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形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1448发布日期:2019-02-22 22:01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形型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方形型材。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钢材对货架等重物进行支撑,或者是利用钢材组装成钢结构建筑。在传统的组装过程中,常常使用C形钢或工字钢进行加工,这种产品加工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安装环境和方向,使用范围受限;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钢材解决了安装方向受限的问题,但是这类的钢材重量重、不易加工,且安装过程复杂,具体的承重力和抗拉力均较弱,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上述缺陷,值得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形型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方形型材,包括型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本体的横截面呈正方形,且所述型材本体的边角为圆角;

所述型材本体的每个侧面上均设有两条向内凹陷的平行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设有贯穿的边圆孔,且两条所述加强筋上的所述边圆孔左右交错设置;

同一侧面中,两条所述加强筋之间为装配平台,所述加强筋的厚度大于所述装配平台的厚度,所述装配平台上设有条形孔和中圆孔,所述条形孔和所述中圆孔相互间隔设置;

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装配平台之间、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边角之间均通过光滑的圆弧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本体的材质为碳素钢或不锈钢。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本体的外框尺寸不小于20×20mm,且不大于150×150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3.5mm,所述装配平台的厚度为2.9-3.1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内侧边缘与所述装配平台的外侧边缘之间的纵向间距为8.5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与所述中圆孔之间的边缘间距为8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圆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边圆孔的直径。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圆孔的直径为5-15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孔的长边为21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边角相连的平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两条加强筋进行力量分散,并结合边角的圆角设计,应力不集中,承载力更好,适用于货架、重物的支撑、吊挂及抗震,组装形成钢结构,结构牢固,稳定性强;整体结构重量轻、易加工,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图。

在图中,1、装配平台;2、加强筋;3、条形孔;4、中圆孔;5、边圆孔;6、刻度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方形型材,包括型材本体,型材本体的侧面壁厚不小于3mm,型材本体的外框尺寸不小于20×20mm,且不大于150×150mm。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型材本体的材质为碳素钢或不锈钢,整体一体成型,在保证型材本体本身的强度的情况下,减少了材料成本。

型材本体的横截面呈正方形,且型材本体的边角为圆角,与边角相连的平面上设有刻度标记6,通过刻度标记6便于后期的裁剪、切割和安装。通过非直角设计,使得应力不集中,保证了型材本体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四面安装,无方向性,可任意调节和循环使用。

型材本体的每个侧面上均设有两条向内凹陷的平行的加强筋2,两条加强筋2之间为装配平台1,相邻的加强筋2与装配平台1之间、加强筋2与边角之间均通过光滑的圆弧连接,通过两凹一凸的设置,使得型材本体的抗压力、张力及承重力都得到了提升。加强筋2的厚度大于装配平台1的厚度,具体的,加强筋2的厚度为3.5mm,装配平台1的厚度为2.9-3.1mm,在保证足够承重力的同时,减少了原料的使用,节省了成本。

同一侧面中,装配平台1上设有条形孔3和中圆孔4,条形孔3和中圆孔4相互间隔设置;加强筋2上设有贯穿的边圆孔5,且两条加强筋2上的边圆孔5左右交错设,非对称的设计,使得型材本体在剪切等过程中,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且安装的精度更高。

加强筋2的内侧边缘与装配平台1的外侧边缘之间的纵向间距为8.5mm,整体的厚度不会受安装环境的影响,且同时能保证足够的承载力。

中圆孔4的直径大于边圆孔5的直径,边圆孔5的直径为5-15mm,长条孔3的长边为21mm。条形孔3与中圆孔4之间的边缘间距为8mm。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货架和重物的支撑、抗震,用于组装按结构建筑,结构牢固,稳定性强。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