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9090发布日期:2018-12-11 19:35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



背景技术:

整个建筑工程中,室内装饰板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筑装饰装修板材是集材性、艺术性、室内装饰材料、造型设计、色彩美学、为一体的板材,也是品种门类繁多、更新周期最快、发展过程最为活跃、发展潜力最大的一类材料。其发展速度的快慢、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款式的新旧、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工地里,塑钢管道通常都是直接悬在空中,这样不但不方便拼接安装,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管道大多都是垂直向下,容易造成管道脱落,这样的安装方式存在着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实际中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设计新颖,能够有效的对塑钢管道起到支撑,而且利于安装,实用性能优,已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包括挂钩,挂钩由立杆和托钩组成,立杆和托钩之间采用一体成型,托钩的形状呈半圆弧状,托钩的直径与塑钢管直径相匹配,立杆的顶部设置有顶部衔接孔,托钩底部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凸块,凸块的形状呈圆弧状,凸块的表面开设有底部衔接孔,顶部衔接孔和底部衔接孔的轴心相同,顶部衔接孔和底部衔接孔的直径相同,相邻挂钩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挂钩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立杆的表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相邻挂钩之间的连接通过串联扣。

进一步,所述的挂钩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于墙面的合金挂杆,合金挂杆的表面设置有接入槽,接入槽的表面开设有通孔,通孔、顶部衔接孔、底部衔接孔的直径相同。

进一步,所述的托钩的内部设置有衬垫层,衬垫层采用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拼装,挂钩能够方便和墙体进行固定,可以有效的对塑钢管进行支撑,串联的挂钩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添加,实用性能优,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拼接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立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立杆,110-托钩,120-顶部衔接孔,140-凸块,150-底部衔接孔,160-串联扣,170-合金挂杆,180-接入槽,19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新型塑钢管道挂钩,包括挂钩,挂钩由立杆100和托钩110组成,立杆100和托钩110之间采用一体成型,托钩110的形状呈半圆弧状,托钩110的直径与塑钢管直径相匹配,立杆100的顶部设置有顶部衔接孔120,托钩110底部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凸块140,凸块140的形状呈圆弧状,凸块140的表面开设有底部衔接孔150,顶部衔接孔120和底部衔接孔150的轴心相同,顶部衔接孔120和底部衔接孔150的直径相同,相邻挂钩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挂钩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

另外,立杆100的表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参见图2,相邻挂钩之间的连接通过串联扣160。

参见图3,挂钩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于墙面的合金挂杆170,合金挂杆170的表面设置有接入槽180,接入槽180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90,通孔190、顶部衔接孔120、底部衔接孔150的直径相同。

托钩110的内部设置有衬垫层,衬垫层采用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具有阻燃、抗静电性能,而且质轻、安装方便,拥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承重大于350Kg,表面电阻小于3×108Ω,抗老化、耐腐蚀,多种直径挂钩适用于不同直径管道的悬挂,挂钩串联,每一单元可串联的塑钢管道挂钩个数不宜超过5个,侧壁安装,利用管道挂钩将管道安装于结构侧壁,顶部安装,利用塑钢顶部管道挂钩将管道安装于结构顶板上,实用性能优,能够有效的对塑钢管道起到支撑,稳固性能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拼装,挂钩能够方便和墙体进行固定,可以有效的对塑钢管进行支撑,串联的挂钩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添加,实用性能优,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