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6830发布日期:2019-10-19 03:1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日趋发展,用户对具有大尺寸且易于携带的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弯曲式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得到广泛的关注。弯曲式显示屏在与电子设备的壳体装配时,为保证能够在弯曲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显示屏的弯曲变形区域通常未与壳体固定连接。当弯曲式显示屏在弯曲过程中,弯曲变形区域会出现向外凸出弯曲及向内凹设弯曲两种可能的运动状态。对于向内弯曲的弯曲式显示屏(即显示屏的两个显示面可相对弯曲,并收容于弯曲壳体之间),向外凸出的弯曲运动状态将阻碍显示屏的正常向内弯曲,甚至会损坏显示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弯曲效果较佳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柔性屏、活动板及弯曲机构,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区、弯曲区及第二固定区,所述第一固定区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固定区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所述弯曲区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活动板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活动板包括活动部及吸附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弯曲机构相联动,所述吸附部连接于所述活动部靠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所述吸附部具有朝向所述弯曲区的吸附面;

当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以使所述电子设备自所述弯曲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时,所述弯曲机构带动所述活动部远离所述收容空间的底壁,所述吸附部向所述弯曲区挤压,以排出所述吸附面与所述弯曲区之间的部分空气,使至少部分所述吸附面贴合于所述弯曲区。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的转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转动,以使所述柔性屏发生弯曲,且所述第一固定区及所述第二固定区相对设置,从而减小电子设备的前侧面积,进而方便用户携带以及使用。此外,通过设置具有吸附部的活动板,并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的状态时,吸附部的吸附面贴合于所述弯曲区,从而在所述电子设备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变化的一瞬间或一段短时间内时,所述吸附部与所述弯曲区之间的吸附力能够阻止所述弯曲区向远离所述收容空间的底壁的方向弯曲,即防止所述电子设备在弯曲的一瞬间或一段短时间内,所述柔性屏的所述弯曲区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壳体的方向拱起,进而保证所述电子设备的具有较佳的弯曲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在A-A线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在M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在M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在M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纳米微吸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纳米微吸胶在N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在M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可实现弯曲效果。电子设备100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其中,为了便于描述,以电子设备100处于第一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柔性屏40、活动板50及弯曲机构60。第三壳体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31及第二侧32。第一侧31与第二侧3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311。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壳体3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侧31与第二侧32的底壁33。第三壳体30大致呈U形状。第三壳体30的第一侧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壳体30的第二侧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壳体30的底壁33形成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第一壳体10转动连接于第一侧31。第二壳体20转动连接于第二侧3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绕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转轴相对第一侧31转动,即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上转动。第二壳体20绕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转轴相对第二侧32转动。第一方向为第一侧31朝向第二侧32的方向,即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上转动。

其中,柔性屏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区41、弯曲区42及第二固定区43。第一固定区41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固定区43固定于第二壳体20。至少部分弯曲区42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收容于收容空间311。至少部分弯曲区42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正对于收容空间311。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第一固定区41与第二固定区43相对设置,至少部分弯曲区42收容于收容空间311内。如图1及图4所示,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区41、弯曲区42与第二固定区43所形成平面在150°至180°之间。附图4以180°为例示出。

其中,如图2及图5所示,活动板50收容于收容空间311。活动板50包括活动部51及吸附部52。活动部51与弯曲机构60相联动。吸附部52连接于活动部51靠近柔性屏40的一侧,吸附部52具有朝向弯曲区42的吸附面521。可以理解的是,活动部51与弯曲机构60相联动表示的是弯曲机构60或活动部51中的一个发生运动时,另一个也随着运动。此外,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活动板50靠近第三壳体30的底壁33。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活动板50靠近柔性屏4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附图5给出吸附部52的结构只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吸附部52的结构也可以其他结构。例如附图7至图9所示的吸附部52的结构。

其中,如图5所示,当第一壳体10相对第二壳体20转动,以使电子设备100自弯曲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时,弯曲机构60带动活动部51远离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吸附部52向弯曲区42挤压,以排出吸附面521与弯曲区42之间的部分空气,使至少部分吸附面521贴合于弯曲区4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的转动以及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以使柔性屏40发生弯曲,且柔性屏40的第一固定区41及第二固定区43相对设置,从而减小电子设备100的前侧面积,即电子设备100在X-Y平面上的面积,进而方便用户携带以及使用。此外,通过设置具有吸附部52的活动板50,并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的状态时,吸附部52的吸附面521贴合于弯曲区42,从而在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变化的一瞬间或一段短时间内,吸附部52与弯曲区42之间的吸附力能够阻止弯曲区42向远离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的方向弯曲,即防止电子设备100在弯曲过程的一瞬间或一段短时间内,柔性屏100的弯曲区42朝向远离第三壳体30的方向拱起。

