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阀门叶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7631发布日期:2018-12-28 20:3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火阀门叶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叶片,具体涉及一种防火阀门叶片。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建筑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及排烟系统中的阀门起到隔绝烟气、阻挡火源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当发生火灾时,高温会使得阀门中的叶片发生形变,使得叶片接合处间隙过大,不能完全阻挡火势或烟雾的漫延,无法通过3C认证,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大规格尺寸的阀门叶片尤为明显,因此亟待设计一种气密性好,耐高温的阀门叶片。另一方面叶片接合处以及转动轴心处的叶片强度过低,大大降低了防火阀门叶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烟防火阀门叶片,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设有转动支撑部的叶片主体、第一加强筋、不多于两个第二加强筋以及弹性密封簧片,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于叶片主体的转动支撑部,叶片主体的两侧设有凹形的迂回部,所述第二加强筋固定于所述迂回部上,所述弹性密封簧片设于叶片主体的一端。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转动支撑部为弧形凸起。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转动支撑部为“V”形凸起。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为平整的连接部,加强筋的中部凸起与转动支撑部形成用于穿接转轴的闭环。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凹形的迂回部的底部平整,所述第二加强筋由一连接面与两安装面组成,两安装面垂直于连接面的两侧,形成C字形的横截面,第二加强筋通过一安装面与迂回部的底部固接实现与叶片主体的连接。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凹形的迂回部的底部平整,所述第二加强筋由一连接槽与两安装面组成,两安装面分别对应地垂直于连接槽的两侧壁,并且一安装面与叶片主体的一端连接,另一安装面与凹形迂回部的底部连接。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安装面与凹形迂回部的底部的连接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叶片主体和叶片加强筋由镀锌板制成。

所述防火阀门叶片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弹性密封簧片由镀锌板和弹性不锈钢带滚压而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的迂回部与转动支撑部上分别增设了加强筋,进一步增加了阀门叶片的强度,提高了防火阀门叶片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的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的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的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叶片主体,11-迂回部,2-弹性密封簧片,3-第一加强筋,4-第二加强筋, 5-转动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阀门叶片,主要由中部设有转动支撑部5的叶片主体 1、第一加强筋3、一个第二加强筋4以及弹性密封簧片2组成。第一加强筋3 设置于叶片主体的转动支撑部5。叶片主体1的两侧设有凹形的迂回部11。为了进一步加强阀门叶片两侧的强度,第二加强筋4固定于迂回部11上,弹性密封簧片2设于叶片主体1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的转动支撑部为弧形凸起。第一加强筋3的两端为平整的连接部。加强筋的中部凸起与转动支撑部形成用于穿接转轴的闭环。

凹形的迂回部11的底部平整,第二加强筋4由一连接面与两安装面组成。两安装面垂直于连接面的两侧,形成C字形的横截面。第二加强筋4通过一安装面与迂回部11的底部固接实现与叶片主体的连接。

进一步的,安装面与凹形迂回部的底部的连接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叶片主体和叶片加强筋由镀锌板制成。弹性密封簧片由镀锌板和弹性不锈钢带滚压而成。

实施例2

如图2,本实施例中阀门叶片的C字形第二加强筋4为两个,且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叶片主体1两侧的迂回部11上。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3,本实施例阀门叶片的转动支撑部为“V”形凸起。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4,本实施例中阀门叶片的凹形的迂回部的底部平整。第二加强筋4由一连接槽与两安装面组成。两安装面分别对应地垂直于连接槽的两侧壁,并且一安装面与叶片主体的一端连接,另一安装面与凹形迂回部的底部连接。该实施例的第二加强筋4的强度高于之前第二加强筋的结构强度,使得防火阀门叶片具备更高的可靠性。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