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01595发布日期:2019-02-19 18:03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液压减振器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阻尼力主要由各过油孔及阀片产生。现有技术中,由于过油孔孔径以及阀片阻尼固定,阻尼力仅与车身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不能随着车辆工况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并不能完全满足汽车悬架系统对阻尼力的要求,难以兼顾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在工作缸底部设置调节阀,调节内部的工作缸和外部的储油缸之间过油量的技术,但现有技术仍存在诸多缺陷。例如,仅活塞杆沿一个方向移动时具有调节能力,调节阀安装在工作缸和储油缸底部容易与其他结构形成干涉。例如,调节阀的核心结构多采用弹簧与阀片配合,或者弹簧与球形阀配合,调节精度不高、无法连续调节,以及由于弹簧的弹性特性,在不同工况下调节阀阀芯开启程度难以保持稳定,此外还容易因弹簧易老化而使用寿命短。

此外,现有液压减震器还存在其他缺陷,例如活塞杆在工作缸内处于拉伸行程时减震效果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及制作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包括活塞组件、外缸、中间缸、内缸、底阀组件和调节阀,所述底阀组件设置在所述内缸的底部以连通或关闭所述外缸和所述内缸之间的油路;

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杆和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杆配置为带动所述活塞本体在所述内缸中滑动,所述活塞本体配置为与所述内缸的缸壁形成对油液的动密封,所述活塞本体具有第一组过油通道、配置为开启与关闭所述第一组过油通道的活塞阀片组件;

所述内缸上侧开有流通孔以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中间缸连通所述外缸,所述调节阀配置为调节所述中间缸和所述外缸之间的过油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阀包括内阀芯、中间阀芯、阀座和旋钮,所述中间阀芯套设在所述内阀芯的外部,所述阀座套设在所述中间阀芯的外部,所述阀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缸的缸壁外,所述内阀芯的尾部与所述中间阀芯螺纹连接,所述旋钮配置为带动所述内阀芯相对于所述中间阀芯转动的同时所述内阀芯在所述中间阀芯内螺旋前进或后退;

所述内阀芯的首部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内阀芯的首部外周与所述中间阀芯内壁之间具有过油间隙,所述中间阀芯具有连通所述过油间隙的通孔,所述阀座内设置有连通所述通孔的第二组过油通道,所述第二组过油通道连通所述外缸;

所述内阀芯的首部外周与所述中间阀芯内壁中至少一个具有锥面,使所述内阀芯在所述中间阀芯内螺旋前进或后退时所述过油间隙增大或减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阀芯的中部与所述中间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组密封圈形成对油液的动密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缸的缸壁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具有伸入所述外缸的筒体部,所述内阀芯的首部和所述中间阀芯伸入所述筒体部,所述中间阀芯与所述筒体部之间设置有第二组密封圈形成对油液的静密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钮和所述内阀芯之间设置有转接座,所述旋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转接座,所述转接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内阀芯;

优选地,所述转接座的首尾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所述旋钮和所述内阀芯分别卡接在对应的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旋钮并固定在所述转接座内,所述旋钮、所述转接座和所述内阀芯具有相同的转动轴心,所述紧固螺钉偏离所述转动轴心;

优选地,所述中间阀芯的外周与所述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三组密封圈形成对油液的静密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阀芯朝向所述旋钮的一侧设置有卡簧,所述卡簧与所述转接座之间设置有硬质垫片,且所述卡簧卡紧所述硬质垫片和所述转接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阀芯具有朝向所述转接座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弹簧和第一球体,所述弹簧抵接所述第一球体,所述转接座具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定位槽,使所述转接座转动时带动各所述定位槽交替对齐所述第一球体且所述第一球体在所述弹簧的张力作用进入所述定位槽,以及所述转接座继续转动时使所述第一球体离开所述定位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呈阶梯状,所述弹簧和所述第一球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直径较小的阶梯内,所述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过盈配合地安装有第二球体,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球体和所述第二球体。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阀片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过油通道上下两端的上活塞阀片和下活塞阀片,所述上活塞阀片和所述下活塞阀片配置为分别单向开启所述第一组过油通道中对应的通道,且开启方向相反。

一种前述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装配过程包括以下操作:

先装配所述转接座和所述中间阀芯,以及将所述第一球体和所述弹簧顺次放入所述安装孔的直径较小的阶梯内;

