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流卸油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8391发布日期:2019-06-19 01:0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分流卸油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卸油阀的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分流卸油阀。



背景技术:

卸油阀安装在油罐车侧边底部用来卸放油罐内油品的阀门,通过启闭卸油阀,可以将油罐车中的油卸放至目的地。现有的油罐车卸油阀都只有一个进油口、一个出油口,其中,卸油阀的进油口端安装在油罐车中,用于接收来自油罐车内的油品,卸油阀的出油口端安装有卸油接口,通过卸油接口连接卸油管路,进而将油品输送至目的地。由于卸油阀只包含一个出油口,因此该种卸油阀只能匹配一种类型的卸油接口,这使得卸油阀的使用受到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分流卸油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卸油阀只能与对应卸油接口匹配,卸油阀使用受到局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分流卸油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阀、以及至少一个分流阀;

所述主阀包括主阀体、主阀轴、阀座、用于密封主阀体的主阀板、以及用于驱动主阀板启闭的主驱动组件;所述主阀体的两端贯通,且主阀体上设置至少一个分流口,所述主阀轴轴向设置于主阀体的内部,且与主阀体滑动连接,所述阀座以及主阀板固定在主阀轴的端部,且所述主阀板位于主阀体的端部位置处,所述主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部驱动主阀轴在主阀体中轴向移动;

所述分流阀位于主阀体的分流口处且与主阀体固定,分流阀接收来自主阀的油品;所述分流阀包括副阀体、副阀轴、用于密封分流口的副阀板、以及驱动副阀板启闭的副驱动组件;所述副阀体包括至少一个油品流出口,所述副阀轴轴向设置于副阀体的内部,且与副阀体滑动连接,所述副阀板固定在副阀轴的端部,且副阀板位于分流口位置处,所述副驱动组件驱动副阀轴在副阀体中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副驱动组件包括进气盖、传压皮碗、传压板、弹簧套、以及副阀轴弹簧;所述进气盖位于副阀轴的端部一侧,且进气盖与副阀体固定,所述进气盖中设置有与副阀体内部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接收外部气源;所述传压皮碗通过进气盖与副阀体端部固定,且传压皮碗抵靠在进气盖处,所述传压板固定在副阀轴的端部,所述弹簧套套设在副阀轴外部,所述副阀轴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弹簧套上,副阀轴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传压板上,副阀轴弹簧将弹簧套抵靠在副阀体上。

优选的,所述副阀体中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与第一进气通道位于传压皮碗的两侧,第二进气通道接收外部气源,并且构成了当第二进气通道进气后,所述传压皮碗与传压板分离后抵靠在进气盖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以及第二进气通道处均连接有气管接头,且所述气管接头与第一进气通道以及第二进气通道的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

优选的,所述主驱动组件包括扳柄、扳柄轴、以及扳柄扣,所述扳柄以及扳柄扣分别位于主阀体的外部以及内部,所述扳柄轴穿过主阀体后进入主阀体内部,所述扳柄的一端与扳柄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扳柄轴的另一端与扳柄扣连接,所述扳柄扣带动主阀轴在主阀体中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主阀轴的端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扳柄扣抵靠在滚轮处,且通过滚轮带动主阀轴在主阀体中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扳柄轴与主阀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扳柄弹簧、四角密封圈、密封挡圈、以及孔用弹性挡圈,所述四角密封圈、密封挡圈、以及孔用弹性挡圈依次设置于主阀体中,所述扳柄弹簧的一端与孔用弹性挡圈抵接,扳柄弹簧的另一端与扳柄抵接。

优选的,所述主阀轴与主阀体之间、所述副阀轴与副阀体之间均设置有导套。

优选的,所述主阀板与阀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所属密封垫片与主阀体之间密封配合;所述主阀体与副阀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所述密封垫片与副阀板之间密封配合。

优选的,位于主阀板一侧所述主阀体的端部设置有堵盖,所述堵盖中设置有密封垫片,所述密封垫片与主阀体的端部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分流卸油阀,包括主阀、以及至少一个分流阀,通过在主阀上设置分流阀,使得卸油阀具备多个油品流出口,即卸油阀能够匹配多种类型的卸油接口,使得卸油阀的适用性高,使用局限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可分流卸油阀的主视图;

图2为可分流卸油阀的右视图;

