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把手龙头本体与龙头阀芯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5088发布日期:2018-10-16 19:5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双把手龙头,特别是指一种双把手龙头本体与龙头阀芯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成本,目前很多龙头的本体都采用塑料注塑成型,一些龙头本体可以直接一体注塑成型;但是对于双把手龙头而言,由于其整体呈现为“h”型结构,并且其内部流道也成型为“h”型,这个导致双把手龙头本体很难一体注塑成型,一般是将双把手龙头本体分成左、右两边本体和一中央本体,所述边本体一体成型有用于安装龙头阀芯的阀座、与阀座底部相连的进水管以及与阀座侧面相连的过水段;所述阀座与进水管和过水段相通;所述中央本体中段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中央本体与两边本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二次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结合或者各自独立注塑成型再进行拼接,这两种方式存在着各组件之间连接强度较低,制作工艺比较繁琐的问题。

为此有人研究出了一种一体注塑成型的双把手龙头本体,该双把手龙头本体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左、右两边本体和一中央本体,所述边本体包括用于安装龙头阀芯的阀座和与阀座底部相连的进水管;所述中央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边本体;所述中央本体内形成有出水流道以及连通出水流道的出水口,所述阀座的顶部的顶部设有安装口,所述阀座的底部设有与进水管的进水流道相通的进水口,所述阀座的一侧设有与中间本体的正对出水流道并与出水流道相通的过水口;所述阀座的另一侧设有正对过水口的抽芯孔,通过该抽芯孔可以将用于成型的出水流道的芯轴从出水流道内进行抽出;为解决水流从抽芯孔流出的问题,该抽芯孔会配合有堵头;目前堵头与抽芯孔的配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堵头嵌套到抽芯孔内,这种方式堵头容易掉落,另外一种方式是将堵头直接二次注塑到抽芯孔内,这种方式工艺比较复杂且费时;中国专利cn101973104a便公开以上一体注塑成型的双把手龙头本体的成型方法及其结构,还公开了堵头与抽芯孔的两种配合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把手龙头本体与龙头阀芯的配合结构,其结构简单,能解决一体注塑成型的双把手龙头本体的抽芯孔导致的漏水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双把手龙头本体与龙头阀芯的配合结构,其中所述双把手龙头本体包括左、右两个边本体和一个中央本体,所述边本体与所述中央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边本体包括阀座和与阀座底部相连的进水管;所述中央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边本体;所述阀座的底部设有与进水管的进水流道相通的进水口,所述阀座的一侧设有正对中央本体内的出水流道并与该出水流道相通的过水口;所述阀座的另一侧设有正对过水口的抽芯孔;所述龙头阀芯包括阀壳以及安装于该阀壳内的水路控制组件,所述阀壳的底部设有进水孔,所述阀壳的侧壁设有出水孔,所述水路控制组件控制进水孔与出水孔之间的连通与否;每个所述阀座内固定有一所述龙头阀芯,该龙头阀芯的进水孔与该阀座的进水口连通,该龙头阀芯的出水孔与该阀座的过水口相通;所述龙头阀芯的阀壳外壁与所述阀座内壁之间设有隔离密封件,所述隔离密封件阻断所述阀座的抽芯孔与进水流道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的抽芯孔与出水流道之间的连通。

所述隔离密封件为一止水垫,所述止水垫封堵所述阀座的抽芯孔。

所述止水垫包括一面积大于抽芯孔面积的止水垫片、一环形圈以及一过水垫圈,所述止水垫片夹设于所述阀壳外壁临近所述抽芯孔的一侧与所述阀座内壁之间并封堵所述抽芯孔,所述过水垫圈夹设于所述阀壳外壁设有所述出水孔的一侧与所述阀座内壁之间,所述过水垫圈上设有连通阀壳的出水孔和阀座的过水口的通水孔;所述环形圈套置所述阀壳并与止水垫片和过水垫圈相连。

所述阀壳外壁设有一供所述止水垫嵌套的卡槽,所述止水垫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卡槽上设有供所述固定孔套置的固定凸点。

所述阀壳外壁上与出水孔相对的一侧设有正对抽芯孔的固定环槽,所述固定环槽的内径大于抽芯孔的孔径,所述隔离密封件为嵌套在固定环槽内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阀壳外壁和所述阀座内壁紧配合。

