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砂机及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0075发布日期:2018-12-11 19:4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砂机及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制砂机。



背景技术:

制砂机常用于中硬度物料的破碎、整形,是矿山、冶金、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水电等行业的核心设备。制砂机一般包括进料斗、分料器、破碎箱、主轴总成、叶轮、电机及传动装置。分料器设置在破碎箱上,进料斗设置在分料器上。主轴总成设置在破碎箱内部的底部,叶轮设置在主轴总成的顶部。主轴总成与电机之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作业时,电机带动传动装置转动,传动装置带动主轴总成转动,主轴总成带动叶轮转动。

在制砂机的各个组成中,主轴总成连接着传动装置与叶轮,是动力传输的关键机件。主轴总成一般包括主轴、轴套、上部轴承、下部轴承、上下端盖以及其他部件,主轴通过上部轴承与下部轴承固定在轴套中,上部轴承顶部和下部轴承底部设置有端盖,端盖对轴承以及主轴进行保护。

在主轴总成工作时,主轴转动,上部轴承和下部轴承固定,因此主轴与上部轴承、下部轴承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为了让主轴转动顺畅、不受阻碍,同时减少机件的磨损,一般在主轴总成中设置有润滑系统,用于向主轴总成上部轴承和下部轴承两处输送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制砂机,能够使主轴和轴承充分润滑,同时不漏油。

本实用新型所述制砂机包括主轴总成和注油循环管路,包括主轴总成和注油循环管路。所述主轴总成包括主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轴套,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套设在所述主轴上,且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相互平行分离。所述轴套包裹主轴、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并与主轴、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形成一油室。所述注油循环管路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油室的入口和出口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制砂机在主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轴套之间形成一个油室,能够储存润滑油。在油室满油的状态下,油室中形成的液体压力能够有效地促使润滑油往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及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主轴之间的缝隙扩散,最后得以完全浸泡主轴、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使主轴和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得到充分的润滑。将主轴与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之间的固体机械摩擦转为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有效地延长机件的使用周期。

进一步,所述注油循环管路包括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的进油口与回油管路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油室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润滑油能够通过进油管路进入主轴总成中的油室,最终经过回油管路离开油室。即进油管路为润滑油进入油室提供通道,以将润滑油充满油室,最终润滑主轴、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回油管路保证油室中的润滑油顺畅流出,避免润滑油泄漏。

进一步,所述注油循环管路还包括稀油站,所述稀油站设置在所述进油管路与回油管路之间。稀油站中盛有润滑油,通过进油管路、回油管路与主轴总成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润滑循环结构。

进一步,所述进油管路设置在所述轴套中,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承内侧壁面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稀油站连接。稀油站中的润滑油通过进油管路到达第一轴承,然后顺着第一轴承及第一轴承与主轴的缝隙进入油室。因此,润滑油在进入油室之前可以对第一轴承及其与主轴的接触部位进行润滑,而且将进油管路设置在轴套中能够节省空间。

进一步,所述回油管路包括第一回油管路、第二回油管路和第三回油管路。

所述第二轴承底部设置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内侧设置有甩油盘。

所述第一回油管路设置在第二端盖中,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稀油站连接。所述第二回油管路设置在第二端盖侧面,一端与所述甩油盘与所述第二端盖的缝隙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稀油站连接。所述第三回油管路设置在轴套中,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承顶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稀油站连接。

油室中的润滑油流经第二轴承及其与主轴的缝隙,一部分进入第一回油管路,最后流回稀油站,避免主轴总成底部漏油;另一部分进入甩油盘,在离心力作用下到达甩油盘的边缘,然后流向甩油盘与第二端盖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回油管路,最后流回至稀油站,从而进一步避免主轴总成底部漏油。此外,在进油过程中,润滑油不断填充油室,油室满油后润滑油能够进入第三回油管路,最后留回稀油站,避免主轴总成顶部漏油。

进一步,所述制砂机还包括叶轮、电机、和传动装置,所述叶轮设置在主轴总成顶部,所述电机与主轴总成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电机工作时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主轴总成转动,主轴总成转动带动叶轮转动。

进一步,所述制砂机还包括进料斗、分料器和破碎箱,所述破碎箱内部底部设置有主轴总成,所述分料器设置在所述破碎箱上,所述进料斗设置在所述分料器上。物料从进料斗进入,经过分料器进入破碎箱。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轴总成与注油循环管路组成一种润滑机构,所述润滑机构除了应用在制砂机外,还可以应用在其他旋转机械设备中。

