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8803发布日期:2018-11-09 21:26阅读:95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伸缩杆,具体涉及一种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



背景技术:

吊筋是将作用于混凝土梁式构件底部的集中力传递至顶部,是提高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形状如元宝,又称为元宝筋。在固定吊筋时,需将吊筋用螺栓紧固在梁体内。目前,在固定吊筋时,都需要预先搭设脚手架,施工人员爬上脚手架后,再采用工具将螺栓紧固在梁体内。采用上述方式紧固螺栓,固定吊筋,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操作不够灵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欲设计一种顶端带有螺纹套筒的伸缩杆件,通过将螺栓置于螺纹套筒后,举起伸缩杆件,将螺栓对准安装位置后旋转伸缩杆件即可。然而,现有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主要通过套接和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伸缩,其伸缩的长度有限,且长久使用后,容易出现松动,不够紧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的伸缩长度有限,且长久使用后会出现松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所述伸缩杆包括握持管和套设在握持管上方的调节管,其特征在于,在调节管上间隔设有多排沿调节管周向设置调节孔,每排调节孔至少设有两个;在握持管上设有至少两个沿其周向设置的通孔,至少两个调节孔和其中一排通孔对应设置,且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在握持管的上端套设有一个能够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调节滑块,在调节滑块内设有至少两个与调节孔和通孔相配合的钢珠,通过上下滑动调节滑块,可使钢珠卡入和滚出调节孔和通孔,进而实现调节管和握持管的锁死和解锁。这样,在使用时,即可通过滑动调节滑块的方式,对调节管进行锁死和解锁,从而在解锁后通过滑动调节管的方式来调整调节管的长度,并在长度调节完成后,再次反方向滑动调节滑块,对调节管锁死、固定。采用滑动调节滑块的方式实现杆件的伸缩,操作简单,且连接结构牢固。

进一步的,在调节滑块中部设有一个用于与握持管相配合的装配通孔,在装配通孔的顶端具有一个环形挡板,在装配通孔的中部具有一个面向握持管管壁方向凸出的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将装配通孔分隔为上装配孔和下装配孔;在下装配孔内设有一个套设在握持管上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握持管外壁固定连接,上端与环形隔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上装配孔由位于中部的圆形通孔和至少两个设置在圆形通孔一侧并与圆形通孔相联通的钢珠滑槽组成,在每个钢珠滑槽内均设有一颗钢珠;所述钢珠滑槽由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钢珠直径的上滑动段和径向宽度小于钢珠直径的下夹持段组成。具体的,操作者向下滑动调节滑块时,弹簧在环形隔板的挤压下压缩变短,同时,当上装配孔的上端移动到钢珠所在位置时,由于上装配孔内的钢珠滑槽具的径向宽度大于钢珠的直径,钢珠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滚动,并移动到钢珠滑槽的上滑动段内,即钢珠移动到下握持管和中调节管外,此时,中调节管即可上下滑动。当滑动到所需位置后,松开调节滑块,此时,调节滑块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环形隔板亦随之向上移动,钢珠在重力和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靠近里端的一侧与中调节管上的调节孔相配合,卡入调节孔内,将中调节管锁死,固定。

进一步的,在弹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中部具有通孔的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中部通孔的侧壁与握持管管壁固定连接。这样,固定底座与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将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握持管上,确保弹簧能够在握持管上伸缩,并将调节滑块固定在握持管上,确保调节滑块处于握持管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钢珠滑槽上端与下端的宽度差为1.5-2.5mm,且钢珠滑槽上滑动段面向下握持管管壁的一面为斜面,上滑动段的径向宽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大。这样,钢珠在卡入到调节孔内,将中调节管锁死固定时,钢珠的直径大于钢珠滑槽下端的宽度,能够卡紧在钢珠滑槽内;当下压调节滑块时,钢珠滑块上端宽度与钢珠直径相匹配,钢珠能够通过斜面进入到钢珠滑块上端,从而脱离调节孔,实现调节管的长度调节。同时,上滑动段上的斜面可便于钢珠滚动。

进一步的,每排调节孔设有四个,上下两排相邻的调节孔之间的间距为200mm-300mm,相邻两排调节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通孔设有四个,且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与相邻调节孔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采用四个钢珠与调节孔相配合,使得调节滑块与中调节管之间有四个固定点,能够有效确保调节滑块的锁紧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得到的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伸缩杆件通过上下滑动调节滑块的方式实现对调节管和握持管的锁死和解锁,在解锁状态滑动调节管进行长度调节,实现伸缩,然后再通过滑动调节滑块,对调节管和握持管进行锁紧、固定。这种调节方式十分简单、操作方便。

