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对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974发布日期:2019-01-08 21:47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双向对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对流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下坡时一般是用刹车系统减速,长下坡时一般是用发动机制动配合刹车使用,长下坡时,特别是较重车辆,对刹车以及发动机等硬件损害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双向对流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双向对流系统,包括动力输入轴以及套设在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连接有第一蜗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连接有第二蜗轮,还包括管路,所述管路内填充有液体,所述管路包括上方管路、下方管路以及分别与所述上方管路和所述下方管路连通并设置在上方管路和下方管路两侧的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分别置于所述第一侧管和所述第二侧管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一蜗轮的叶片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一般刹车减速的硬摩擦改为利用液体阻力的软接触,大大减小了硬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动力输入轴;2、动力输入齿轮;3、第一锥齿轮;4、第二锥齿轮;5、第一蜗轮;6、第二蜗轮;7、上方管路;8、下方管路;9、第一侧管;10、第二侧管;11、汽车发动机;12、动力输出轴;13、动力输出齿轮;14、小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对流系统,以应用在汽车制动为例,包括动力输入轴1以及套设在所述动力输入轴1上的动力输入齿轮2,动力输入齿轮2的一端与汽车发动机11的动力输出轴12通过齿轮13进行传动连接,动力输入轴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3和第二锥齿轮4,两个45度的锥齿轮啮合形成90度传动,第一锥齿轮3连接有第一蜗轮5,第二锥齿轮4连接有第二蜗轮6,还包括管路,管路内填充有液体,管路包括上方管路7、下方管路8以及分别与上方管路7和下方管路8连通并设置在上方管路7和下方管路8两侧的第一侧管9和第二侧管10,第一蜗轮5和第二蜗轮6分别置于第一侧9管和第二侧管10中。

第二蜗轮6与第一蜗轮5的叶片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具体的,当动力输入齿轮带着动力输入轴转动时,通过第一锥形齿轮改变方向,从而带动第一蜗轮转动,推动第一侧管内的液体向下流动,液体顺着下方管路向右流入到第二侧管内,液体向上流推动第二蜗轮转动,第二蜗轮与第一蜗轮的叶片方向相反,因此第二蜗轮带动其轴转动,通过第二锥形齿轮作用在动力输入轴上,使得动力输入齿轮受到一个与原转动方向相反的力,以阻止动力输入轴转动。

在外力作用下,动力输入齿轮转动,带动动力输入轴转动,动力输入轴通过两个锥形齿轮改变传动方向,带动两个蜗轮转动,从而推动液体在下方管路中相对流动,对两个蜗轮转动产生阻力,进而对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入轴的传动产生阻力。

当该系统应用于车辆制动时,该系统的动力输入轴与汽车发动机11的动力输出轴12通过动力输出齿轮13和小齿轮14进行连接传动,汽车发动机通过传动轴给汽车的四个轮子提供动力,在汽车下坡时,利用发动机制动,就是轮子的实际转速大于发动机提供的转速,此时,是轮子反过来通过传动轴来带动发动机运动,从而达到通过发动机制动减慢轮子转速的作用,而如果将此双向对流系统应用于汽车减速上,则在车辆下坡时,轮子通过传动轴,带动的不仅是发动机运动,同时还连接本双向对流系统的动力输入轴,通过带动本系统的运动,从而和发动机一起达到制动作用。

现有技术的制动直接作用于车轮,通过发动机制动,本系统和发动机制动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给轮子转动提供阻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如果不是在长下坡,不需要减速时,该系统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是断开的,只有需要长下坡时,才会将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和该系统动力输入轴进行传动连接,这里的传动方式与车辆换挡的传动方式相同,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汽车有前进档,后退档等,如果该系统运用于车辆制动上,这里就是在车里再加一个长下坡档,当车辆档位换到长下坡档时,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才与本系统动力输入轴传动连接,此外,该系统为独立的系统,还适用于索道下行、电梯或者升降机下行等需要减缓自身动力的机构,比如,用于车辆长下坡制动,就是将车辆重力势能转换为车辆动能,液体动能和液体热能,而液体热能可以通过液体自身循环流动散热消耗掉,此时车辆下坡减速不是利用刹车的摩擦阻力,而是利用液体的阻力,大大减小了对硬件的磨损,可以消耗多余或者有害能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