再将所述第二球体压入所述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使所述第二球体在所述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过盈配合地安装。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在内缸和外缸之间设置有中间缸,内缸上侧开有流通孔以连通中间缸,中间缸连通外缸,调节阀配置为调节中间缸和外缸之间的过油量,即调节阀设置在中间缸和外缸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调节阀作用于中间缸和外缸,不再需要安装在工作缸的底部,不再产生对其它结构的干涉。而且无论活塞杆处于拉伸行程还是压缩行程,内缸与中间缸之间均通过流通孔产生流体流动,相应地使中间缸和外缸之间也通过调节阀产生流体流动,因而无论活塞杆处于拉伸行程还是压缩行程,减震器的阻尼均受到调节阀的调节。

进一步地,调节阀包括内阀芯、中间阀芯、阀座和旋钮,内阀芯的尾部与中间阀芯螺纹连接,旋钮配置为带动内阀芯相对于中间阀芯转动的同时内阀芯在中间阀芯内螺旋前进或后退;内阀芯的首部连通中间缸,内阀芯的首部外周与中间阀芯内壁之间具有过油间隙,中间阀芯具有连通过油间隙的通孔,阀座内设置有连通通孔的第二组过油通道,第二组过油通道连通外缸;内阀芯的首部外周与中间阀芯内壁中至少一个具有锥面,使内阀芯在中间阀芯内螺旋前进或后退时过油间隙增大或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过油间隙包括锥面,当操作者转动旋钮时,带动内阀芯在中间阀芯内螺旋前进或后退,以精确调节过油间隙增大或减小,进而精确调节过油量,且能够实现无级地、连续地调节过油量。而且阀芯不再由弹簧控制,在不同工况下调节阀阀芯开启程度能够保持稳定,且使用寿命长。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区域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活塞杆;2-外缸;3-中间缸;4-内缸;5-导向器组件;6-底阀;7-活塞组件;8-调节阀;9-油封;10-流通孔;71-活塞本体;72-上活塞阀片;73-下活塞阀片;74-螺母;75-第一组过油通道;76-衬套;81-阀座;82-中间阀芯;83-内阀芯;84-转接座;85-第一组密封圈;86-第二组密封圈;87-筒体部;88-过油间隙;89-通孔;90-第三组密封圈;91-旋钮;92-紧固螺钉;93-弹簧;94-第一球体;95-第二球体;96-硬质垫片;97-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及制作方法,其中,该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适用于小轿车、货车、摩托车等车辆的车身等的减震。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包括活塞组件7、外缸2、中间缸3、内缸4、底阀组件6和调节阀8。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活塞组件7、外缸2、中间缸3、内缸4、底阀组件6和调节阀8仅是为解决本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需的必要部件,并非该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仅包括这些部件,例如,为了便于活塞组件7在内缸4内稳定移动,以及为了密封各缸体,该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还包括导向器组件5和油封9,导向器组件5,导向器组件5和油封9置于外缸2和内缸4的上端并与外缸2和内缸4的内边缘配合形成对油液的静密封。例如,为了便于安装该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外缸2的底部设置有吊耳,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

其中,活塞组件7包括活塞杆1和活塞本体71,活塞杆1配置为带动活塞本体71在内缸4中滑动,活塞本体71配置为与内缸4的缸壁形成对油液的动密封,活塞本体71具有第一组过油通道75、配置为开启与关闭第一组过油通道75的活塞阀片组件,底阀组件6设置在内缸4的底部以连通或关闭外缸2和内缸4之间的油路,内缸4上侧开有流通孔10以连通中间缸3,中间缸3连通外缸2,调节阀8配置为调节中间缸3和外缸2之间的过油量。

如图1、图3所示,中间缸3设置在外缸2和内缸4之间,且中间缸3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内缸4的缸壁上,且中间缸3的顶端、底端分别与内缸4的缸壁形成密封连接。优选地,内缸4上侧开设的用于连通中间缸3的流通孔10的数量为多个。由此,当活塞本体71在内缸4中处于拉伸行程(即向上移动)时,内缸4中的流体从流通孔10进入中间缸3,当活塞本体71在内缸4中处于压缩行程(即向下移动)时,中间缸3中的流体从流通孔10进入内缸4。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内缸4和外缸2之间设置有中间缸3,内缸4上侧开有流通孔10以连通中间缸3,中间缸3连通外缸2,调节阀8配置为调节中间缸3和外缸2之间的过油量,即调节阀8设置在中间缸3和外缸2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调节阀8作用于中间缸3和外缸2,不再需要安装在内缸4的底部,不再产生对其它结构的干涉。而且无论活塞杆1处于拉伸行程还是压缩行程,内缸4与中间缸3之间均通过流通孔10产生流体流动,相应地使中间缸3和外缸2之间也通过调节阀8产生流体流动,因而无论活塞杆1处于拉伸行程还是压缩行程,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均受到调节阀8的调节。

