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过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0888发布日期:2019-02-10 23:5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过渡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过渡接头。



背景技术:

过渡接头用于两根软管之间的连接,传统的过渡接头与软管连接之后,易造成损伤软管,导致软管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在拆装过渡接头时经常会出现软管过度扭曲现象,有时还会使得软管出现破裂从而导致泄露。当然现在市场上也有少部分采用的是快插式的过渡连接头,但是快插式的过渡连接装置有以下缺陷:①当压力较高时很容易发生泄露;②当经常拆装时扣紧装置易损坏无法扣紧,导致密封失效;③结构较为复杂,加工成本高。

在市面上还公开了一种高压软管的过渡接头,如授权公告号

201162904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过渡接头,包括接头主体,在接头主体上设有阴接口,阴接口上密封连接有阳接头,在阴接口外绕设有卡箍,卡箍上设有第一卡槽,阴接口上设有第一卡环,阳接头上设置有与第一卡环对应的第二卡环,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均嵌设在第一卡槽中,阳接头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卡箍的滑套。

上述专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过渡接头的耐高压性能,但是这种过渡接头需在阴接口外设有个半圆环组成的卡箍,卡箍上还需金属连接软片用于连接个半圆环,最后阳接头上还需用滑套,滑套的另一端套在卡箍上,此装配方式繁杂制造成本高,且经过多次拆装后金属连接软片易损坏,半圆环容易崩开造成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多次拆装使用后连接不牢导致密封失效,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压、结构简易、拆装方便的新型过渡接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过渡接头,包括第一接管、活动插接在第一接管中的第二接管以及用于将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构,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之间设有密封机构,所述第一接管的外壁设有可轴向移动的螺纹套,螺纹套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在所述第二接管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密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管的内壁的抵靠座、设置所述第二接管的端部的球形密封面、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管的外壁的环形密封槽以及装设在环形密封槽中的密封圈,球形密封面对应抵靠座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螺纹套包括筒套和设置在筒套的轴向的一端的限位环,在所述第一接管的外壁设有环形凹槽,限位环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环形凹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筒套与所述限位环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环形凹槽的轴向的两端形成用于防止所述限位环滑脱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接管具有粗径部和细径部,细径部插接在所述第一接管内,所述外螺纹设置在粗径部的外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接管上设有与软管相接的第一螺纹口,所述第二接管上设有与另一软管相接的第二螺纹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采用螺纹套来实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的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制造成本低,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能避免因为多次拆装使用后连接不牢导致密封失效,通过弹性密封和球形密封,大大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能和承压能力,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达50Mpa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接管 11-第一段

12-第二段 13-环形凹槽

14-第一螺纹口 15-抵靠座

16-第一限位部 17-第二限位部

20-第二接管 21-粗径部

22-细径部 23-第二螺纹口

24-环形安装槽 25-密封圈

26-球形密封面 27-外螺纹

30-螺纹套 31-筒套

32-限位环 33-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一种新型过渡接头,包括第一接管10、活动插接在第一接管10中的第二接管20以及用于将第一接管10与第二接管20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构,第一接管10与第二接管20之间设有密封机构,第一接管10与第二接管20共同形成流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接管10的外壁设有可轴向移动的螺纹套30,螺纹套30的内壁设有内螺纹33,在所述第二接管20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33配合的外螺纹27,第一接管10的外壁可以设置外螺纹也可以不设置外螺纹。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密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管10的内壁的抵靠座15、设置所述第二接管20的端部的球形密封面26、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管20的外壁的环形密封槽24以及装设在环形密封槽24中的密封圈25,球形密封面26对应抵靠座15设置,抵靠座15优选设置成内球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螺纹套30包括筒套31和设置在筒套31的轴向的一端的限位环32,在所述第一接管10的外壁设有环形凹槽33,限位环3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环形凹槽33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筒套31与所述限位环32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环形凹槽33的轴向的两端形成用于防止所述限位环32滑脱的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在连接时,螺纹套30的限位环32抵靠在第二限位部17,螺纹套30的内螺纹33螺接在外螺纹部27上,从而实现第一接管10和第二接管20的连接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接管20具有粗径部21和细径部22,细径部22插接在所述第一接管10内,所述外螺纹27设置在粗径部21的外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接管10上设有与软管相接的第一螺纹口14,所述第二接管20上设有与另一软管相接的第二螺纹口23。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管10、第二接管20以及螺纹套30上均设有六角扳手位,以方便拆装操作。在组装时,第一螺纹口14和第二螺纹口23分别与一根软管相连接,用扳手将第一接管10和第二接管20暂时固定,再通过螺纹套30进行连接(将第一接管10和第二接管20暂时固定/定位住可以防止锁紧的时候发生软管扭曲的现象)。

为了方便螺纹套30的组装,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第一接管10在环形凹槽33处分成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在套入螺纹套30中,再将第一段和第二段焊接在一起,完成螺纹套30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