所述阀壳外壁沿其周向开设有高于固定环槽的第一环槽和低于固定环槽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通过开设在阀壳外壁上的第一连接凹槽与固定环槽相通,所述第二环槽通过开设在阀壳外壁上的第二连接凹槽与固定环槽相通;所述第一环槽内配合有第一固定密封圈,所述第一固定密封圈通过嵌套在第一连接凹槽内的第一弹性连接筋条与所述密封圈相连,所述第二环槽内配合有第二固定密封圈,所述第二固定密封圈通过嵌套在第二连接凹槽内的第二弹性连接筋条与所述密封圈相连。

所述阀壳外壁沿其周向开设有高于所述抽芯孔的上环形槽和低于所述抽芯孔的下环形槽;所述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之间设有连通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的两个连接嵌槽;两个连接嵌槽分别位于阀壳的出水孔的两侧,且两个连接嵌槽分别处于抽芯孔的两侧;所述隔离密封件包括嵌套在上环形槽内的上密封圈、嵌套在下环形槽内的下密封圈以及两个分别嵌套在两个连接嵌槽内的弹性筋条,所述弹性筋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所述上密封圈、下密封圈以及两个弹性筋条与所述阀壳外壁和所述阀座内壁紧配合。

所述阀壳外壁开设有一倾斜的环形斜拉槽;所述环形斜拉槽的顶端位于出水孔的正上方,所述环形斜拉槽的底端位于与出水孔相对的所述阀壳外壁的另一侧上,且所述环形斜拉槽的底端低于所述抽芯孔;所述隔离密封件为嵌套在所述环形斜拉槽内的o型圈,所述o型圈与所述阀壳外壁和所述阀座内壁紧配合。

所述阀壳与所述阀座之间设有定位机构。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阀壳外壁上的定位凸块以及设置阀座内壁上并供定位凸块卡置的定位凹槽。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通过隔离密封件来阻断所述阀座的抽芯孔与进水流道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的抽芯孔与出水流道之间的连通,从而解决抽芯孔导致的漏水问题;而且所述隔离密封件设置所述龙头阀芯的阀壳外壁与所述阀座内壁之间,能有效避免隔离密封件从双把手龙头本体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龙头阀芯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龙头阀芯的侧视图1;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龙头阀芯的侧视图2;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龙头阀芯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龙头阀芯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龙头阀芯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组合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分解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龙头阀芯的结构分解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龙头阀芯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龙头阀芯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组合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结构分解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龙头阀芯的结构分解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龙头阀芯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龙头阀芯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双把手龙头本体与龙头阀芯的配合结构,其中所述双把手龙头本体a包括左、右两个边本体1和一个中央本体2,所述边本体1与所述中央本体2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边本体1包括阀座11和与阀座11底部相连的进水管12;所述中央本体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边本体1;所述阀座11的底部设有与进水管12的进水流道121相通的进水口111,所述阀座11的一侧设有正对中央本体2内的出水流道21并与该出水流道21相通的过水口112;所述阀座11的另一侧设有正对过水口112的抽芯孔113;所述龙头阀芯b包括阀壳3以及安装于该阀壳3内的水路控制组件4,所述阀壳3的底部设有进水孔31,所述阀壳3的侧壁设有出水孔32,所述水路控制组件4控制进水孔31与出水孔32之间的连通与否;每个所述阀座11内固定有一所述龙头阀芯b,该龙头阀芯b的进水孔31与该阀座11的进水口111连通,该龙头阀芯b的出水孔32与该阀座11的过水口112相通。其中所述阀座11的顶部可以设有安装口114,所述龙头阀芯b从安装口114装入阀座11内,该安装口114配合通过螺接的方式或卡接的方式配合有压盖c以把龙头阀芯b固定于阀座11上;所述水路控制组件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或滑动的操作方式来控制进水孔31与出水孔32之间的连通与否。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所述龙头阀芯b的阀壳3外壁与所述阀座11内壁之间设有隔离密封件5,所述隔离密封件5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本发明通过隔离密封件5来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从而解决了抽芯孔113导致的漏水问题;而且所述隔离密封件5设置所述龙头阀芯b的阀壳3外壁与所述阀座11内壁之间,能有效避免隔离密封件5从所述双把手龙头本体a上脱落。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配合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中,所述隔离密封件5为一止水垫51,所述止水垫51封堵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通过该止水垫51便可直接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

