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0800发布日期:2018-08-31 21:4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升降装置,尤指一种具有超薄型支架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升降装置,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482023所揭露的显示器升降装置,包括支撑架、限位座、承载座、多个卡固件、多个定力件、滑块、以及滑槽等元件,由于定力件是左右并置,再加上轨道设置于定力件两侧的轨道,故导致整体升降装置横向占据的宽度很大,难以符合最近流行的薄型化的潮流。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升降装置,其具有薄型化的结构,在此产业中极具需求及发展潜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承载一显示器的一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具有薄型化的结构,并通过多个定力弹簧提供支撑该显示器的承载力,于一工作面上支撑该显示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升降装置,用于承载一显示器于一工作面上,该升降装置包括一底盘;一支架,设置于该底盘上,并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长形开口,该容置空间与该长形开口连通;一滑轨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一滑车,滑设于该滑轨组上,部分该滑车通过该长形开口于一第一方向延伸至该支架外部以连接一承载板;以及至少一定力弹簧,包含一自由端以及一卷绕部,该自由端固定于该支架或该滑车上,而该卷绕部对应该自由端而设置于该滑车或该支架上。其中,当一外力施加于该滑车上,使得该滑车于一最高位置以及一最低位置之间滑动时,固定于该滑车上的该自由端或该卷绕部随着该滑车移动,进而改变该定力弹簧分配于该自由端与该卷绕部的长度,该定力弹簧恒提供一弹力,使得该滑车能于该最低位置与该最高位置之间随停。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该支架具有相对的二侧板、一后板、一前板,其中,所述侧板、该后板、及该前板围绕定义该容置空间,该长形开口形成于该前板上。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该滑轨组包含两个滑轨,所述滑轨相隔地固定于所述两侧板上。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所述定力弹簧夹设于该滑车与该后板之间,且所述定力弹簧彼此上下对齐,如两个定力弹簧中所述卷绕部的轴心的连线是垂直于工作面,所述定力弹簧的该卷绕部的卷绕轴心与该第一方向垂直。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所述定力弹簧的该自由端锁固于该滑车上,而该卷绕部固定于该支架的该后板上。其中,该后板可还包括至少一固定座,供所述定力弹簧的该卷绕部设置于其上。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所述定力弹簧的该自由端锁固于该支架的该后板上,而该卷绕部固定于该滑车上。而该滑车可还包括至少一固定座,供所述定力弹簧的该卷绕部设置于其上。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该支架具有一背板、一壳体,该长形开口形成于该壳体上,其中,该背板与该壳体围绕定义该容置空间。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该滑轨组包含两个滑轨,所述滑轨对应地设置于该背板上,所述定力弹簧的该自由端锁固于该支架的背板上,而该卷绕部设置于该滑车上。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所述定力弹簧夹设于该滑车与该背板之间,且所述定力弹簧成对并列再上下叠设,所述定力弹簧的该卷绕部的卷绕轴心与该第一方向平行。

于一较佳实施态样中,该背板还包括至少一凸肋,供所述定力弹簧的自由端锁固于其上。且该滑车还包括至少一固定座,供所述定力弹簧的卷绕部设置于其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升降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具有薄型化的结构,符合用户对于结构简单的要求,更可提供足以承受显示器重量的支撑力,并具备升降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是以较佳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动作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动作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饰的动作截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的动作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100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升降装置10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升降装置1000是用于承载一显示器于一工作面上,其主要包括一底盘1、一支架2、一滑轨组3、一滑车4、两个定力弹簧5、以及一承载板6。

承上所述,该支架2设置于该底盘1上,并且包括相对的两个侧板21、一后板22、一前板23、一长形开口24、一容置空间25、以及一外壳26。其中所述侧板21、该后板22、该前板23围绕定义该容置空间25,该长形开口24形成于该前板23上,且该容置空间25与该长形开口24连通,而该外壳26覆盖所述侧板21以及该后板22。

该滑轨组3设置于该支架2的容置空间25中,并包含两个滑轨31,所述滑轨31分别固定于所述侧板21上,而该滑车4滑设于该滑轨组3上,可沿着该滑轨组3上下滑动,该滑车4通过该长形开口24于一第一方向D1延伸至该支架2外部,以连接该承载板6,而该显示器(图未示)则是搭载于该承载板6上。该滑车4还包括两个固定座41,以供定力弹簧5固定。

所述定力弹簧5各自包含一自由端51以及一卷绕部52,所述自由端51各自通过一螺丝53锁固于该支架2的后板22上,而所述卷绕部52则设置于所述固定座41上。所述定力弹簧5是夹设于该滑车4以及该支架2的后板22之间,且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的卷绕轴心A1与该第一方向D1垂直,且两个定力弹簧5是彼此上下对齐,详细而言,两个定力弹簧5中所述卷绕部52的轴心的连线垂直于工作面。

接下来说明滑车4(也就是显示器)由最高位置朝向其最低位置调整时,元件之间的配合动作情形。请参照图3所示的升降装置1000的截面图。当一外力施加位于图3所示的最高位置的该滑车4上时,该滑车4沿着该滑轨组3向下滑动,带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一同向下移动,从而使所述定力弹簧5于所述自由端51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分配逐渐改变,在此情况下,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的长度增加,而分配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减少,直到该滑车4到达如图4所示的最低位置,所述定力弹簧5分别恒提供一弹力。当外力移除时,所述定力弹簧5的弹力及该滑车4、该承载板6、及该显示器(图未示)的重量达到一力平衡(在此忽略摩擦力),使得该滑车4能于最高位置以及最低位置之间任一高度上随停。相反地,当一外力施加于位于最低位置的该滑车4上并将该滑车4朝上方滑动时,该滑车4将带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一同向上移动,而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的长度渐减,分配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增加。同样地,当该外力移除时,又恢复成力平衡状态,因此该滑车4可以随停或停在最高位置。

