且,与活塞杆20的退出体积相当的工作油从副油箱40流向第一油室s1。

(效果)

按照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具备:缸体10;活塞杆20,其被插入缸体10内,且从车体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21、阀门22以及相对于缸体10滑动的第二活塞23;以及锁油部11,其配置在缸体10内的车体侧,由于被第一活塞21插入从而在该锁油部11与第一活塞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11a。第一活塞21具有将车体侧和车轴侧连通的流路21a,并且能够在活塞杆20的轴向移位。当活塞杆20向车体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相对于活塞杆20向车轴侧相对移动,第一活塞21的车轴侧与阀门22抵接,利用通过流路21a的工作油的流动使阀门22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根据上述结构,当活塞杆20到达缸体10的车体侧时,第一活塞21被插入到锁油部11中,第一活塞21的车轴侧端面与阀门22抵接。该状态下第一活塞21侵入锁油部11的内部时,小油室s0内的液压升高,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通过流路21a并使阀门22挠曲,向第一油室s1流出。此时阀门22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另外,由于阀门22,通过流路21a的工作油的流动的一部分被限制。由此,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的压力变高,工作油流过在第一活塞21的外周面与锁油部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流路11a,从而也产生阻尼力。因此,液压缓冲器1能够高效地产生取决于第一活塞21的位置的阻尼力。

当活塞杆20向车轴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向车体侧移动,流路21a的开口部被打开,所以工作油经由流路21a流入小油室s0内。因此,能够防止小油室s0成为负压,能够使液压缓冲器1稳定地工作。

另外,在液压缓冲器1中,第一活塞21能够在活塞杆20的径向移位。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即使不提高第一活塞21和锁油部11的定位的精度,第一活塞21也会被插入锁油部11的内部。

另外,在液压缓冲器1中,第一活塞21具有向车体侧开口的筒状,在车轴侧具有流路21a。如此,通过将第一活塞21设置为筒状,从而能够确保间隙流路11a的长度,同时实现第一活塞21的轻量化。

[实施方式2]

下面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的便利,对与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a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液压缓冲器1a与液压缓冲器1的不同点在于:(i)具备阀门32来取代阀门22;(ii)具备第二活塞33来取代第二活塞23;以及(iii)具备阻尼阀23c以及23d(阻尼力产生阀)。

阀门32不是用于产生阻尼的阀门,而是限制通过流路21a的工作油的流动的阀门。在液压缓冲器1a的压侧行程中,流路21a的车轴侧的开口部被阀门32封闭,所以工作油不会流过流路21a。因此,与液压缓冲器1相比,流过间隙流路11a的工作油的量增加,在间隙流路11a产生的阻尼力增加。

第二活塞33具有将车体侧与车轴侧连通的流路(第二活塞内流路)23b。阻尼阀23c以及23d分别配置在流路23b的车体侧和车轴侧的开口部。在压侧行程以及伸侧行程中,随着第二活塞31在第一油室s1内移动,工作油通过流路23b。此时阻尼阀23c或23d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因此,在液压缓冲器1a中,能够使得在第二活塞33中也产生阻尼力。

[实施方式3]

下面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的便利,对与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2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第一活塞21d位于比缸体10a的开口部10b更靠车轴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图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2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压侧行程中第一活塞21d位于比开口部10b更靠车体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2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念图,是表示伸侧行程中第一活塞21d位于比开口部10b更靠车体侧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在图5a~图5c中示意性地示出在活塞杆20的车体侧端部配置的第一活塞21d等的部件与开口部10b的位置关系,省略对于其他部件的记载。压侧行程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用实线示出,伸侧行程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用虚线示出。

如图5a~5c所示,液压缓冲器2与液压缓冲器1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缸体10a来取代缸体10,且具备第一活塞21d来取代第一活塞21。另外,液压缓冲器2与液压缓冲器1不同点还在于不具备锁油部11,且将工作油排出的开口部10b被形成在车体侧的壁部。

第一活塞21d与第一活塞21不同点在于具有大径部21b,该大径部21b在与缸体10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21c。在本实施方式中,缸体10a的内部中的比大径部21b更靠车体侧的空间成为小油室s0,大径部21b与第二活塞23之间的空间成为第一油室s1。

在图5a~图5c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活塞21d的整体成为大径部21b,但是也可以将大径部21b形成为第一活塞21d的一部分。活塞杆20的轴向的大径部21b的厚度比开口部10b的口径大。也就是说,大径部21b具有能够覆盖开口部10b的厚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0的车体侧端部附近,设置有弹簧座291。利用弹簧座291规定阀门弹簧29的车体侧端部的位置。