配合图2至图6所示,所述止水垫51可以包括一面积大于抽芯孔113面积的止水垫片511、一环形圈512以及一过水垫圈513,所述止水垫片511夹设于所述阀壳3外壁临近所述抽芯孔113的一侧与所述阀座11内壁之间并封堵所述抽芯孔113以防止从抽芯孔113漏水,所述过水垫圈513夹设于所述阀壳3外壁设有所述出水孔32的一侧与所述阀座11内壁之间以保证出水孔32与进水口111之间的水密性,所述过水垫圈513上设有连通阀壳3的出水孔32和阀座11的过水口112的通水孔5131;所述环形圈512套置所述阀壳3并与止水垫片511和过水垫圈513相连。其中所述止水垫片511、环形圈512以及过水垫圈51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别成型后再焊接连接。

配合图4至图6所示,所述止水垫51可以固定于所述阀壳3外壁上,其中所述阀壳3外壁设有一供所述止水垫51嵌套的卡槽,所述止水垫51上设有固定孔514,所述卡槽上设有供所述固定孔514套置的固定凸点334以防止止水垫51脱离。该卡槽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阀壳3外壁设有所述出水孔32的一侧的第一卡槽331、设置于所述阀壳3外壁临近所述抽芯孔113的一侧的第二卡槽332以及沿所述阀壳3轴向开设在阀壳3外壁上的环形卡槽333;所述环形卡槽333低于出水孔32和抽芯孔113并与第一卡槽331和第二卡槽332相连通;所述止水垫片511和所述过水垫圈513具设有所述固定孔514;所述第一卡槽331和第二卡槽332均设有所述固定凸点334以固定住所述止水垫片511和所述过水垫圈512,其中所述止水垫片511嵌套于第二卡槽332内,所述过水垫圈513嵌套在第一卡槽331内,所述环形圈512则嵌套在环形卡槽33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壳3与所述阀座11之间可设有定位机构以用于将龙头阀芯b准确安装到阀座11内,既能保证所述出水孔32与所述过水口112的连通以及所述进水孔31与所述进水口111的连通,也能保证止水垫51能封堵住所述抽芯孔113,从而保证止水垫能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配合图6所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阀壳3外壁上的定位凸块34以及设置阀座11内壁上并供定位凸块34卡置的定位凹槽115,其中所述定位凸块34和定位凹槽115可以反向设置,即所述定位凸块34可以设置于阀座11内壁上且所述定位凹槽115设置于阀座11外壁上。

实施例二:

配合图7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中,所述阀壳3外壁上与出水孔32相对的一侧设有正对抽芯孔113的固定环槽35,所述固定环槽35的内径大于抽芯孔113的孔径,所述隔离密封件5为嵌套在固定环槽35内的密封圈52,所述密封圈52顶持阀座11内壁和阀壳3外壁以与阀座11内壁和阀壳3外壁紧配合。这样通过密封圈52与阀壳3外壁和阀座11内壁的配合便可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以及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

配合图8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壳3外壁沿其周向开设有高于固定环槽35的第一环槽351和低于固定环槽35的第二环槽352,所述第一环槽351通过开设在阀壳3外壁上的第一连接凹槽353与固定环槽35相通,所述第二环槽352通过开设在阀壳3外壁上的第二连接凹槽354与固定环槽35相通;所述第一环槽351内配合有第一固定密封圈521,所述第一固定密封圈521通过嵌套在第一连接凹槽353内的第一弹性连接筋条523与所述密封圈52相连,所述第二环槽352内配合有第二固定密封圈522,所述第二固定密封圈522通过嵌套在第二连接凹槽354内的第二弹性连接筋条524与所述密封圈52相连,其中密封圈52、第一固定密封圈521、第二固定密封圈522、第一弹性连接筋条523以及第二弹性连接筋条52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后再焊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配合在第一环槽351内的第一固定密封圈521和配合在第二环槽352内的第二固定密封圈522能对所述密封圈52起到一个限位作用,从而把所述密封圈52稳固地固定在所述固定环槽3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壳3与所述阀座11之间也可以设有定位机构以用于将龙头阀芯b准确安装到阀座11内,既能保证所述出水孔32与所述过水口112的连通以及所述进水孔31与所述进水口111的连通,也能保证所述固定环槽32能正对所述抽芯孔113,从而保证所述密封圈52与阀壳3外壁和阀座11内壁的配合能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以及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配合图11所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阀壳3外壁上的定位凸块34以及设置阀座11内壁上并供定位凸块34卡置的定位凹槽115,其中所述定位凸块34和定位凹槽115可以反向设置,即所述定位凸块34可以设置于阀座11内壁上且所述定位凹槽115设置于阀座11外壁上。