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更清晰地理解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制砂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轴总成结构示意图及进油管路示意图;

图3是主轴总成结构示意图及回油管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制砂机包括进料斗1、分料器2、破碎箱3、主轴总成4、叶轮5、电机6、传动装置7和注油循环管路(图未示)。

所述分料器2设置在所述破碎箱3上方,所述进料斗1设置在所述分料器2上方。所述主轴总成4设置在所述破碎箱3内部的底部,所述叶轮5设置在所述主轴总成4上方。所述电机6通过所述传动装置7与所述主轴总成4连接。所述注油循环管路的进出口分别与所述主轴总成4连接。

作业时,电机6通过传动装置7带动主轴总成4转动,最后主轴总成4带动叶轮5转动。注油循环管路为主轴总成4提供循环的润滑油,使主轴总成4得到润滑。物料由进料斗1进入制砂机后经分料器2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分料器2中间进入高速旋转的叶轮5后被充分加速并经叶轮5中的发射口抛出,另一部分自由下落。被叶轮5高速抛出的物料与自由下落的物料进行撞击,然后一起冲击到破碎箱3内的涡状料衬上,先被反弹到破碎箱3的顶部,后偏转向下运动,再与叶轮5高速抛出的物料撞击形成连续的物料幕,最后经下部排料口排出。

具体地,请参阅图2,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轴总成结构示意图及进油管路示意图。所述主轴总成4包括主轴41、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和轴套44。所述第一轴承42和所述第二轴承43分别套设在所述主轴41上,且第一轴承42和所述第二轴承43相互平行分离。所述轴套44包裹主轴41、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43,形成一油室45。

此外,在所述第一轴承42顶部设置有第一端盖421,所述第一端盖421与主轴41之间设置有第一防尘圈422。第二轴承43底部设置有第二端盖431,所述第二端盖431内侧设置有甩油盘432,所述甩油盘432与主轴41之间设置有O型圈433。第二端盖431底部设置有密封盖434,所述密封盖434与主轴41之间设置有第二防尘圈435。

所述注油循环管路包括进油管路81、回油管路82和稀油站(图未示)。所述进油管路81 与所述回油管路82分别连接所述稀油站(图未示)。所述进油管路81设置在轴套44中,所述进油管路81的竖直边由轴套44的底部向上延伸至第一轴承42顶部,一端与第一轴承42 内侧壁面相通,另一端经过轴套44底部侧面与稀油站相连。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81与第一轴承42内侧壁面通过两个分路连接,其中第一分路811设置在第一轴承42的顶部,连通第一轴承42与第一端盖421之间的缝隙;第二分路812通过一设置在第一轴承42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隔套423连通第一轴承42内侧壁面。

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81可以设置一条或者一条以上。

请同时参阅图3,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轴总成结构示意图及回油管路示意图。所述回油管路82包括第一回油管路821、第二回油管路822和第三回油管路823,第一回油管路821、第二回油管路822和第三回油管路823分别独立。

所述第一回油管路821设置在第二端盖431中,一端与第二轴承43底部相通,另一端与稀油站连接(图未示)。

所述第二回油管路822设置在第二端盖431侧面,一端与甩油盘432与第二端盖431的缝隙连接,另一端与稀油站连接(图未示)。

所述第三回油管路823设置在轴套44中,一端与第一轴承42和第一端盖421之间的缝隙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端盖431底部与稀油站连接(图未示)。优选地,所述第三回油管路 823可以设置一条或者一条以上。

所述注油循环管路为主轴总成4提供润滑油,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润滑系统。即注油循环管路中的稀油站中的润滑油经过进油管路81进入主轴总成4,对主轴总成4进行润滑,最后通过回油管路82流回稀油站,形成一个完整的润滑系统。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具体地,首先,稀油站中的润滑油进入进油管路81后,一部分经过进油管路81中的第一分路811到达第一轴承42的顶部,通过自然流动渗透到第一轴承42及第一轴承42与主轴 41之间的缝隙;另一部分润滑油经过第二分路812到达第一轴承42顶部和底部之间,通过自然流动渗透到第一轴承42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位置及第一轴承42与主轴41之间的缝隙。然后,润滑油经第一轴承42及其与主轴41的缝隙流入油室45,填充油室45。

