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结构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4148发布日期:2018-12-05 15: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枢转结构与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铰链结构以及采用此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笔记本电脑或移动电话等掀盖式电子装置通常是利用铰链结构来枢接本身的显示器与主机本体,且使用者可通过铰链结构以使电子装置的两个壳体进行相对的开合动作,藉以使用或收纳电子装置。详细而言,一般铰链结构提供翻盖式的电子装置固定的扭力输出,以使得显示器与主机本体在开合的过程中不会因开合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扭力。然而,却有可能因为铰链结构的扭力不足而无法稳定将显示器固定在预设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铰链结构,除了原本的第一扭力之外,在枢转至特定角度后可产生第二扭力,以提供足够的扭力。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上述的铰链结构,可增加情境的运用与完整度。

本发明的铰链结构,其包括第一枢转组件、第二枢转组件以及第一支架。第一枢转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活塞件、多个第一枢转臂以及第一滑动轴。第一枢转臂与第一活塞件交替排列,其中每一个第一枢转臂具有第一弹性槽。第一滑动轴穿过第一枢转臂与第一活塞件,且位于每一个第一枢转臂的第一弹性槽内。第一滑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第二枢转组件枢接第一枢转组件。第一支架具有彼此分离的多个第一活塞槽。第一活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活塞槽内。当第一枢转组件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枢转至角度时,第一活塞槽分别挤压各第一活塞件而产生第二扭力。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以及至少一个铰链结构。铰链结构枢设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铰链结构包括第一枢转组件、第二枢转组件以及第一支架。第一枢转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活塞件、多个第一枢转臂以及第一滑动轴。第一枢转臂与第一活塞件交替排列,且每一个第一枢转臂具有第一弹性槽。第一滑动轴穿过第一枢转臂与第一活塞件,且位于每一个第一枢转臂的第一弹性槽内。第一滑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第二枢转组件枢接第一枢转组件。第一支架具有彼此分离的多个第一活塞槽。第一活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活塞槽内。当第一枢转组件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枢转至角度时,第一活塞槽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而产生第二扭力。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铰链结构的设计中,第一枢转组件的第一滑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而第一枢转组件的第一活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活塞槽内,且当第一枢转组件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枢转至角度时,第一活塞槽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而产生第二扭力。藉此,本发明的铰链结构的扭力能够获得适应性的调整,进而让使用此铰链组件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能够固定在预定角度,以增加情境的运用性与完整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铰链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示出沿图1a的线a-a’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c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局部立体爆炸图。

图1d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第一活塞件与第一活塞槽的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e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作动流程的剖面侧视图。

图3a示出图2b的铰链结构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3b示出图2d的铰链结构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铰链结构

20:第一机体

30:第二机体

100:第一枢转组件

110:第一活塞件

112:组装部

113:导入部

114:开槽

120:第一枢转臂

121:第一弹性槽

122、222:第一孔径部

123、223:第二孔径部

124:第一端

125:第二端

130:第一滑动轴

140:第一固定轴

200:第二枢转组件

210:第二活塞件

220:第二枢转臂

221:第二弹性槽

224:第三端

225:第四端

230:第二滑动轴

240:第二固定轴

300:第一支架

310:第一活塞槽

311:第一活塞孔径部

312:第二活塞孔径部

400:第二支架

410:第二活塞槽

500:固定件

510:第一定位孔

520:第二定位孔

530:第一定位槽

540:第二定位槽

600:共用轴

d1、d2:延伸方向

e:电子装置

θ:角度

d1、d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铰链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b示出沿图1a的线a-a’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1c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局部立体爆炸图。图1d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第一活塞件与第一活塞槽的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先同时参考图1a、图1b以及图1c,本实施例的铰链结构10包括第一枢转组件100、第二枢转组件200以及第一支架300。第一枢转组件100包括多个第一活塞件110、多个第一枢转臂120以及第一滑动轴130。第一枢转臂120与第一活塞件110交替排列,其中每一个第一枢转臂120具有一第一弹性槽121。第一滑动轴130穿过第一枢转臂120与第一活塞件110,且位于每一个第一枢转臂120的第一弹性槽121内。特别是,第一滑动轴130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121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第二枢转组件200枢接第一枢转组件100。第一支架300具有彼此分离的多个第一活塞槽310,其中第一活塞件110分别配置于第一活塞槽310内。特别是,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角度θ时,第一活塞槽310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110而产生第二扭力。

