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及采用该辅助固定件的马达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3267发布日期:2019-07-27 11:36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及采用该辅助固定件的马达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及采用该辅助固定件的马达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启动马达,一般设有壳体和壳盖,壳盖的左右两端往外延伸设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有安装孔,在安装该启动马达时,通过螺栓和安装孔的配合,把启动马达固定安装在摩托车的车架上,但是由于启动马达的固定位置仅设在启动马达的前部,启动马达的后部悬空,当启动马达工作时,壳体受到与输出轴相反方向的扭力,扭力直接作用在安装块上,同时,很多摩托车行走的路况不理想,启动马达会受到上下的震动,因此安装块受到的作用力比较大,很可能会在摩托车行走时直接断裂,造成启动马达的脱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用于辅助固定马达、具有很高实用性的马达辅助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包括件本体,所述件本体包括整体向上延伸的抵接部、整体向下延伸的安装部,所述抵接部、安装部平行设置,所述抵接部与安装部通过过渡部连接;所述抵接部上设有通孔,所述抵接部与过渡部的连接处设有贯穿孔,所述通孔设于贯穿孔的上方;所述安装部上设有安装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直线,所述安装部和过渡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平行;所述第一直线与抵接部的左端面形成锐角夹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贯穿孔有两个,两个贯穿孔均设于抵接部与过渡部的连接处上;所述通孔设于两个贯穿孔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口包括贯穿通槽,所述贯穿通槽的左右两端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两个贯穿孔的距离为间距e,所述贯穿通槽的宽度为间距b,所述间距e等于间距b;所述贯穿通槽往右上倾斜设置,所述贯穿通槽与第二直线的夹角为角度所述第一直线与抵接部左端面的夹角为角度Φ,所述角度小于角度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件本体整体往右上倾斜设置;所述通孔的圆心与贯穿通槽的中心的水平距离为间距c;所述过渡部的右端、安装部的右端均设有避空位,两个避空位相连通,所述避空位的避空深度为间距d,所述间距e等于间距c与间距d之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部垂直设于过渡部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部上端的左右两个边角、安装部下端的左右两个边角上均设有倒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件本体由钢板冲压折弯制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马达安装结构,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可分离地连接有以上所述的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马达包括壳体、与壳体相连的壳盖,所述壳盖的左右两端均往外延伸设有安装块,两块所述安装块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安装块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壳体底部的中心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螺钉,两个螺纹孔之间的连线与两个螺钉之间的连线相平行;所述凸台与通孔插接,且任意一个螺钉与任意一个贯穿孔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辅助固定启动马达,使得启动马达的后部不悬空,防止启动马达的意外脱落,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辅助固定件、马达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辅助固定件、马达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马达辅助固定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包括件本体,所述件本体包括整体向上延伸的抵接部1、整体向下延伸的安装部2,所述抵接部1、安装部2平行设置,所述抵接部1与安装部2通过过渡部3连接;所述抵接部1上设有通孔11,所述抵接部1与过渡部3的连接处设有贯穿孔4,所述通孔11设于贯穿孔4的上方;所述安装部2上设有安装口。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抵接部1和过渡部3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直线,所述安装部2和过渡部3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平行;所述第一直线与抵接部1的左端面形成锐角夹角。