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5295发布日期:2019-05-03 19:4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承载一显示模组。特别是一种具有摩擦结构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支撑装置,用于承载一显示模组,该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架、一滑动件及一弹性件。该弹性件,连接于该滑动件与支架之间,且恒对该滑动件提供一弹力,该滑动件与该显示模组连接。当一外力施于该滑动件时,带动该滑动件及该显示模组相对于该支架滑动,当该外力移除时,该弹性件所提供该弹力与该显示模组所提供的一重力相抗衡,使得该滑动件及该显示模组相对该支架随停于任一位置。

该弹性件所提供的该弹力通常是一个定值。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整手感(例如操作时的手感更加的明显)的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一摩擦结构,该摩擦结构对该支撑装置的一直立柱提供一正向力,在该支撑装置的一滑动件滑动时,会同时带动该摩擦结构与该直立柱内侧摩擦,而产生一摩擦力,且该摩擦结构可调整该正向力的大小以对应调整该摩擦力的大小,搭配上该支撑装置的一弹性件所提供的一弹力,使得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手感可依据需求进行调整。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支撑装置用于承载一显示模组,该支撑装置包括一直立柱、一滑动件、一摩擦结构及一弹性件。该直立柱具有相对的二内侧面,该滑动件置于该直立柱中,并朝该显示模组的方向延伸出该直立柱以承载该显示模组。该摩擦结构具有一摩擦件及一螺丝,该摩擦件设于该滑动件上而该螺丝穿设于该摩擦件上,其中,该摩擦件具有二侧翼,所述侧翼与所述内侧面接触,当该螺丝沿一轴线朝该滑动件移动,该螺丝推挤所述侧翼紧靠所述内侧面,使各所述侧翼对各所述内侧面提供一正向力。该弹性件连接于该直立柱及该滑动件。当一外力施于该滑动件,该滑动件相对于该直立柱沿该轴线在一最高位置与一最低位置之间移动,带动该显示模组移动,同时该摩擦件与所述内侧面摩擦,而该弹性件恒提供一弹性力,当该外力移除时,该滑动件相对于该直立柱随停。

该螺丝具有一头部及一杆体,该头部与该杆体相接,而该摩擦件还包含一中央板体,该中央板体设于该滑动件上,所述侧翼分别由该中央板体的二端延伸,该杆体通过该中央板体而局部地设于该滑动件的一孔洞中。

该摩擦件的所述侧翼相对于该中央板体倾斜一角度,各所述侧翼具有一突出端以与各所述内侧面接触,所述突出端之间具有一初始距离,该头部的一直径大于该初始距离,使得该螺丝沿该轴线朝该滑动件移动时,该头部推挤所述突出端紧靠所述内侧面。

该滑动件具有多个滚轮组及一本体,所述滚轮组设置于该本体的二侧面,该直立柱的所述内侧面形成有二滑槽,各所述滚轮组分别位于各所述滑槽中,该滑动件相对于该直立柱沿着该轴线移动时,各所述滚轮组沿该轴线于各所述滑槽中滑动。

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还包含一容置座,该容置座设置于该滑动件上,该弹性件具有一端部及一卷绕部,该弹性件的该端部设置于该直立柱上,该卷绕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容置座。

该容置座具有多个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分别连接于该容置座的二侧面,所述第一滑块分别与所述内侧面接触。该本体具有一顶面,该摩擦结构位于该顶面。

该滑动件具一凸起,该本体具有一正面,该正面位于所述侧面及该顶面之间,该凸起设置于该正面以与该本体相接,且该凸起朝远离该容置座的方向延伸,该凸起具有一插槽,该滑动件还具有一枢纽结构,该枢纽结构具有一插板,该插板设于该插槽中。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优选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滑动件的一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摩擦结构与滑动件及直立柱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摩擦结构与滑动件及直立柱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 支撑装置

1 基座

2 直立柱

21 内侧面

211 滑槽

3 滑动件

31 本体

311 顶面

312 侧面

313 正面

314 背面

315 孔洞

32 滚轮组

33 第二滑块

34 凸起

341 插槽

35 凸块

36 枢纽结构

361 插板

4 摩擦结构

41 摩擦件

411 中央板体

412 侧翼

4121 突出端

42 螺丝

421 头部

422 杆体

5 弹性件

51 端部

52 卷绕部

6 容置座

61 容置空间

62 第一滑块

D 初始距离

X 轴线

R 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0具有一基座1、一直立柱2、一滑动件3、一摩擦结构4、二弹性件5、及一容置座6。

直立柱2与基座1相接,且直立柱2得通过基座1而立于一工作面(例如一桌面)上,亦即直立柱2沿一轴线X朝工作面的相反方向延伸。直立柱2具有二相对的内侧面21,而各内侧面21上对应形成有一滑槽211。