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壳体10相对第二壳体20转动,以使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变化时,弯曲机构60带动活动部51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活动部51通过吸附部52与弯曲区42之间的吸附力带动弯曲区42向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的方向弯曲,即防止电子设备100在弯曲过程中,柔性屏100的弯曲区42朝向远离第三壳体30的方向拱起。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吸附部52能够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与柔性屏40分离。可以理解的是,吸附部52可以在弯曲区42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变化的过程中与弯曲区42发生分离。具体的,当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弯曲时,活动部51在弯曲机构60的带动下靠近第三壳体30的底壁33。此时,在弯曲区42的弯曲变化中,弯曲区42与吸附部52发生分离。因此,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吸附部52与弯曲区42分离,从而保证在电子设备100的弯曲状态中,活动板50不会对柔性屏40一直施加压力,从而避免柔性屏40发生损坏或者产生裂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吸附部52也可以在弯曲区42向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的方向弯曲的一瞬间或一小段时间内与弯曲区42发生分离。

进一步的,弯曲区42正对吸附面521的表面为光滑面。故而,当吸附部52向弯曲区42挤压时,由于弯曲区42正对吸附面521的表面为光滑面,使得吸附部52与光滑面接触的面积显著地增加,从而使得吸附部52与弯曲区42的吸附力显著地增加,进而在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变化中,活动部51能够有效地通过该吸附力带动柔性屏40朝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的方向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部52的结构具有多种设置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2及图5所示,吸附部52包括一个或多个吸盘52。当吸盘5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吸盘52沿X方向排布。吸盘52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聚氯乙烯。吸盘52具有内凹面。该内凹面形成吸附部52的吸附面521。通过第一壳体10相对第二壳体20转动,以使电子设备100自弯曲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时,弯曲机构60带动活动部51远离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吸盘52向弯曲区42挤压。此时,吸盘52发生变形,且吸盘52的吸附面521与弯曲区42之间的部分空气被排出。此时,在外界大气压的挤压下吸盘52的至少部分吸附面521贴合于弯曲区42。当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弯曲时,由于吸盘52的吸附面521与弯曲区42之间存在吸附力,使得活动部51通过该吸附力带动弯曲区42向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的方向弯曲,即防止电子设备100在弯曲过程中,柔性屏100的弯曲区42朝向远离第三壳体30的方向拱起。

可选的,如图5所示,活动板50还包括连接部53。连接部53连接于活动部51与吸盘52之间。连接部53用于缓冲部分所述活动部51对所述吸附部52施加的力。所述连接部53的材质可以与吸附部20的材质一致,即所述连接部53的材质为聚氯乙烯。连接部5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圆柱体。所述连接部53与吸盘52一体成型。连接部30固定于活动部51。此时,当活动部对吸附部20施加压力时,连接部53可以缓冲部分施加于吸附部20的压力,从而避免因施加于吸附部20的力过大,而造成柔性屏40朝远离收容空间311的方向凸出,甚至造成柔性屏40发生裂屏或者产生风险。进一步的,连接部53的材质也可以包括防静电材料,以避免柔性屏40与连接部53产生静电损伤。

可选的,如图6所示,活动部51设有第一凹槽511。第一凹槽511向收容空间311的方向凹陷。吸盘52设于第一凹槽511。可以理解的是,至少部分吸盘52伸出第一凹槽511,以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吸盘52的凹面吸附在弯曲区42。活动部51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抵持于柔性屏40。具体的,当电子设备100自弯曲状态向展平状态展平时,活动板50向靠近柔性屏40的方向移动。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吸盘52发生变形,且吸盘52的至少部分凹面贴合于弯曲区42。此时,活动部51靠近柔性屏40的表面贴合于弯曲区42,从而对柔性屏40起到支撑作用,即在柔性屏40被用户触控时,柔性屏40不会发生凹陷。