实施三:

配合图12至图16所示,在本实施中,所述阀壳3外壁开设有一倾斜的环形斜拉槽36;所述环形斜拉槽36的顶端位于出水孔32的正上方,所述环形斜拉槽36的底端位于与出水孔32相对的所述阀壳3外壁的另一侧上,且所述环形斜拉槽36的底端低于所述抽芯孔113;所述隔离密封件5为嵌套在所述环形斜拉槽36内的o型圈53,所述o型圈53顶持阀座11内壁和阀壳3外壁以与阀座11内壁和阀壳3外壁紧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环形斜拉槽36可以使得所述o型圈53倾斜的固定在所述阀壳3外壁上,从而使得所述o型圈53一端高于出水孔32,所述o型圈53的另一端则低于抽芯孔113,这样所述o型圈53与阀壳3外壁和阀座11内壁的配合便可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以及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壳3与所述阀座11之间可设有定位机构以用于将龙头阀芯b准确安装到阀座11内,保证所述出水孔32与所述过水口112的连通以及所述进水孔31与所述进水口111的连通,从而保证本发明的水路的构成。配合图16所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阀壳3外壁上的定位凸块34以及设置阀座11内壁上并供定位凸块34卡置的定位凹槽115,其中所述定位凸块34和定位凹槽115可以反向设置,即所述定位凸块34可以设置于阀座11内壁上且所述定位凹槽115设置于阀座11外壁上。

实施例四:

配合图17至图21所示,在本实施中,所述阀壳3外壁沿其周向开设有高于所述抽芯孔113的上环形槽37和低于所述抽芯孔113的下环形槽38;所述上环形槽37和下环形槽38之间设有连通上环形槽37和下环形槽38的两个连接嵌槽39;两个连接嵌槽39分别位于阀壳3的出水孔32的两侧,且两个连接嵌槽39也分别处于抽芯孔113的两侧;所述隔离密封件5包括嵌套在上环形槽37内的上密封圈54、嵌套在下环形槽38内的下密封圈55以及两个分别嵌套在两个连接嵌槽39内的弹性筋条56,所述弹性筋条56的两端分别连接上密封圈54和下密封圈55,所述上密封圈54、下密封圈55以及两个弹性筋条56与所述阀壳3外壁和所述阀座11内壁紧配合。其中所述上密封圈54、下密封圈55以及两个弹性筋条56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别成型后再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上环形槽37高于所述抽芯孔113,所述下环槽38低于所述抽芯孔113;并且连通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的两个连接嵌槽39不仅分别位于阀壳3的出水孔32的两侧,两个连接嵌槽也分别处于抽芯孔113的两侧,这使得嵌套在上环形槽37内的上密封圈54、嵌套在下环形槽38内的下密封圈55以及两个分别嵌套在两个连接嵌槽39内的弹性筋条56与阀壳3外壁和阀座11内壁之间的配合便可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进水流道121之间的连通以及阻断所述阀座11的抽芯孔113与出水流道21之间的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壳3与所述阀座11之间可设有定位机构以用于将龙头阀芯b准确安装到阀座11内,保证所述出水孔32与所述过水口112的连通以及所述进水孔31与所述进水口111的连通,从而保证本发明的水路的构成。配合图21所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阀壳3外壁上的定位凸块34以及设置阀座11内壁上并供定位凸块34卡置的定位凹槽115,其中所述定位凸块34和定位凹槽115可以反向设置,即所述定位凸块34可以设置于阀座11内壁上且所述定位凹槽115设置于阀座11外壁上。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