详细来说,请同时参考图1b、图1c以及图1d,本实施例的第一活塞件110包括组装部112与导入部113。第一滑动轴130穿过组装部112,而导入部113位于对应的第一活塞槽310内且具有开槽114。此处,开槽114的延伸方向d1平行于第一活塞槽310的延伸方向d2,而开槽114的形状例如是u型或矩形,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再参考图1c,本实施例的第一枢转臂120的第一弹性槽121具有第一孔径部122与第二孔径部123。第一孔径部122的孔径大于第二孔径部123的孔径,而第一滑动轴130位于第一孔径部122内。此处,第一弹性槽121具体化为封闭槽孔。由于第一滑动轴130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121的孔径,意即属于干涉配合,第一滑动轴130会持续地撑开第一弹性槽121,以使第一弹性槽121弹性变性而产生恒定夹持力来夹持第一滑动轴130,藉此产生第一扭力。换言之,第一扭力为固定值,可视为一种连续扭力。此外,第一枢转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固定轴140,其中第一固定轴140穿过第一枢转臂120,且第一固定轴140与第一滑动轴130分别位于每一个第一枢转臂120的第一端124与第二端125。

再者,请再参考图1c,本实施例的第二枢转组件200包括多个第二活塞件210、多个第二枢转臂220、第二滑动轴230以及第二固定轴240。第二枢转臂220与第二活塞件210交替排列,且每一个第二枢转臂220具有第二弹性槽221。第二弹性槽221具有第孔径部222与第二孔径部223,其中第一孔径部222的孔径大于第二孔径部223的孔径,而第二滑动轴230位于第一孔径部222内。此处,第二弹性槽221为封闭槽孔。第二滑动轴230穿过第二枢转臂220与第二活塞件210,且位于每一个第二枢转臂220的第二弹性槽221内。第二滑动轴230的直径大于第二弹性槽221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第二固定轴240穿过第二枢转臂220,其中第二固定轴240与第二滑动轴230分别位于每一个第二枢转臂220的第三端224与第四端225。较佳地,第二枢转组件200的结构设计与第一枢转组件100的结构设计完全相同。

请再同时参考图1c与图1d,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300的第一活塞槽310包括第一活塞孔径部311与第二活塞孔径部312,而第一枢转组件100的第一活塞件110适于分别在第一活塞槽310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与第二活塞孔径部312之间移动。此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的孔径大于第二活塞孔径部312的孔径。每一个第一活塞件110的直径小于第一活塞孔径部311的孔径且大于第二活塞孔径部312的孔径。

如图1a、图1b以及图1c所示,本实施例的铰链结构10还包括第二支架400,其中第二支架400具有彼此分离的多个第二活塞槽410,且第二活塞件210分别配置于第二活塞槽410内。较佳地,第二活塞件210与第二活塞槽410的结构设计与第一活塞件110与第一活塞槽310的结构设计完全相同,藉此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该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角度θ时,第二活塞槽410分别挤压第二活塞件210而产生第二扭力。换言之,本实施例的铰链结构10可视为是双扭力结构。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扭力的产生是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该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角度θ时,通过第一活塞槽310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110以及第二活塞槽410分别挤压第二活塞件210,因此第二扭力为非固定值,可视为一种突增扭力。

此外,本实施例铰链结构10还包括一对固定件500,分别配置于第一枢转组件100与第二枢转组件200的相对两侧,且具有一对第一定位孔510、一对第二定位孔520、一对第一定位槽530以及一对第二定位槽540。第一固定轴140的两端分别位于这对第一定位孔510内,而第二固定轴240的两端分别位于这对第二定位孔520内。第一滑动轴130的两端分别位于这对第一定位槽530内,而第二滑动轴230的两端分别位于这对第二定位槽540内。也就是说,第一枢转组件100可通过第一滑动轴130与第一固定轴140而固定于这对固定件500上,而第二枢转组件200可分别通过第二滑动轴230与第二固定轴240固定于这对固定件500上。另外,本实施例的铰链结构10还还包括共用轴600,其中共用轴600穿过第一枢转组件100与第二枢转组件200,进而使第一枢转组件100可相对第二枢转组件200进行枢转。