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贯穿孔4有两个,两个贯穿孔4均设于抵接部1与过渡部3的连接处上;所述通孔11设于两个贯穿孔4的上方。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口包括贯穿通槽21,所述贯穿通槽21的左右两端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两个贯穿孔4的距离为间距e,所述贯穿通槽21的宽度为间距b,所述间距e等于间距b;所述贯穿通槽21往右上倾斜设置,所述贯穿通槽21与第二直线的夹角为角度所述第一直线与抵接部1左端面的夹角为角度Φ,所述角度小于角度Φ。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件本体整体往右上倾斜设置;所述通孔11的圆心与贯穿通槽21的中心的水平距离为间距c;所述过渡部3的右端、安装部2的右端均设有避空位5,两个避空位5相连通,所述避空位5的避空深度为间距d,所述间距e等于间距c与间距d之和。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抵接部1垂直设于过渡部3上。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抵接部1上端的左右两个边角、安装部2下端的左右两个边角上均设有倒角。设置倒角,防止工件边缘锋口划伤人,并且其外形美观。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件本体由钢板冲压折弯制成。件本体由钢板冲压折弯制成,方便马达辅助固定件的生产。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马达安装结构,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可分离地连接有以上所述的一种马达辅助固定件。一种马达安装结构,包括马达与马达辅助固定件,马达辅助固定件用于辅助固定启动马达,使得启动马达的后部不悬空,防止启动马达的意外脱落。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马达包括壳体61、与壳体61相连的壳盖62,所述壳盖62的左右两端均往外延伸设有安装块63,两块所述安装块6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安装块63上设有螺纹孔64;所述壳体61底部的中心设有凸台65,所述凸台65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螺钉66,两个螺纹孔64之间的连线与两个螺钉66之间的连线相平行;所述凸台65与通孔11插接,且任意一个螺钉66与任意一个贯穿孔4插接。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螺丝与螺纹孔64的配合,把马达的前部固定在发动机气缸外壁上。然后,使用马达辅助固定件辅助固定马达的后部,具体为:把凸台65与通孔11插接,然后,由于不同地区生产的马达,例如中国内陆和中国台湾,马达上的两个螺钉66的位置有一定的偏差,因此,设有两个贯穿孔4,其中一个贯穿孔4为预留孔,增加马达辅助固定件的通用性,当然了,还可以根据需求,在生产时,在抵接部1与过渡部3的连接处设有多个贯穿孔4。在本实施例里,采用把左边的螺钉66与贯穿孔4插接,并且在实际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把左边的螺钉66插接在两个贯穿孔4中的某一个贯穿孔4上;然后,再通过螺丝与贯穿通槽21的配合,把安装部2固定在排气管的上方保护罩上;因为要适配左边的螺钉66插接在两个贯穿孔4中的某一个贯穿孔4上,相当于马达辅助固定件以通孔11的圆心为圆心进行旋转,抵接部1和过渡部3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直线,安装部2和过渡部3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直线,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平行,第一直线与抵接部1的左端面形成锐角夹角,方便马达辅助固定件以通孔11的圆心为圆心进行旋转,左边的螺钉66插接在两个贯穿孔4中的某一个贯穿孔4上。贯穿通槽21的左右两端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两个贯穿孔4的距离为间距e,贯穿通槽21的宽度为间距b,间距e等于间距b;贯穿通槽21往右上倾斜设置,贯穿通槽21与第二直线的夹角为角度第一直线与抵接部1左端面的夹角为角度Φ,所述角度小于角度Φ,马达辅助固定件以通孔11的圆心为圆心进行旋转,左边的螺钉66可以任意插接在两个贯穿孔4中的某一个贯穿孔4上。螺丝穿过贯穿通槽21固定马达辅助固定件时,因为贯穿通槽21的中间为矩形,马达辅助固定件不能旋转运动,因此能更好地固定马达辅助固定件。由于发动机机舱的容积比较小,可供马达辅助固定件安装的空间比较小,为了便于马达辅助固定件的安装,同时,为了匹配发动机气缸外壁和排气管的上方保护罩的位置,件本体整体往右上倾斜设置,通孔11的圆心与贯穿通槽21的中心的水平距离为间距c,过渡部3的右端、安装部2的右端均设有避空位5,两个避空位5相连通,避空位5的避空深度为间距d,间距e等于间距c与间距d之和,当马达辅助固定件水平安装时,凸台65插接在通孔11内,左边的螺钉66插接在两个贯穿孔4中的任意一个时,螺丝可以在贯穿通槽21内滑动,最后再拧紧螺丝,从而把马达辅助固定件固定在排气管的上方保护罩上。如此,通过使用马达辅助固定件,辅助固定启动马达的后部,使得启动马达的后部不悬空,防止启动马达的意外脱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