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花洒的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0034发布日期:2018-09-25 19:13阅读:2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领域,特别是一种连接花洒的软管。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花洒的软管,旋转内芯的端部通常设有密封配合件以使软管相对花洒密封,但密封配合件一般仅仅是套接在旋转内芯的外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密封配合件容易松动,影响密封效果,且目前软管,零配件较多,装配工艺较繁琐,需多道工序冲压,装配时容易出现顺序错误,且零件表面容易刮花、变形配件易变形,导致不良率高,因此现有的连接花洒的软管仍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防脱落且装配简单的连接花洒的软管。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花洒的软管,包括外封套、蛇形管、牙管和内管,所述蛇形管的接头处从外到内依次套接有外封套、蛇形管、牙管和内管;还包括连接件、旋转内芯、密封配合件;所述连接件套接于外封套外壁,并用于使蛇形管的接头处与其他花洒连接;所述旋转内芯一端伸入内管内,另一端与密封配合件相配合以使蛇形管的接头处相对于花洒密封;所述密封配合件包括密封唇,所述密封唇为中空碗状并套接在旋转内芯的外表面,且其沿套入方向外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内芯靠近密封配合件的一端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密封唇相配合以防止密封配合件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配合件包括连为一体的固定部和密封部,所述密封唇设于密封部上,所述固定部为圆形凹槽结构,凹槽的底部为环形并套接在旋转内芯的另一端,所述密封部用于使蛇形管的接头处相对于花洒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内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固定部的底部抵靠在第一凸起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内壁设有第二凸起,所述外封套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二凸缘,所述旋转内芯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三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抵靠在第二凸起上,所述第三凸缘位于第二凸缘和第一凸起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牙管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四凸缘,所述第四凸缘抵靠在第二凸缘上并支撑第三凸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密封配合件中包括密封唇,密封唇为中空碗状增大了密封唇与旋转内芯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在蛇形管接头处与蛇形管连接时,些微的误差不致影响蛇形管接头处与花洒的密封效果,且密封唇沿套入方向外径逐渐增大,密封唇更易套接在旋转内芯外表面,且可使密封唇与旋转内芯结合更加紧密,从而防止了密封配合件的脱落,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花洒的软管配件少,装配时不易出现顺序错误,减少了产品的不良率,且便于拆装和更换。

(2)旋转内芯靠近密封配合件的一端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与密封唇相配合可限制密封配合件向远离旋转内芯的方向轴向位移,从而防止密封配合件脱落。

(3)密封配合件包括连为一体的固定部和密封部,固定部的圆形凹槽结构可在密封部密封时起支撑作用,如此可使密封部的弹性变形稳定在一个范围内,保证了密封配合件的密封效果,且使用时质量稳定,连为一体的结构使得密封配合件的装配更为简单,减少了产品的不良率,便于拆装和更换。

(4)连接件内壁设第一凸起,固定部的底部可抵靠在第一凸起上,连接件在旋转时,可带动密封配合件一起旋转,过水后,管道中形成水压挤压密封部,密封效果佳。

(5)外封套的第二凸缘抵靠在连接件的第二凸起上,旋转内芯的第三凸缘位于第二凸缘和第一凸起之间,在连接件被固定时,由于第一凸起的支撑作用,密封配合件的固定部的底部不会压靠在第三凸缘上,也即旋转内芯的第三凸缘仍可转动,也即蛇形管可转动,且第二凸起可限制外封套相对于连接件的轴向位移,使用时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6)牙管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四凸缘,第四凸缘抵靠在外封套的第二凸缘上并支撑旋转内芯的第三凸缘,如此,使得牙管、旋转内芯和牙管相对于连接件的轴向位移均被限制,使用时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配合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外封套1,第二凸缘11;蛇形管2;牙管3,第四凸缘31;内管4;连接件5,第一凸起51,第二凸起52;旋转内芯6,止退凸起61,第一凸缘62,第三凸缘63;密封配合件7,固定部71,密封部72,密封唇7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软管的结构爆炸图,图2示出了软管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密封配合件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连接花洒的软管,包括外封套1、蛇形管2、牙管3、内管4、连接件5、旋转内芯6和密封配合件7,蛇形管2的接头处从外到内依次套接有外封套1、蛇形管2、牙管3和内管4;连接件5套接于外封套1外壁,并用于使蛇形管2的接头处与其他花洒连接,本案中,连接件5为螺母;旋转内芯6一端伸入内管4内,另一端与密封配合件7相配合以使蛇形管2的接头处相对于花洒密封。在实际装配中,旋转内芯6外壁均匀布设有止退凸起61,旋转内芯6插入内管4后与内管4紧密配合,随后再将内管4冲压入牙管3,以使内管4与牙管3结合的更加牢固。具体而言,密封配合件7包括连为一体的固定部71和密封部72,其中,固定部71由不锈钢等刚性材料制成,固定部71为圆形凹槽结构,凹槽的底部为环形并套接在旋转内芯6的另一端,密封部72由弹性材料制成,密封部72用于使蛇形管2的接头处相对于花洒密封,固定部71的圆形凹槽结构可对密封部72起支撑作用,如此可使密封部72的弹性变形稳定在一个范围内,保证了密封配合件7的密封效果,且使用时质量稳定,连为一体的结构使得密封配合件7的装配更为简单,减少了产品的不良率,便于拆装和更换。