可选的,吸盘52的材质包括防静电材料。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静电材料包括导电云母粉,即吸盘52经聚氯乙烯与导电云母粉混合制成。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云母粉为颗粒表面经处理形成有导电性氧化层。当将导电云母粉与聚氯乙烯混合形成吸盘52时,所述导电云母粉可以完全融合于聚氯乙烯,使得所形成的吸盘52具有防静电功能。此时,当至少部分所述凹面贴合于弯曲区时,具有导电云母粉材质的吸盘52可以有效地避免吸盘52与柔性屏40产生静电,即避免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吸盘52对柔性屏40产生静电损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聚氯乙烯与导电云母粉的混合物内,可以添加固化剂,以保证聚氯乙烯快速固化以形成吸盘52。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大部分技术内容不再赘述:如图7至图9所示,吸附部52采用纳米微吸胶52材料。吸附面521包括多个凹陷区5211。可以理解的是,纳米微吸胶52是一种聚合物。纳米微吸胶52表面类似平面绒布。相较于普通的粘胶,纳米微吸胶52具有无任何粘胶胶水类等物质,即当用手触碰纳米微吸胶52时,用户可以感受到无粘感。纳米微吸胶52的吸附面521具有多个凹陷区5211。该凹陷区5211的大小在微米尺寸或者纳米尺寸。如图8及图9所示,纳米微吸胶52可通过凹陷区5211来吸附柔性屏40的弯曲区42。具体的,第一壳体10相对第二壳体20转动,以使电子设备100自弯曲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时,弯曲机构60带动活动部51远离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纳米微吸胶52向弯曲区42挤压。此时,纳米微吸胶52发生变形,且纳米微吸胶52的吸附面521与弯曲区42之间的部分空气被排出。此时,纳米微吸胶52的吸附面521贴合于弯曲区42。当电子设备100自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弯曲时,由于纳米微吸胶52的吸附面521与弯曲区42之间存在吸附力,使得活动部51通过该吸附力带动弯曲区42向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的方向弯曲,即防止电子设备100在弯曲过程中,柔性屏100的弯曲区42朝向远离第三壳体30的方向拱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纳米微吸胶52的吸附面521包括多个微小吸盘结构,即微小吸盘结构的尺寸在微米尺寸或纳米尺寸。

可选的,吸附部52包括多个防静电颗粒。此时,当至少纳米微吸胶52贴合于弯曲区时,具有防静电颗粒的纳米微吸胶52可以有效地避免纳米微吸胶52与柔性屏40产生静电,即避免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纳米微吸胶52对柔性屏40产生静电损伤。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活动部51设有第二凹槽512。第二凹槽512向收容空间311的方向凹陷。纳米微吸胶52设于第二凹槽512。活动部51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抵持于柔性屏40。可以理解的是,至少部分纳米微吸胶52伸出第二凹槽512,以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纳米微吸胶52朝向柔性屏40的表面能够吸附在弯曲区42。此外,当纳米微吸胶52朝向柔性屏40的表面吸附在弯曲区42时,纳米微吸胶52发生变形且部分被挤入第二凹槽512内。此时,活动部51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抵持于柔性屏40。故而,通过在活动部51设置第二凹槽512,且将纳米微吸胶52设置在凹槽512内,从而使得活动部51靠近柔性屏40的表面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贴合于弯曲区42,进而对柔性屏40起到支撑作用,即在柔性屏40被用户触控时,柔性屏40不会发生凹陷。

如图11所示,弯曲机构60包括第一转动臂61及第二转动臂62。第一转动臂61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转动臂62固定于第二壳体20。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转动臂61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一壳体10上。第二转动臂62也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二壳体20上。第一转动臂61设有第一通孔611。第一通孔611为条形通孔。第二转动臂62设有第二通孔621。第二通孔621也为条形通孔。结合附图12,活动板50的端部间隔设置有第一凸块631及第二凸块632。第一凸块631的形状与第一通孔611的形状适配。第二凸块632的形状与第二通孔621的形状适配。第一凸块631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611。第二凸块632滑动连接于第二通孔621。

当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时,即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在Y-Z平面转动,第一壳体10带动第一转动臂61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即第一转动臂61也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转动,此时,第一通孔611的孔壁挤压第一凸块631以使第一凸块631从第一通孔611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相同的,通过第二通孔621的孔壁挤压第二凸块632,以使第二凸块632从第二通孔621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此时,活动板50在收容空间311内,沿Z方向移动。故而,通过第一凸块631在第一通孔611内滑动,以及第二凸块632在第二通孔621内滑动,以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活动板50靠近柔性屏4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活动板50靠近收容空间311的底壁33。

