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摆臂曲线平衡式恒力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1967发布日期:2019-04-05 20:1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双摆臂曲线平衡式恒力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吊架领域,尤其涉及其中恒力支吊架的改进。



背景技术:

恒力支吊架根据力矩平衡原理设计,在许可的负载位移下,负载力矩和弹簧力矩始终保持平衡,从而在管道或设备发生位移时,可提供一恒定的支承力,以避免给管道或设备带来附加应力。对此,本申请人曾于2017年3月14日递交了一份名为“一种双簧平衡式恒力支吊架”、申请号为“201710148534.2”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然而,本申请人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此类支吊架由于两个横向弹簧的设计,使其在横向上需占据较大的空间,从而无法布置在横向空间较小的区域中,给恒力支吊架的安装、布置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且横向尺寸较小,可在调节初始力时不影响支吊架的最大行程,从而具有极为广泛的适应范围的双摆臂曲线平衡式恒力吊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基座、负载轴、负载吊杆、弹簧组件和一对联动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上弹簧板、弹簧和下弹簧板,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连杆、铰接座、滑动杆、导向杆、铰接轴和负载体,所述负载体包括固定板和一对负载板;

一对所述负载板相互平行、且二者的尾端通过固定板固定相连,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设两负载板的中部、且铰接轴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基座内,所述导向杆垂直且固定连接在固定板朝向负载板的端面上,所述负载板的尾部开设有与导向杆平行的长条形通孔,所述滑动杆的两端滑动连接在两负载板的长条形通孔中、且滑动杆套接所述导向杆,所述铰接座铰接在滑动杆上,所述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铰接座的顶面上、且底部连接有限位块;

所述负载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端面为用于承托负载轴的承托面,所述承托面朝上设置、且呈向下凹陷的弧面状,两所述负载体中负载板相对设置且相互交错;

所述负载轴抵在四个承托面上、且与负载吊杆的顶端相连接,所述上弹簧板、弹簧、下弹簧板从上到下依次空套所述负载吊杆,所述上弹簧板固定连接在基座的下部,所述下弹簧板的两侧空套所述连杆、且在弹簧的作用下抵在限位块上。

所述负载轴上套接有四个导轮,所述导轮与负载板一一对应、且滚动连接在承托面上。

两所述负载板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处于其中部的铰接套筒,所述铰接套筒套接所述铰接轴。

所述连杆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限位块与连杆螺纹连接。

所述基座的两侧开设有一对竖直滑孔,所述负载轴的两端容置于所述竖直滑孔中。

本实用新型实现恒力吊架的目的,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布置在横向空间较小的区域中的问题。同时,由于本案调节初始力时,负载轴的初始位置可保持不变,因此,本案还具有着以下优点:一、载荷的调整范围大,可以100%~200%之间调节;二、载荷调整操作方便,可以直接调整弹簧的压缩量和弹簧力臂长度;三、载荷的调整不会靠成恒力吊架总行程的损失。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且横向尺寸较小,可在调节初始力时不影响支吊架的最大行程,从而具有极为广泛的适应范围以及载荷调整范围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是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立体图,

图5是基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图;

图中1是基座,10是竖直滑孔,2是负载轴,3是负载吊杆;

41是上弹簧板,42是弹簧,43是下弹簧板;

51是连杆,510是限位块,52是铰接座,53是滑动杆,54是导向杆,55是铰接轴,56是负载板,57是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6所示,包括基座1、负载轴2、负载吊杆3、弹簧组件和一对联动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上弹簧板41、弹簧42和下弹簧板43,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连杆51、铰接座52、滑动杆53、导向杆54、铰接轴55和负载体,所述负载体包括固定板57和一对负载板56;

所述基座呈空心状;

一对所述负载板56相互平行、且二者的尾端通过固定板57固定相连,所述铰接轴55依次穿设两负载板56的中部、且铰接轴55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基座1内,使得负载体铰接在基座之内,所述导向杆54垂直且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7朝向负载板56的端面上,所述负载板56的尾部开设有与导向杆54平行的长条形通孔,所述滑动杆53的两端滑动连接在两负载板56的长条形通孔中、且滑动杆53套接所述导向杆54,所述连杆的顶端与滑动杆铰接,所述铰接座52铰接在滑动杆53上,所述连杆5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铰接座52的顶面上、且连杆的底部连接有限位块510;

所述负载板56远离所述固定板57的端面为用于承托负载轴2的承托面,所述承托面朝上设置、且呈向下凹陷的弧面状,两所述负载体中负载板56相对设置且相互交错;

所述负载轴2抵在四个承托面上、且与负载吊杆3的顶端相连接,所述上弹簧板41、弹簧42、下弹簧板43从上到下依次空套所述负载吊杆3,所述上弹簧板41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下部,所述下弹簧板43的两侧空套所述连杆51、且在弹簧42的作用下抵在限位块510上,所述弹簧抵在上弹簧板和下弹簧板之间。这样,改变限位块在连杆底部的位置,即可实现对弹簧初始时的压缩量进行调节,即可在负载轴不动,即不影响吊架的最大行程的前提下调节弹簧,即吊架的初始力。

本案使用过程中,当负载吊杆受力下行时,将通过负载轴带动负载体翻转,从而使得负载轴下行且连杆上行,进而通过改变承托面作用在负载轴上的力的方向,以及弹簧的压缩量,最终使得负载体作用在负载轴上力保持恒定,实现恒力吊架的目的,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布置在横向空间较小的区域中的问题。同时,由于本案调节初始力时,负载轴的初始位置可保持不变,因此,本案还具有着以下优点:一、载荷的调整范围大,可以100%~200%之间调节;二、载荷调整操作方便,可以直接调整弹簧的压缩量和弹簧力臂长度;三、载荷的调整不会靠成恒力吊架总行程的损失。

所述负载轴2上套接有四个导轮,所述导轮与负载板一一对应、且滚动连接在承托面上。从而使得吊架在动作时内部各部件之间具有更小的摩擦力,使得吊架整体的动作过程更为稳定、可靠。

两所述负载板26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处于其中部的铰接套筒,所述铰接套筒套接所述铰接轴。从而使得负载体整体的结构更为稳定,其与基座之间的相对运动更为顺畅。

所述连杆51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限位块510为螺母、且其与连杆51螺纹连接。从而使得限位块的位置调节更为方便,即使得对弹簧初始压缩量的调节更为方便。

所述基座1的两侧开设有一对竖直滑孔10,所述负载轴2的两端容置于所述竖直滑孔10中。从而有效限制负载轴的横向偏移,使得负载轴的动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