另外,第一活塞21d与第一活塞21相同,具有流路(活塞内流路)21a,并且能够在活塞杆20的轴向上移位。另外,在第一活塞21d和第二活塞23之间的活塞杆20的外周面配置有在轴向具有台阶的筒状的保持部件221。本实施方式的阀门22被保持部件221保持在第一活塞21d的附近。

在压侧行程中,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从孔部13流向阻尼力产生部30,并产生阻尼力。其后,活塞杆20的进入体积量的工作油流入副油箱40,剩余的工作油流入第二油室s2。

而且,在第一活塞21d位于比开口部10b更靠车轴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小油室s0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0b经由环状流路50a流向第二油室s2。如图5b所示,当第一活塞21d到达比开口部10b更靠车体侧的位置时,从开口部10b流出的工作油减少,流过间隙流路21c的工作油增加。此时,由于通过间隙流路21c的工作油的流动,产生阻尼力。

在伸侧行程中,第二油室s2内的工作油流向阻尼力产生部30,产生阻尼力,之后工作油流入小油室s0。另外,来自第二油室s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开口部10b流入第一油室s1。而且,活塞杆20的退出体积量的工作油从副油箱40流入小油室s0。

而且,如图5c所示,在伸侧行程中,由于第一活塞21向车轴侧移动,从而小油室s0内的液压暂时降低。由于此时产生的小油室s0与第一油室s1的液压差,第一活塞21克服阀门弹簧29的弹性力向车体侧移位。此时,由于流路21a的车轴侧的开口部被打开,所以第一油室s1内的工作油通过流路21a流入小油室s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图5c中,未示出第二活塞23的流路23b和阻尼阀23c、23d,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塞23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液压缓冲器1a同样具有流路23b以及阻尼阀23c、23d。

(效果)

按照以上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2具备:缸体10a,其在车体侧的壁部形成有将工作油排出的开口部10b;以及活塞杆20,其被插入缸体10a内,且从车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活塞21d、阀门22以及第二活塞23,第一活塞21d具有大径部21b,该大径部的直径比第一活塞21d的其他部分大,且在该大径部与缸体10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21c,而且第一活塞21d具有将车体侧与车轴侧连通的流路21a,并且能够在活塞杆20的轴向移位,当活塞杆20向车体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d向车轴侧移动,且第一活塞21d的车轴侧与阀门22抵接,由于通过流路21a的工作油的流动,阀门22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一活塞21d比缸体10a的开口部10b更向车体侧移动时,存在于比第一活塞21d更靠车体侧的位置的工作油的压力升高。此时,工作油流过缸体10a的内表面与大径部21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路21c,从而产生阻尼力。另外,此时,第一活塞21d的车轴侧与阀门22抵接,该阀门22由于通过流路21a的工作油的流动而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因此,能够产生取决于第一活塞21的位置的阻尼力。

之后,当活塞杆20向车轴侧移动时,第一活塞21d向车体侧移动,流路21a的开口部被打开。因此,工作油经由流路21a流向由缸体10和第一活塞21d形成的小油室s0。因此,能够防止小油室s0成为负压,能够使液压缓冲器2稳定地工作。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请求保护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体;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相对于所述缸体滑动的第二活塞;以及

锁油部,所述锁油部被配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所述一端侧,通过将所述第一活塞插入,从而在所述锁油部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

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

当所述活塞杆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相对于所述活塞杆向所述另一端侧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通过利用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使所述阀门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中,所述第一活塞能够向所述活塞杆的径向移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中,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向所述一端侧开口的筒形状,在所述另一端侧具有所述活塞内流路。

4.一种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体,所述缸体在一端侧的壁部形成有将工作油排出的开口部;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所述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第二活塞,

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大径部,所述大径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一活塞的其他部分大,且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缸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

而且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

当所述活塞杆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向所述另一端侧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通过利用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而使所述阀门挠曲,从而产生阻尼力,

在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比所述开口部更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筒体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被从所述开口部排出,

当所述第一活塞到达比所述开口部更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时,从所述开口部排出的工作油减少,流经所述间隙流路的工作油增加。

5.一种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体;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被插入所述缸体内,且从一端侧起配置有第一活塞、阀门及相对于所述缸体滑动的第二活塞;以及

锁油部,所述锁油部配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所述一端侧,通过将所述第一活塞插入,从而在所述锁油部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流路,

所述第一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通的活塞内流路,并且能够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位,

当所述活塞杆向所述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塞相对于所述活塞杆向所述另一端侧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阀门抵接,从而流经所述活塞内流路的工作油的流动被限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二活塞具有将所述一端侧与所述另一端侧连通的第二活塞内流路,

在所述第二活塞内流路的开口部配置有阻尼力产生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