本案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密封配合件7的防脱落结构做了以下改进,密封部72包括密封唇721,密封唇721为中空碗状并套接在旋转内芯6的外表面,且其沿套入方向外径逐渐增大。密封唇721为中空碗状增大了密封唇721与旋转内芯6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在蛇形管2接头处与花洒连接时,些微的误差不致影响蛇形管2接头处与花洒的密封效果,且密封唇721沿套入方向外径逐渐增大,密封唇721更易套接在旋转内芯6外表面,且可使密封唇721与旋转内芯6结合更加紧密,从而防止了密封配合件7的脱落,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花洒的软管配件少,装配时不易出现顺序错误,减少了产品的不良率,且便于拆装和更换。

为了更好的防止密封配合件7脱落,旋转内芯6靠近密封配合件7的一端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一凸缘62,第一凸缘62与密封唇721相配合可限制密封配合件7向远离旋转内芯6的方向轴向位移,从而防止密封配合件7脱落。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内壁设有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均为环形,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之间在轴向上形成间距,固定部71的底部抵靠在第一凸起51上,密封部72则位于密封配合件7上远离第一凸起51的一端,且固定部71和密封部72的外侧壁与连接件5的内壁配合紧密,如此,连接件5在旋转时,可带动密封配合件7一起旋转,过水后,管道中形成水压挤压密封部72,密封效果佳。外封套1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二凸缘11,旋转内芯6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三凸缘63,牙管3设有径向突出外侧面的第四凸缘31,第二凸缘11抵靠在第二凸起52上,第四凸缘31抵靠在外封套1的第二凸缘11上,第三凸缘63抵靠在牙管3的第四凸缘31上,并位于第四凸缘31和第一凸起51之间。上述结构设计,使得牙管3、旋转内芯6和牙管3相对于连接件5的轴向位移均被限制,使用时产品质量更加稳定。旋转内芯6的第三凸缘63位于第四凸缘31和第一凸起51之间,在连接件5被固定时,由于第一凸起51的支撑作用,密封配合件7的固定部71的底部不会压靠在第三凸缘63上,也即旋转内芯6的第三凸缘63仍可转动,也即蛇形管2可转动。

实际装配过程如下:

先将外封套1套接在蛇形管2外壁,再将牙管3插入蛇形管2内,牙管3的外壁设有卡块,该卡块与蛇形管2内的凹槽相嵌合形成紧配关系,同时牙管3的第四凸缘31抵靠在外封套1的第二凸缘11上,同时将旋转内芯6插入内管4,旋转内芯6的第三凸缘63位于内管4的外侧,随后再将装有旋转内芯6的内管4冲压入牙管3,如此,旋转内芯6的第三凸缘63则抵靠在牙管3的第四凸缘31上;接着将连接件5从下方套套入到上述装接有蛇形管2、牙管3、内管4和旋转内芯6的外封套1外壁,如此,外封套1的第二凸缘11抵靠在连接件5内壁的第二凸起52上,且第二凸缘11、第四凸缘31和第三凸缘63均位于第二凸起52和第一凸起51之间的轴向间距中,如此,连接件5即使被固定,蛇形管2也可转动;随后将密封配合件7的固定部71套入旋转内芯6的另一端,固定部71的底部抵靠在第一凸起51上对密封部72起支撑作用,密封部72的密封唇721与旋转内芯6的端部紧密配合,且旋转内芯6的第一凸缘62有效防止了密封配合件7的脱落;当将连接件5与花洒连接时,花洒的连接端贴靠在密封部72的端面上,过水后,管道中的液压压力挤压密封部72,实现密封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