作为一种优选的调节阀8,如图3所示,调节阀8包括内阀芯83、中间阀芯82、阀座81和旋钮91。优选地,内阀芯83和中间阀芯82为铜制材料,由此,内阀芯83和中间阀芯82较为柔软,因而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其中,中间阀芯82套设在内阀芯83的外部,阀座81套设在中间阀芯82的外部,阀座81固定连接在外缸2的缸壁外,内阀芯83的尾部与中间阀芯82螺纹连接。优选地,阀座81与中间阀芯82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中间阀芯82的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阀座81的内壁具有内螺纹,使阀座81与中间阀芯82之间以螺纹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旋钮91配置为带动内阀芯83相对于中间阀芯82转动的同时内阀芯83在中间阀芯82内螺旋前进或后退。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结构,旋钮91和内阀芯83之间设置有转接座84,旋钮9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转接座84,转接座8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内阀芯83。优选地,转接座84为铜制材料,因而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作为一种优选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结构,转接座84的首尾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图中未示出),例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凹槽形成卡槽,或者带键槽的圆柱形凹槽形成卡槽。旋钮91和内阀芯83分别卡接在对应的卡槽内,相应地,旋钮91和内阀芯83的与卡槽卡接的部位的形状与卡槽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对于多边形凹槽形成的卡槽,旋钮91、内阀芯83伸入卡槽的部位也为多边形。由此,当操作者转动旋钮91时,由于旋钮9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转接座84、转接座8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内阀芯83,内阀芯83也跟随转动。

优选地,旋钮91、转接座84和内阀芯83具有相同的转动轴心。由此,使得钮、转接座84和内阀芯83能够同轴转动,便于使结构更加紧凑、简化。

优选地,还包括紧固螺钉92,紧固螺钉92穿过旋钮91并固定在转接座84内,紧固螺钉92偏离转动轴心。由于紧固螺钉92偏离转动轴心,能够以较为简单的结构使旋钮91与转接座84牢靠地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阀芯83的首部连通中间缸3。具体地,中间缸3的缸壁开设有开口,开口的边缘具有伸入外缸2的筒体部87,内阀芯83的首部和中间阀芯82伸入筒体部87。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阀芯83的首部外周与中间阀芯82内壁之间具有过油间隙88,中间阀芯82具有连通过油间隙88的通孔89,阀座81内设置有连通通孔89的第二组过油通道,第二组过油通道连通外缸2。具体地,内阀芯83的首部外周的直径小于中间阀芯82内壁的相应配合部位的直径,由此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油间隙88。阀座81内设置有环形槽、开口或者管孔形成第二组过油通道,环形槽、开口或者管孔的两端分别连接通孔89和外缸2。由此,外缸2的流体能经第二组过油通道、通孔89、过油间隙88流入中间缸3,中间缸3内的流体能经过油间隙88、通孔、第二组过油通道流入外缸2内。

本实施例中,内阀芯83的首部外周与中间阀芯82内壁中至少一个具有锥面,使内阀芯83在中间阀芯82内螺旋前进或后退时过油间隙88增大或减小。如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阀芯83的首部具有一段锥面和一段圆柱面,锥面位于最首端,锥面的直径朝远离内缸4的方向逐渐增大,其最大直径小于该圆柱面的直径因而在连接部位形成阶梯,中间阀芯82内壁的配合部位具有两段圆柱面,中间阀芯82内壁的这两段圆柱面的直径分别大于对应位置的内阀芯83首部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仅是一种最佳优选实施方式,在它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内阀芯83的首部外周与中间阀芯82内壁均具有锥面,或者内阀芯83的首部外周整体呈单一锥面而非一段锥面和一段圆柱面,等等,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与现有技术相比,过油间隙88包括锥面,当操作者转动旋钮91时,带动内阀芯83在中间阀芯82内螺旋前进或后退,以精确调节过油间隙88增大或减小,进而精确调节过油量,且能够实现无级地、连续地调节过油量。而且阀芯不再由弹簧93控制,在不同工况下调节阀8阀芯开启程度能够保持稳定,且使用寿命长。

