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1456发布日期:2019-08-07 01:45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重力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力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支架,包括壳体及装设在壳体内并伸出壳体下方的支撑臂、伸出壳体左右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支撑臂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齿条,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设有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壳体上还设有依次啮合的左侧齿轮、中间齿轮和右侧齿轮,并且中间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左侧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右侧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将手机放置于支撑臂上时,支撑臂在手机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第一齿条带动中间齿轮转动,进而中间齿轮带动左侧齿轮和右侧齿轮相向转动,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拢,使得在手机的左右侧施力而夹紧手机。此种支架由于具有多个齿轮分别与支撑臂和左、第二夹臂啮合传动,即支撑臂通过多个齿轮传动来带动左、第二夹臂的作动,支撑臂与左、第二夹臂没有直接连接,传动零部件比较多,车载使用此支架,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颠簸时,支架极易出现异响,甚至会出现松动现象而出现夹持不牢固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力支架,无需中间传动零部件,支撑臂分别与左、右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直接连接配合,利用平行连杆及滑槽配合的结构来实现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夹持手机。

一种重力支架,包括壳体及装设在壳体上的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及支撑臂,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另一端分别对称地装设于壳体上;

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内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壳体上并形成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铰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内端分别设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

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第一支杆,所述第二夹臂还包括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的内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壳体上并形成第一转动支点和第二转动支点,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的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铰接并形成第三转动支点和第四转动支点,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转动支点、所述第三转动支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四点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转动支点、所述第四转动支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四点依次连线也形成平行四边形;

所述支撑臂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所述支撑臂对称设有第一滑动配合部和第二滑动配合部,所述第一滑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重力支架包括壳体、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及支撑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通过与第一夹持部铰接的第一支杆和第一连杆及于第二夹持部铰接的第二支杆和第二连杆与壳体铰接,通过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设置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与支撑臂上的第一滑动配合部和第二滑动配合部通过凸柱凹槽结构滑动连接,支撑臂在受压时竖直向下移动,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分别与第一滑动配合部和第二滑动配合部滑动配合,以带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向转动,同时也带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相向转动,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靠近而形成夹持力,此结构操作简单,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分别与支撑臂直接连接实现联动,零部件较少,不会出现异响或夹持不稳固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重力支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重力支架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重力支架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重力支架的初始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重力支架的支撑臂受力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重力支架的初始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重力支架的支撑臂受力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重力支架的初始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重力支架的支撑臂受力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重力支架主要用于夹持手机等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装设在壳体1上并从相对两侧伸出壳体1外的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及装设在壳体1上并从底部伸出壳体1外的支撑臂4,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分别与支撑臂4滑动连接以使支撑臂4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重力作用下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彼此靠近而形成夹紧手机两侧的夹持力。

壳体1包括前壳12和后壳11,前壳12和后壳11通过卡扣或紧固件前后连接而形成收容腔,用以装设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及支撑臂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内壁上沿竖直中心线的分别对称设有两个用于铰接固定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铰接柱。

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对称地装设在壳体1上,且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伸出壳体1外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20和第二夹持部30。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夹臂2包括第一支杆21和第一连杆24,第一支杆21和第一连杆24的外端与第一夹持部20铰接并分别形成第三转动支点27和第三连接点28,第一支杆21和第一连杆24的内端分别与壳体1铰接并形成第一转动支点22和第一连接点25,第三转动支点27、第三连接点28、第一连接点25和第一转动支点22四点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第一连杆24的内端设有第一滑动部26,用于与支撑臂4滑动连接。

如图4至图7所述,第一连杆24包括与第一支杆21相互平行的第一直臂241及自所述第一直臂241弯折延伸的第一折弯臂242,所述第一滑动部26设于所述第一折弯臂242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点25设于所述第一直臂241和所述第一折弯臂242的弯折连接处。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夹臂3包括第二支杆31和第二连杆34,第二支杆31和第二连杆34的外端与第二夹持部30铰接并分别形成第四转动支点37和第四连接点38,第二支杆31和第二连杆34的内端分别与壳体1铰接并形成第二转动支点37和第二连接点38,第四转动支点37、第四连接点38、第二连接点38和第二转动支点37四点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第二连杆34的内端设有第二滑动部36,用于与支撑臂4滑动连接。

如图4至图7所述,第二连杆34包括与第二支杆31相互平行的第二直臂341及自所述第二直臂341弯折延伸的第二折弯臂342,所述第二滑动部36设于所述第二折弯臂342的末端,所述第二连接点38设于所述第二直臂341和所述第二折弯臂342的弯折连接处。