图2a至图2e示出图1a的铰链结构的作动流程的剖面侧视图。图3a示出图2b的铰链结构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3b示出图2d的铰链结构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以下将配合图2a至图2e以及图3a与图3b详细说明铰链结构10的第一扭力与第二扭力的产生。

请先同时参考图1c与图2a,当第一枢转组件100与第二枢转组件200呈180度状态时,由于第一滑动轴130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121的孔径,而第二滑动轴230的直径大于第二弹性槽221的孔径,意即属于干涉配合,第一滑动轴130会持续地撑开第一弹性槽121,而第二滑动轴230会持续地撑开第二弹性槽221,以产生第一扭力。此时,第一活塞件110的导入部113的开槽114位于对应第一活塞孔径部311内,使得导入部113的开槽114不受对应的第一活塞槽310的挤压而不产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且非角度θ时,第一活塞件110不受挤压而不产生弹性变形,进而也无第二扭力的产生。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a以及图2b,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从180度往特定的角度θ方向枢转时,第一枢转臂120与第二枢转臂220相对转动,而第一滑动轴130与第二滑动轴230分别移动于这对第一定位槽530与这对第二定位槽540内。也就是说,当第一枢转臂120与第二枢转臂220相对转动,第一滑动轴130与第二滑动轴230仅滑动而不转动。意即,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时,相对转动的第一枢转臂120以及第二枢转臂220与不转动的第一滑动轴130以及第二滑动轴230产生相对的旋转位移。此时,如图3a所示,第一活塞件110的导入部113与第一活塞槽310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间隙配合,意即第一活塞件110不受力,因此不产生第二扭力。此处,角度θ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而自行设计,于此并不加以限制。

之后,请同时参考图1a、图2c以及图2d,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特定的角度θ时,第一枢转臂120与第二枢转臂220相对转动,而第一滑动轴130与第二滑动轴230分别移动于这对第一定位槽530与这对第二定位槽540内。此时,第一活塞件110从对应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移动至第二活塞孔径部312,以驱使第一活塞槽310挤压对应的第一活塞件110的导入部113,而产生第二扭力。如图3b所示,第一活塞件110的导入部113与第一活塞槽310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干涉配合,第一活塞件110导入部113的开槽114受到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进而产生第二扭力。

最后,请同时参考图1a以及图2e,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迭置于第二枢转组件200的上方时,第一活塞件110的导入部113与第一活塞槽310的第一活塞孔径部311仍为干涉配合,且第一活塞件110导入部113的开槽114受到挤压而持续产生弹性变形。

图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e包括第一机体20、第二机体30以及上述的至少一个铰链结构10,其中铰链结构10枢设于第一机体20与第二机体30之间。此处,第一机体20与第二机体30其中的一个为显示屏幕,而第一机体20与第二机体30其中的另一个为系统主机,且电子装置e例如为笔记本电脑,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于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e具有铰链结构10,因此除了具有固定值得第一扭力外,当第一枢转组件100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200枢转至角度θ时,第一活塞槽310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110而产生第二扭力。通过铰链结构10产生第二阶段的扭力变化来补偿现有损失的扭力,使电子装置e的扭力能够获得适应性的调整,且可以增加情境的运用性与完整度。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铰链结构的设计中,第一枢转组件的第一滑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弹性槽的孔径而产生第一扭力,而第一枢转组件的第一活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活塞槽内,且当第一枢转组件相对于第二枢转组件枢转至角度时,第一活塞槽分别挤压第一活塞件而产生第二扭力。藉此,本发明的铰链结构的扭力能够获得适应性的调整,进而让使用此铰链组件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能够固定在预定角度,以增加情境的运用性与完整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