优选地,内阀芯83的中部与中间阀芯82之间设置有第一组密封圈85形成对油液的动密封。

优选地,中间阀芯82与筒体部87之间设置有第二组密封圈86形成对油液的静密封。

优选地,中间阀芯82的外周与阀座81之间设置有第三组密封圈90形成对油液的静密封。由于在多个位置具有密封圈,能够显著提升调节阀8内部结构的密封性能,防止因单一密封老化破碎出现漏油,使调节阀8具有更持久的可靠密封性能。

优选地,中间阀芯82朝向旋钮91的一侧设置有卡簧97,卡簧97与转接座84之间设置有硬质垫片96,例如钢制垫片,且卡簧97卡紧硬质垫片96和转接座84。由于设置有卡簧97,因而能够实现转接座84与中间阀芯82之间的紧密固定。又由于卡簧97与转接座84之间设置有硬质垫片96,一方面能够防止转接座84长期转动后剧烈磨损,另一方面,对于铜制转接座84,卡簧97与硬质垫片96之间的接触面比卡簧97与转接座84之间的接触面更为光滑,使旋钮91更容易转动。

优选地,中间阀芯82具有朝向转接座84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弹簧93和第一球体94,弹簧93抵接第一球体94,转接座84具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定位槽,使转接座84转动时带动各定位槽交替对齐第一球体94且第一球体94在弹簧93的张力作用进入定位槽,以及转接座84继续转动时使第一球体94离开定位槽。由此,一方面便于操作者根据第一球体94进入定位槽的次数掌握、记忆旋钮91的转动角度,另一方面能够便于定位旋钮91,使调节阀8在长期震动环境下旋钮91的位置保持稳定。

进一步优选,安装孔呈阶梯状,弹簧93和第一球体94设置在安装孔的直径较小的阶梯内,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过盈配合地安装有第二球体95,弹簧93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球体94和第二球体95。在没有第二球体95情况下,安装孔一般为盲孔,由于弹簧93未压缩状态下第一球体94露出安装孔,在安装弹簧93和第一球体94以及装配中间阀芯82和转接座84时,第一球体94在装配过程中难以定位,容易掉落,导致装配效率低。又由于设置有第二球体95,将安装孔设置为阶梯孔,在装配时,可以先装配中间阀芯82和转接座84,再依次将第一球体94和弹簧93放入安装孔,最后再将第二球体95压入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使第二球体95在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过盈配合地安装。因而通过前述结构能够巧妙地解决第一球体94在装配过程中的定位问题,显著提升装配效率。

基于前述结构,本实施还提供了一种可手动调节阻尼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装配过程包括以下操作:先装配转接座84和中间阀芯82,以及将第一球体94和弹簧93顺次放入安装孔的直径较小的阶梯内;再将第二球体95压入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使第二球体95在安装孔的直径较大的阶梯内过盈配合地安装。

优选地,活塞阀片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组过油通道75上下两端的上活塞阀片72和下活塞阀片73,上活塞阀片72和下活塞阀片73配置为分别单向开启第一组过油通道75中对应的通道,且开启方向相反。具体地,上活塞阀片72设置在第一组过油通道75的上端,通过弹性件或者自身结构特性,仅在活塞组件7处于压缩行程时打开第一组过油通道75,使油液从内缸4的下缸流入上缸。下活塞阀片73设置在第一组过油通道75的下端,通过弹性件或者自身结构特性,仅在活塞组件7处于拉伸行程时打开第一组过油通道75,使油液从内缸4的上缸流入下缸。具体地,上活塞阀片72、下活塞阀片73、活塞本体71通过螺母74固定在活塞杆1上。由于活塞组件7无论处于压缩行程还是拉伸行程,活塞组件7本身均能过油产生阻尼作用,使得减震器的减震能力显著提升。

优选地,活塞本体71与内缸4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衬套76,衬套76的耐磨性大于活塞本体71的耐磨性,衬套76与活塞本体71之间由锯齿形凸凹结构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其它结构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底阀组件6,底阀组件6包括底阀本体、底阀片和弹性件。底阀片包括设置在底阀本体上下两端的上底阀片和下底阀片,上底阀片和下底阀片配置为分别单向开启底阀本体中对应的通道,且开启方向相反。具体地,上底阀片设置在底阀本体的上端,通过弹性件或者自身结构特性,仅在活塞组件7处于拉伸行程时打开底阀本体中对应的通道,使油液从外缸2流入内缸4。下底阀片设置在底阀本体的下端,通过弹性件或者自身结构特性,仅在活塞组件7处于压缩行程时打开底阀本体中对应的通道,使油液从内缸4流入外缸2。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