2、通过在调节滑块内设置钢珠与调节管的调节孔进行卡合的方式对调节管进行锁紧,这种锁紧方式不会因长时间磨损而出现固定不牢靠的现象。

3、在调节滑块内的弹簧可实现调节滑块的自动上升,减少锁紧的动作。同时,弹簧设置在调节滑块的下装配孔内,如长时间使用后,弹力不佳时,可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钢珠进入调节孔内将中调节管锁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钢珠脱离调节孔后中调节管长度调节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调节管2、调节孔21、握持管3、调节滑块5、环形挡板51、环形隔板52、上装配孔53、圆形通孔531、钢珠滑槽532、斜面533、下装配孔54、弹簧55、固定底座56、钢珠5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杆件的伸缩结构,所述伸缩杆包括握持管和套设在握持管上方的调节管,在调节管上间隔设有多排沿调节管2周向设置调节孔21,每排调节孔21至少设有两个;在握持管3上设有至少两个沿其周向设置的通孔,至少两个调节孔21和其中一排通孔对应设置,且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在握持管3的上端套设有一个能够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调节滑块5,在调节滑块5内设有至少两个与调节孔21和通孔相配合的钢珠57,通过上下滑动调节滑块5,可使钢珠57卡入和滚出调节孔21和通孔,进而实现调节管2和握持管3的锁死和解锁。

具体的,上述调节滑块5的结构如下:在调节滑块5中部设有一个用于与握持管3相配合的装配通孔,在装配通孔的顶端具有一个环形挡板51,在装配通孔的中部具有一个面向握持管3管壁方向凸出的环形隔板52,所述环形隔板52将装配通孔分隔为上装配孔53和下装配孔54;在下装配孔54内设有一个套设在握持管3上的弹簧55,所述弹簧55的下端与握持管3外壁固定连接,上端与环形隔板52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上装配孔53由位于中部的圆形通孔531和至少两个设置在圆形通孔531一侧并与圆形通孔531相联通的钢珠滑槽532组成,在每个钢珠滑槽532内均设有一颗钢珠57;所述钢珠滑槽532由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钢珠57直径的上滑动段和径向宽度小于钢珠57直径的下夹持段组成。使用时,若要调节调节管2的插入长度,需向下滑动调节滑块5,弹簧55即会在环形隔板52的挤压下变短,同时,上装配孔53中钢珠滑槽532向下移动,由于钢珠滑槽532的上滑动段径向宽度大于钢珠57的直径,故在钢珠滑槽53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钢珠滑槽532的径向宽度会增大,此时,钢珠57即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动到钢珠滑槽532的上滑动段内,从而使得钢珠57脱离调节管2的调节孔21。在钢珠脱离调节孔21后,调节管2即被解除锁死状态,能够在下握持管3内上下滑动,调节其长度。在调节管2长度调节合适后,松开调节滑块5,调节滑块5在弹簧55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同时,钢珠滑槽532也随之向上移动,直至钢珠57与调节管2内的调节孔21处于同一平面,此时,钢珠57钢珠滑槽532的挤压下进入到调节孔21内,且外侧与钢珠滑槽532的下夹持段相抵,从而再次将调节管2锁死。

本实施例中的弹簧55通过一固定底座56与握持管3固定,具体的,在弹簧5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中部具有通孔的固定底座56,所述固定底座56中部通孔的侧壁与握持管3管壁固定连接。

为了确保钢珠57在进入到调节孔21内时,能够夹持在钢珠滑槽532的下夹持段不动,同时,确保钢珠57在脱离调节孔21后,能够顺利地进入上滑动段,所述钢珠滑槽532上端与下端的宽度差为1.5-2.5mm,且钢珠滑槽532上滑动段面向下握持管3管壁的一面为斜面,上滑动段的径向宽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管2上每排调节孔21设有四个,上下两排相邻的调节孔21之间的间距为200mm-300mm,相邻两排调节孔21一一对应设置,且调节孔21均匀设置,呈十字形分布;所述通孔设有四个,且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与相邻调节孔21之间的间距相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