滑动件3具有一本体31、二滚轮组32、二第二滑块33、一凸起34、二凸块35、及一枢纽结构36。本体31概略呈板状并具有一顶面311、二相对的侧面312、一正面313、一背面314、一孔洞315(请参照图4),其中,顶面311连接于所述侧面312之间,正面313及背面314连接于顶面311及所述侧面312之间,且正面313与背面314相对。凸起34设置于正面313,且凸起34具有一插槽341,枢纽结构36具有插板361,通过插板361与插槽341结合,枢纽结构36得连接于本体31上,并用于承载一显示模组(未图示)。所述凸块35彼此间隔地形成于背面314,用于供容置座6设置,关于滑动件3与容置座6的结合关系将于下面段落叙明。如图3所示,每一侧面312上设有一滚轮组32及一第二滑块33,且各第二滑块33对应与直立柱2的各内侧面21接触,而各滚轮组32得对应位于各滑槽211中。当滑动件3沿轴线X相对于直立柱2移动时,各滚轮组32于各滑槽211中滚动,各第二滑块33于直立柱2的各内侧面21上滑动。

参照图4,摩擦结构4具有一摩擦件41及一螺丝42。摩擦件41具有一中央板体411及二侧翼412,所述侧翼412分别由中央板体411的二端沿轴线X朝基座1的相反方向延伸,且各侧翼412相对于中央板体411倾斜一角度,各侧翼412具有一突出端4121。螺丝42具有一头部421及一杆体422,杆体422与头部421相接,且杆体422具有外螺纹。当中央板体411置于滑动件3的顶面311时,各突出端4121与直立柱2的各内侧面21接触,杆体422通过中央板体411而局部地设置于滑动件3的孔洞315中(孔洞315形成于顶面311并具有内螺纹),头部421因此与滑动件3的顶面311相对。

由于头部421的一直径R大于所述突出端4121所间隔的一初始距离D(未被头部421推挤前的距离),因此当螺丝42朝顶面311沿轴线X移动时,如图5所示,杆体422更深入孔洞315中,头部421朝中央板体411靠近并推挤所述侧翼412,使得所述突出端4121更紧靠所述内侧面21,也就是摩擦件41借此对直立柱2的所述内侧面21施加一正向力。滑动件3相对于直立柱2沿轴线X移动时,各突出端4121与各内侧面21摩擦对应产生一摩擦力。当头部421越是朝中央板体411靠近并持续推挤所述侧翼412,所述侧翼412朝内侧面21所施加的正向力就越大,使得滑动件3相对直立柱2滑动时,各突出端4121与各内侧面21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须说明的是,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调整各突出端4121的面积大小,各突出端4121与各内侧面21接触的面积越大,滑动件3相对于直立柱2移动时,各突出端4121与各内侧面21之间的摩擦力也就相对越大。

参照图2及图3,容置座6具有二容置空间61及二第一滑块62。容置座6与滑动件3的凸块35接合后,各第一滑块62设置于本体31的各侧面312。当滑动件3沿轴线X相对于直立柱2移动时,除了各滚轮组32于各滑槽211中滚动,各第二滑块33于直立柱2各内侧面21上滑动,各第一滑块62同样也于直立柱2各内侧面21上滑动。于本实施例中,因所述第二滑块33、所述滚轮组32及所述第一滑块62分别对应的设置于滑动件3的侧面312的不同区域且所述第二滑块33、所述滚轮组32及所述第一滑块62分别与直立柱2的内侧面21接触,因此,滑动件3于移动的过程中不易左右晃动,使滑动件3沿轴线X上下移动的稳定度高。然,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若滑动件3没有左右晃动的问题,所述第一滑块62及所述第二滑块33则可省略。

承上所述,所述容置空间61形成于背面314、各凸块35及所述第一滑块62之间。各弹性件5具有一端部51及一卷绕部52。各弹性件5的卷绕部52位于各容置空间61中,各弹性件5的端部51则与直立柱2固接。通过前述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没有外力时,各弹性件5恒提供一弹性力,滑动件3及显示模组相对于直立柱2不动。当一外力施于显示模组,带动滑动件3相对于直立柱2沿轴线X在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之间移动,当外力移除时,借由所述弹性件5的弹性力,使滑动件3及显示模组相对于直立柱2随停。

基于前述的结构,滑动件3在移动的过程中,各突出端4121会与各内侧面21摩擦产生摩擦力,此时,摩擦力若越大(即前面段落所述,如图5所示,通过头部421的推挤,使侧翼412的突出端4121朝内侧面21施加的正向力越大),为了抵抗摩擦力,使用者所出的外力就越大,则手感就会越重,反之,若要手感轻,则只需通过调整螺丝42相对于滑动件3的位置,让头部421远离侧翼412(如图4所示),减少各突出端4121对各内侧面21所施加的正向力,即可降低各突出端4121与各内侧面21相对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借由摩擦结构设置于滑动件上,且通过螺丝推挤或远离摩擦件,能够改变摩擦件对直立柱的正向力大小,进而改变了摩擦件移动时与直立柱之间摩擦力大小。因而能让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能够依照需求调整出不同的操作手感。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