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8211发布日期:2018-12-08 05:2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链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

背景技术

链条是通过将多个由一对链节板形成的链节串联连接而构成。相邻的链节中的一个链节的前端相对于另一个链节的后端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链条通过在链条的长度方向被拉伸而向一个方向前进。

例如,可以列举链节板之间的间隔在链节的前端和后端为恒定的平板型链条。在平板型链条中,需要准备2种链节、即链节板之间的间隔相对较窄的内链节、和链节板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宽的外链节。

现有一种偏心链条,由链节板间的间隔在链节的前端和后端不同的1种链节构成。根据这种链条,相邻的链节中的一个链节以将链节板之间的间隔较窄的一侧的端部插入到另一个链节的链节板之间的间隔较宽的一侧的端部中的状态与另一个链节连接。

但是,在偏心链条中,需要在链节的前端和后端使链节板之间的间隔不同。因此,各链节板在链节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具有相对于链条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中间部。由于这样的结构,当链条在其长度方向拉伸时,应力集中在各链节板的中间部,可能会使中间部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旨在解决偏心链条的链节板易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其将多个由一对链节板形成的链节通过插通到衬套的卡销串联连接而构成,相邻的链节中的一个链节的前端相对于另一个链节的后端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链条通过在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被拉伸而向一个方向前进,所述链条的特征在于所述链条的所述链节板包括第1端部和第2端部以及中间部,所述第2端部位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所述中间部设置在所述第1端部和第2端部之间,所述第1端部和第2端部分别向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交叉,所述中间部具备第1交叉部和第2交叉部,所述第1交叉部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以第1角度交叉,所述第2交叉部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以第2角度交叉,该第2角度与所述第1角度相对所述第1端部呈对称分布,相对于所述第1端部所述第2角度的绝对值与所述第1角度的绝对值相等;所述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1端部的交叉角度以及所述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2端部的交叉角度均为钝角;所述第2端部包括a链节板和b链节板,所述a链节板与第1交叉部连接,平行于第1端部,所述b链节板与第2交叉部连接,平行于第1端部。

优选地,在所述链节板的第1端部形成有由衬套嵌合的贯穿孔,在所述第1端部上的所述贯穿孔的周缘形成有环状的凸部,所述凸部从所述链节板向所述链节板的厚度方向突出。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形状为筒状,其内壁设有凹槽,凹槽内用固体润滑油填充。

优选地,所述中间部的厚度大于第1端部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第1端部的厚和所述a链节板以及所述b链节板的厚度是一样的。

优选地,所述第1端部的两壁分别与所述a链节板和所述b链节板的内壁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1端部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为间隙配合,所述第1端部的贯穿孔孔径大于所述卡销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a链节板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为间隙配合,所述a链节板的贯穿孔孔径大于所述卡销的直径;所述b链节板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为过盈配合,所述b链节板的贯穿孔孔径小于于所述卡销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卡销的两端设置有倒角。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链节板的中间部分别连接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2端部由平行设置的a链节板和b链节板组成,这样当链条在其长度方向拉伸时,应力集中虽然在各链节板的中间部,但是应力分别由所述a链节板和b链节板承受,a链节板和b链节板呈平行对称分布,这样链条所述的力就只有长度方向的应力,不会使所述中间部产生横向的变形。采用本发明的链条解决了偏心链条的链节板易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01-链节板,02-衬套,03-卡销;011-第1端部,012-中间部,013-第2端部,0121-第一交叉部,0122-第2交叉部,0131-a链节板,0132-b链节板,0133-凸部,021-衬套凹槽,022-衬套筒壁。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链节板变形的链条,其将多个由一对链节板01形成的链节通过插通到衬套03的卡销02串联连接而构成,相邻的链节中的一个链节的前端相对于另一个链节的后端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链条通过在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被拉伸而向一个方向前进,所述链条的链节板包括第1端部011;第2端部013,其位于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以及中间部012,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端部011和第2端部013之间,所述第1端部011和第2端部013分别向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交叉,所述中间部012具备第1交叉部0121和第2交叉部0122,所述第1交叉部0121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以第1角度交叉,所述第2交叉部0122与所述链条的长度方向以第2角度交叉,该第2角度与所述第1角度相对所述第1端部011呈对称分布,所述第2角度的绝对值与所述第1角度的绝对值相等;所述中间部012相对于所述第1端部011的交叉角度以及所述中间部012相对于所述第2端部013的交叉角度均为钝角;所述第2端部013包括a链节板0131和b链节板0132,所述a链节板0131与第1交叉部0121连接,平行于第1端部011,所述b链节板0132与第2交叉部0122连接,平行于第1端部011。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链节板的中间部分别连接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2端部由平行设置的a链节板和b链节板组成,这样当链条在其长度方向拉伸时,应力集中虽然在各链节板的中间部,但是应力分别由所述a链节板和b链节板承受,a链节板和b链节板呈平行对称分布,这样链条所述的力就只有长度方向的应力,不会使所述中间部产生横向的变形;另外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部的厚度是加厚的,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采用本发明的链条解决了偏心链条的链节板易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所述链节板01的第2端部013形成有由衬套嵌合的贯穿孔,在所述第2端部012上b链节板0132的所述贯穿孔的周缘形成有环状的凸部013,所述凸部0133从所述链节板向所述链节板的厚度方向突出;这样所述b链节板0132的厚度大于所述a链节板0131,通过这样的设置,所述b链节板与所述卡销03能更稳定的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02的形状为筒状,其内壁设有凹槽021,所述凹槽021内用固体润滑油填充,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强链条的润滑性能,能让链条实现免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部012的厚度大于第1端部011的厚度,在现有的链条中的中间部是最容易变形的,本发明中针对这一技术问题将中间部加厚以抵抗更强的应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1端部011的厚度和所述a链节板0131以及所述b链节板0132的厚度是一样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1端部011的两壁分别与所述a链节板0131和所述b链节板0132的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1端部011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03为间隙配合,所述第1端部011的贯穿孔孔径大于所述卡销03的直径,这样所述第1端部能绕所述卡销03更自由地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a链节板0131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03为间隙配合,所述a链节板0131的贯穿孔孔径大于所述卡销03的直径;所述b链节板0132的贯穿孔与所述卡销03为过盈配合,所述b链节板0132的贯穿孔孔径小于于所述卡销03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卡销03的两端都做了倒角处理,便于链条的组装。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