图3为可分流卸油阀的俯视图;

图4为可分流卸油阀的内部剖视图;

图5为分流阀的剖视图;

图6为堵盖的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主阀轴;2-阀座,2.1-固定部,2.2-密封抵接部;3-主阀板;4-主阀弹簧;5-主阀身,5.1-安装槽,5.2-导向部,5.3-槽口,5.4-分流口;6-主阀盖;7-螺钉;8-导套;9-密封垫片;10-滚轮;11-滚轮销轴;12-主驱动组件,12.1-扳柄,12.2-扳柄轴,12.3-扳柄扣,12.3.1-扳柄扣的外侧弧形面;13-扳柄弹簧;14-副阀体,14.1-副阀体导向部,14.2-后端流通口,14.3-第二进气通道,14.4-油品流出口;15-副阀轴;16-副阀板;17-副驱动组件,17.1-进气盖,17.1.1-第一进气通道,17.2-传压皮碗,17.3-传压板,17.4-弹簧套,17.5-副阀轴弹簧;18-进气盖环扣;19-螺钉;20-自锁螺母;21-气管接头;22-密封胶;23-四角密封圈;24-密封挡圈;25-孔用弹性挡圈;26-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可分流卸油阀,如图1-3所示,包括主阀、以及至少一个分流阀。其中分流阀用于对主阀中的油品进行分流。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主阀包括主阀体、主阀轴1、阀座2、用于密封主阀体的主阀板3、以及用于驱动主阀板启闭的主驱动组件12。主阀体由下至上分别包括主阀身5以及主阀盖6。主阀身5与主阀盖6的两端贯通。其中,主阀身5中设置有供主阀盖放置的安装槽5.1,一侧的主阀盖6嵌于主阀身的安装槽5.1内,另一侧的主阀盖6位于主阀身5内侧。主阀身5与主阀盖6之间通过螺钉7固定。主阀身5包含一延伸至主阀体内部且轴向设置的导向部5.2,导向部5.2中设置主阀轴1。主阀轴1可以在导向部5.2中轴向移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小主阀轴对主阀身导向部的摩擦,导向部5.2与主阀轴1之间设置有导套8。主阀轴1的一端延伸至主阀身5的底部位置处,主阀轴1的另一端延伸至主阀盖6的顶部位置处。延伸至主阀盖顶部位置处的主阀轴1端部固定有阀座2。本实施例中,阀座2包含固定部2.1以及密封抵接部2.2。阀座的固定部2.1以及密封抵接部2.2构成W型结构。其中固定部2.1与主阀轴1固定,密封抵接部2.2延伸至主阀盖6的顶部位置处。位于阀座的外侧主阀轴1的端部固定有主阀板3。主阀板3为平板结构。为了实现主阀板与主阀盖之间的密封,主阀板3与阀座的密封抵接部2.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9。密封垫片9与主阀盖6的端部内侧密封配合。延伸至主阀身的底部位置处的主阀轴1端部设置有滚轮10,滚轮10通过滚轮销轴11与主阀轴1连接。本实施例中,主阀轴1的外部套设有主阀弹簧4,主阀弹簧4的一端与阀座2端部抵接,主阀弹簧的另一端与主阀身导向部5.2抵接。主驱动组件12用于驱动主阀轴1进行轴向移动。本实施例中,主驱动组件12靠近主阀身5的底部位置处。主驱动组件12包括扳柄12.1、扳柄轴12.2、以及扳柄扣12.3。其中,扳柄12.1以及扳柄扣12.3分别位于主阀身5的外部以及内部,扳柄轴12.2穿过主阀身后进入主阀身5内部,扳柄12.1的一端与扳柄轴12.2的一端连接,扳柄轴12.2的另一端与扳柄扣12.3连接。本实施例中,扳柄扣12.3为弧形结构,扳柄扣的外侧弧形面12.3.1倚靠在滚轮10上。当扳柄扣倚靠滚轮顺时针转动时,扳柄扣通过滚轮带动主阀轴在主阀体中向下移动,此时主阀板被打开。