支撑臂4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下方,支撑臂4包括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向下延伸的承载部,承载部用于放置手机等电子设备。本体部沿支撑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有第一滑动配合部41和第二滑动配合部42,第一滑动部26和第一滑动配合部41滑动连接,第二滑动部36和第二滑动配合部42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26和第二滑动部36均为凸柱结构,凸柱结构具体可为圆柱形凸轴或其他形状凸块。具体的,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滑动部26是通过凸柱58卡入第一滑动部26而形成凸柱结构。第二滑动部36是通过凸柱68卡入第一滑动部26而形成凸柱结构。而第一滑动配合部41和第二滑动配合部42均为滑槽结构,滑槽结构具体可为长圆形孔或长条形凹槽,凸柱在滑槽内可相对滑动,从而实现支撑臂4的向下移动而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彼此靠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26和第二滑动部36也可均为滑槽结构,第一滑动配合部41和第二滑动配合部42分别为与第一滑动部26和第二滑动部36滑动连接的凸柱结构。滑槽结构为长圆形凹槽,滑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形成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在竖直方向上设有长条形的定位槽43,如图2所示,壳体1在竖直方向上设有两个定位柱(13、14),两个定位柱(13、14)与定位槽43滑动配合以对支撑臂4移动的距离进行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本体部的竖直方向上设置两个定位柱,同时在壳体的竖直方向上设置长条形的定位槽,同样可实现对支撑臂的上下移动距离进行定位。

优选的,如图1-2,图4-9所示,重力支架包括复位件,该复位件为弹簧50,弹簧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31相连接。

优选的,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31的内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柱23和第二固定柱33,弹簧5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环51和第二固定环52,第一固定环51和第二固定环52分别套设于第一固定柱23和第二固定柱33。在图1及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51及第二固定环52是通过凸柱57及凸柱67套设于第一固定柱23和第二固定柱33。

优选的,在其它实施例中,重力支架包括复位件,复位件为扭簧,扭簧设于第一转动支点22、第二转动支点32、第一连接点25或第二连接点35,扭簧的两个脚分别抵持于第一夹臂2与壳体1,或着扭簧的两个脚抵持于第二夹臂3与壳体1。

优选的,在其它实施例中,重力支架包括复位件,复位件为设在第一夹持部20和/或第二夹持部30上的配重块。

优选的,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整体34均为直臂结构,第一连杆24与第一支杆21相互平行,第二连杆34与第二支杆31相互平行。

优选的,为了防止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向上摆动幅度过大,可以在壳体1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一限位壁(图中未示出),该第一限位壁抵挡于第一支杆21和/或第二支杆31;壳体1靠近侧壁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限位壁(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限位壁抵挡于所述第一连杆24和/或所述第二连杆34。

其中,图1至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重力支架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弹簧50用作复位作用,第一连杆24及第二连杆34分别由第一直臂及自所述第一直臂弯折延伸的第一折弯臂组成,第一滑动配合部41及第二滑动配合部42设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

图6至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重力支架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将第一滑动配合部41及第二滑动配合部42设置成倾斜状。

图8至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重力支架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34整体均为直臂结构,第一连杆24与第一支杆21相互平行,第二连杆34与第二支杆31相互平行。

现以图1及图2的重力支架为例,进行组装过程的说明,具体如下:

1.将第一支杆21,第一下连连杆24铰接至第一夹持部20以形成第一夹臂2;同时将第二支杆31,第二连杆34铰接至第二夹持部30以形成第二夹臂3;

2.分别将第一夹臂2通过第一转动支点22及第一连接点25铰接至后壳11上,同时将第二夹臂3通过第二转动支点32及第二连接点35铰接至后壳11上;

3.通过凸柱57及凸柱67将弹簧50的第一固定环51及第二固定环52分别套设于第一固定柱23和第二固定柱33;

4.将支撑臂4紧贴后壳11设置,并让滑槽43的位置与定位柱(13、14)相对应,将凸柱58穿过第一滑动部26并卡入第一滑动配合部41内;将凸柱68穿过第二滑动部36并卡入第二滑动配合部42内,以将第一滑动部26与第一滑动配合部41滑动配合;以将第二滑动部36与第二滑动配合部42滑动配合连接;

5.最后将前壳12与后壳11相应对准位置后卡合一起,以组装成如图3所示的重力支架。

优选的,在具体的组装过程中,也可依据实际需求,将上述组装步骤的顺序进行调整。

现以手机放入重力支架为例,如图5,图7及图9所示,将重力支架的工作过程大致说明如下:

当手机放至支撑臂4的承载部时,支撑部4沿着壳体的竖直方向向下滑动,此时滑槽14与定位柱(13、14)相对滑动,由于支撑臂4向下滑动产生向下的拉力迫使第一滑动部26从第一滑动配合部41的内侧向外滑动,因此间接产生了一迫使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向上转动的力,而第一支杆21及第二支杆31在向上转动时,会将弹簧50向两侧拉伸。支撑臂4向下竖直滑动以带动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34相向转动,同时也带动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31相向转动,使得第一夹持部20和第二夹持部30彼此靠近而形成夹持力。

现将手机从重力支架上取下为例,如图4,图6及图8所示,将重力支架的工作过程大致说明如下:

当手机从支撑臂4上取下时,弹簧50由拉伸力会迫使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向下转动,此时,第一滑动部26从第一滑动配合部41外侧向里侧滑动,因此间接产生一提拉支撑臂4向上的提拉力,因此支撑臂4向上收缩。弹簧50向里收缩以带动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31相背转动,同时也带动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34相背转动,使得第一夹持部20和第二夹持部30分布在壳体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