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4805发布日期:2019-03-27 11:11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客户对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双离合变速器以其优越的换挡品质和更好的经济性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随着车辆动力性的不断提高,车辆的挡位也随之增多,扭矩也随之增大,这样就会对双离合变速器的热负荷要求越来越大。但是,双离合器的热容量比较小,这样就容易使其因过热而性能下降或失效。因此,对于双离合变速器,不仅要考虑双离合器的润滑冷却,还要考虑变速器内部的润滑冷却。

在中国发明专利CN201310393931.8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冷却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包括第一离合器润滑通道和第二离合器润滑通道,该两个通道的入口端均连接润滑剂源、出口端均连接至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且在该两个通道中设有滑阀;当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滑磨时,所述第一离合器润滑通道和第二离合器润滑通道均连接至所述滑阀的导通端;在离合器完全接合或完全分离后,所述第一离合器润滑通道和第二离合器润滑通道中的一个连接至所述滑阀的导通端、另一个连接至所述滑阀的截止端。该润滑系统可通过滑阀来控制两个离合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油流量,从而达到控制润滑流量,节省能耗,提高润滑冷却效率的目的。但是,该润滑系统不具有离合器腔回油的功能,从而无法充分利用离合器腔的油液进行润滑冷却,同时也未涉及对于变速器内部的润滑;还有,该润滑系统采用了大量滑阀及相应的控制系统,管路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较低。

在中国发明专利CN201410077642.1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润滑结构,该润滑结构包括电子油泵,电子油泵通过润滑油管,储油腔分别连接四条润滑通道,第一润滑通道的润滑油液对双离合器的主要部件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进行润滑冷却,第二润滑通道的润滑油液对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与第二输入轴之间进行润滑冷却,第三润滑通道的润滑油液对离合器分离装置进行润滑冷却,第四润滑通道的润滑油液对第一输入轴与驱动装置之间的轴承进行润滑冷却。该润滑结构可以在不增加离合器主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既有的变速器零部件装置,形成多个离合器润滑通道,从而能够对双离合器进行很好的润滑冷却。但是,该润滑结构需要加装大功率油泵、喷油装置等,液压管路支路繁多,压力损失较大,而且密封性要求高,制造成本高,可靠性较低,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还有,同样不具有离合器腔回油的功能以及未涉及对于变速器内部的润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双离合器润滑冷却,变速器内部润滑冷却,而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润滑效率高的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壳体、与变速器壳体连接的离合器壳体、内置于变速器壳体中的润滑油道、供油装置、双离合器油路以及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所述供油装置安装在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底部,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油泵和吸滤器,所述吸滤器通过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双离合器油路连接,所述双离合器油路包括连通的离合器支承内油路和双离合器内油路,所述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径向内壁上,所述供油装置中的润滑油可依次通过所述润滑油道、双离合器油路到达所述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上。

更优的,该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竖直内壁上的轴承孔和导油孔,所述轴承孔内通过轴端轴承安装有空心的内外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内外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上均设置有与内孔相通的径向导油孔,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齿轮旋转飞溅的润滑油可通过所述导油孔导入所述离合器壳体内。

更优的,该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竖直内壁上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内安装有变速器换挡轴。

更优的,所述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径向内壁上的U型加强筋。

更优的,该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变速器壳体靠近所述离合器壳体一侧的竖直内壁上的加强筋。

更优的,该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水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布置简洁,工作可靠,不仅降低了润滑系统的设计难度和安装难度,而且可使润滑油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主要是通过利用双离合器油路中的润滑油的喷射特性,使润滑油喷射至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上,同时通过在离合器壳体的竖直内壁上设置分流孔和导油孔,这样可使离合器壳体内润滑油回流到变速器壳体内,而变速器壳体内的齿轮旋转搅起飞溅的润滑油可经由导油孔进入离合器壳体内来实现的;

2、本实用新型还考虑到了变速器内部的润滑冷却,其主要是通过在离合器壳体的竖直内壁上设置轴承孔,并在轴承孔内通过轴端轴承安装空心的内外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在轴上设置径向导油孔来实现的,这样一方面可使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上的润滑油润滑轴端轴承后进入空心轴,然后经由径向导油孔润滑轴上的滚针轴承、同步器等零部件,再然后经由齿轮旋转飞溅润滑变速器壳体,另一方面可减轻变速器的重量,降低成本;

3、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离合器壳体的径向内壁上设置U型加强筋、在变速器壳体靠近离合器壳体一侧的竖直内壁上设置加强筋以及在离合器壳体上设置水道,这样一方面可使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上及齿轮旋转飞溅搅起的润滑油得到更好的冷却,另一方面可增强离合器壳体及变速器壳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器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离合器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双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输入轴和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0-供油装置,11-吸滤器,12-油泵,13-润滑油道,14-二通接头,20-双离合器油路,21-离合器支承,22-离合器支承内油路,23-双离合器内油路,24-内离合器,25-外离合器,30-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31-离合器壳体,32-轴承孔,33-输入轴和输出轴,34-U型加强筋,35-分流孔,36-径向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原理图,如图2至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壳体(图中未标识)、与变速器壳体连接的离合器壳体31、内置于变速器壳体中的润滑油道13、供油装置10、双离合器油路20以及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30。其中,上述供油装置安装在变速器壳体内的底部,它供油装置10包括油泵12和吸滤器11,而吸滤器11通过润滑油道13可与油泵12的进油口连接,油泵12的出油口可通过润滑油道13及二通接头与上述双离合器油路20连接。上述双离合器油路20包括设置于离合器支承21上的离合器支承内油路22和设置于内离合器24及外离合器25中的双离合器内油路23,而且离合器支承内油路22与双离合器内油路23连通,这样润滑油即可从润滑油道13进入到双离合器内油路23中。上述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30设置在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内壁上,且在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内壁上设置有U型加强筋3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设置,这样可使供油装置10中的润滑油在液压及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润滑油道13、双离合器油路20喷射到离合器腔上部润滑结构30上,从而可使内离合器24、外离合器25、离合器支承21以及离合器壳体31得到润滑冷却。

还有,在离合器壳体31的竖直内壁上还设置有轴承孔32、分流孔35和导油孔(图中未标识)。其中,在轴承孔32内安装有轴端轴承,然后通过轴端轴承安装有空心的输入轴和输出轴33并且在输入轴和输出轴33上均设置有与内孔相通的径向导油孔36,这样可使离合器壳体31内的润滑油回流至变速器壳体中,并对变速器壳体中的零部件及变速器壳体进行润滑冷却。当然,变速器壳体内的齿轮旋转飞溅搅起的润滑油液可通过离合器壳体31上的导油孔导入到离合器壳体31内,这样可使润滑油得到充分的利用。

此外,为使润滑油的利用效率更高,可在分流孔35内安装变速器换挡轴,使换挡轴得到更好的润滑。在离合器壳体31的径向上还可以设置水道,这样可使离合器壳体31及内壁上的润滑油得到更好的冷却。同样,在变速器壳体靠近离合器壳体31一侧的竖直内壁上还可以设置加强筋,这样可使回流的润滑油得到更好的冷却。

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