进一步的,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三壳体30包括固定板34。固定板34固定于第一侧31与第二侧32的端部。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板34位于第一侧31与第二侧32之间。固定板34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滑孔341及第二滑孔342。第一滑孔341及第二滑孔342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Z方向。第一凸块631经第一滑孔341滑动装于第一通孔611。第二凸块632经第二滑孔342滑动装于第二通孔621。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凸块631位于第一滑孔341的远离第三壳体30的底壁33的端部,第二凸块632位于第二滑孔342的远离第三壳体30的底壁33的端部,此时,活动板50支撑柔性屏40。结合参考附图13,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第一凸块631位于第一滑孔341的靠近底壁33的端部,第二凸块632位于第二滑孔342的靠近底壁33的端部,此时,活动板50收容在收容空间311内。在柔性屏40的弯曲或者展平的过程中,第一凸块631在第一滑孔341内沿Z方向滑动,第二凸块632在第二滑孔342内沿Z方向滑动。

如图11及图12所示,弯曲机构60包括第一支撑板64及第二支撑板65。第一支撑板64包括弯曲连接的第一侧部641及第二侧部642。第一侧部641转动连接于第三壳体30的第一侧31。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侧31设有第一转轴63。第一侧部641可通过第一转轴63连接于第一侧31。第二侧部642连接于第一转动臂61。此时,当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转动时,在第一转动臂61的带动下,第一支撑板64通过第一转轴63也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转动。第二支撑板65包括弯曲连接的第三侧部651及第四侧部652。第三侧部651转动连接于第三壳体30的第二侧32。一种实施方式,第三侧部651可通过第二转轴68连接于第二侧32。第四侧部652连接于第二转动臂62。此时,当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转动时,在第二转动臂62的带动下,第二支撑板65通过第二转轴68也相对第三壳体30在Y-Z平面转动。如图12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第一支撑板64及第二支撑板65位于柔性屏40的两侧。如图14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的展平状态时,活动板50、第一支撑板64及第二支撑板65并排设置。通过活动板50、第一支撑板64及第二支撑板65对柔性屏40提供支撑力,以保证柔性屏40的平整度,且能够避免用户在触摸柔性屏40时,柔性屏40不会发生凹陷。

如图11及图14所示,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64的第二侧部642设有第一滑块6421,第一转动臂61设有第一滑槽612,第一滑块6421滑动装于第一滑槽6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421的形状为月牙形。第一滑槽612的形状与第一滑块6421的形状相适配。第一滑块6421的至少部分可容置于第一滑槽612,并可相对于第一滑槽612滑动。第一滑槽6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6121及第二端6222。第一端6121为第一滑槽612的远离第一通孔611的端部。第二端6122为第一滑槽612的靠近第一通孔611的端部。当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时,第一壳体10也带动第一转动臂61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此时,在第一转动臂61的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一滑槽612的大小大于第一滑块6421的大小,使得第一滑块6421在第一滑槽612内滑动。因此,第一壳体10在带动第一支撑板64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的同时,第一壳体10也带动第一支撑板64相对第三壳体30滑动。如图14所示,当电子设备100位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块6421位于第一滑槽612的第二端6122。请参阅图15,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第一滑块6421滑到第一滑槽612的第一端6121。

相同的,请参考图11,通过在第四侧部65设置第二滑块6521,以及在第二转动臂62上设置第二滑槽622,从而实现第二壳体20在带动第二支撑板65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的同时,第二壳体20也带动第二支撑板65相对第三壳体30滑动。

进一步的,如图16所示,弯曲机构60还包括第一滑板66。第一滑板66包括第一转动部661及连接于第一转动部661的第一滑动部662。第一支撑板64包括第一滑动槽643。第一滑动槽643贯穿第一侧部641的端面6411。第一滑动部662滑动装于第一滑动槽643,第一转动部661经第一侧部641的端面6411伸出并转动连接于第一转轴63。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动部662收容于第一滑动槽643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动部662也可以部分伸出第一滑动槽643外的示例。附图16给出了部分第一滑动部662伸出第一滑动槽643之外。结合附图12及图15所示,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弯曲状态时,部分第一滑动部662伸出第一滑动槽643之外,且第一滑动部662比在展平状态时,伸出第一滑动槽643的距离更长。故而,当电子设备100从展平状态向弯曲状态弯曲时,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第一壳体10带动第一转动臂61转动。在第一转动臂61的带动下,并通过第一转动部661与第一转轴63的转动配合,第一支撑板64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此外,第一支撑板64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支撑板64的第二侧部642也相对第一转动臂61滑动,此时,配合第一滑动部662相对第一滑动槽643滑动,以实现第一支撑板64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

如图11及图14所示,第三壳体30包括端盖35。端盖35盖设于固定板34。端盖35遮盖部分弯曲机构60。本实施例中,端盖35设于第一侧31及第二侧32的端部。端盖35与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第三壳体30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观部,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简洁和完整,提高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以上是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