为了避免扳柄轴与主阀身的连接处进入杂质,影响扳柄轴转动,本实施例中,位于扳柄轴12.2与主阀身5的连接处,主阀身5中设置有槽口5.3,槽口5.3内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具体包括扳柄弹簧13、四角密封圈23、密封挡圈24、以及孔用弹性挡圈25。四角密封圈23、密封挡圈24、以及孔用弹性挡圈25依次设置于主阀身的槽口5.3中,扳柄弹簧13的一端与孔用弹性挡圈25抵接,扳柄弹簧13的另一端与扳柄12.1抵接。通过扳柄弹簧抵压孔用弹性挡圈,使得主阀身的槽口内部被四角密封圈、密封挡圈密封,进而可以避免杂质进入扳柄轴与主阀身的连接处。

为了实现分流,主阀身上设置至少一个分流口。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主阀身5的侧面设置有一个分流口5.4。位于分流口处,主阀身5固定有分流阀,分流阀接收来自主阀的油品。具体的,分流阀包括副阀体14、副阀轴15、用于密封分流口的副阀板16、以及驱动副阀板启闭的副驱动组件17。其中,副阀体14为一个四通阀体。四通阀体的左端、右端均为油品流出口14.4,用于连接卸油接口,将油品输送出去。副阀体的后端流通口14.2与主阀中的分流口5.4位置对应,用于接收主阀中的油品。副阀体14内部包含一副阀体导向部14.1,副阀体导向部14.1中轴向设置有副阀轴15。副阀轴15可以在副阀体中轴向滑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副阀轴对副阀体导向部的磨损,在副阀体导向部14.1与副阀轴15之间设置有导套8。副阀轴15的一端延伸至副阀体的后端流通口14.2,延伸至副阀体后端流通口的副阀轴15端部通过螺钉螺母固定副阀板16。副阀板16为一侧向主阀体内部凸起的板状结构。为了实现副阀板对分流口的密封,本实施例中,主阀身5与副阀体14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9,密封垫片9与副阀板16之间密封配合。副阀轴15的另一端向副阀体14的前端延伸。副阀体中设置有副驱动组件17,通过副驱动组件驱动副阀轴在副阀体中进行轴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副驱动组件17为气动组件。具体的,副驱动组件17包括进气盖17.1、传压皮碗17.2、传压板17.3、弹簧套17.4、以及副阀轴弹簧17.5。进气盖17.1位于副阀体14的前端,且进气盖17.1通过进气盖环扣18与副阀体14固定。具体的,进气盖环扣18设置有两个,两个进气盖环扣18位于进气盖的一上一下位置处,且两个进气盖环扣18对称设置。两个进气盖环扣18的端部通过螺钉19以及自锁螺母20将进气盖17.1与副阀体14固定。进气盖17.1中设置有与副阀体内部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17.1.1,第一进气通道17.1.1接收外部气源。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17.1.1处连接有气管接头21。传压皮碗17.2通过进气盖17.1与副阀体14端部固定,且传压皮碗17.2抵靠在进气盖17.1处。传压板17.3固定在副阀轴15的端部,弹簧套17.4套设在副阀轴15外部,副阀轴弹簧17.5的一端抵靠在弹簧套17.4上,副阀轴弹簧17.5的另一端抵靠在传压板17.3上,副阀轴弹簧将弹簧套抵靠在副阀体上。当第一进气通道接收外部气源时,气体推动传压皮碗抵靠在传压板上。由于气源压力,气体克服副阀轴弹簧的弹力进一步推动副阀轴向主阀体一侧移动,此时副阀板被打开。

为了使得在没有气源下传压皮碗能够倚靠在进气盖处。本实施例中,靠近进气盖一侧,副阀体14中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14.3,第二进气通道14.3与第一进气通道17.1.1位于传压皮碗17.2的两侧,第二进气通道14.3接收外部气源,并且构成了当第二进气通道进气后,传压皮碗与传压板分离后抵靠在进气盖处。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处14.2连接有气管接头21。且在第一进气通道与气管接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进气通道与气管接头的连接处均填充有密封胶22。为了提高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在导套8与弹簧套17.4之间,副阀轴15与副阀体导向部14.1的连接处还依次设置有四角密封圈23、密封挡圈24、以及孔用弹性挡圈25。

本实施例中,附图6所示,主阀盖6的端部设置有堵盖26,堵盖26的一端与主阀盖6之间铰接连接。堵盖26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垫片9,密封垫片9与主阀盖6的端部之间密封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