然后,油室45中的润滑油流经第二轴承43与主轴41的缝隙,一部分进入第一回油管路 821,最后流回稀油站;另一部分进入甩油盘432,在离心力作用下到达甩油盘432的边缘,然后流向甩油盘432与第二端盖431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回油管路822,最后流回至稀油站。此外,当油室45满油后,油室45中溢出的润滑油在液体压力作用下向上经第一轴承42 及第一轴承42与主轴41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三回油管路823,最后流回稀油站。同时进油管路81中未能进入油室45的润滑油也可以经第三回油管路823流回稀油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主轴41与第一轴承42、第三轴承43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同时避免了润滑油泄漏。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注油循环管路中的进油管路81为润滑油进入主轴总成提供通道,使润滑油能够顺利进入主轴总成4,浸泡主轴41、第一轴承42,并进入油室45、浸泡第二轴承43。在油室45满油状态下,在重力与液体压力作用下润滑油能够完全浸泡主轴41、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43,使主轴41和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将主轴41与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之间的固体机械摩擦转为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有效地延长机件的使用周期。同时,通过在进油管路81中设置两条分路,能够在油室45未满油的情况下保证第一轴承42 与主轴41之间充满润滑油,保证第一轴承42与主轴41充分润滑,同时加快润滑速度。

注油循环管路中的回油管路82为主轴总成4中的润滑油流出主轴总成4提供通道。将主轴总成4中的润滑油引回稀油站,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同时通过在所有可能发生润滑油泄漏的地方设置三条回油管路,无论是在主轴总成4底部还是顶部,润滑油都会顺畅地流回稀油站,而不会发生泄漏。

在主轴总成4底部,油室45中的润滑油自然流动到第二轴承43与主轴41的缝隙,部分进入设置在第二端盖431中的第一回油管路821流回稀油站;另一部分进入甩油盘432,在离心力作用下润滑油到达甩油盘432的边缘,接着流向甩油盘432与第二端盖431之间的缝隙,然后进入第二回油管路822流回至稀油站。将第一回油管路821和第二回油管路822设置在第二端盖431中可能发生润滑油泄漏的两个位置,使润滑油顺利流回稀油站,能够有效避免主轴总成4底部漏油。

油室45满油后,油室45中溢出的润滑油进入第三回油管路823,最后流回至稀油站。同时进油管路81中未能进入油室45的润滑油也可以经第三回油管路823流回稀油站。将第三回油管路823设置在主轴总成4顶部可能发生润滑油泄漏的位置,将润滑油引回稀油站,可以有效避免主轴总成4顶部漏油。

此外,在第二端盖431内侧设置甩油盘432,所述甩油盘432阻断了沾在主轴41上的润滑油向外泄漏的的通路。当主轴41上的润滑油碰到甩油盘432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甩油盘432的边缘,离开第二轴承43孔,大大减少了第二轴承孔43处的润滑油泄漏。O型圈433和密封盖434对甩油盘432与主轴41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进一步阻断沾在主轴41 上的润滑油向外泄漏的的通路,减少第二轴承43孔处的润滑油泄漏。第一防尘圈422和第二防尘圈435能够防止灰尘进入,保持主轴总成4内部的清洁,避免灰尘给零件造成磨损,延长零件使用周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制砂机在主轴41、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和轴套44 之间形成一个油室45,能够储存润滑油。在油室45满油的状态下,油室45中形成的液体压力能够有效地促使润滑油往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43及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43与主轴 41之间的缝隙扩散,最后得以完全浸泡主轴41、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43,使主轴41和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得到充分的润滑。将主轴41与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之间的固体机械摩擦转为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有效地延长机件的使用周期。进油管路81为油室提供润滑油,且通过两条分路811、822与第一轴承42内侧壁面连通,能够在油室45未满油的情况下保证第一轴承42与主轴41之间充满润滑油,保证第一轴承42与主轴41充分润滑,同时加快润滑速度。回油管路82为主轴总成4中的润滑油流出主轴总成4提供通道。通过在所有可能发生润滑油泄漏的地方设置三条回油管路,无论是在主轴总成4底部还是顶部,润滑油都会顺畅地流回稀油站,避免润滑油发生泄漏。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多种变形实施方式,如所述进油管路81并非一定设置在轴套44中,仅需进油管路81一端能够连通第一轴承42内侧壁面,使润滑油能够顺利进入油室45即可。所述第三回油管路823也并非一定设置在轴套44中,仅需第三回油管路823一端连通第一轴承42和第一端盖421之间的缝隙,使油室45满油后润滑油能够从主轴总成4顶部顺利流出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主轴总成4与注油循环管路还可以组成独立的润滑机构,所述润滑机构除了应用在制砂机外,还可以应用在其他旋转机械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