再者,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2000的截面图,其结构大致上与上述的升降装置1000相同,然其不同在于所述定力弹簧5的配置方式。于本实施态样中,该后板22还包含两个固定座221,所述定力弹簧5的所述自由端51是各自通过一螺丝53而锁固于该滑车4上,而所述卷绕部52设置于该支架2的后板22的固定座221上。

有关滑车4(即显示器)由最高位置朝向其最低位置调整时,元件之间的配合动作情形。请一并参照图5及图6所绘示的升降模块2000的截面图。当一外力施加于位于图5所示的最高位置的该滑车4上时,该滑车4同样沿着该轨道3向下滑动,从而拉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自由端51,使得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改变,在此情况下,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的长度增加,而分配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减少,直到该滑车4到达图6所示的最低位置,所述定力弹簧5分别恒提供一弹力。当外力移除时,所述定力弹簧5的弹力及该滑车4、该承载板6、及该显示器(图未示)的重量达到一力平衡(在此忽略摩擦力),使得该滑车4能于最高位置以及最低位置之间任一高度上随停。而相反的,当一外力施加于位于最低位置的滑车4上时,将带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一同向上移动,而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的长度渐减,分配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增加,同样地,当该外力移除时,又恢复成力平衡状态,因此该滑车4可以随停或停在最高位置。

另外,有关上述升降装置1000及2000中,定力弹簧5的数量并不以两个为限,例如可使用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定力弹簧5,应视搭载的滑车4显示器的重量而定,并同时增加固定座41的数量。而于本实施例中,若为多个定力弹簧5的状态下,为了达成薄型化的效果,需沿该支架2的延伸方向上下层叠设置。

上述的实施态样,可大幅降低支架2的宽度,以达到支架薄型化的要求。

再者,请参照图7及图8,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态样的升降装置3000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升降装置3000的立体分解图。该升降装置3000同样用于承载一显示器于一工作面上,主要包括一底盘1、一支架2、一滑轨组3、一滑车4、四个定力弹簧5、以及一承载板6。

该支架2设置于该底盘上1,并包括一背板27、一壳体28、两个长形开口24、以及一容置空间25。其中该背板27与该壳体28围绕定义该容置空间25,所述长形开口24形成于该壳体28上,且该容置空间25与所述长形开口24连通。此外,该背板27上具有两个凸肋271(请参照图9),供定力弹簧5的固定。

该滑轨组3同样包含两个滑轨31,对应地固定于该壳体28的两侧上,而该滑车4滑设于该滑轨组3上,以沿着该滑轨组3上下滑动。该滑车4通过该长形开口24于一第一方向D1延伸至该支架2外部,以承接该承载板6,该显示器(图未示)则是搭载于该承载板6上。该滑车4还包含两个固定座41,以供定力弹簧5固定。

所述定力弹簧5各自包含一自由端51以及一卷绕部52,所述自由端51分别锁固于该背板27上的所述凸肋271上(请参照图9),而所述卷绕部52则设置于该固定座41上。由图8所示,所述固定座41各自包含两个凹部411,每一凹部411供一个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设置于其上,即所述定力弹簧5是以两个为一组,将其卷绕部52设置于一固定座41上。详细而言,所述定力弹簧5夹设于该滑车4与该背板27之间,且所述定力弹簧5成对的并列再上下叠设排列。此外,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的卷绕轴心A1’与该第一方向D1平行。

接下来说明显示器由最高位置朝向其最低位置调整时,元件之间的配合动作情形。请参照图9所绘示的示意图,当一外力施加于位于图9所示的最高位置的该滑车4上时,该滑车4沿着该滑轨组3向下滑动,因此带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一同向下移动。同样地,所述定力弹簧5分配于所述自由端51的长度增加,而分配于所述卷绕部52的长度则减少,直到该滑车4到达图10所示的最低位置,所述定力弹簧5分别恒提供一弹力。当外力移除时,所述定力弹簧5的弹力、及该滑车4、该承载板6以及显示器(图未示)的重量达到一力平衡,(在此忽略摩擦力),使得该滑车4能于最高位置以及最低位置之间任一高度随停。相反地,当一外力施加于位于最低位置的该滑车4上并将该滑车4朝上方滑动时,该滑车4将带动所述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一同向上移动。同样地,当该外力移除时,又恢复成力平衡状态,因此该滑车4可以随停或停在最高位置。

另外,请参照图11所示的又一实施态样所示的升降装置4000,其大致上与上述的升降装置3000相同,不同在于该背板27上的凸肋271设置于该背板27的中央,且其数量为一,而所述定力弹簧5的自由端51锁固于该凸肋271上,故所述定力弹簧5的自由端51的锁固位置靠近该背板27的中央,而于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4000包括四个固定座41,分别供每一定力弹簧5的卷绕部52设置。而当挂载于升降装置4000上的显示器由最高位置朝向其最低位置调整时,元件之间的配合动作情形与上述升降装置3000大致相同,而图11绘示了该滑车于最高位置时的态样,图12绘示了该滑车于最低位置时的态样,而该滑车4可于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之间随停。

另外,有关上述升降装置3000及4000中,定力弹簧5的数量并不以四个为限,例如可使用一个至多个定力弹簧,应视搭载的滑车及显示器的重量而定,并同时增加固定座41的数量。而于本实施例中,若为多个定力弹簧的状态下,为了达成薄型化的效果,需沿该支架2的延伸方向上下或左右叠置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升降装置结构简单,除了可提供使用者调整显示器至所需的高度以外,更具有薄型化的外观,可提供使用者一种新的选择,以达到用户对于薄形升降装置的结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