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63600发布日期:2019-03-30 09:50阅读:6700来源:国知局
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室外墙技术中,很多时候,在地下室外墙已于前期施工完成了,后期又需要重新开设管线出户洞口并增设套管并进行结构回筑。

如图1所示,为现有方案,可以看到按照设计要求需在1.3m的地下室外墙上开设矩形洞口20,并在洞口四周做钢筋混凝土加固梁21,在开设洞口放入套管后还需进行结构回筑,加固梁及套管外砼回筑均需在纵向长度1100的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狭小空间进行,故且此方案工作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成本极大,更是无法满足工期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可以节约成本、便于施工、大大节约工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其包括步骤:

于地下室外墙上开设穿墙孔洞,所述穿墙孔洞的尺寸匹配于待安装套管的尺寸;

提供套管,将所述套管架设于所述穿墙孔洞中,所述套管的两端延伸出所述穿墙孔洞的两侧;

于所述套管的两端安装封头板,封闭所述套管的管身与所述穿墙孔洞之间的间隙;以及

于所述间隙中灌注灌浆料,封填所述间隙。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管身外壁设有栓钉。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管身外壁设有止水环。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和所述封头板均为金属材料,所述封头板焊接固定于所述套管。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灌注所述灌浆料之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上开设至少一处供灌浆的孔洞,所述孔洞连通至所述间隙。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所述封头板时,于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封头板之间至少预留一处供灌浆的缝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于地下室外墙上的穿墙孔洞及位于所述穿墙孔洞中的套管,所述套管的管身与所述穿墙孔洞之间的间隙中封填有灌浆料,所述套管的两端延伸出所述穿墙孔洞的两侧并设有封闭所述间隙的封头板。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管身外壁设有栓钉。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管身外壁设有止水环。

在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室外墙上开设有至少一处供灌浆的孔洞,所述孔洞连通至所述间隙;或者

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封头板之间至少预留有一处供灌浆的缝隙。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套管和封头板洞边加固代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加固,避免狭小空间作业,节约成本,节省工期;

(2)使用套管和封头板洞边加固,出户管洞就可以开圆洞,相较方洞可以大大减少地下室外墙的开洞体量,节约成本,节省工期;

(3)减轻了打凿工作量,减小了对原结构的损伤,结构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地下室外墙后开洞方案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2~4所示,其中,图2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的主流程,图3和图4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的正面(图3)及其a-a剖面(图4)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施工方法,用于在地下室外墙已施工完成,甚至地面结构也已经施工完成的情况下,后期根据设计要求,在地下室外墙上增设管线套管,具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01:于地下室外墙10上开设穿墙孔洞100,穿墙孔洞100的形状和尺寸匹配于待安装套管的形状和尺寸;

步骤02:提供套管11,将套管11架设于穿墙孔洞100中,套管11的两端延伸出穿墙孔洞100的两侧;

步骤03:于套管11的两端安装封头板12,封闭套管11的管身与穿墙孔洞100之间的间隙;以及

步骤04:于封闭套管11的管身与穿墙孔洞100之间的间隙中灌注灌浆料13,封填间隙。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在步骤01中,套管11采用圆形钢管,如采用nd760mm套管(厚16mm),穿墙孔洞12为圆形孔洞,且穿墙孔洞12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套管11的直径尺寸。采用尺寸匹配于单根套管11的圆心孔洞代替原方案的大尺寸的矩形孔洞,可以减小开洞空间,降低对开洞空间的补强要求,从而避免了在洞口周边设置加固梁。在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大节省材料成本,减轻施工负担,提高施工效率。

在步骤02中,套管11采用厚度满足强度要求的相应壁厚的预埋套管,可利用工程质量及强度的相关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提前计算和预估所需套管的壁厚。在本实施例中,套管壁厚为16mm。套管11的管身长度大于或等于穿墙孔洞100的深度,套管11安装于穿墙孔洞100中后,使套管11的两端露出穿墙孔洞100的两侧洞口。其中,套管11可采用外部支架架设在设计位置,与穿墙孔洞100同轴线。

在步骤03中,套管11采用金属制圆形钢管,封头板12采用金属制的环形钢板,钢板厚度为12mm,环形钢板的内径匹配于套管11的管径,将封头板12的内沿焊接固定在套管11的两端露出穿墙孔洞100的位置。采用由套管11和封头板12焊接成型的套管结构,代替原钢筋混凝土加固梁的做法,无需开设大型矩形洞口,在放入套管后再进行洞口回筑,仅需在最小的范围开设圆形孔洞,放入满足强度要求相应壁厚的预埋套管,墙内外侧封头,节约材料成本,也便于施工,具有节约工期的效果。

在步骤04中,采用常规灌浆设备对封闭套管11的管身与穿墙孔洞100之间的间隙进行灌浆料13的灌注,在灌注灌浆料13之前,可以采用在地下室外墙上开设至少一处供灌浆的孔洞,使得孔洞连通至封闭套管11与穿墙孔洞100之间的间隙,通过孔洞插入灌浆设备的灌浆管道,从而进行灌浆,在灌浆结束后,封闭孔洞。或者,在安装上述封头板12时,在地下室外墙10与封头板12之间至少预留一处供灌浆的缝隙,从缝隙中插入灌浆设备的灌浆管道,进行灌浆,灌浆结束后,封闭缝隙。

进一步地,在套管11的管身外壁设有栓钉15,可以增强套管11与灌浆料13的拉结能力。套管11的管身外壁还设有止水环14,止水环14可采用橡胶止水带,对套管11及新浇筑的灌浆料13部分进行止水、防渗漏。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得到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其包括开设于地下室外墙10上的穿墙孔洞100及位于穿墙孔洞100中的套管11,套管11的管身与穿墙孔洞100之间的间隙中封填有灌浆料13,套管11的两端延伸出穿墙孔洞100的内外两侧并设有封闭间隙的封头板12。套管11的管身外壁设有栓钉15和止水环14。

本发明采用开设与圆形的穿墙孔洞并采用定型钢板加固的方式,仅需在最小的范围开设圆孔,放入满足强度要求相应壁厚的预埋套管,墙内外侧封头,内部通过栓钉与灌浆料保证新老结构连接的牢固,在加入适当的止水措施,即可达到预期加固及止水的效果。按照设计意见,为保证原结构与新结构的稳固,相邻开孔间净距不得小于800mm。采用本发明方案最终得到了节约成本、便于施工、大大节约工期的效果。

以下是本发明地下室外墙后开洞增设套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安全性说明:

1.减小开洞面积至直径800mm以下,对于墙体自身构造产生更小影响,是安全性得以保障;

2.正常在混凝土施工期间预留800mm直径以下洞口需要在洞口周边加设加强钢筋,本方法以圆套管替代,并且保证圆套管外墙体钢筋保留,内外排钢筋兜通,圆套管壁厚取16mm,偏于安全;

3.并且在圆套管外粘贴环形钢板,作为灌浆封头板的同时对于圆套管受外压起到了加强肋板的作用,偏于安全;

4.圆套管、环形钢板、锚栓、灌浆材料形成稳定体系,保障了墙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偏于安全;

5.对于相邻开洞部位需进行微调,净间距不小于800mm,避免洞与洞之间的相互影响,保障每个独立洞口的稳定性,偏于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